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草船借箭,為啥敵人不用火箭?曹操:你以為我不想?

2021-01-13 騰訊網

三國時期,曹操率八十萬大軍想要徵服東吳。孫權、劉備便打算聯手抵擋魏。孫權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智勇雙全,可是有點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的才幹。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魯肅幫忙,諸葛亮再利用大霧和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到了十萬餘支箭,小編記住在小學五年級學這篇課文的時候,同班的一個朋友就問過小編這樣一個問題: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為什麼不用火箭呢?

首先諸葛亮草船借箭這件事情根本不靠譜,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吳歷》,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乘了一艘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欲身見吾軍部伍也),下令軍隊嚴加戒備,箭弩不得妄發。孫權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裡路,才返回。走的時候還向曹軍擊鼓奏樂。所有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裡嘆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但《魏略》卻不是這個說法。它說孫權不是乘輕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沒有說弓弩不得妄發,而是下令射箭。結果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於是孫權便下令掉頭,使「箭均船平」,然後安然回去、孫權到底乘什麼船去的這不是我們關係的事情,我們知道,草船借箭,這件事情主要人物並非諸葛亮,而是孫權就好、並且孫權也不是像諸葛亮那樣優哉遊哉的「草船借箭」?諸葛亮奇謀借箭那也只是小說裡才有的事情,三國時期水戰,曹操「送箭」這事兒,那都是常規操作,而且打起來真要命,通常不「白送」。

那為什麼曹操不放火箭呢?這就要說起箭和火箭發展歷史,箭的歷史伴隨著弓的產生、遠在3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在中國境內的人類就開始使用弓箭了。最早的箭很簡單,用一根樹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長度的箭杆,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應是原始社會石器時代,人們把石片、骨或貝殼磨製成尖利的形狀,安裝在矢杆一端,這就製成了有石鏃、骨鏃或貝鏃的矢了,比起單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進了一大步。

東漢時耿恭發明了「毒箭」。三國時,關羽攻打樊城,遭到曹仁500名弓弩手的亂箭阻擊,右臂中一弩箭,箭頭有毒,毒已入骨,右臂青腫,不能運動,遂請華佗醫治。神醫華佗曰:「此乃弩箭所傷,其中有烏頭之藥,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無用矣。」烏頭是一種藥用植物,中草藥名叫「附子」,其莖、葉、根均有毒。那時少數民族習用的弓弩箭頭多帶劇毒,中箭者,皮肉爛,爛到五臟而死。可見毒箭的致殘、致死率是很高的、除了毒箭以外,還有在箭杆上縛有縱火物(油脂或火藥)的火箭在戰爭中廣泛應用。

在公元228年的三國時期,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候率軍進攻陳倉(今陝西寶雞東)時,曹魏守將郝昭就用火箭焚燒了蜀軍攻城的雲梯,守住了陳倉。「火箭」一詞自此出現。不過當時的火箭只是在箭頭後部綁附浸滿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點燃後用弓弩射至敵方,達到縱火目的,

先不說赤壁之戰事情有沒有這種「火箭」,就說製作這種「火箭」就需要提前準備好,還需大量人手,然後才能用,而且火箭的箭矢和一般箭矢不一樣,更加的長,箭頭也更大。這樣西北陸戰上,好用的「火箭,放在水氣重的江面上,這種簡易的「火箭」就不一定好用,因為江上起霧,溼氣很重,在這種情況下,麻布想要點火,是比較困難的,再一個,即使點燃了,想要成功燃燒掉船。那更加困難,因為船上的乾草已經被霧氣打溼了。

所以三國時代「火箭」很少使用,其實不單三國時代,就是四百多年後的唐朝,當時的「火箭」已經大大進化,箭簇上捆的不再是艾草布帛,卻是「小油葫蘆」。不但能用單兵弓弩發射,還可用重型巨弩打出,一旦命中船舶樓宇,往往就是「火發軍亂」「樓櫓盡焚」。「火弩也成為唐軍的出名打法、在唐太宗東徵高句麗遼東城與以及之後唐朝吊打日本的白江水戰,這「大唐火箭」都曾大顯神威,殺得日本殘兵們在朝鮮海灘上跪了一片。

