三國時期,曹操率八十萬大軍想要徵服東吳。孫權、劉備便打算聯手抵擋魏。孫權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智勇雙全,可是有點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的才幹。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魯肅幫忙,諸葛亮再利用大霧和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到了十萬餘支箭,小編記住在小學五年級學這篇課文的時候,同班的一個朋友就問過小編這樣一個問題: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為什麼不用火箭呢?
首先諸葛亮草船借箭這件事情根本不靠譜,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吳歷》,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乘了一艘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欲身見吾軍部伍也),下令軍隊嚴加戒備,箭弩不得妄發。孫權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裡路,才返回。走的時候還向曹軍擊鼓奏樂。所有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裡嘆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但《魏略》卻不是這個說法。它說孫權不是乘輕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沒有說弓弩不得妄發,而是下令射箭。結果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於是孫權便下令掉頭,使「箭均船平」,然後安然回去、孫權到底乘什麼船去的這不是我們關係的事情,我們知道,草船借箭,這件事情主要人物並非諸葛亮,而是孫權就好、並且孫權也不是像諸葛亮那樣優哉遊哉的「草船借箭」?諸葛亮奇謀借箭那也只是小說裡才有的事情,三國時期水戰,曹操「送箭」這事兒,那都是常規操作,而且打起來真要命,通常不「白送」。
那為什麼曹操不放火箭呢?這就要說起箭和火箭發展歷史,箭的歷史伴隨著弓的產生、遠在3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在中國境內的人類就開始使用弓箭了。最早的箭很簡單,用一根樹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長度的箭杆,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應是原始社會石器時代,人們把石片、骨或貝殼磨製成尖利的形狀,安裝在矢杆一端,這就製成了有石鏃、骨鏃或貝鏃的矢了,比起單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進了一大步。
東漢時耿恭發明了「毒箭」。三國時,關羽攻打樊城,遭到曹仁500名弓弩手的亂箭阻擊,右臂中一弩箭,箭頭有毒,毒已入骨,右臂青腫,不能運動,遂請華佗醫治。神醫華佗曰:「此乃弩箭所傷,其中有烏頭之藥,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無用矣。」烏頭是一種藥用植物,中草藥名叫「附子」,其莖、葉、根均有毒。那時少數民族習用的弓弩箭頭多帶劇毒,中箭者,皮肉爛,爛到五臟而死。可見毒箭的致殘、致死率是很高的、除了毒箭以外,還有在箭杆上縛有縱火物(油脂或火藥)的火箭在戰爭中廣泛應用。
在公元228年的三國時期,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候率軍進攻陳倉(今陝西寶雞東)時,曹魏守將郝昭就用火箭焚燒了蜀軍攻城的雲梯,守住了陳倉。「火箭」一詞自此出現。不過當時的火箭只是在箭頭後部綁附浸滿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點燃後用弓弩射至敵方,達到縱火目的,
