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提出推恩令的時候,諸侯王們為何不拒絕?完全是無解的陽謀

2020-12-06 歷史鑑賞者

說實話,清朝及其以前的封建王朝中,最讓我佩服的政策,那就是推恩令。這玩兒絕對是史上最出色的陽謀,你明知道是陷阱,卻還偏偏不得不往裡面跳。

你看看歷史上其他政策,如果大家都知道是坑的話,大家會願意主動去執行嗎?當然不願意,可推恩令不同,諸侯王們不得不嚴格執行推恩令,因為不執行的話,可能就會爆發骨肉相殘的家族矛盾。

一、漢朝被分封制度給搞得焦頭爛額。

周朝搞了分封制,一開始各路諸侯王還老老實實地將周天子當成最高統治者,可是後來一個個兵強馬壯了,又隔了那麼多代,總歸會出現一些厚顏無恥忘恩負義之輩,所以各路諸侯爭雄的局面就出現了。

秦朝為了規避這個問題,嚴格執行郡縣制,廢除了分封制。可惜只執行了15年,秦朝就沒了。到了漢朝,將兩者結合,大部分地方用郡縣制,但是分封制也穿插在其中。

這樣一來天下就多了很多諸侯王,劉邦擔心異姓諸侯王有造反的可能,所以提前把異姓諸侯王給滅了,從此天下除了長沙王吳家外,就都是老劉家的諸侯王了。

但是時間長了,漢朝也出現了周朝的問題,諸侯王們實力逐漸強大,跟中央朝廷的關係也日漸疏遠,朝廷對他們無法控制,而他們通過各種手段在拖朝廷的後腿。

比如說漢文帝時期,吳國和楚國這些諸侯大國開始鑄造劣質貨幣,這些貨幣投入市場以後,換取了大量朝廷發布的良幣。比如說朝廷的一塊錢,到了諸侯王手裡,他們把其中材料煅燒一下分成2塊錢的量,再添加點雜質進去補充重量。

這麼搞下去朝廷可就要完蛋了,因為貨幣嚴重超發貶值,諸侯王們才不管天下變成什麼樣,這種方法來錢最快,他們當然不願意幹其他的事情。漢文帝又一直在搞無為而治,所以這個麻煩就交給了漢景帝。

二、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為後來的推恩令奠定了基礎。

漢景帝覺得再不收拾這幫諸侯王,那天下非要大亂不可,所以聽了晁錯的話,打算削藩。這話一出來,天下諸侯王就都不答應了。

老祖宗賞飯吃,給了他們的封地和王爵,你漢景帝憑什麼剝奪?為此這幫人便開始跟漢景帝對著幹。還揚言要清君側,為此漢景帝有些害怕,所以就把晁錯給殺了。

殺完了他才發現自己做錯了,因為吳楚聯軍壓根沒有撤軍的意思,人家就是來要你的江山的,所以漢景帝這才趕鴨子上架,去抵抗吳楚聯軍。

好在漢景帝有好兄弟梁王劉武相助,又有大將周亞夫撐腰,這才平息了這場七國之亂。不過諸侯王的隱患並沒有解除。

最終漢景帝還是向各路諸侯王們妥協了,表示不會武力削藩,因此漢朝換來了短暫的和平,這個麻煩又甩到了漢武帝跟前。

三、主父偃的推恩令,成功化解了諸侯王的矛盾。

漢武帝上臺以後,諸侯王的問題依舊沒有得到解決,這件事讓漢武帝很煩惱。爺爺甩鍋,父親不除根,問題依舊還是存在,這可咋整?

這個時候有個天才叫主父偃,他跑來告訴漢武帝:我有一個好主意,就是有點損,不曉得你要不要聽?聽完以後,漢武帝大笑地指著主父偃:你果然是個損色!

原來主父偃的主意是這樣的,過去諸侯王都是傳位給一個兒子,一般都是嫡長子繼承諸侯王位。這麼一來,諸侯王就跟皇帝一樣,幾百年下來,他們的封地完全不會變小,也不可能落入朝廷的手裡。

但是如果把諸侯王的諸侯國,平均分給諸侯王的每一個兒子的話,那麼諸侯國在兩三代以後,基本上就不存在了,變成了一個個小村子,這還不好統治嗎?

這主意的確很損,但是也是非常有效率的辦法。畢竟諸侯王的那些次子和庶子們,過去只配給嫡長子牽馬墜鐙,現在卻能夠跟嫡長子平起平坐了。你說他們開不開心?