但如此「強悍火箭」,成本也極高,單是這點火用的「小油葫蘆」,就特別金貴,隋唐年間的「火油」,要麼是昂貴的動物油脂,要麼是「稍便宜」一些的植物油。但哪怕「麻油」等植物油,隋唐年間時的產量依然有限。大規模的種植生產,至少要等到兩宋時。一支「火箭」的造價,自然也無比昂貴。所以這「發火弩」的給力一幕,哪怕放在「打富裕仗」的唐軍裡,也多是關鍵時刻的殺手鐧,輕易不會用。

也就是說,如果「穿越」到大唐年間,諸葛亮來一通「草船借箭」的操作。像這類「小仗」,對手也不會輕易「放火箭」。理論上說,諸葛亮都是安全的。

到了北宋事情,當時的的軍官馮繼升、嶽義方、唐福等(公元10世紀後期),曾向朝廷獻過火箭及火箭製造方法。那時的火箭已經使用了燃燒效能更好的火藥,但仍由弓弩射出。從而出現了人類歷史上最早、最原始的「火藥箭」。它用紙糊成筒,把火藥裝在筒裡壓實,綁在箭杆上,用弓發射出去。後來在原始火箭基礎上做了改進,將火箭直接裝入杆中間,爆時聲響很大,藉以恐嚇敵人。

在宋朝與金、元的戰爭中,已應用了火槍、飛火炮、震天雷炮等火藥武器。北宋後期,在民間盛行的煙火戲中,人們利用火藥燃氣的反作用力,製成了能夠高飛和升空的「流星」(或稱「起火」)、「爆竹」為節日增添了喜慶的氣氛。

曹操捨不得用火箭的「水戰」領域,宋代時成為戰場新寵的「火藥箭」,更曾創造奇蹟:1161年10月27日,南宋名將嶽飛昔日的愛將李寶,率領3000人規模的南宋水師從臨安出髮長途奔襲,向盤踞唐島海域(今山東省青島市唐島灣)的七萬金國海軍發起決死突擊。呼嘯冬風裡,宋軍以「火藥箭」發起攻擊,唐島海面上一片烈火熊熊。七萬金國水師,這支金國南侵的「家底」,就這麼活活燒光……

動輒幾十萬支火箭「對轟」,且冬天裡的唐島海面上,還能打出這樣的大場面,倘若諸葛亮來大宋「草船借箭」,別管天黑大霧,只要戰鼓一響,接下來的畫面也可以想……

到了元、明時代,火箭兵器在戰爭中有了很大發展,並發明了許多與現代火箭類型相近的火箭,相繼出現了二虎追羊箭、九龍箭、一窩蜂等火箭,這些都利用了火箭多級串聯或並聯(捆綁)的技術、明代史籍中記載了多種火箭武器,重要的有震天雷炮、火龍出水、神火飛鴉、飛空砂筒、萬人敵等。

比如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倭時,創製了飛刀箭、飛槍箭、飛劍箭等三種噴氣火箭,統稱「三飛箭」。這三種火箭用長6尺的堅硬荊木製作,箭鏃長5寸,分別製成刀、槍、劍形鋒刃,能穿透鎧甲。箭鏃後部綁附長7至8寸、粗二寸的火藥筒。作戰時,將火箭安於木架上,手託箭尾,點著火藥筒的藥線,對準敵人射去,它在水陸作戰都可使用。這三種火箭在戚家軍水兵營的10艘戰船上裝備了2000多支,在車炮營、騎兵營和步兵營中,共裝備了4760支,平均每人4支。諸葛亮要是敢來找戚繼光借箭,能不能活著回去就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雖然古代火箭、火藥是中國人發明的,但由於長期不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致使古代火箭技術未能在中國發展為現代火箭技術,最終只停留在禮花爆竹之中。儘管歐洲人在中國發明火箭幾百年後才學會使用火箭,但最終還是從歐洲發展起現代火藥與火箭技術,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歷史的遺憾。

