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還在貶低文科,歐洲發展科學前幾百年都在奠基人文基礎

2021-01-08 能思想的小葦草

貶低文科的現狀及原因

這個時代是一個貶低文科的時代。最近兩百年科學技術的發展實在是太快了,它的力量實在是太強大了,所有見過它實力的人都會被它所折服。能上天入地,能延年益壽,能保家衛國,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便利等等。人文精神在它面前太弱小了,地位不值一提,尤其是在中國。絕大多數人對理科特別推崇,對文科卻嗤之以鼻。這就是現狀,社會普遍貶低文科,而對理科特別的讚揚。

文科地位低,一是因為理科太強大了,二是因為文科自身就墮落了。科學技術有多重要就不必多說了吧,因為所有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切身感受到,體驗到。而文化方面呢?普通人根本無法感受到人文精神有什麼作用。

為什麼說文科墮落呢?我個人認為自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獨尊儒術,罷黜百家」開始人文精神就已開始走下坡路。但是佛教和道教的興起使整個封建時期的人文精神變得多元起來。魏晉的「竹林七賢」、陶淵明;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蘇軾等等。可以發現中國古代最有名的的文人大都是仕途不得意,然後以詩詞歌賦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意。這一批人都是被儒學或被官方思想拒之門外之人,然後他們借用佛和道來超脫於世俗之外。但是朱熹一句「存天理,滅人慾」又再一次加強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多元的思想有逐漸變得統一。民國與春秋戰國其實挺相似的,一個軍閥割據,一個群雄爭霸,但是卻都出了許多思想大師,這值得讓人深思。

毫不誇張的說,現今應該都是理科教育,沒有文科教育。因為教育其實像工廠的流水線一樣,培養出來的人才都大同小異。現在文科教育也像理科一樣,一套試卷下來,標準的答題思路,標準的答案。像閱讀理解文章的作者自己去做試題得超低分這樣的事件經常有報導。這樣畢業出來的人才有文科思維嗎?文科生都沒有多少文科思維,理科呢?除了幾千年前的老子和孔子,我國還有誰能在世界思想史上留下深刻的影響。在經濟基礎如此好的今天,出了多少影響世界的大師級人物?人文精神和科學技術就像人的兩條腿一樣,一個太長一個太短是沒有辦法跑的太快的,兩個都重要。

歐洲用了幾百年的時間奠基了深厚的人文基礎

歐洲的崛起也就是在近幾百年,在工業革命之前,歐洲經歷了以人文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文藝復興;經歷宗教改革,把人從神學中解放出來;經歷啟蒙運動,民主,自由,理性的思想深入人心,我國呢?

牛頓的經典力學著作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與牛頓幾乎同時創立微積分的萊布尼茨是著名的哲學家,著名的哲學家康德也是物理學家,羅素既是哲學家也是數學家,胡塞爾先攻讀數學和物理學並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再轉向哲學。近代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和薛丁格都和哲學有非常深的淵源,愛因斯坦從小開始讀哲學著作,而薛丁格竟是維也納大學哲學博士。

