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文還是學理?許倬雲:人文與科學之間的樊籬必須拆除

2021-01-08 澎湃新聞

又到了高考後填報志願的階段,選擇人文類學科還是理工類學科,可能讓不少學子糾結。最近,湖南耒陽留守女孩因報考北大考古專業,受到一眾網友的質疑,「沒錢途」「畢業後不好找工作」等評論不絕於耳的事件,一方面反映了部分人將讀書求學功利化的取向,另一方面則折射出在很多人看來,文科是難以就業、註定清貧的學科領域。

文理天然對立嗎?學文科就一定沒前途嗎?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歷史學家許倬雲的文章《人文與科學之間》。在許倬雲教授看來:「學科的界限其實是暫設的,尋求知識的過程不過在設法了解自己及觀察四周的世界;許多學術的術語,也不過是我們為了方便觀察而設計的視角而已。」

人文與科學之間

文 | 許倬雲

許倬雲,江蘇無錫人,1930年7月出生,1962年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等職,1970年赴美,任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教授。1986年當選美國人文學社榮譽會士。1980年當選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心路歷程》、《西周史》、《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挑戰與更新》、《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歷史分光鏡》、《漢代農業》、《轉變中的古代中國》等。

半個世紀前,C.P.斯諾《兩種文化》( The Two Cultures)一書,指出人文學科與科學之間本來有相當不同的本質,而且彼此逐漸疏遠,已有無法溝通之勢。五十年後,我們回頭重新審視,卻發現兩者之間的差異畢竟不是如此深刻。

這是20世紀中的一部名著。著名科學家和作家C.P.斯諾,以其敏銳的洞察力,觀察到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文科學知識分子和科技知識分子及他們所代表的文化日益分化,形成兩種不同的文化。這種文化上的兩極分化給人類帶來損失,作者為此提出警告,並呼籲兩者的合作。

半個世紀前,數理與生命科學都已頗與上一個世紀的情形不同——觀察更為細緻,理論更為周密。然而,科學家仍繼承上個世紀的樂觀,對現代科學的未來抱持積極態度,認為絕對真理仍是可以企及的。相對於科學而言,五十年前的世界剛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災難中脫身而出。戰時的種種,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偏見、歧視與殘暴,宛如一場噩夢!而戰後的世界,擾攘未已,人人仍未得寧居。人文學科的學者及文學與藝術的創作者,大都對人類世界及人性已不再能有樂觀的想法,對於人類的未來更常存懷疑。有不少人,甚至對世界抱持嚴重的悲觀,認為這個世界其實是荒謬的存在,許多過去視為當然的價值,其實也不是絕對的。於是,人文與科學兩大知識領域竟不能溝通,而且,兩者之間也安於隔離,甚至不尋求溝通。

今天,這一隔膜似乎變薄了。相伴科學而發展的技術已漸漸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學似乎不再是實驗室中一些學者的高深研究。平常人也已深切地感受到,過去基礎研究的知識,其實對一般人的生活有至深至巨的影響。例如:高深物理研究,一且轉入利用核能的技術可以產生核彈的災難,然而,駕馭得當的核能又可為人類提供幾乎無窮的能源。又如:大量化學製品投入農業,可以增加農作產量,減少病蟲害,為人類造福,然而,所謂綠色革命的佳音,不旋踵即為其破壞生態環境而為人詬病。人文學界對於這些問題比較敏感,遂從哲學、文學、史學各個角度,開始仔細審察數理與生命學科在人類世界的角色。

當地時間8月4日下午,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區發生兩起嚴重爆炸事故。據黎巴嫩衛生部最新消息,爆炸目前已造成至少78人死亡,4000人受傷,傷亡數字仍在不斷攀升中。法新社報導稱,黎巴嫩總理迪亞卜隨後證實,是多年前被扣押並儲存在港口倉庫的2750噸農用化肥硝酸銨引發爆炸,造成這一場極其嚴重的災難。

科學研究是否有其純粹理性的自主權?

