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是繼秦始皇之後,我國另一位雄才偉略的帝王,在他的手裡,漢朝從一個被欺負的主,變成了一個頂尖高手。有人突發奇想,說漢武帝文的武的那麼折騰,為什麼沒有亡國,反而國家更強大了?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西漢王朝自建了開始,到昭宣中興,西漢政府實行的一系列改革,都是遵循一個漸進式的思路,讓人們得以慢慢適應,沒有引起大的社會動蕩,因此沒有走秦朝的老路。
漢武帝本身就是一名改革者,他對衛青說過這樣的話:「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徵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
從這些話中可以看出,漢武帝並不是胡亂改革,而是對自己的改革有很深刻的認識,或者說他有自己的改革原則。
首先,漢朝從建立之初,就內憂外患,前有諸呂之亂,後有七國之亂,外戚和地方一直都是漢朝中央政府面臨的問題,外部還有匈奴、西域、南越這些不安定因素,所以如何處理這些問題,就成為了西漢皇帝們的重大課題。所以漢武帝才會說「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漢武帝明白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決這些威脅。
再次,漢武帝的改革不是只為了自己在位的這幾十年,而是為了子孫千秋萬代,所以他說「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可見漢武帝希望自己的政策能夠延續下去,我們知道,一個政權,要想保證穩定,政策的延續性是必要的,漢武帝作為改革家,考慮的不只是當下,還有未來,為大漢王朝立一個長遠的規劃。
再者,漢武帝對發動對匈奴的戰爭進行了辯護,說是為了天下安寧,但是關於這場戰爭,早在文景時代,漢朝上下就已經達成了攻打匈奴的共識,賈誼或者晁錯,都對這場註定要面對的戰爭,作出了規劃。可是漢朝初期國家窮,官員上朝都要坐牛車,只能是暫且以和親的方式穩住匈奴,但是到了漢武帝時代,國家富有了,兵強馬壯,經濟繁榮,還需要再忍耐嗎?
最後,漢武帝承認自己的改革不是完美的,確實損害了百姓的利益,雖然這些都迫不得已。同時也對國家造成一定損失,造成流民四起,損耗嚴重,戶口減半,他希望後繼者不要學習他這方面,避免走上秦朝的老路。
有秦朝這個前車之鑑,建立初期,賈誼等人就對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進行了總結,並創作了《過秦論》等作品,對秦朝進行系統分析,漢朝的統治者也都以此為戒,所以漢朝的糾錯能力,是漢武帝折騰之後,還不會亡國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