相關焦點

  • 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為何不放火箭?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作為古典名著《三國演義》裡的一出經典軍事妙筆,「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過程,幾百年來惹來多少叫好聲。而放在真實歷史上,雖然諸葛亮沒「找曹丞相借箭」,但「草船借箭」也確有「真實素材」:《魏略》記載,三國年間,曹操孫權在濡須口(今安徽無為)廝殺,「東吳大帝」孫權親自乘大船來探看曹軍水寨,接著就被曹操一頓亂箭招呼,以至於孫權「座駕」上插滿了箭,差點就沉水裡,緊跑慢跑才脫身,「白撿」一船箭回來……此情此景,也令多少票友們紛紛替曹操嘆氣:這「
  • 草船借箭時曹操如果用火箭豈不是大勝而歸?曹操為什麼不用呢?
    曹操是沒想到嗎?不是,曹操不是不用,而是用不了。「草船借箭」是羅貫中筆下的虛構橋段,但並不是憑空捏造的。要解決問題,我們首先得尋找到他的「根」,那我們先來看看正史上的「草船借箭」。孫權孫權看到一世英名的曹操這窩囊樣,心中大喜,本著我的地盤我做主的意思,準備挑釁一番,於是帶領船隊就從濡須口出發
  • 諸葛亮草船借箭:為何曹操寧願射光10萬支箭,都不曾用一支火箭?
    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經典故事,當年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限他在十日之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抬頭望天,他明知這是一條害人之計,卻還是淡定表示只需三天。結果,諸葛亮藉由大霧天氣和曹操多疑的性格,成功「借」到了十萬支箭,使周瑜啞口無言。可是,為何曹操寧願射光十萬支箭,也不曾射出一支火箭呢?難道是他考慮不周?
  • 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何不放火箭?魯肅:幸好沒放,諸葛還留了一計
    亂世出英雄,曹操,劉備,袁紹等人為實現心中抱負紛紛起兵,一時間眾多諸侯互相徵戰,中原大地戰火連天。而曹操是諸侯中的佼佼者,他先是擊敗董卓舊部,然後掃平中原勁敵呂布,劉備,平定淮南袁術,隨後在官渡大敗袁紹,統一了整個北方,一時間無人敢與其爭鋒。此時唯一能對曹操造成威脅的便是江東孫權,著名的赤壁之戰就在這種情況下打響,期間有著眾多英雄故事,草船借箭便是其中之一。
  • 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為何不放火箭?魯肅:幸好沒放,還留了一手
    諸葛亮在答應造箭任務後並沒有去向東吳的軍士索要造箭的材料和工人,因為他早已料到周瑜讓他完成造箭的任務,在這些工序上必定會給自己使絆子,只是找當時的好友魯肅借了一些快船、稻草人、掌船的軍士和鼓號,準備妥當之後便在東吳遊山玩水,縱情享樂,周瑜看到此情景已經斷定三天內諸葛亮肯定造不出10萬隻箭,甚至連怎麼處罰諸葛亮都想好了任務進行的最後一天清晨,趁著江邊朦朦大霧,諸葛亮指揮準備好的船隻直接開往曹操水軍大營
  • 草船借箭背後的故事《九州劫》圓你孔明名將夢
    月半叔帶你品歷史,玩遊戲,你們的月半叔又來了。"草船借箭"可以說是《三國演義》中的著名橋段,這一段故事構思精奇,文筆生動,將孔明高超的智力,周瑜狹隘的心胸,魯肅實誠的內心都刻畫的入木三分,這段故事不僅衍生出眾多成語趣聞和藝術創作,甚至還被收錄在語文課本中,但是你知道嗎,草船借箭這個計策其實並非諸葛亮首創,其實東吳的孫堅、孫權父子都有使用過。
  • 赤壁之戰曹軍大敗,鐵索連舟是重大失誤,曹操為何沒有看出端倪?