科學家之中,也有些人有同樣的敏感,警覺於科學研究是否充分地有其純粹理性的自主權?有人從知識社會學的角度審察科學家的作為及其思想淵源。於是,表面上看來是純粹獨立的科學研究,其實往往不能避免其變化與社會的制約。例如:牛頓的絕對真理及其自然律的觀念,是現代科學的主要源頭。但是,牛頓這樣的宇宙觀,卻又與其基督教神學的真神及神律有密切的關係。又如:達爾文的進化論,當然是現代生命科學的重要基石,但是,社會進化論者將生物進化論的理論轉化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基礎;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也一一都經歷弱肉強食的殘酷競爭。甚至,希特勒曾假借科學理論,進行其滅種滅族的罪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通過種族清洗屠殺了近600萬猶太人,除此之外納粹德國也系統地對歐洲的吉普賽人、同性戀者、蘇聯戰俘、耶和華見證人、政見不同人士進行屠殺。

科學家在最近半個世紀以來,在研究過程中,發展了相當程度的自我反省精神。庫恩的研究典範主題(Paradigm)理論,從科學發展史的研究指陳一代又ー代的科學研究經常受當時一些主題的約束。在主題轉變時,科學研究的思考方式甚至表達思維的語言,也跟著轉變了。同時,主題的轉變,又同社會與文化環境有其相應的關係。於是,科學的研究其實不是充分自主的。

同樣的反省,也見於社會學科的園地。最近半個世紀的社會及人文學科,包括哲學與史學,深受韋伯(Max Weber)、馬克思(Karl Marx)及涂爾幹(Emile Durkheim)諸人的影響。這些人從不同的角度,發展了不同的理論:然而他們的共通之處,則是指陳了人類對於自身及人類社會的了解與闡釋,往往受了各自文化背景與社會地位的影響。例如:韋伯認為,人的經濟行為受其宗教理念的制約:馬克思認為人類的思想及其行為,受其社會地位及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制約。此觀念削弱了歐洲文化啟蒙時代對於「理性」的信念。理性不再是絕對的,則相對的理性又如何能是萬世永恆?

馬克斯·韋伯(1864—1920),德國社會學家、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古典社會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現代比較文化研究的先驅人物。在西方,他的名字經常和卡爾·馬克思以及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聯繫在一起,被奉為當代社會學的三位神明,以其淵博的學識、精深的造詣、豐富的著述成為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界的巨人,被奉為宗教社會學研究的的鼻祖。

卡爾·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和領導者。馬克思是德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家和社會學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創立的廣為人知的哲學思想為歷史唯物主義,其最大的願望是對於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這一嚴峻的懷疑,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出現的文化系統論而同步展開。由歐洲歷史發展的「現代世界」,植基於其時代以來的「理性"」信念。戰後世界各地的接觸較前頻繁,許多歐美地區以外的文化,例如中國的儒家與道家、印度的印度教及源自印度的佛教,都與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單一真神信仰不同。諸種文化的接觸與衝擊,使猶太教、碁督教、伊斯蘭教系統的宇宙觀,不再視為當然。今天「現代化」已不再具有三十年前的說服力,「後現代」的種種觀念與理論,其實是對於「現代」兩字所代表意義的批判與反詰。這一浪潮的衝擊力量十分巨大,不僅在文學與藝術的創作方面有其影響,人文與社會學科的研究也因此對過去的理論與研究方法作深切的反思。相對主義已經大張旗鼓,將五十年前其時的理性主義壓得不能翻身。

理性與客觀其實都有其局限性

在心理與生物科學的園地也有重要的変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為牛頓的力學世界提出了另ー思考方式,物質與能量在不斷轉接,不再有一個實在的物質宇宙。海森堡(W. Heisenberg)的測不準理論,考慮到觀察與量度所造成的因素,我們是否能夠做

