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窮兵黷武」的罵名不是惡意加給他的,本來就是事實。只不過窮兵黷武說的是晚年的漢武帝,對於漢武帝的綜合評價,也都是功大於過的。
漢朝從劉邦開始,就被匈奴給欺負慘了,之後漢朝採取和親政策,得到邊境安寧,國內休養生息。漢朝經歷「文景之治」後,國力逐漸強盛。到了漢武帝時期,有了強大的資本。
漢武帝時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禁止諸侯國鑄錢,增加中央財政收入,接受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在思想上獲得統一。
漢武帝最值得驕傲的就是徵匈奴,解決邊患。漢武帝多次派衛青、霍去病出徵匈奴,同時派張騫出使西域,削弱匈奴在西域的影響,基本上解決了匈奴對中原的威脅,也開拓了絲綢之路。
漢武帝依靠徵戰,成為了偉大的帝王,也因為徵戰,成了窮兵黷武的帝王。
只要說到漢武帝徵匈奴,提起徵匈奴的累累碩果,我們就會想到衛青、霍去病等,很少會想到貳師將軍李廣利。衛青、霍去病時代,只是出於漢武帝的前半生。漢武帝最後的一二十年並沒有停止攻伐,他用的出徵主帥就是李廣利。
漢武帝的英名,也就壞在這個李廣利身上。
衛青和李廣利都是漢武帝的小舅子,或許漢武帝看到衛青的成就,想依葫蘆畫瓢,將李廣利培養成衛青,再展大漢雄風。
但是李廣利確實沒有衛青那樣的天賦,帶兵打仗的能力實在是平庸,治軍的能力更是一塌糊塗。漢武帝後期對外徵戰取得的勝利,完全是靠國力碾壓。即使能夠取勝,自己也會付出非常大的代價。
漢武帝為了大宛馬,派李廣利出徵。大宛的貳師城出良馬,漢武帝對李廣利的預期是到貳師城搶到良馬,所以任命李廣利貳師將軍。
李廣利第一次去,大敗而歸。漢武帝大怒,面子掛不住,重新組織人馬,準備大量的糧草、裝備等,派李廣利再徵大宛。這次雖然取勝了,也就換來了幾千匹馬,保住了大漢在西域的面子。但是這種大規模的遠徵,對國力的消耗是相當大的。
後來漢武帝又派李廣利去徵匈奴,期間雖然有勝有敗,李廣利也沒討到什麼便宜。
李廣利最後一次出徵匈奴前,與宰相劉屈氂[ máo ]暗中,謀立昌邑王劉髆為儲。不久事發,劉屈氂被腰斬,李廣利想立功贖罪,因此急功近利,最後戰敗投降匈奴。
漢武帝喜歡用小舅子打仗,前期用對了衛青,橫掃匈奴,事半功倍。後期用了平庸的李廣利,事倍功半,耗盡國力,國家差點崩潰。
漢武帝晚年經歷各種打擊,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搞了個《輪臺詔》,這也是漢武帝最令人佩服的地方。也有人說這是漢武帝的「罪己詔」。不管漢武帝的真實意圖是什麼,至少漢武帝有個非常不錯的態度,從此也不再對外用兵,大漢在之後幾十年逐漸恢復國力。
漢武帝打匈奴本身是沒問題的,而且在衛青、霍去病時期,也基本上將匈奴打服了,解除了國家的威脅。
漢武帝後期繼續對外用兵,已經不是為了保家衛國了,基本上是為了面子。為面子出徵也無可厚非,如果選了對的人,以較小的代價,取得較大的成果,也不會有問題。而晚年的漢武帝是以非常大的代價,取得了很小的成果,耗盡了國力,反而造成了國家的不穩定。
窮兵黷武和巫蠱之禍是事實,成為了漢武帝晚年的兩大汙點。但是後人並沒有因為這兩個汙點而完全否定漢武帝,漢武帝仍然是位雄才偉略的偉大帝王。歷史上很多明君都在晚年出現汙點,真沒幾個帝王能與漢武帝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