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空城計裡彈的什麼曲介紹 司馬懿故意敗走成就經典?

2020-12-08 尚之潮

  電視劇《軍師聯盟2虎嘯龍吟》中司馬懿與諸葛亮對弈精彩異常,最新劇情中諸葛亮空城計上演,那麼諸葛亮空城計為什麼會成功,諸葛亮空城計裡彈的什麼曲?一起看看相關介紹!
 


 

  司馬懿與諸葛亮之間的故事,其實在《軍師聯盟》中就早有鋪墊,司馬懿年輕時就十分崇拜諸葛孔明,甚至曾在家中描繪他的畫像。

 

  在《虎嘯龍吟》中,隨著司馬懿在曹魏朝堂地位的提升,他終於迎來了與偶像諸葛亮同臺競技的機會。

 

  徵孟達,司馬懿第一次中了諸葛亮的調虎離山之計,折服於孔明妙計的同時,甚至認為「孔明能以我為敵,是對我最大的尊重」。儘管此時兩人還沒有正面交鋒過,但他們早已視彼此為自己真正的對手。

 

  在馬謖大意失街亭後,諸葛亮因轉移三郡百姓而滯留,一出空城計就此上演。在這場戲中,《虎嘯龍吟》別出心裁地讓司馬懿與諸葛亮來了一場「幻境」中的交流,特別是對司馬懿的五層心境解讀,堪稱絕妙。
 


 

  其一,司馬懿其實看穿了這是座空城,急於一戰成名的他想要殺掉孔明;其二,孔明一語道破天機,「鳥盡弓藏」立刻戳到司馬懿的痛處,而司馬懿此時在生死面前仍要選擇榮耀。

 

  其三,孔明以司馬家後代提醒司馬懿,令他在功名與家族的選擇之間掙扎;其四,司馬懿獨白此生跑過武帝文帝,卻始終跑不過自己的恐懼,從而認為人這一生就是為了抱負和榮耀而活,再次揮劍欲殺孔明。

 

  最後,司馬懿震驚看到年老的自己與年輕的自己對話,「人這一生,依依東望的其實是時間」,爭這一時的成敗並不是有遠見之舉。

 

  空城計表面上是諸葛亮妙計退敵,實際上是兩個彼此深知的知己之間的博弈,《虎嘯龍吟》所展現的空城計,是最貼合學術觀點的一次影視化解讀。

 

  《軍師聯盟2虎嘯龍吟》諸葛亮空城計裡彈的什麼曲?

 

  有幾種說法:一種是十面埋伏,讓司馬懿真的相信這個是孔明的計。還有種說法是孔明彈的曲子因為在戰場上沒法聽清楚。
 


  所以現在也沒證實彈的什麼曲子 ,但是個人認為及時司馬懿活捉孔明也不會殺他。原因很簡單:如果蜀國沒有孔明,魏國就沒有在使用司馬懿的理由。

 

  因此孔明不死,司馬懿才能在曹營中永久的待下去。所以司馬懿才故意成全孔明的空城計。

 

  1、答:不應是《十面埋伏》。

 

  第一,,因為時間不對。《十面埋伏》是古曲,但是沒有早到那個時候,諸葛亮彈的琴是古琴,那個時候還有瑟這個樂器在世。為什麼?

 

  曹操的《短歌行》裡面有兩句是這樣寫的「今有嘉賓,鼓瑟吹笙」證明瑟是存在的,而《十面埋伏》又名《淮陰平楚》。

 

  最早出現在,於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行》。而諸葛亮生活的年代是東漢,東漢四什麼時候呢?東漢是公園25年—220年。時間不對了,那麼曲子肯定也就不對了。

 

  第二,琵琶的音域的比古琴更廣,聲音表現力更強,白居易在《琵琶行記》中是這樣描述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亂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可見琵琶聲音的清亮,是古琴所不及的。

 

  結論:所以不是《十面埋伏》其實關鍵問題還是出現在時間上,和曲目上。

 

  2、答:《臥龍吟》就是荒謬了,而且是荒天之大謬!

 

  《臥龍吟》是現代作曲家,谷建芬老師的作品,怎麼可能讓諸葛孔明來彈?!豈不謬哉!?

