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劉徹是漢朝的第六個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他當政的時期是是中國歷史上最燦爛,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我們之所以被稱為漢人,也是因為這個朝代,很大原因都是因為這個朝代,或者說漢武帝這個時代。
我們在稱呼漢武帝的時候,習慣把他的功業和秦始皇相比,史稱秦皇漢武。其實漢武帝劉徹雖然也是漢景帝的兒子,但是按照繼承順序和他的年紀,皇位根本輪不到他。這個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起到了很大的的作用。這個人就是長公主劉嫖。
說起長公主劉嫖,她是竇太后的女兒,漢景帝的同母姐姐,非常受竇太后的寵愛,而且與漢景帝的關係也非常好,很多事情漢景帝都會詢問她的意見,所以很有影響力。
長公主有一個女兒叫阿嬌,很是可愛。有一天,年僅五六歲當時還叫劉彘的漢武帝到長公主家玩耍,長公主見他聰明可愛。於是問他:「想要娶個媳婦兒嗎」,劉彘回答說想。長公主玩笑似地指著左右的侍女問喜歡哪一個?但是別看劉彘歲數小,但是卻一個也不喜歡長,後來長公主指著自己的女兒阿嬌,劉彘高興地說好,而且還充滿稚氣的承諾將來蓋一座金屋,讓她住在裡面。長公主聽了非常高興便有意把阿嬌嫁給劉彘。
因為雙方都有意促成親事,所以劉嫖在徵得漢景帝的同意之後,把阿嬌許配給了劉彘。因為親事的原因,長公主和劉彘關係更加密切。漢景帝在很早之前就已經立了太子。但是因為不喜歡太子的母親囂張跋扈和太子的平庸,不顧眾臣反對除了太子和皇后。
因為皇位的空缺,有資格的皇子為爭奪皇位繼承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這讓長公主和劉彘的母親王美人看到了機會,於是千方百計說服了漢景帝。
漢景帝七年,漢景帝先是立王美人為皇后,接著又立年僅七歲的膠東王劉彘為皇太子,並且改名徹。漢武帝劉徹總共當了九年的太子,在這九年當中,因為其聰明過人,令漢景帝非常滿意,對他更是百般寵愛。
太子期間的劉徹一方面協助漢景帝處理政務,另一方面博覽群書廣泛涉獵,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這些年輕時打下的基礎為他以後50餘年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說起漢武帝,除了大破匈奴、開疆拓土的功績以外,還有一點不得不提,那就是罷黜把家、獨尊儒術,也是發生在漢武帝執政的時期。
關於獨尊儒術,我們需要了解一個歷史前提。漢王朝建國以後,汲取前朝覆亡的教訓,前幾任帝王一直奉行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但是黃老思想在政治上因循守舊,不求革新,尤其是漢武帝的祖母竇太后更是黃老之術鑑定支持者,而且她幹預朝政,誰也不能在她面前說黃帝、老子的不好。
漢武帝從小在宮中長大,因而受到良好而全面的教育,特別是他本人興趣廣泛,胸懷寬廣,所以在做了皇帝之後,雖然只有16歲,但他血氣方剛,雄心勃勃,立志要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但是因循守舊的黃老思想與他銳意進取的品性顯得格格不入,相反儒家思想倡導君子自強不息,剛健有為,主張尊君和隆禮,這一點非常符合漢武帝的個性以及執政的需要。但是因為歲數還小,而且根基未穩,竇太后活著的時候他不敢明目張胆地推崇儒學,只能暗地裡培植自己的勢力,悄悄的選拔具有儒家思想的人才。
正在漢武帝四處搜羅儒學人才的時候,廣川人董仲舒進入了漢武帝的視野。董仲舒從小鑽研儒學。以治《公羊春秋》而著名遐邇。而且他還以儒家思想為基礎,雜取陰陽五行等諸家思想,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新的儒學體系。
他在給漢武帝的對策中提出:治國之道在於上天,天不變道也不會變化。大一統是天地間的正道,自古至今暢通無阻。而現因為在負責教化的人來源不同,每個人的見解也不同。以至於不能堅持一個原則,導致法令制度屢屢變化,下面的人又苦於不知道如何遵循。只有把其他邪惡荒唐的思想消滅後,道德和綱紀才可以統治。
董仲舒所闡述的這一思想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開端。當時的丞相衛綰深知漢武帝意在獨尊儒術志在進取,見他對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非常讚賞,上書請求將儒家思想定為國家執政的指導思想,獲得了漢武帝的批准。
董仲舒的建議。衛綰的奏請,加上漢武帝的批准。正式成了漢王朝改革舊制推行新政的指導思想
但是我們要看到,雖然漢武帝獨尊儒術,用人也以儒家為基礎,但是作為一個合格的帝王,他深知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各家賢能人才是不必不可少的。所以他對其他諸子百家的賢能人才也並非一概排斥。而是只要有獨特才能,能為國家所用,又不反對國家大方針,他一律委以重任。張湯趙禹熟悉法令,漢武帝就讓他們去做管理司法的廷尉。汲黯學習黃老之術,漢武帝發現他為人質樸頗有才能,於是多次封他做郡守,還位列九卿。其他諸如主父偃、徐樂、司馬相如、嚴安等都是如此,也正是這些精英的存在,並且在發揮了重要作用,才造就了那個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強大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