關鍵是,這些兒子佔據了大部分,嫡長子一下子勢單力薄了。做父親的也是左右為難,都是自己的兒子,這該怎麼選?

要是不承認朝廷的這項命令,那將來這幫兒子們,非要把自己給捅了不可!所以諸侯王們不得不選擇接受這一指令。這麼一來兒子生的比較多的諸侯王,只需要一代人,諸侯國就沒了。比如說劉備的祖先中山靖王劉勝,生了100多個兒子,諸侯國眨眼就成了100多個鄉村。

四、推恩令為啥不可解?

很多人說,也是有辦法解決推恩令這個問題的,諸侯王們只生一個兒子,這麼一來諸侯國豈不就保住了嗎?

從理論上來說,的確是這樣。但是你要知道,諸侯王都是上層社會的人,他們擁有優先擇偶權,娶媳婦兒跟吃飯一樣,那是家常便飯。

這麼多媳婦兒你能保證只生一個兒子?我看不行吧?你讓他們只娶一個媳婦兒?那他做諸侯王幹嘛?這就是這一策略的死結之處。

而且那個年代小孩兒的存活率都不高,人的壽命也短,所以如果諸侯王只生了一個兒子,萬一這個兒子走在了諸侯王的前面,那問題就大發了。

因為按照漢朝的制度,諸侯王沒有兒子,那麼對不起,這個封地就要被收回去了。與其冒著封地被收回去的風險,還不如把封地平均分給自己的兒子們。

總結:生嫡生庶都一樣,逐漸成為了一種習慣。

既然政策如此損,那麼諸侯王們不得不選擇接招。時間長了以後,其實諸侯王本人是想通了,都是自己的兒子,分什麼嫡庶啊!平均分就平均分,反正子孫後代餓不死。

唯一想不通的就是嫡長子,因為人家原來可以做一個國家的國王,可是推恩令搞了以後,他很可能直接從國王變成村長,你說他虧不虧?

當然了,推恩令之所以能夠實行下去,主要還是漢景帝時期那一仗打出了氣勢,讓諸侯王們了解到,朝廷可不是吃素的,不要亂來!所以明朝建文帝搞不了推恩令,畢竟諸侯王的實力也很強。

