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歷史上的謀士們,經常會使用一種「請君入甕」的計謀,既然是讓人自願入甕,必然都有一個「餌」,便如先秦時期的《六韜》中所言:「以餌取魚,魚可殺。」
陰謀,也就是基於謊言之上的計謀。只有如此,才會有人自願上鉤。不過謀士們想要運籌帷幄,除卻百般陰謀,還要有千般巧計。有些計謀過於陰暗見不得人,有些計謀卻如同開卷考試一樣,誰都知道答案就那一個,非做不可。所謂陽謀,同樣是計策,與陰謀不同,這樣的計策施展得光明正大,卻讓人不得不中計。下面將列舉出三個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三大陽謀,當局者明知是火坑也得往下跳,簡直無解。

01
第一個,二桃殺三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人都是齊景公手下的得力大將,每一個人都是戰功赫赫,武藝高強,力大無比。但是正因如此,這三個人對齊景公非常無禮,也經常不聽從號令。再這麼發展下去,一定會禍亂朝綱。於是晏子就建議齊景公將這三個人除掉。
但是齊景公非常擔心,因為這三個人武藝高強,如果來硬的很有可能不成功,如果用陰謀將這三人除掉,不但有造成三人逆反的風險,而且也會帶來其他隱患。於是晏子給齊景公出了個主意,讓他派人給這三人送去兩顆桃子,並請這三個人講述自己的功勞,覺得功勞大的就可以拿一個桃子吃。公孫接搶先說出自己的功勞,然後拿了一個桃子;田開疆隨其後認為自己當之無愧,也拿了一個桃子。這時候古冶子很生氣,他把自己的功勞一一說出,然後拔出劍,讓這兩人把桃子放回去。結果公孫接和田開疆自認確實不如古冶子,二人羞愧自殺,最後古冶子覺得自己逼死了二人,不能獨活,於是也拔劍自殺。

且不論這個故事的真假,就把它當作一個寓言看也極具深意。就算這三個人不自殺,但是因為這兩個桃子,埋藏在三人中的嫌隙便會逐漸變深。齊景公在那個時候再出手對付他們便會易如反掌,而這三人一樣沒有好下場。這個計策就是利用了人性的弱點,把意圖明明白白地放在桌上,考量的就是在場者的心性。如今倒是有不少企業管理者這個辦法派上了用場,至於這到底是分化員工還是激勵員工,就見仁見智了。
02
第二個,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的戰國時期,魏國大將龐涓率領大軍攻打趙國的邯鄲,趙國向齊威王求救。齊國的群臣討論之後選擇了一個辦法:直接攻打魏國國都大梁,讓龐涓不得不帶兵回去相救。雖然龐涓先攻破了邯鄲才回軍救援,但是齊國的目的也達到了:雖然趙國被攻破邯鄲,遭受了巨大損失。但齊國由田忌率軍、孫臏做參謀,趁著魏軍疲憊不堪時下手,不但大敗魏軍,還一舉擒獲了龐涓,史稱桂陵之戰。

事實上,龐涓豈能不知道齊國的用心?他們想要幹什麼龐涓心知肚明,就算他最終攻破了邯鄲,可自己也實力大減,讓齊國撿了便宜,可是他卻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應付。這樣的陽謀現在在商場、戰場、政壇上比比皆是。
03
第三個,推恩令。劉邦稱帝登基之後,對有功之臣和皇親國戚採取了分封制,但是這種制度很容易讓分封諸侯手握軍政大權,權力一大就容易產生不平之心,幾十年後,漢朝也同樣面臨這個情況,諸侯勢力漸漲,眼看又將戰亂紛起。在漢景帝時期爆發的七國之亂,給國家和百姓都造成了極大傷害。到了漢武帝時代,已經嚴重到了「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裡,緩則驕,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謀以逆京師」,不解決這個問題,實在過於危險。但是如果由皇帝出手削藩,肯定會引起藩王的反抗,同樣會造成家國之亂。

此時主父偃(漢武帝時大臣)給漢武帝提了一個建議:推恩令。讓諸侯將產業分封給自己所有的兒子,包括次子、庶子。如果諸侯的爵位和封地都像以前一樣由嫡長子繼承,這樣下去諸侯國國君的實力很難得到削弱,但如果把產業分封給所有的兒子,這樣一個龐大的勢力就會被拆散為十幾個甚至數十個小國,這樣的小國越多就越不可能發生叛亂。
而漢朝的諸侯不可能看不懂這個命令是什麼意思,但這就是陽謀的厲害之處——非做不可,不做不行。如果諸侯不執行這個命令,不但會有皇帝的責罰,自己的封國內也可能禍起蕭牆,所以結果可想而知。

結語
其實中國歷史上這種事例並非少數,只要翻開歷朝歷代的史籍便會發現,真正的大人物們更喜歡陽謀,相比為人不齒的陰謀詭計,陽謀更加光明磊落,讓人不得不服氣。畢竟,如果治理國家全憑陰謀,是不會令天下人稱道的。
參考資料:
《六韜》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