到真正不誤的考察?最近混沌理論( Chaos Theory)指陳了分形之無限,則無限之中我們又如何能夠以有限的管窺推衍無限的意義?在信息科學漸漸發達的工程中,科學家嘗試建立人工智慧,而迷糊邏輯( Fuzzy Logic)的出現則指陳了人類思維中並不理性的部分。

凡此發展,都嚴重地削弱了一些大家視為當然的假定,理性與客觀其實都有其局限性。現代科學自從西歐啟蒙時代以來,這些行為有了長遠的發展。科學家曾經有相當的信心,以為掌握了鎖匙,終有開啟宇宙大秘密的一日。今天的科學家較之五十年前已大為謙遜,他們逐漸了解到,實驗室井不能與外面的世界隔絕而自主,理性也如青鳥,似乎在又捉摸不到。

數理科學的方法學已進入人文研究領域,許多人文與社會學科正在普遍地使用量化方法,將個體的殊相衝銷,並注意到群性的共相(也就是陳天機教授所說的,因個體集合而出現的群體特性)。量化方法已普遍應用於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甚至文學的內容分析。一些人文社會研究的宏觀理論,不少是從群體線性上發展的研究。量化方法將數學帶進了人類活動的研究中,也在科學與人文之間的鴻溝上架了一座橋梁。

「浙江村」,20世紀80年代起漸次於北京天安門以南5公裡的 南苑地 區匯聚成形。30年來,其經濟生產與社會再生產的特殊面貌、內部空間與外部環境的互動演變,已成為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流動人口與城市社會經濟發展,體制、權力與政策的鮮活樣本。

作者借同鄉之便,於90年代中期6年時間裡對「浙江村」進行實地調查,深入「浙江村人」的日常生活,以近乎白描的寫作手法,細緻呈現了「浙江村」這一流動群體的落地、發展和變化中的諸多細節。對於「浙江村」的形成、結構、運作、變遷,「浙江村人」作為「外來人口」在北京的生活、生產經營、鄉情民願、與流入地及戶籍所在地管理部門的互動等等,均加以極近距離的分析記錄。

人文與科學之間的樊籬必須拆除

相對地說,人文與社會研究的園地內,人文與科學兩個文化之間樊籬必須拆除。我們必須設法懂得科學文化的內情,才能使這個已在主宰我們生活的巨大力量不再為我們製造不可知的災害。將來的世界,文化既是多元,而文化體系與社會體系中的諸部分又會有更多的互依與糾纏。人類既生活內容豐富,個人卻又不免有無可奈何的無力感。每個人都在蒙受科技文明發展的影響,人人不能再自外於科技文明,不能不尋求對科技文明的了解。

有些學者,嘗試跨越人文與科學之間的鴻溝,以了解不同學科的語言觀念。舉例言之,最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教授瑟羅( Lester Thurow)在討論《資本主義的未來》一書中,一方面提出了知識與科技結合的人工智慧將是人類文明下一步發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他借用了地質學的「板塊」構造觀念,形容五種カ量(或因素)彼此之間的交互作用,五塊板塊之一即是上述的人工智慧!同時,他又借用生物學上的斷裂後的均衡,來形容一切重新組合之後的嶄新世界。正如恐龍主宰的世界,在經歷了幾乎完全的重擊之後,則成為另一個以哺乳類主宰的均衡系統。

另一方面,科學家也正在從人文的角度,嘗試說明數理科學的內容。楊振寧先生在去年發表一篇專論《美與物理學》(《廿一世紀》,1997年4月號),他比較兩位物理學家狄拉克(P. Dirac)與海森堡的研究風格,將前者的簡潔清晰比作「秋水文章不染塵」,而且借用唐代高適的詩句「性靈出萬象,風骨超常倫」中「出」與「性靈」來形容狄拉克直指奧秘的靈感。楊先生的文章甚似中國文學批評傳統中借喻的手法,真是將文學的欣賞引進了科學。楊先生又指出,狄拉克的靈感來自他對於數學美的直覺欣賞,海森堡的靈感則來自他對實驗結果與唯象理論的認識。他更指出數學與物理的關係是在莖處重疊的兩片葉片。重疊的地方同時是二者之根,二者之源。最後,楊先生將物理學的濃縮性與包羅萬象的特色,借用詩人布菜克(W.Bake)的詩句(陳之藩先生譯句):

