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為何不放火箭?魯肅:幸好沒放,還留了一手

2021-01-13 歷史真料

公元208年,赤壁大戰前夕,曹操的魏國憑藉百萬雄兵和莫大的地盤穩居三國之首,而劉備和孫權則只能在絕對的實力面前顧影自憐,面對虎狼一般的曹軍,被吞併是遲早會發生的事,要想生存只能抱團取暖,但是蜀吳兩國本身就是政敵,想要放心戒心彼此通力合作,必定要經歷一番考驗,為此,蜀國派出了有臥龍之稱的諸葛亮前往東吳遊說合作事宜。

而吳國三軍統帥周瑜,出生於公元175年,同樣是少年英才心比天高,在東吳無人不知美周郎的名字,面對名氣蓋過自己的諸葛亮,內心自然十分不悅,能和諸葛亮較量一番也是周瑜心中的執念,於是在諸葛亮達到東吳後,周瑜便以合作為名要求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出十萬隻箭以表合作的誠意,而諸葛亮面對這不可能的任務,揮揮扇子淡然地表示只要三天便可完成,而且還立下軍令狀,做不到可任憑周瑜處罰,此時周瑜心裡樂開了花,並認定這諸葛亮是個沒有實才的吹牛之人。

諸葛亮在答應造箭任務後並沒有去向東吳的軍士索要造箭的材料和工人,因為他早已料到周瑜讓他完成造箭的任務,在這些工序上必定會給自己使絆子,只是找當時的好友魯肅借了一些快船、稻草人、掌船的軍士和鼓號,準備妥當之後便在東吳遊山玩水,縱情享樂,周瑜看到此情景已經斷定三天內諸葛亮肯定造不出10萬隻箭,甚至連怎麼處罰諸葛亮都想好了

任務進行的最後一天清晨,趁著江邊朦朦大霧,諸葛亮指揮準備好的船隻直接開往曹操水軍大營,待快靠近時,船一字擺開,並令所有軍士擂鼓吶喊,曹操一看陣勢以為有人來襲,立刻下令放箭驅逐來襲者,這也正是諸葛亮想要的效果,面對曹軍的漫天箭雨,諸葛亮在船中飲茶作樂,等船上的稻草人都被插滿箭後才下令回程,而發覺事情不對勁的曹軍想要追趕,但也只能望著順風順水的諸葛亮的快船離去本來想要抓捕諸葛亮進行處罰的周瑜面對送回來的滿船箭支,驚愕地啞口無言,在魯肅告知「造箭」過程後,周瑜感嘆地表示:「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而面對諸葛亮的草人大軍,為什麼曹操不直接下令發射火箭呢?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在古代火箭都是裹著油點燃發射的,這些易燃物本身就不好存儲,如果提前預備好很可能導致火災的發生,基本上都是攻城或是打仗前準備,而諸葛亮是突然襲擊,曹軍根本來不及準備,再加上當天霧大,看不清諸葛亮的情況,貿然使用火箭也容易引起誤傷,而且曹軍不熟悉水戰,本身自己的水軍大營的船都是連在一起的,如果用火箭,即使能夠摧毀敵人,但是著火的船隻如果飄向自己的大營,也會對自己軍隊造成災難性的後果,而諸葛亮正是看透了這幾點才胸有成竹地找曹操借箭。

《三國志》裡面的大量資料,很多地方都反映出了不同的立場,讓你清晰地看到,歷史事件就是一個個的」羅生門「。初讀魏書,覺志與演義之言大相逕庭,孟德為最,呂布、關羽等亦大不同。壽以魏為正統,雖有其立場,然松之廣納史料作注,可使讀者自行辨別。欲睹三國原貌,非志不可不讀。現在搞活動,精裝全集只要168元,點擊下方連結就可直接購買。