    赤壁之戰曹軍大敗,鐵索連舟是重大失誤,曹操為何沒有看出端倪?文/梧哥說歷史赤壁之戰的經過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先是諸葛亮草船借箭,然後是黃蓋苦肉計詐降,再是諸葛亮借得東風,最後周瑜在三江口縱火,由於曹軍的戰船用鐵索首尾相連,以致大火蔓延,頃刻間,所有戰船灰飛煙滅。
  • 中國古代火箭究竟有多牛?
    人類與「永動機」的千年恩怨(一):木鳶、木牛流馬、魔輪…中國古代黑科技之三 | 木牛流馬上次我們說了諸葛亮「木牛流馬」的傳說,這次我們的故事又和諸葛丞相有關,要從草船借箭說起。話說很多小朋友會睜大求知的眼睛問到:「曹操為什麼不射火箭呢?」其實啊,火箭一直要到我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時期才會出現,曹操還早了700年呢。
  • 三國赤壁之戰前夕玩套路,你以為我在第一層?其實我在第五層了
    但就是這樣一場著名的戰役,其中的套路你是不是又全都知道呢?你只看到了第二層,以為我在第一層,但是你錯了,其實我在第五層。赤壁之戰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既開戰前,戰役中以及勝利後,其中從開戰前,這千層餅的套路就已經開始了。
  • 俗話「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說的是怎樣的一個故事?
    周瑜讓屬下對外宣稱自己死了,並且向荊州發去文書,請諸葛亮前來弔孝。諸葛亮如約來到了柴桑,進入了祭拜周瑜的靈堂中,諸葛亮見靈堂上的文武百官哭得不貼切,便心中產生了懷疑,他藉機走近棺木上一看,留意到了棺木上有十幾個眼孔,諸葛亮心中立刻明白這是周瑜的計謀。
  • 諸葛亮當上丞相後,他做的事情和當年的曹操當上丞相有些相似
    劉禪即位以後,他當時是十七歲,因為從小在家裡一直關著給劉備背經書,後來即位之後他想著可以不背經書了,先讓諸葛亮教教我怎麼治理國家,其實可以從他的很多行為當中能看出來他是想學的,可是時代和所處的環境卻讓諸葛亮不能教他,當時諸葛亮就以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來告誡劉禪,讓他好好的學習,學會執政這個事情等危機結束了再說
  • 三國將士英勇非凡,有24人讓諸葛亮,二爺,曹操都流下眼淚
    三國將士英勇非凡,有24人讓諸葛亮,二爺,曹操都流下眼淚文/曉倩三國中的將領,在我們的印象中,一般都是像關羽、張飛那樣忠肝義膽,對主公忠心耿耿的。這些將領甚至讓諸葛亮、關羽和曹操都流下了眼淚,不過眼淚也分很多種,有喜悅 、悲傷和憤怒等等。到底這些將領做了什麼能讓這三位大人物流下眼淚呢?在此主要說三個人物。首先是讓諸葛亮流淚的馬謖。馬謖在歷史上出名,倒不是因為他的才幹,而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個流傳千古的故事。馬謖此人一開始就跟隨在劉備身邊,擔任著不大不小的官職。
  • 諸葛亮為三國頂尖人才 曹操為何不邀他出山呢
    但是看完這段故事後,小編一直有一個疑問,曹操是有名的求賢若渴,為何沒有去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呢?諸葛亮當時年齡很小有人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然而事情並不是這樣的。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才27歲。而諸葛亮去荊州的時候,年僅16歲。諸葛亮當時只是個小孩子,不出山是很正常的。諸葛亮當時的年齡很小,曹操又有什麼理由邀請他出山呢?
  • 曹操曾夢見「三馬食槽」,結果他誅滅馬騰一家,卻放過了司馬懿