一粒沙裡有一個世界

一朵花裡有一個天堂

把無窮無盡握在手掌

永恆寧非是剎那時光。

這一比喻,其實是佛教須彌芥子、永恆剎那的翻版。楊先生對於物理學的欣賞,已由數學進入哲學。我們也未嘗不能由此延伸,將數學與哲學也比喻為相疊的葉片,有其同根同源之處。人文與科學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兩者都是人類心智中分離而又疊合的兩個園地。

我們注意科學各部門間的對話,也在嘗試使不同學科中已經發展的一些觀念彼此對比,找出跨越學科的若干觀念。我們的目的,只在提示同學們,學科的界限其實是暫設的,尋求知識的過程不過在設法了解自己及觀察四周的世界;許多學術的術語,也不過是我們為了方便觀察而設計的視角而已。

end

圖書推薦

作者從比較文化的宏觀角度分析中國文化的形成、演化和轉變,指出中國文化在發展之初有兩個特色:一是通過天命觀念去理解天人合一的奧秘;二是借親緣觀念來建立社會組織。在討論近代文化的轉變時,他指出中國知識分子所面對的種種困難: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保守」抗拒 進步,「傳統」抗拒「現代」。

原標題:《學文還是學理?許倬云:人文與科學之間的樊籬必須拆除》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許倬雲:中國究竟是什麼?
    [摘要]華文好書評出2015年5、6月新書榜單榜,歷史學家許倬雲新作《說中國》入選。那麼,現在的中國應該如何應對和消化西學?許倬云:這問題本身非常有意義,佛教進入中國,中國迎、拒,都有相當程度的反應。最激烈的抵拒,三武之禍中的兩次,即是發生於此時。兩次都是政府發動的;因為,新的思想和新的群眾活動,對當時政權都不利。整體說,當時思想界和文化界,對佛教在迎、拒之間,不斷面臨挑戰,也不斷接受挑戰,終於使佛教和儒家,都在中國進入新的階段。
  • 許倬雲:中國知識分子的四種類型
    1957年,許倬雲赴美求學,適逢美國的漢學研究的恢弘時代。大批中國知識分子流寓美國,何炳棣、黃仁宇、楊聯陞、徐中約、周策縱,餘英時、杜維明、李歐梵……許倬雲與他們亦師亦友,時相往還,共同奠定了海外中國研究巔峰期的基石。 1999年,許倬雲在匹茲堡大學退休。此後,他便開始全力寫大眾史學。
  • 許倬云:偉大和複雜的天然秩序前面,人類要學會謙卑
    9月24日在高山大學、許倬雲說歷史(公眾號:hsuhistory)、美國厚仁教育集團聯合出品的許倬雲「十日談」第八期部分內容整理而成。歐洲在自17世紀從思想革命走向理性革命之後,人們擺脫了教會、教條的拘束,開始尋找自己對所在宇宙的理解,這在科學發展方面尤其顯著。在科學方面的進展是以牛頓科學作為代表。牛頓的物理學、宇宙定理被當作了永恆的定理,世界的穩定性也靠著動力裡的萬有引力之間構成了永恆的均衡。這是理想的科學。
  • 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克魯格:美國必須修補多處貿易樊籬_《參考...
    參考消息網11月30日報導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11月20日刊發《美國必須修補多處貿易樊籬》一文,作者為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史丹福大學國際發展中心高級研究員安妮·克魯格。全文摘編如下:在2016年之前,全球領導地位是美國偉大的標誌。美國在建立並支持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和其他眾多機構方面發揮了帶頭作用。
  • 《科學大家》專欄|時間的意義:連接人文與科學的隧道
    而且這種早產必然帶來一個後果,就是人類必須通過世代的養育把他養成人,所以人不是靠DNA而成為人,而是靠養育成為人,這一點註定人就是一種人文的物種,今天人們把人文看成一個花邊的錦上添花的東西,其實是關於人存在一個基本方式的問題。人不是靠DNA而成為人,而是靠養育,或者說不能單靠DNA成為人,把DNA和養育結合在一起,這就是為什麼科學和人文要結合在一起的深層原因吧。
  • 人文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相互關係