我始終認為人文精神和科學技術是人類的兩條腿,不能一條太長一條太短,更不能一個貶低另一個。我也非常贊同社會的墮落是從貶低文科開始,可以發現好多社會問題都是因為人文精神的缺乏。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愛因斯坦說中國沒有科學?是在貶低中國嗎?
    但愛因斯坦曾言:中國先哲們沒有產生科學是必然的,不必感到任何的驚訝!愛因斯坦為什麼這樣評價中國呢?是在貶低中國嗎?他認為,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成就為基礎的,它們其實都是技術。科學是一個有著嚴謹的邏輯體系、並需要大量實驗找出因果關係而建構起來的系統知識。但是中國古代領先的科技則是在實踐經驗上總結出來的。科學講究的是實證精神,你除了說出這個表達式之外,更重要的是你要證明這個表達式是對的。算得再多,也不如一個數學證明來得實在。這其實就是一個科學的基本範式。
  • 科學網—科學時報:探究科學家人文情懷的深遠意義
    朱廣清攝 編者的話 近日,中國科協第七屆常委會科技與人文專門委員會在京舉行「科學家的人文情懷」研討會,該委員會主任張開遜主持會議。近代科學誕生及其自然科學傳統建立,源於歐洲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推崇的理性探索精神;這種理性探索精神承繼了古希臘的哲學思想尤其是其人文主義思想,最終發展成為科學精神的基本支柱。
  • 許倬雲:人文與科學之間的樊籬必須拆除
    最近,湖南耒陽留守女孩因報考北大考古專業,受到一眾網友的質疑,「沒錢途」「畢業後不好找工作」等評論不絕於耳的事件,一方面反映了部分人將讀書求學功利化的取向,另一方面則折射出在很多人看來,文科是難以就業、註定清貧的學科領域。文理天然對立嗎?學文科就一定沒前途嗎?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歷史學家許倬雲的文章《人文與科學之間》。
  • 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
    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識(人文知識是人類認識、改造自身和社會的經驗總結)化育而成的內在於主體的精神成果,它蘊含於人的內心世界,見之於人的行為動作及其結果。人文精神的載體在人自身,人文精神的獲得必須經過人文知識的內化、整合而變成主體的意識、思想、情感等生命體驗和善行。
  • 黃德寬:「強基計劃」與清華的「人文日新」
    出土文獻中心是清華文科「雙高計劃」(高原、高峰)重點支持的建設單位,發展目標是建設世界一流的人文研究中心。出土文獻中心下設甲骨金文、清華簡與戰國文字、秦漢簡牘、文物保護等四個研究室,擁有一批古文字學各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他們學風純正,學識淵博,立德樹人,成就卓著,可為古文字學人才培養提供一流的師資保障。
  • 清華趙南元:人文學者為什麼總是厭惡科學?
    人文為什麼視科學為敵?人文學者為什麼總是厭惡科學?[看]所謂科學與人文的衝突,根本原因在於科學不許胡說而人文允許胡說。唯科學主義」在中國的流行作了如下的分析: 近幾百年來,整個人類物質文明的大廈,都是建立在現代科學理論的基礎之上的。
  • 喜見百年樹嘉卉——評《嘉卉 百年中國植物科學畫》
    它是隨著現代植物學發展而出現的一種特殊藝術表現形式,以精確的繪畫手法還原物種生長狀態與特徵,彌補了文字描述無法直觀呈現植物基本形態與局部特徵的缺憾。攝影術的出現並不能取代植物科學畫,因為攝影表現的是植物的「這一個」,而植物科學畫描繪的是植物物種肖像。
  • 近代科學的誕生為什麼在歐洲而不是中國?(2)
    中國在20世紀開始參與世界現代科學的發展,並且貢獻度也越來越高,但是,中國對於近代科學的直接貢獻,卻為「零」。近代科學的誕生為什麼在歐洲而不是中國這個問題,近百年來,有無數人在腦海裡盤旋,也有無數的答案。中國的科技發展歷史悠久,無論數學、物理、天文、地理等等,查一查歷史,都比歐洲早很多年。但是,近代科學卻誕生於歐洲而不是古代中國,這是為什麼呢?
  • 斬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所百年名校的2019年突破連連!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有多牛?據統計,近10年來,包括南開在內,僅有4所高校牽頭斬獲這一獎項。2019年是南開大學建校100周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獲得,展現了南開作為中國頂尖大學的深厚實力,也為百年校慶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回首2019年,除在國家科技獎上取得重大突破外,南開還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人才隊伍、學科建設等方面屢獲突破,為新百年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為什麼現代科學源於歐洲而不是中國?
    我認為孔子的影響是中國在科學,特別在抽象科學方面一直落後的原因。」 文化也曾被用於解釋為什麼科學起源於歐洲。但文化的解釋是不夠充分的。第一,中世紀歐洲也存在著仇視科學研究的思想觀念,有的還甚於孔學倫理。但它們並沒有阻止科學的出現。
  • 師生對談人文學科的意義
    直至到了大學,王琪瑤依舊沒有停止思考,人文學科的意義究竟在哪裡?困惑,感想,反思,都留在這篇文章裡。世界觀自不必說,我們一直受著您和其他老師們的影響,而且您一直在告訴我們文科學習的意義,告訴我們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之間的關係,告訴我們並不是「百無一用是書生」。而這些話也屢次在同學們的作文中提到過,雖然從我們口中說出來的目的更多地帶了些對理科生的醋意。
