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癸巳仲春,有幸在浙江藏家手中,看到了一面東漢具銘畫像鏡,此鏡直徑22.1釐米,重量1388克。此鏡紋飾由四乳釘分隔成四區。第一區,主神東王公(有榜題東王公)與2侍者8羽人;第二區,10個羽人分成2組,各騎5匹馬,另有4個跪姿羽人;第三區,主神西王母(有榜題西王母)與2侍女8羽人;第四區,12個羽人分成2組,各騎6匹馬,另有1個跪姿羽人與重疊山巒。此外,在東王公區侍者下方還有一身形碩大的匍匐羽人,在西王母區侍女下方還有一小獸。此鏡的主要特點是人多馬多,共有神人羽人50個,奔馬22匹。


在主紋外側有一周52字的漢隸銘文:「周仲作竟四夷服,多賀國家人民息,胡虜殄滅天下復,風雨時節五穀孰,長保二親得天力,傳告後世樂無極。盛如長安南,賢如魯孔子。」
此鏡碩大厚重,圖文並茂,可謂「養在深閨人未識」,其紋飾與銘文反映了諸多文化信息。


1916年,羅振玉《古鏡圖錄》中15就記錄了一面環狀乳神獸鏡,其銘:「許氏作竟自有紀,青龍白虎居左右,聖人周公魯孔子,作吏高遷車生耳,君舉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乃悔,吉。」1997年,安徽省全椒縣又出土了一面環狀乳神獸鏡,其銘:「吾作明竟自有用,闢去不羊利孫子,聖人周公魯孔子,君宜福,大吉利。」


此鏡與以上兩鏡的形制、銘文皆不同,其間的「魯孔子」3字卻是一樣。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漢王朝始終將儒家推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尊儒」就是「尊孔」,「尊孔」亦即「尊儒」。西漢末,王莽也曾被視為像周公那樣的「賢者」、「聖人」(詳見《止水集·兩漢儒家思想銘文鏡》)。


由此可知,在漢代「賢者」即「聖人」,兩者可通用。「賢如魯孔子」與「聖人魯孔子」的內涵相同,從中可管窺漢人的尊孔尊儒世俗風氣。
北宋王安石在《眾人》一詩中曾說:「頌聲交作莽豈賢,四國流言旦猶聖。」意思是說,在人們未曾看清王莽真面目的情況下,交口稱讚他,但他骨子裡哪裡是什麼賢者呢!而周公旦輔佐周成王時,流言蜚語在各諸侯國沸沸揚揚,但歷史終於證明他是個聖人。這兩句詩也許可以看作是「賢如魯孔子」銘文的註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