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別人不像個人,那大部分都是貶他的,但說諸葛亮不像人,那就是因為他的能力很難用形容人類的詞語去描述,強大到不像凡人。就連魯迅先生也誇過,諸葛亮的智慧已經跟妖精差不多了,能被這個毒舌的大文豪稱讚,還是這麼高的評價,可見諸葛亮的實力實在是凡人難以匹敵,甚至難以想像。
由於羅先生洋洋灑灑寫下的三國和這些年來各種影視劇對諸葛亮的神化,導致很多人開始給諸葛亮找茬,想找出他的弱點證明他並沒有書和影視劇裡描述的這麼厲害。其實人都有弱點,如果真的想找諸葛亮的弱點多得是,但為什麼羅先生要不遺餘力地在亂世中描述出這麼一個近乎神的人物呢?一是因為小說戲劇性的需要,沒有矛盾衝突沒有立體人物,小說是不成功的,二是因為諸葛亮的強大不是因為他沒有缺點,而是因為他的優點太奪目讓人忘記了他的缺點。
雖然大家都很了解諸葛亮了,但是我還是想介紹介紹他,因為他不僅僅屬於三國,他屬於整個中國古代史,屬於整個中國史。諸葛亮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文學家發明家,他幾乎是全能的,除了打架打不過別人。但是你讓他指揮別人打架,那就是他的主場了。簡而言之,一切需要動腦子並且必須動腦子的領域,他都擅長。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小說也確實給了他很多光環,比如借箭那一段是沒有的。這一段確實是為了神化諸葛亮的形象,給了他這種情節。但沒有不代表諸葛亮做不到,只是因為諸葛亮真實處在的歷史環境令他沒有必要這樣做。畢竟萬箭齊發且不說會不會誤傷自己人,就連敵人能不能射這麼遠也說不準,這個情節還是有些漏洞的。但是很多小說裡的情節還是真實存在的。
劉備真的是三顧茅廬才請到了諸葛亮,要說這劉備也是真的心誠,在還沒見過諸葛亮之前只聽別人幾句就敢相信諸葛亮的能力,並且如此隆重地三顧茅廬。諸葛亮願意為他鞠躬盡瘁,為了蜀國拼一輩子也是因為劉備真心珍惜他敬重他。在諸葛亮的小屋裡,諸葛亮作出了隆中對。這份戰略報告在後人看上去其實不算特別高明,諸葛亮想同時守住荊州西川二地,然而卻沒有這個實力,最後被敵人鑽了空子火燒連營。但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諸葛亮可以想出這個決策真的可以說明他很高明。尤其是諸葛亮在叔父去世後一直隱居,當時又沒有網際網路讓他可以縱觀全局,諸葛亮能想出這個近乎完美的對策實在是妙。
出山之後諸葛亮果然沒有辜負劉備的厚望,一個儒雅的軍師卻在羽扇的揮動中講出了一個個精妙的作戰計劃,打得其餘各國措手不及。劉備的勢力其實一開始就是各個勢力中最弱的,他本人也是懦弱的人,如果沒有諸葛亮的存在,這個小勢力早就被曹操孫權他們解決了。可以達到三國鼎立的地步,諸葛亮是最大功臣。
在三國形成之前,諸葛亮為我們貢獻了非常多令人拍案叫絕的妙計,比如說和周瑜一起策劃了赤壁之戰。這場恢弘又悲壯的戰役是我國歷史上一場少有的以少勝多且敵軍幾乎全軍潰敗的戰役,如果不是當時關羽心軟了放走了曹操,接下來的歷史或許就會完全改寫。
不過蜀國的基礎終究是比其他國差些,根基不穩,又身處貧瘠之地。尤其是劉備去世後,他將自己不成器的兒子託付給了諸葛亮,還把這個江山這個爛攤子都交給了諸葛亮。諸葛亮雖然不是蜀國的皇帝卻是完全操著皇帝的心,好在劉禪也信任他不會覺得他有謀反之心,不然諸葛亮的處境更難。不過當時諸葛亮也不好過,說是三國鼎立但是蜀國佔的資源也不過是十分之一,比起其他國家來差了一大截。而他又一直覺得焦急和愧疚,覺得自己對不起劉備的信任,更加心急想把劉備未完成的大業完成了,統一天下回到他們的都城。
於是諸葛亮從四川出發開始了他的北伐之戰,卻最後失了街亭兵敗而歸。因為諸葛亮重用了馬謖,馬謖卻是擔不起這個重任。但是這次北伐他帶回了他認為是個人才的姜維,然而姜維在諸葛亮去世後也沒有多大作為。雖然有作戰本領,但對人際關係的處理實在是一竅不通,得罪了很多人,鬧得連劉禪都想殺了他。與之前對關羽的過分信任一樣,諸葛亮在這幾次重要戰役的選人方面都出了差錯,這也奠定了最後蜀國滅絕的基礎。
但是諸葛亮這一生的傳奇是不能因為這些微小的錯誤而掩蓋的,不管是蜀國人民還是敵國大將都不會忘記他。在諸葛亮生前,他就把司馬懿打到怕了,一個空城計司馬懿都能入套,可見諸葛亮的威力之大。哪怕是他去世了,敵人聽到他的名字都會本能的害怕。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進攻蜀國,楊儀用計稱諸葛亮還沒死,司馬懿竟然被唬得不敢再打。其實就諸葛亮後來的身體狀況,哪怕他還活著也是一個病懨懨的老頭了,又能做出多大的反擊呢?可司馬懿還是會懼怕他,諸葛亮的英名將永遠存在每一個和他對過戰的敵人心裡。
最後就講講諸葛亮的一個神奇發明,諸葛亮一生發明了很多作戰工具還有很多陣法,但最出名的還是他的連弩,這個武器可以連續射出箭矢,可以算得上是火槍的前身了。如果三國時期九遊火藥,或許諸葛亮真的能把火槍的發明提前幾百上千年。
諸葛亮的一生是傳奇的是偉大的是值得人尊敬的,雖然最後他依然是一個悲劇人物,但是他的智慧他的忠誠將永遠流傳影響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