    都需要有學理探討,進行整體化、體制化、機制化研究,從而進行學科建設。因此,以學科體系作為思考的核心,從知識體系上進行學科化,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學科體系具體體現在科研課題的規劃、申報、評審、管理體制和機制,高校人才培養、學位授予體制機制,包括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它是二級學科、一級學科還是門類學科?還有教材體系的問題,等等,都是學科體系的問題。
  • 植物學家的人文視野
    一個不期然的發現,卻給我留下了頗為深刻的印象——不少人除了是本專業學科的權威大家,在人文領域也都有著很深的造詣。    僅以文學成就為例,有兩個人就堪稱不同凡響。    一個是胡先驌,中國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他在植物學研究諸多領域都有卓越的貢獻,他發現和命名的有「活化石」之稱的水杉,被認為是中國現代科學的重要成就,轟動了國際植物學界。
  • 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定位
    二、在學理上,「科學」與「人文」兩個範疇是有區別的。科學,是以強調事實、理性、描述性知識和真實性、真理為主旨的規範體系。科學僅以符合事實及其客觀規律為根據,而較排斥人的主觀意向、價值取向、意識形態,雖然在總體上,科學與人類的價值追求正相關(對人類有益);但在具體研究過程和具體觀點上,則要求必須不帶任何主觀傾向,首先要如實地反映客觀。
  • 人居科學:一個科學與人文融合的領域
    從學科建設的維度看,人居科學是自然科學、人文社科、思維科學的交織,是營造人類活動的場所中,與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等眾多學科緊密相關的知識系統、方法論和思維方式。由於人類聚居的多維性、複雜性和多價值觀,許多學科均可以從自身的理論出發,來研究「人居」這個領域。本文則從科學與人文的關係,對這一領域進行聚焦。
  • 西方人文精神傳統與近代科學思維
    19世紀以後,科學功利主義無限膨脹,人類在世界範圍內形成對科學「工具理性」的崇拜,科學背後的人文精神的畛域逐漸被侵奪,人文精神傳統日漸萎縮。「科學崇拜」的盛行造成許多負面影響,對人類生存環境造成嚴重危害,對人類本身的生存形成嚴重威脅。提倡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和諧統一,是人類自救的必由之路。
  • 新聞傳播中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
    湖北電視臺 唐曉煜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張曉菲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和使用時,有很大的語義模糊性。我們首先對其進行語義界定,以便在一個相對清晰的背景下探討問題。一、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人文精神源遠流長,在中西方有著不同的思想淵源。
  • 張承志:《人文地理概念之下的方法論思考》
    很久以來,紮實的體驗和席捲的思潮之間,一種模糊的矛盾已經存在了很久。沿著感性的思路會議論到一些學科,它們都與人文地理的標籤多少有關。它們都以人群、以人正存活其中的環境為對象,如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民族學等。但我們不求全面探討,我們只想琢磨從學院,以及從社會所獲感受的差別。眼下尚未起步,道路的思考,無論如何是必要的。
  • 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需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的根本原則
    思政課改革創新中政治性與學理性的對立問題,究其根源主要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結合不夠,在進行學理性研究中難以結合中國具體實際,彰顯理論的解釋力,導致學理性衝淡了政治性;在解釋和改造中國具體實際中學理研究不夠,不能從理論的高度和深度去剖析現實問題,導致政治性消解了學理性;割裂了兩者之間的有機聯繫,阻斷了兩者之間的共生關係。