相關焦點

  • 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何不放火箭?魯肅:幸好沒放,諸葛還留了一計
    關於草船借箭,許多人曾疑惑為何曹操不放火箭,甚至魯肅都說曹操幸好沒放,不過諸葛亮對此還留有一計,這是怎麼回事呢?當時諸葛亮代表劉備軍出使江東,希望能夠聯合孫權一起對抗曹操,到達江東之後便四處進行遊說,將自己的才華展露無遺。此舉引起了東吳大都督周瑜的嫉妒,周瑜雖有才華卻心胸狹隘,不能容物,於是他決定設計除掉孔明。
  • 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為何不放火箭?
    而放在真實歷史上,雖然諸葛亮沒「找曹丞相借箭」,但「草船借箭」也確有「真實素材」:《魏略》記載,三國年間,曹操孫權在濡須口(今安徽無為)廝殺,「東吳大帝」孫權親自乘大船來探看曹軍水寨,接著就被曹操一頓亂箭招呼,以至於孫權「座駕」上插滿了箭,差點就沉水裡,緊跑慢跑才脫身,「白撿」一船箭回來……此情此景,也令多少票友們紛紛替曹操嘆氣:這「
  • 諸葛亮草船借箭,為啥敵人不用火箭?曹操:你以為我不想?
    後來,有魯肅幫忙,諸葛亮再利用大霧和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到了十萬餘支箭,小編記住在小學五年級學這篇課文的時候,同班的一個朋友就問過小編這樣一個問題: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為什麼不用火箭呢?
  • 諸葛亮草船借箭:為何曹操寧願射光10萬支箭,都不曾用一支火箭?
    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經典故事,當年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限他在十日之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抬頭望天,他明知這是一條害人之計,卻還是淡定表示只需三天。結果,諸葛亮藉由大霧天氣和曹操多疑的性格,成功「借」到了十萬支箭,使周瑜啞口無言。可是,為何曹操寧願射光十萬支箭,也不曾射出一支火箭呢?難道是他考慮不周?
  • 草船借箭時曹操如果用火箭豈不是大勝而歸?曹操為什麼不用呢?
    曹操是沒想到嗎?不是,曹操不是不用,而是用不了。「草船借箭」是羅貫中筆下的虛構橋段,但並不是憑空捏造的。要解決問題,我們首先得尋找到他的「根」,那我們先來看看正史上的「草船借箭」。一時萬箭齊發,遮天蔽日,然而箭都沒進了孫權船中,由於數量太多,船因為側重搖搖欲墜,孫權於是命令各船調轉方向,使兩面「箭均」,然後就瀟灑離去了。周瑜感嘆「既生瑜,何生亮」,曹操直嘆「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就是正史上的「草船借箭」。羅貫中憑藉自己的傑出想像直接巧妙的移花接木到了孔明上。
  • 草船借箭背後的故事《九州劫》圓你孔明名將夢
    "草船借箭"可以說是《三國演義》中的著名橋段,這一段故事構思精奇,文筆生動,將孔明高超的智力,周瑜狹隘的心胸,魯肅實誠的內心都刻畫的入木三分,這段故事不僅衍生出眾多成語趣聞和藝術創作,甚至還被收錄在語文課本中,但是你知道嗎,草船借箭這個計策其實並非諸葛亮首創,其實東吳的孫堅、孫權父子都有使用過。
  • 古代押送流放的女犯人,一個來回數千裡,為何官差們都爭相前往?
    然而,就是這麼個苦差事,一些官差卻相互爭搶,尤其是押解女犯人的時候爭搶的更是激烈,這是為何?流放刑罰其實比死罪還可怕在人們的認知裡,流放似乎是一種比較輕的刑罰,畢竟好死不如賴活著,或許還有出人頭地的一天,比如我們熟知的蘇軾,他不就遇到了大赦天下所以被召回了嗎?
  • 劉備為何近龐統遠諸葛亮?只因龐統具備一個諸葛亮沒有的「美德」
    很多人都感到奇怪: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劉備也是當世梟雄,而且一貫以知人善任著稱,但是劉備入蜀,帶的是龐統龐士元,諸葛亮被留在荊州看家;龐統犧牲後才緊急招諸葛亮張飛黃忠趙雲馳援,而平定了益州有了法正法孝直之後,諸葛亮又靠邊兒站了——劉備去跟曹操徵漢中
  • 明知曹操必走華容道,諸葛亮為何不派張飛或趙雲去截,而是派關羽
    一人慾煩腳底下將一條最緊要的隘口堵上,怎奈有違,又不敢教,雲長曰:「有違呢?孔明曰:「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足下當有一份報答。今天操兵敗,必走華容道;若令足下,必放他過去。所以不敢教,」雲長說:「好軍師!這一天,曹操果是重待某,某已斬顏良,斬文丑,解白馬之圍,報給他。今天碰巧碰上,豈肯放過呢孔明曰:「若放手一搏,又如何?」雲長曰:「以軍法為依!」
  • 諸葛亮為三國頂尖人才 曹操為何不邀他出山呢
