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公認的千古聖人,然而以今人的角度看,這個人物是有相當大的問題的。
諸葛亮出山之前,曹操基本已經統一了中國北方,按照劉備的說法:
「今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將欲飲馬於滄海,觀兵於吳會,何肯守此坐須老乎。」
在東漢末年,控制了北方也就等於控制了全國絕大多數的人口和資源,南方的割據勢力很難與之相抗衡。
我們可以參考下東漢的統一進程,劉秀在河北稱帝之後,用了十餘年的時間掃平北方,而一旦囊括了北方,南方的割據勢力也就手到擒來了,只花了兩三年的時間。
劉秀平定北方之後,對統一全國志在必得,留下一函與西北的大將岑彭,囑咐其在平定隴右的殘存抵抗勢力後可逕行攻蜀,這就是成語得隴望蜀的來歷。
此時的曹操也同樣志得意滿,在收伏荊州勢力之後,寫了一封頗為大氣的勸降信給孫權: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形勢一片大好,天下統一在望,亂世終於迎來了尾聲,對於飽受戰亂之苦渴望統一安定的老百姓而言,他們的面前終於現出了一道希望的曙光。
可就在這時,諸葛亮出山了,一番隆中對,定下了三分天下之計,定下了史上罕有的分裂宣言。諸葛亮傑出的政治才能,使得三足鼎立的構想最終完成,蜀漢也由此建立。
諸葛亮的出山,對於劉備可謂天大的利好,然而對於天下的百姓,可真是倒了血黴,預想中統一的局面未能出現,分裂的局面又延續了七十多年,這一切給老百姓帶來的深重苦難是史所罕見的。
諸葛亮不僅拖住了曹操,也拖住了千萬百姓過上安定生活的步伐,把他們繼續摁在戰爭的泥潭裡苦苦掙扎。
諸葛亮如此逆天而動,是否真是因為漢賊不兩立呢?
當然不是,當時的曹操還是漢家的丞相,在北方頗得人心。
在他的治理之下:
「民安於農,而盜賊止息」,「入魏群界,村落齊整如一,民得財足用饒」,「由是歸附者日多。」
宋朝大儒司馬光是這麼稱讚曹操的:
「齊桓之時,周室雖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蕩覆,尺土一民,皆非漢有,荀彧佐魏武而興之,舉賢用能,訓卒厲兵,決機發策,徵伐四克,遂能以弱為強,化亂為治。 」
這段話對曹操的評價是相當高的,不僅是司馬光,南宋之前的史家大都對曹操持正面看法,說他是漢賊,當時的很多人恐怕是不認可的。
再來看劉皇叔。既稱皇叔,他是否代表著炎漢正統呢?
劉備是漢室後裔不假,但他未必是正統。劉邦的子孫經過四百年的繁衍,早就不下幾萬人,三國中稍微有名些的劉姓人物幾乎都是漢室後裔,劉焉、劉表、劉備、劉繇、劉岱、劉虞這些割據一方的軍閥都是宗室,劉備並不特殊。
以血統遠近論,劉備也不佔優勢。他的先祖中山靖王是西漢漢景帝的兒子,與東漢的皇帝早就出了五服了,按照我國古代的宗法繼承制度,論正統怎麼也輪不到劉備。明智如諸葛亮,想必對此也是很明了的。
因此,所謂匡扶漢室不過是句託詞。
那麼,為何諸葛亮要選擇劉備而不是曹操呢?這恐怕與諸葛亮的志向有關。
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都提到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為何諸葛亮要自比管仲樂毅而不是其他歷史名人呢?我們來看下管仲樂毅的功績。
管仲是齊桓公的宰相,他幾乎憑藉一己之力輔佐才智僅為中人的齊桓公在春秋紛亂的局面中九合諸侯,成為了春秋首霸。樂毅則更為傳奇,他扶持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燕國幾乎吞滅了實力僅次於強秦的齊國。
從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這位有為青年不但要建立大功業,他對這個大功業的難度也有要求。
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諸葛亮是不喜歡玩順風局的,順風局體現不出他的水平,他要玩就玩地獄難度的逆風局。
因此,對於處在順勢之中已經接近最終勝利的曹操,諸葛亮是看不上眼的,馬上就要統一天下了,光是錦上添花的話,如何體現得出諸葛亮比肩管仲樂毅的大才。
那麼,他又為何不投靠孫權呢?其實,孫權勢力是招攬過諸葛亮的。
當時,孫權勢力的第一重臣向孫權推薦諸葛亮,但諸葛亮卻不肯應允,人問其故,他答曰:
「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
為什麼諸葛亮認為孫權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呢?原因很簡單,孫權勢力在江東已歷三世,文有張昭、顧雍、虞翻,武有周瑜、魯肅、呂蒙,人才濟濟,諸葛亮很難在東吳大展拳腳。
這也是諸葛亮不願投靠曹操的另一個原因。曹操勢力人才極多,曹操本身就是天才的戰略家,用諸葛亮本人的話來說,是堪比孫武、吳起的傑出人物,諸葛亮在曹操勢力也很難獲得重用。
而當時急急如喪家之犬、茫茫若漏網之魚的劉備卻非常契合諸葛亮的需求,劉備勢力雖然武將眾多,卻極其缺乏有戰略眼光的高端人才,諸葛亮出仕劉備必然極受倚重。後來也的確如此。
總而言之,諸葛亮之所以選擇劉備,並非是出於所謂匡扶漢室的大義,只是出於個人事業規劃的計算。就好比您去找工作,相比於待遇不錯的大型公司,那些老闆手下極其缺人、為了留你能給乾股的小公司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只是,諸葛亮這次找工作可坑苦了天下的百姓。
劉邦請諸葛亮和周文王請姜子牙,其實是有些相像的,只不過姜子牙出山是弔民伐罪,誅滅了殘暴的商紂,救民於水火。而諸葛亮出山卻強行中斷了歷史的統一進程,為三國的民眾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既然如此,龍馬君是否可以說一句「孔明一出而天下苦」呢?
歡迎關注,與龍馬君一起,相信思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