  • 美阿雷西博巨型射電望遠鏡平臺一夜之間倒塌,數月前計劃拆除
    11月30日晚間至12月1日凌晨之間坍塌。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在推特上說:「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的平臺一夜之間坍塌,所幸沒有人員傷亡報告。我們當務之急是確保安全。」工程師們已評估了損壞情況,確定望遠鏡的三個支撐塔全部斷裂,重達900噸的儀器平臺墜落到下面的碟形反射盤上。望遠鏡的支撐鋼纜也斷裂了。
  • 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融通與共建
    因此,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融通與共建的前提便是在對人文與科學的全面理解中塑造當代人類精神,促進人文文化與科技文化的健康互動與協調發展。 正視人文與科技的現實對立理論學術界對於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關係的關注源於人文與科技的現實對立與衝突。從歷史的角度看,人文與科技的分化與對立主要是近代科學技術產生以來的事。
  • 清華趙南元:人文學者為什麼總是厭惡科學?
    人文為什麼視科學為敵?人文學者為什麼總是厭惡科學?[看]所謂科學與人文的衝突,根本原因在於科學不許胡說而人文允許胡說。但是要想反科學,不說假話就無話可說,所以還是逃不脫說假話的宿命。科學在中國的流行就是因為合乎追求「靈驗」的文化背景,科學的「靈驗」可以輕易超過任何迷信。在這種形而下的文化背景中,「科學的人生觀」超脫於意識形態之外,不僅不「幼稚」,還是可行性最高的。那種認為人生觀必須依附於某種哲學意識形態的神學態度才是「幼稚」的,與人類童年神話時代的想法相比沒有什麼進步。
  • 科學理性vs人文關懷,水火不容?
    01科學與人文在古希臘哲學中的統一現代科學中各學科大類的發展歷史幾乎都要追溯到古希臘先哲那裡。比如,歷史上第一個把數學作為一門科學研究的是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古典邏輯學之父是亞里斯多德,物理學的先驅是阿基米德,希波克拉底是現代醫學的奠基者……古希臘思想中沒有科學與藝術的明顯分野,所有關於人的學問統稱為哲學。
  • 許倬雲:世界性的問題是人找不著目的,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在哪裡
    在一期許知遠的《十三邀》中,許知遠對話了大師許倬雲,許知遠問:這個西方的世界對您來說,確實在非常不可逆轉的衰落嗎?它會朝向什麼方向發展呢?88歲的大師許倬雲憂心忡忡地說:現在我大概看得出來,會打架的人,會組織的人,有錢人,頭臉人物的聚集,吸收新的血液,正在加強。在我看來是不好的,這個就變成了少數寡頭政治,繼續延續端到檯面上來。
  • 科技創新的人文精神要義
    科技創新離不開人文基礎。要妥善應對科技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比如生態環境破壞、食品安全問題、信息安全問題等,必須注重科學與人文,科技創新與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推動富有人文精神的科技創新。這是彰顯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題中應有之義。 科技創新與人文精神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共同的實踐基礎構成科學與人文相互貫通的契合點。
  • 許倬雲:我曾佩服美國「理想」之崇高,何以境況日漸敗壞
    作者許倬雲 選自《許倬雲說美國》2020年7月 許倬雲是學貫中西的歷史學家,90高齡的他,已經在美國生活了六十多年。他認為美國大帝國功業實際上並沒有落實,其緣故在於美國政權結構:第一,總統任期太短,每個總統要做的事業和後任之間無法銜接;第二,上層和下層之間溝通不易,因為美國體制是三權制衡和分州治理的聯邦制,不同部分不易協調共同推動擴展國力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