    但是看完這段故事後,小編一直有一個疑問,曹操是有名的求賢若渴,為何沒有去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呢?諸葛亮當時年齡很小有人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然而事情並不是這樣的。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才27歲。而諸葛亮去荊州的時候,年僅16歲。諸葛亮當時只是個小孩子,不出山是很正常的。諸葛亮當時的年齡很小,曹操又有什麼理由邀請他出山呢?
  • 諸葛亮版「隆中對」出籠時間最晚,言外之意:諸葛亮有抄襲嫌疑?
    」《三國志諸葛亮傳》劉備現在掏的是心窩裡的話:國家即將崩潰,權奸控制天子,我不願袖手旁觀,坐視天下危亡,苦爭數十載,但受智力所限,力有不逮,奸雄其勢更加猖獗。雖然如此,但我還是不想放棄,先生能否看在天下蒼生之情,教我可行之良策?
  • 赤壁之戰曹軍大敗,鐵索連舟是重大失誤,曹操為何沒有看出端倪?
    赤壁之戰曹軍大敗,鐵索連舟是重大失誤,曹操為何沒有看出端倪?文/梧哥說歷史赤壁之戰的經過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先是諸葛亮草船借箭,然後是黃蓋苦肉計詐降,再是諸葛亮借得東風,最後周瑜在三江口縱火,由於曹軍的戰船用鐵索首尾相連,以致大火蔓延,頃刻間,所有戰船灰飛煙滅。
  • 孔明一出而天下苦,諸葛亮如何成了千古聖人?
    諸葛亮不僅拖住了曹操,也拖住了千萬百姓過上安定生活的步伐,把他們繼續摁在戰爭的泥潭裡苦苦掙扎。諸葛亮如此逆天而動,是否真是因為漢賊不兩立呢?當然不是,當時的曹操還是漢家的丞相,在北方頗得人心。那麼,為何諸葛亮要選擇劉備而不是曹操呢?這恐怕與諸葛亮的志向有關。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都提到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為何諸葛亮要自比管仲樂毅而不是其他歷史名人呢?我們來看下管仲樂毅的功績。
  • 該成語出自諸葛亮之口,看似改變歷史進程,其實並無多大作用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主人公為諸葛亮。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諸葛亮對孫權說:「如今天下大亂,將軍擁兵佔據江東,劉豫州則在漢水以南地區屯集兵馬,與曹操爭奪天下。現在曹操已經消滅各路諸侯,基本平定了北方地區,如今又趁勢佔領了荊州,威震四海,致使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劉豫州才逃到了這裡。請將軍根據自己的力量也權衡當前的局勢。如果能用江東的人馬對曹軍抗衡,不如早點與曹操斷絕關係。
  • 諸葛亮借東風:用科學解釋不了,王東嶽給了答案,不能否定其存在
    諸葛亮借東風是早有預料和安排。諸葛亮先同魯肅從江夏出發,去了孫權的總部柴桑,在這裡,孫權和周瑜並沒有下定抗曹的決心,於是諸葛亮有舌戰群儒和智激周瑜的大戲,不過諸葛亮做這些只是為了達成孫劉聯盟而已,當然需要強調的是孫權周瑜抗曹非諸葛亮之功,孫、周本來就有抗曹之心,而諸葛亮的作用是要讓孫權和劉備綁在一起抗曹,也就是說孫權抗曹是可以選擇單幹不與劉備聯盟。
  • 細數這些文臣武將給主公畫的餅,有的是沒啃好,有的是差點噎死
    也不用等天下有變,只要發展好了,諸葛亮就動不動北伐。 第三:魯肅、甘寧、周瑜。時下孫權正面臨著來自江東大族(廬江李術受大族支持公然背叛)、宗親(孫輔通敵曹操、孫暠企圖奪權、弟弟孫翊及重臣孫河被害)以及山賊等三方面的壓力。所以可以知道,魯肅提這事是早了,但至少給孫權指出方向,並且魯肅沒有提及要入川。
  • 曹操身高六尺八寸,為何還被人嘲笑是個子矮小?
    在電視劇《曹操》裡,漢靈帝問曹操的身材有多高,回答說「臣六尺八寸」。曹操的回答引來了滿朝文武大笑,大家紛紛嘲笑曹操個子矮小。也許有人會問了:「六尺八寸還個子矮小,古代的人就那麼高嗎?」《三國志》則乾脆沒記載曹操的身高,這個按照易中天先生的說法,是由於《三國志》以曹魏為正統,由於曹操實在太矮,所以不好意思記載他的身高。曹操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有侵權,敬請聯繫鄙人刪除史籍籍曹操的身高太矮,在現代考古中也有佐證。河南安陽據說是發現了曹操墓,這事鬧得沸沸揚揚,關於曹操墓的真假,網友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 俗話「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說的是怎樣的一個故事?
    周瑜讓屬下對外宣稱自己死了,並且向荊州發去文書,請諸葛亮前來弔孝。諸葛亮如約來到了柴桑,進入了祭拜周瑜的靈堂中,諸葛亮見靈堂上的文武百官哭得不貼切,便心中產生了懷疑,他藉機走近棺木上一看,留意到了棺木上有十幾個眼孔,諸葛亮心中立刻明白這是周瑜的計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