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中國古代史,一些學者認為中國陰謀盛行,陰謀一旦被對方識破,效果必將大打折扣。
但是陽謀和陰謀則不同!
陽謀是什麼?陽謀就是光明正大、完全坦白地告訴你的對手你會如何行動,但是對手就是束手無策!就是無能為力!只能無可奈何!
盤點一下,中國歷史上幾個成功的陽謀,每一個都堪稱無解,至今仍有價值。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趙攻衛,魏惠王以保護屬國衛國為藉口,命龐涓為上將,帥魏宋衛三國聯軍攻打趙國。趙國當時戰力明顯弱於魏國,首都邯鄲被圍。趙成候不得以向齊、楚求救。
楚宣王在景舍的建議下,派少量兵力增援趙國,不過楚國行動太慢,成為了這場歷史大戲的配角。齊威王在段幹綸的建議下命田忌為主帥,孫臏為軍師奔襲魏國襄陵。
公元前353年,魏軍攻破邯鄲,齊軍主帥田忌決定北上救援邯鄲,軍師孫臏建議直奔魏國國都大梁——實施「圍魏救趙」策略。齊軍奔襲大梁,魏軍主帥龐涓倉皇回救。孫臏攻大梁卻只是虛晃一槍,齊軍集結在桂陵以逸待勞迎擊龐涓,大敗魏軍,史稱桂陵之戰。
桂陵之戰(圖片引用自搜索,如果侵權會刪除)
這段陽謀最精彩的地方在於進攻大梁,卻只是佯攻,進而逼龐涓回救。這是我們明面上看到的部分,而這段局勢還有背後的部分,那就是如果龐涓不回救,齊軍就可以真攻大梁。
其妙處在於:魏國和龐涓即使看出了孫臏的目的,但卻不得不「中計」,因為他們不敢賭,大梁一旦丟了,他們打再大的勝仗也於事無補。
到了後世,這一陽謀被廣泛運用,不僅在軍事領域,在政壇、商場也是如此。
二桃殺三士
晏子設了一個局:讓齊景公把三位勇士請來,要賞賜他們三位兩顆珍貴的桃子;而三個人無法平分兩顆桃子,晏子便提出協調辦法——三人比功勞,功勞大的就可以取一顆桃。
公孫接與田開疆都先報出他們自己的功績,分別各拿了一個桃子。
這時,古冶子認為自己功勞更大,氣得拔劍指責前二者;而公孫接與田開疆聽到古冶子報出自己的功勞之後,也自覺不如,羞愧之餘便將桃子讓出並自盡。
儘管如此,古冶子卻對先前羞辱別人吹捧自己以及讓別人為自己犧牲的醜態感到羞恥,因此也拔劍自刎——就這樣,只靠著兩顆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個威脅。
這件事情真假,暫時不討論,但是現在不少老闆都用過這一陽謀,擺出一些獎勵之後,讓更多員工自述成績。無論如何,肯定會有人對獲獎者不服。最終,分化了下面的員工,不至於團結起來坑老闆。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老闆計激員工,讓他們更努力,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推恩令
漢武帝時期,諸侯勢力不僅土地面積極為遼闊,而且實力雄厚,往往不聽從朝廷的調遣。
所以,主父偃給漢武帝出了一個主意:推恩令!
就是諸侯王除了可以將自己的王位傳給嫡長子外,還可以將封地再次分封下去。等於一國可以變三四國。諸侯王完全無法抵制這樣的誘惑,紛紛將自己的封國拆分。到了後面,這些封國越來越小,勢力也越來越小。
這時候,漢武帝又開始找各種理由來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其中,最陰的一招叫酎金奪爵。
每年的臘月,朝中要在長安祭拜老祖宗劉邦。這時候會獻上酎酒,酎酒外,還要拱配黃金。這個黃金就叫酎金。
這個金子不光皇帝出,下面的諸侯也要出,畢竟大家都是享受著劉邦的紅利,應該交點分紅。這個制度在漢文帝時期就開始了,但那時候的諸侯財大氣粗,拿點金子完全不是事。
到了封國開始分家,地盤越來越少,手頭也越來越緊,這時候拿出來的金子就有點不如人意了。要麼缺斤少兩,要麼就成色就足,獻的黃金能吸磁鐵。嚇得漢武帝趕緊把磁鐵給扔了……
漢武帝抓住這個辮子,表示你連老祖宗都不孝敬,你還好意思當王侯?
就此,廢除了大大小小上百諸侯。
諸侯自然看懂這一陽謀的危害,但不執行又不行,因為原本沒有繼承權的兒子們,對這一政策可謂歡欣鼓舞,純粹是天上掉餡餅。任你割據一方,朝廷一紙「推恩令」,你的勢力「大變小、小變無」你的小兒子們還得感激我,心甘情願的幫助我的政策實施,真是妙到了極點!
中國歷史上還有很多經典陽謀,範雎「遠交近攻」、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等等,無一不讓人拍手稱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