參考資料:《漢書》

相關焦點

  • 無解的陽謀都是直指人心的,從推恩令說起
    陽謀是指光明正大的使用計謀,即使對方看穿了自己的目的,也咩有辦法應對。相較於陰謀,陽謀光明正大,卻也無法解決。因為陽謀都是直指人心最深處,隨人性而生,伴人性而終。提起漢武帝,推恩令的頒布絕對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
  • 歷史上比陰謀還陰險百倍的3大著名陽謀,堪稱無解
    我們經常說別人的陰謀多厲害,但是我們卻不明白其實陽謀才是真正的厲害,可是比陰謀厲害多了。而且陽謀一開始就將自己的計劃公眾與眾,讓對方迫於無奈,不得不中招,陽謀是完全可以見光的。二桃殺三士。這個著名陽謀是孫臏謀劃的,直接坑了魏軍一個措手不及。推恩令。漢高祖劉邦建立大漢之後,就大肆封賞諸侯王,這些諸侯王在劉邦去世之後,都已經成了氣候,大大威脅到了中央集權。漢景帝雖然採用削藩,但引起了「七王之亂」,漢武帝繼位之後,打算繼續削藩,但又怕諸侯王再起禍端。
  • 千古第一陽謀,至今無解
    漢高祖劉邦建立了漢王朝,雖然在晚年時期對異姓諸侯王有了猜忌,隨後也剷除如韓信、彭越、英布等諸侯王,取而代之是劉姓諸侯王,還立下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結果諸侯王勢力慢慢大增,威脅到了中央,並爆發了「七國之亂」 漢武帝時期,雖然是大一統帝國,但任然有兩大問題
  • 古代最成功的三大陽謀,每一個都堪稱無解,至今仍有價值
    但是陽謀和陰謀則不同!陽謀是什麼?陽謀就是光明正大、完全坦白地告訴你的對手你會如何行動,但是對手就是束手無策!就是無能為力!只能無可奈何!盤點一下,中國歷史上幾個成功的陽謀,每一個都堪稱無解,至今仍有價值。
  • 漢武帝的「推恩令」如此成功,後來的朝代為什麼沒有模仿?
    「推恩令」是漢武帝此生最成功的政策之一,徹底解決了西漢初年的藩王問題。但奇怪的是,漢武帝之後的有些朝代(如西晉、明朝初年)同樣有藩王問題,卻沒有皇帝模仿「推恩令」。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是兩套平行的地方權力體系,所以西漢諸侯王在中央直轄的郡縣中是幾乎沒有實權的,西漢諸侯王的權力基礎只有王國封地。正因如此,漢武帝通過「推恩令」將西漢諸侯王的封地逐漸肢解並通過中央任命的國相架空諸侯王對封地的統治,困擾西漢長達六十多年的諸侯王問題也就得到了徹底的解決,中央還沒動用一兵一卒。
  • 史上最著名的陽謀,眾人明知前面是坑,卻不得不往裡跳,堪稱無解
    漢景帝雖然迅速的平定了叛亂,並以此削弱了絕大部分諸侯王的勢力,但是這件事情一直都沒有的到解決。直到公元前156年,「千古一帝」漢武帝劉徹登基。當時諸侯王的不穩定,以及土地兼併導致的階級矛盾不斷發展,外還有匈奴不聽得騷擾邊境都導致漢武帝煩心不已。
  • 史上最無解的三大陽謀,明知是火坑卻又不得不跳,千百年來無人能破
    ,毫無辦法,今天就來介紹一下歷史最著名的三大陽謀。 曹操得到的意見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以畜軍資」,曹操將漢獻帝接到營帳當中,以「天子」命令徵戰四方,曹操掌握了徵討袁紹的大義,各地諸侯雖然知道曹操控制了漢獻帝,但也不願意當一個「漢賊」,像是郭嘉、董昭都轉投他的麾下,這也為他平定北方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 歷史上著名的3大陽謀,明知是火坑也不得不跳,至今無人能解
    俗話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來自於暗中的陰謀詭計是最令人痛恨的,它往往在當事人不知情的情況下施行,並對其造成巨大傷害。陽謀,則正好與陰謀相對,它是根據現有條件,因勢利導、光明正大的達成目的,儘管對方一眼就能看穿,但還是不得不按照對方的意願行事,這便是陽謀的厲害之處。
  • 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三大陽謀,明知是火坑也得往下跳,簡直無解
    不過謀士們想要運籌帷幄,除卻百般陰謀,還要有千般巧計。有些計謀過於陰暗見不得人,有些計謀卻如同開卷考試一樣,誰都知道答案就那一個,非做不可。所謂陽謀,同樣是計策,與陰謀不同,這樣的計策施展得光明正大,卻讓人不得不中計。下面將列舉出三個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三大陽謀,當局者明知是火坑也得往下跳,簡直無解。
  • 為何說陽謀比陰謀更毒?歷史上的三個陽謀,明知是火坑也得跳
    為何說陽謀比陰謀更毒?歷史上的三個陽謀,明知是火坑也得跳一個善於謀略的人主要講究的就是一個策略。計謀的意思就是指一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計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古時候有一些計謀是會讓人覺得很不錯的,他們可能是陰謀,也有可能是陽謀,不管是哪一種,我的任務還是陽謀讓人覺得更加危險,陽謀是你明明知道直接的前面有一個坑,但是你就是不會跨過去,接下來借來看一些陽謀的例子。第一個是推恩令,漢朝的王侯在這個制度實施之前都是只要把自己現在的封地讓嫡長子來繼承就行了。