相關焦點

  • 三國那些事兒:司馬懿為何會中空城計 他是如何考慮的?
    三國那些事兒:司馬懿為何會中空城計 他是如何考慮的?時間:2021-01-14 17:46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三國那些事兒:司馬懿為何會中空城計 他是如何考慮的? 說起《三國演義》,諸葛亮則是其中一個不得不說的人物。
  • 「典故新解」諸葛空城 「五音八卦陣」空而不虛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司馬懿最為精彩的對決,也是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空城退敵」。司馬懿十五萬大軍殺向西城,此時城中只剩二千五百軍。諸葛亮隱匿旌旗,大開四門,自引二小童於城樓上,焚香操琴。諸葛亮究竟用了什麼大招,彈指間嚇退了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司馬懿害怕「空城計」藏伏兵?
  •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龍虎鬥,司馬懿被打成了縮頭烏龜
    得知司馬懿帶大軍要到上邽,諸葛亮留下討寇將軍王平繼續攻打祁山。自己親率大軍直奔上邽,要和司馬懿剛正面。上邽的郭淮和費曜想趁諸葛亮立足未穩,打諸葛亮一個措手不及,結果反被諸葛亮擊敗。諸葛亮趁機毀壞魏國上附近的麥子。司馬懿匆忙趕到東面的小隴山依險據守,雙方對峙了一個月,司馬懿始終不出戰。諸葛亮見魏晉不出,就假裝退軍,司馬懿見狀,緊追不捨,當諸葛亮到達滷城的時候,司馬懿也尾隨到了滷城。
  • 月經正常,卵巢學唱「空城計」?竟有如此怪事……
    百思不得其解,前來求助,此女子戲謔:難道卵巢也唱「空城計」? 說到空城計,就不得不先提下馬謖。由於馬謖過分輕敵而慘敗,打敗馬謖的司馬懿並沒有淺嘗輒止,而是繼續揮師前進,沒有給蜀軍留一絲喘氣之力。當司馬懿來到西城牆時驚呆了,眼前的事實是西城面前空無一人,遠遠望去,只見諸葛亮正悠悠然坐於城牆之上,旁邊立有兩個書童,一個手持拂塵,正在幫諸葛亮拂琴。
  • 諸葛亮最後一計,騙了後世上千年,至今仍然是未解之謎
    在三國裡,諸葛亮便是那位聰明才智讓人嫉妒因此得罪不少人,人人「得而株之」的人。而諸葛亮也深知這個道理,但他不想待入土後仍不得安寧。所以便布下了生前最後一計,而這一計,騙了後世上千年,至今仍然是未解之謎。這個計便是諸葛亮的墓究竟在何處。此前,我們先來說說司馬懿之墓。司馬懿生前留下遺言,教訓其子孫不得讓後世之人得到他陵墓的消息。
  • 司馬懿生前最後一計,千年來無人能破,最終被一位老農看穿!
    縱觀三國歷史,各路英雄好漢都曾創下偌大家業,更有各種美名名垂青史,然而,到了三國末期,最後的贏家卻是司馬懿和他的司馬家族。司馬懿一生輔助過曹魏的四位皇帝,有顯赫的曹操,也有後期的傀儡皇帝曹芳。從司馬懿計斬曹爽開始,他的事業便已達到頂峰,也標誌著魏曹的政權、軍權正式被司馬家族掌握,這也是後人得以一統天下的基礎。
  • 摘掉小說裡的光環,歷史上的諸葛亮依舊強大,厲害得不像人類
    一是因為小說戲劇性的需要,沒有矛盾衝突沒有立體人物,小說是不成功的,二是因為諸葛亮的強大不是因為他沒有缺點,而是因為他的優點太奪目讓人忘記了他的缺點。雖然大家都很了解諸葛亮了,但是我還是想介紹介紹他,因為他不僅僅屬於三國,他屬於整個中國古代史,屬於整個中國史。
  • 拼命工作的諸葛亮,最後一年在忙什麼?
    更憋屈的是諸葛亮,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孫吳這紙老虎,十萬大軍居然就打了兩個月,這下蜀軍還能靠誰,估計諸葛亮沒少被孫權氣著。七月,吳軍正式退兵。曹魏群臣認為,司馬懿還在西邊和蜀兵對峙,曹睿車駕可西幸長安,為其鼓舞士氣。曹睿卻很有自信,說:「孫吳大軍已撤,諸葛亮孤軍無援,難成氣候,司馬懿足以抵擋,沒有什麼可以憂慮了。」
  • 怎樣看待《虎嘯龍吟》對司馬懿先洗白又黑化的塑造方式?
    司馬懿這時伸手想要摸兒子的臉,司馬昭小心地避開了。這個小動作很微妙,因為司馬昭避開之後司馬懿喝了一口酒(水),並摔碗為號召喚司馬師進場。顯然這個小動作對司馬懿的抉擇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那麼它到底代表了什麼呢?由於剪輯的緣故,我們沒有看到這個小動作做出時的具體情境和前因後果(也許之前兩人交流了些什麼)。但這不妨礙我腦洞大開地設想一下當時的情形。
  • 上方谷疑雲:諸葛亮終極火攻,為何沒有絕殺司馬懿?或藏一個秘密