  • [科技創新與品牌雜誌]文科物理還可以這樣上!
    他們希望,將中國人民大學物理通識教育體系打造成一個平臺——一個讓學生獲取科學知識、鍛鍊邏輯思維能力的平臺,一個幫助學生窺見物理學乃至自然科學發展基本規律的「跳板」。文科物理課堂是什麼樣的?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推演公式,學生在講臺下抄寫筆記,或者昏昏欲睡?不,這些都OUT了。
  • 文科物理教材 不應是簡化版費曼講義
    那麼,文科物理教材該怎麼編?文科生又為什麼要學物理?這本教材很特別這本教材有什麼特別之處呢?「這是一本很好的文科大學生物理教材。全書基本沒有數學公式,很適合文科學生。同時,書中也涉及了很多社會生活中與物理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如全球變暖、偽科學、核武器等。這些社會問題關係到每一位公眾的切身利益,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學生有必要知道這些問題到底是怎麼回事。」
  • 南科大成立人文社科學院陳躍紅任院長,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
    本文圖片均來自南方科技大學官網據南方科技大學官網消息:2019年5月7日上午,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成立大會在行政樓401會議室召開。校長陳十一,黨委副書記李鳳亮,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負責人,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以及人文科學中心、社會科學中心暨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語言中心、藝術中心全體教職工參加會議。校黨委副書記李鳳亮主持會議。
  • 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奠基:打造百年名校與中國合作之橋
    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奠基:打造百年名校與中國合作之橋 2019根據規劃,該中心將依託雙方的資源投入和良好的合作基礎,展開一系列國際化高端創新合作研發、成果轉化、國際學術交流等,推動全球最新技術研發及應用成果在中國的落地;同時,中心也將積極拓展在學術推廣、科技轉化落地以及科技服務與專業培訓等方面與中國的合作可能。南京江北新區剛剛被確認為江蘇自貿區範圍。
  • 《科學大家》專欄|時間的意義:連接人文與科學的隧道
    在阿拉伯世界短暫逗留之後,後來又流回到基督教歐洲,基督教歐洲通過近代一系列的思想運動,包括很熟悉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地理大發現。這樣一些運動,促成近代的科學革命、「科學」這種思維方式,這種世界觀。這種改造社會的巨大力量是從文藝復興之後,16、17世紀開始在歐洲這樣一個豐厚的人文土壤裡滋長出來的。
  • 將科技融入生命體驗——虛擬仿真技術在文科教學中的應用
    原創 孫麗君 中國社會科學網科學技術不僅提升了社會生產力,也轉變了人類的思維模式,並體現在人文學科教學過程中。在新文科背景下,人文學科的學生能否對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形成一定的判斷,並將這種判斷自覺地融入其生命體驗之中,對人文學科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 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分野
    內容提要根據我國現行的學術體制和學科分類,我們習慣於把所有的學科分為人文社會科學(文科)與自然科學(理工科)兩大類,這種分類其實是有問題的: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是很不相同的東西,將它們籠而統之地稱為人文社會科學、甚至將人文學科完全併入社會科學是很不恰當的。
  • 「人文清華」講壇 | 吳國盛: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
    2018年10月30日晚,科學史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名為《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一開場,吳國盛教授就澄清了公眾對科學知識的一些常見誤解,並指出科學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任何一種科學理論都不是絕對正確的,一個時期它是正確的,後面又被修正,後面的理論使前面的理論變得局部正確,有條件的正確,而不是絕對正確。
  • 2018全國人文社科學者學術期刊論文發表數量排行榜發布!
    如此高齡還在堅持寫作,值得敬佩!不過,經查詢,其2018年發表的論文中,有34篇都是發表在《青年記者》上,大概是專欄作家吧。即便如此,老先生積極寫作的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榜單也體現了不同學校的學科實力,其中,中國人民大學以12人拔得頭籌,上榜的12人分別是:劉偉(經濟學)、張康之(行政學)、楊立新(法學)、欒軼玫(新聞學)、孔祥智(農業與農村發展)、程光煒(文學)、 王利明(法學)、王子今(國學)、陳力丹(新聞學)、鄭保衛(新聞學)、劉建軍(馬克思主義)、趙旭東(人類學),遍布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