  • 在歷史上陽謀無解,你看穿了也沒用,如今被老闆用到了職場!
    所謂陽謀就是我明著搞你,你卻無可奈何,明知道前面是個大坑,你卻必須往裡邊跳,所以說能玩陽謀的都是高手,《資治通鑑》就是一本大號PK的書,不過如今大都被老闆們用到了職場。▎《資治通鑑》中的陽謀《資治通鑑》這本書本身就是給帝王看的,所以裡邊有很多高端操作,比如「馮亭獻上黨」。白起討伐韓,已經拿下了野王這個地方,上黨已成囊中之物,但這的老百姓不喜歡秦國,寧願向趙國投降也不追隨秦國。
  •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四個陽謀,一個比一個無解
    3 推恩令漢武帝時期,諸侯勢力不僅土地面積極為遼闊,而且實力雄厚,往往不聽從朝廷的調遣。 於是,主父偃就為漢武帝想到了一個計謀,那就是命令諸侯不再僅僅傳位於嫡長子,對於那些次子、庶子等也要進行分封,不論幾個兒子都要有封地,美其名曰「推恩令」。
  • 「虎毒不食子」,為何漢武帝親手逼死兒子?原來是有苦衷
    漢武帝就算得上威嚴和明智,作為中國古代的第二個封建王朝漢的皇帝,他的雄才偉略受到世世代代的稱讚,「虎毒不食子」,可為何漢武帝親手逼死兒子?原來是有苦衷!漢武帝十六歲即位,然後在皇位上大展拳腳,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抑制商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但他是帝王也是凡人,到了晚年尤其懼怕死亡,崇信巫術。
  • 有人問:雄才偉略的漢武帝,為何被人惡意冠以「窮兵黷武」罵名?
    到了漢武帝時期,有了強大的資本。漢武帝時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禁止諸侯國鑄錢,增加中央財政收入,接受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在思想上獲得統一。漢武帝最值得驕傲的就是徵匈奴,解決邊患。
  • 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王朝,連續7代是明君,打得外族不敢進犯
    至於為何?一是原本的正統在儒家學說上實則是周朝,因為周禮才是治國的基礎。而秦朝雖是在前221年統一了六國,但其是覆滅了東周而得來的天下一統。後面又弄出來了一個焚書坑儒,導致絕大部分的儒家學子都拒不入秦。而時間到了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上位後為了中央集權,儒家的皇權天授原理在其看來十分適合。
  • 漢武帝瞧不上胡人進貢的動物,命人送去餵老虎,不料老虎伏地不起
    漢武帝是漢朝的第七位皇帝,他的父親是漢景帝劉啟,母親是王皇后。武帝無疑也是一位有著卓越成就的皇帝,他的一生之中幹過不少大事,比如說開拓疆土。又比如說實行推恩令、獨尊儒術,穩固了中央統治。而他的一生最大的事除卻開拓疆土,便是經營西域、開闢絲綢之路了。
  • 《鹽鐵論》桑弘羊提出了軍事第一問,這個問題至今無解
    並提出自己的觀點「進本退末,廣利農業」。認為農業是根本,工商業是服務於百姓需求和生活而已。朝廷不應該直接介入物品的買賣及流通,更不應該施行專賣、壟斷等經濟政策。為何要充盈國庫呢,是因為要支持漢武帝的軍事行動。我們知道,自古戰爭就是燒錢的事,拼的是國力,任何戰爭都需要經濟財政,告訴人們為何會實行「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均輸、平準、統一鑄幣等財經政策作為保證。當時的情況是匈奴曾歸附漢朝,但之後又數次侵犯大漢邊境。大漢必須採取應對措施,如果備兵,必然使士兵勞苦,耗費錢資;如果不備,匈奴的侵犯總是不停。
  • 王熙鳳用了個毫無破綻的陽謀,尤二姐明知是火坑,還樂意往裡跳
    文/小冷相信大家都聽過林俊傑的《曹操》這首歌,其中「曹操不囉嗦一心要拿荊州,用陰謀陽謀,明說暗奪淡泊」。對於曹操的評價,這句歌詞還是有幾分符合史實的,在正史上,曹操的確是一個用謀的高手。而陽謀,是相對陰謀而言的,陰謀是有破綻的,而陽謀因地制宜,根據形勢的變化而變化,讓人不知不覺的陷入其中。眾所周知,有很多紅學家都把王熙鳳比作曹操,皆因此二人都是用謀的高手,無論是陰謀還是陽謀,王熙鳳也是信手拈來。在將尤二姐「騙」入大觀園中,王熙鳳用了一個陽謀,這陽謀堪稱是紅樓夢中最無解的一個陽謀,尤二姐明知是火坑,她還是非常樂意的往裡跳。
  • 同樣是搞郡縣制,為何秦始皇搞亡國了,劉邦搞卻落地生根了?
    這就是秦朝面臨的群眾基礎,既不認可大一統,也不認可秦朝! 反過來,劉邦建立的漢朝,經過戰爭的創傷和時間的推移之後,六國的遺民十不存一,地方貴族、豪強的湮滅毫無疑問使這個民間社會更加鬆散,新一代的百姓在思想層面對於大一統的王朝已經沒有了當初那種強烈的牴觸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