    魏軍統帥司馬懿深知蜀軍弱點,堅守不出。諸葛亮求戰不得,卻另闢蹊徑,一方面讓蜀兵與魏民在渭河流域相雜種田,給司馬懿一個要與魏軍打持久戰信號。在魏軍看來,蜀兵好像篤定魏軍龜縮不出,就四散結營,到處屯田,分明是要在這裡紮根,如果真的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那還得了?這讓魏軍不得不考慮找機會打擊一下;另一方面,諸葛亮物色了一個絕佳的伏擊地點上方谷,要引誘魏軍,打一個殲滅戰。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火燒上方谷,究竟為何會功敗垂成
    曹魏依然派司馬懿來防禦諸葛亮,而司馬懿依然採取死守不出,和諸葛亮耗時間的戰略。可是,在戰役初期,諸葛亮的戰術突然發生了變化,讓司馬懿措手不及,險些吃了大虧。經過一番手忙腳亂之後,司馬懿再次穩定了戰局,將雙方的形勢轉入了對峙。為了打破相持局面,諸葛亮使出了火燒上方谷的計謀。
  • 諸葛亮每天吃一斤米,飯量也不少啊,為何司馬懿判斷他陽壽已盡?
    在《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的註解中,引用了一段《魏氏春秋》的記載,說諸葛亮的使者到司馬懿軍中,司馬懿問及諸葛亮平日飲食,使者回答「所啖食不至數升」。《晉書宣帝紀》也提到這件事,司馬懿問諸葛亮「食可幾米」,使者回答「三四升」,司馬懿由此認為諸葛亮吃得少,判斷他命不久矣。
  • 諸葛亮有一項發明,堪稱曹魏騎兵剋星,如今交警經常使用
    不管看沒看過《三國演義》,人們對於諸葛亮的名頭一定非常的熟悉。在書中,他是一個神機妙算的謀臣,他的草船借箭,三顧茅廬都是我們從小就接觸到的。同時他也是一名擅長創造的人,諸葛連弩,木牛流馬等等都是諸葛亮創造出來的。可是你知道諸葛亮的一項創造現在的交警都在沿用嗎?
  • 木牛流馬原理是什麼 諸葛亮木牛流馬的故事
    木牛流馬原理是什麼木牛流馬的原理一共有三個版本:一、木牛流馬是普通獨輪推車。《宋史》、《後山叢譚》和《稗史類編》都說:木製獨輪小車,漢代稱為鹿車,經諸葛亮改進後稱為木牛流馬,到了北宋,在沈括《夢溪筆談》中開始出現了獨輪車的名稱,這種小車的形態和構造,因地制宜,略有不同,故各地所稱手推車、二把手,雞公車等,都是指這種獨輪小車。
  • 千古名相諸葛亮,確有真才實學,還是浪得虛名
    打從記事起,聽到的關於諸葛亮的話題,無不是說他如何神機妙算、足智多謀、文武全才、忠義無雙,妥妥一個超級智者。不過,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或許是得益於網絡的發達,噴子的增多吧,越來越多地聽到對於他的質疑之聲。說他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宛如一個神明跌入深淵一般。
  • 晉宣帝司馬懿,看他如何有勇有謀,奠基晉之基礎
    司馬懿因為他的出眾才華,被當時的梟雄曹操看中,想讓他入朝為官,看來是金子總會發光這句話一點兒都沒錯。但是司馬懿卻是有骨氣,不趨炎附勢的,覺得曹操做人狠辣,不是什麼好人,所以一再拒絕。之後曹操用自己的權利,硬是讓司馬懿入朝為官了,後來一再成為輔政大臣,開啟了他的為官之路。這個插曲也算的上是司馬懿人生路上的重大轉折吧。
  • 從空城計到阿爾法狗,博弈論如何滲透我們的生活?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唱的那出嚇退司馬懿大軍的空城計,更是在不對稱信息環境下實踐行為博弈的傳奇。 1、博弈論領域的科學巨人和他們的學說 現代博弈論的誕生是以四十年代數學大師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和經濟學者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的巨著《博弈理論與經濟行為》的出版為標誌的。
  • 諸葛亮為三國頂尖人才 曹操為何不邀他出山呢
    但是看完這段故事後,小編一直有一個疑問,曹操是有名的求賢若渴,為何沒有去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呢?諸葛亮當時年齡很小有人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然而事情並不是這樣的。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才27歲。而諸葛亮去荊州的時候,年僅16歲。諸葛亮當時只是個小孩子,不出山是很正常的。諸葛亮當時的年齡很小,曹操又有什麼理由邀請他出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