    在《晉書》裡,曹操曾經做過一個夢,那就是三匹馬同時在一個槽裡吃飯。當時曹操大驚:槽,肯定指我曹操,那三馬是誰?這是要吃垮我曹家啊。他一開始以為是馬騰一家,於是殺了馬騰全家,結果逼反了馬超。當然,曹操無論如何都不會想到,這個三馬是指「三司馬」。
  • 明知曹操必走華容道,諸葛亮為何不派張飛或趙雲去截,而是派關羽
    今日逢大敵,軍師不用!」一人慾煩腳底下將一條最緊要的隘口堵上,怎奈有違,又不敢教,雲長曰:「有違呢?孔明曰:「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足下當有一份報答。今天操兵敗,必走華容道;若令足下,必放他過去。所以不敢教,」雲長說:「好軍師!這一天,曹操果是重待某,某已斬顏良,斬文丑,解白馬之圍,報給他。今天碰巧碰上,豈肯放過呢孔明曰:「若放手一搏,又如何?」
  • 三國志中,諸葛亮身高八尺,曹操七尺,揭秘三國武將的真實身高
    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描述為:身長八尺,容貌甚偉。典型的高富帥形象。身長八尺,按照現在的換算來看,一尺等於0.33米,八尺為2.64米,諸葛亮比姚明還高,這可能嗎?古代銅尺那麼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的身長八尺,不能按照如今的換算標準,應按照當時三國時期的換算標準來看。在三國時期,一尺約等於23.75釐米,也就是說,諸葛亮的身高1.9米,關羽的身高是2.13米。
  • 此人和諸葛亮平分秋色,只用了一計,就讓曹操開始懷疑人生
    不只是三國時期,更是在後世,提起諸葛亮,人們都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在各類書籍、影視劇乃至於文章中,都將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展現得淋漓盡致。更是有人將諸葛亮看成是神一般的人物,說他揮一揮羽毛扇,就驅走了數萬大軍。
  • 諸葛亮版「隆中對」出籠時間最晚,言外之意:諸葛亮有抄襲嫌疑?
    彼時,有的人一生徵戰沙戰,最終馬革裹屍,留下了一曲悲壯的高歌,例如終被擒殺的關羽,中箭而亡的張郃;有的人,死於宵小之手,令人遺憾而又悲憤,例如遇刺身亡的孫策,夢中喪命的張飛,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曹操。曹操一生在權謀和徵戰中度過,說他是軍事家,這點應該同意,其統一北方的歷史功績,是無法泯滅的歷史事實。曹操是個詩人,我也贊同。因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這樣的詩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達到的文學意境。
  • 曹操名是漢相,實為漢賊 請看新解:關雲長大義釋曹操
    這就不是真的義氣了,就不是義釋曹操,而成私放曹操了。關羽想,曹操會走華容道嗎?如果不走,也倒罷了。如果走,我該如何是好?一:殺了他,為國除賊。那樣,北方將群龍無首,各派勢力為了爭權奪利又起戰爭,百姓遭殃。二:殺了他,孫權的十萬精兵強將定會從長江過來,趕殺我劉備集團,佔領荊州,再殺向北方……。三:孫權有十萬大軍,而我們不足萬人。孫權若殺過來,我們即使不被消滅,也會大傷元氣。
  • 曹操|這醜八怪竟是個斜槓青年,文學界泰鬥/軍事界奇才
    那就是曹操。但曹操的起步階段,困難重重,步步荊棘。董卓廢立皇帝之後的三個月,曹操散盡家財,還拉了一點讚助,起兵要打董卓,當時只有五千人馬。那時候,他是深深被人看不起的。因為東漢之所以搞成那個樣子,就是宦官和外戚你打我我打你,搞得烏七八糟。而曹操是宦官的養子。宦不是好東西,宦官的養子有好東西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