先不說赤壁之戰事情有沒有這種「火箭」,就說製作這種「火箭」就需要提前準備好,還需大量人手,然後才能用,而且火箭的箭矢和一般箭矢不一樣,更加的長,箭頭也更大。這樣西北陸戰上,好用的「火箭,放在水氣重的江面上,這種簡易的「火箭」就不一定好用,因為江上起霧,溼氣很重,在這種情況下,麻布想要點火,是比較困難的,再一個,即使點燃了,想要成功燃燒掉船。那更加困難,因為船上的乾草已經被霧氣打溼了。
所以三國時代「火箭」很少使用,其實不單三國時代,就是四百多年後的唐朝,當時的「火箭」已經大大進化,箭簇上捆的不再是艾草布帛,卻是「小油葫蘆」。不但能用單兵弓弩發射,還可用重型巨弩打出,一旦命中船舶樓宇,往往就是「火發軍亂」「樓櫓盡焚」。「火弩也成為唐軍的出名打法、在唐太宗東徵高句麗遼東城與以及之後唐朝吊打日本的白江水戰,這「大唐火箭」都曾大顯神威,殺得日本殘兵們在朝鮮海灘上跪了一片。
但如此「強悍火箭」,成本也極高,單是這點火用的「小油葫蘆」,就特別金貴,隋唐年間的「火油」,要麼是昂貴的動物油脂,要麼是「稍便宜」一些的植物油。但哪怕「麻油」等植物油,隋唐年間時的產量依然有限。大規模的種植生產,至少要等到兩宋時。一支「火箭」的造價,自然也無比昂貴。所以這「發火弩」的給力一幕,哪怕放在「打富裕仗」的唐軍裡,也多是關鍵時刻的殺手鐧,輕易不會用。
也就是說,如果「穿越」到大唐年間,諸葛亮來一通「草船借箭」的操作。像這類「小仗」,對手也不會輕易「放火箭」。理論上說,諸葛亮都是安全的。
到了北宋事情,當時的的軍官馮繼升、嶽義方、唐福等(公元10世紀後期),曾向朝廷獻過火箭及火箭製造方法。那時的火箭已經使用了燃燒效能更好的火藥,但仍由弓弩射出。從而出現了人類歷史上最早、最原始的「火藥箭」。它用紙糊成筒,把火藥裝在筒裡壓實,綁在箭杆上,用弓發射出去。後來在原始火箭基礎上做了改進,將火箭直接裝入杆中間,爆時聲響很大,藉以恐嚇敵人。
在宋朝與金、元的戰爭中,已應用了火槍、飛火炮、震天雷炮等火藥武器。北宋後期,在民間盛行的煙火戲中,人們利用火藥燃氣的反作用力,製成了能夠高飛和升空的「流星」(或稱「起火」)、「爆竹」為節日增添了喜慶的氣氛。
曹操捨不得用火箭的「水戰」領域,宋代時成為戰場新寵的「火藥箭」,更曾創造奇蹟:1161年10月27日,南宋名將嶽飛昔日的愛將李寶,率領3000人規模的南宋水師從臨安出髮長途奔襲,向盤踞唐島海域(今山東省青島市唐島灣)的七萬金國海軍發起決死突擊。呼嘯冬風裡,宋軍以「火藥箭」發起攻擊,唐島海面上一片烈火熊熊。七萬金國水師,這支金國南侵的「家底」,就這麼活活燒光……
動輒幾十萬支火箭「對轟」,且冬天裡的唐島海面上,還能打出這樣的大場面,倘若諸葛亮來大宋「草船借箭」,別管天黑大霧,只要戰鼓一響,接下來的畫面也可以想……
到了元、明時代,火箭兵器在戰爭中有了很大發展,並發明了許多與現代火箭類型相近的火箭,相繼出現了二虎追羊箭、九龍箭、一窩蜂等火箭,這些都利用了火箭多級串聯或並聯(捆綁)的技術、明代史籍中記載了多種火箭武器,重要的有震天雷炮、火龍出水、神火飛鴉、飛空砂筒、萬人敵等。
比如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倭時,創製了飛刀箭、飛槍箭、飛劍箭等三種噴氣火箭,統稱「三飛箭」。這三種火箭用長6尺的堅硬荊木製作,箭鏃長5寸,分別製成刀、槍、劍形鋒刃,能穿透鎧甲。箭鏃後部綁附長7至8寸、粗二寸的火藥筒。作戰時,將火箭安於木架上,手託箭尾,點著火藥筒的藥線,對準敵人射去,它在水陸作戰都可使用。這三種火箭在戚家軍水兵營的10艘戰船上裝備了2000多支,在車炮營、騎兵營和步兵營中,共裝備了4760支,平均每人4支。諸葛亮要是敢來找戚繼光借箭,能不能活著回去就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雖然古代火箭、火藥是中國人發明的,但由於長期不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致使古代火箭技術未能在中國發展為現代火箭技術,最終只停留在禮花爆竹之中。儘管歐洲人在中國發明火箭幾百年後才學會使用火箭,但最終還是從歐洲發展起現代火藥與火箭技術,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歷史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