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之中,經歷了約有18個朝代。而每個朝代開始的時候,有一件事情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封公蔭爵。根據功臣的功勞大小分封其不同的爵位,這關係到這個功臣以後的社會地位以及生活條件。
但是爵位一代一代的傳下來,諸侯王的勢力就隨著時間的增長而增長。如何限制日漸膨脹的諸侯勢力,一直是後代帝王俱都頭疼的問題。在漢文帝時期就有出現過王爵謀逆的事情,當時的名臣賈誼就在治安策中提過「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
漢文帝接受了一部分賈誼的建議,問題稍稍的被壓制,但是並沒有完全的解決。而後漢景帝登基即位,面臨日益膨脹的藩王勢力,下定決心決定接受晁錯的建議削藩。但是這卻引起了眾諸侯國強烈的對抗,吳楚等七國甚至直接開始武裝叛亂以對抗削藩。
漢景帝雖然迅速的平定了叛亂,並以此削弱了絕大部分諸侯王的勢力,但是這件事情一直都沒有的到解決。直到公元前156年,「千古一帝」漢武帝劉徹登基。當時諸侯王的不穩定,以及土地兼併導致的階級矛盾不斷發展,外還有匈奴不聽得騷擾邊境都導致漢武帝煩心不已。
為了徹底解決問題,漢武帝下定決心決定加強中央集權。以免使得國家晚一點就陷入內憂外患之中。在公元前127年正月,大臣主父偃獻上一計策,名為「推恩令」。這是一個光明正大的陽謀,但卻令眾諸侯無可奈何。
推恩令的具體內容就是規定諸侯王在死後,可以推「私恩」給自己的庶子之類。嫡長子可以繼承諸侯王的王位。但是其他的子弟皆要在原封國內割據一部分封侯,但是新的封侯國不在受到原封國管理,皇帝再來制定這些後果的名號。
在推恩令頒布之後,各王國就紛紛上表請封。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這些諸侯國有記載到「大國不過十餘城,小國不過數十裡」,這時候的諸侯國勢力就得到了削弱。封國再也不能夠與中央抗衡,漢武帝進一步鞏固了中央集權。
這項制度是一個明晃晃的陽謀,古代幾乎都是嫡長子繼承制,原因就是為了避免繼位帶來的內耗削弱家庭力量。而除了嫡長子之外的次子等就是分支作為家中族老輔佐嫡長子一脈,增強宗族勢力。
但是漢武帝的「推恩令」一出來,原本幾乎都死心的次子庶子們心思紛紛就活泛起來了。如果可以誰願意做臣呢?於是原本還鐵板一塊的諸侯國勢力紛紛自內部開始瓦解,且當時只求分封到自己的土地,卻想不到更長遠的問題。
且推恩令包裝的非常隱蔽,將這種事情作為獎賞頒布出來。而不是以掠奪的形式頒布,這樣一來接受度也很高。完全就避免了漢景帝時期的強硬的削藩而導致的內亂,就算有想的長遠的諸侯。也因受到漢景帝時期削藩的打擊而不敢再出手。於是藩王之亂,漢武帝就以這省事的「推恩令」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