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鐸壺圖片和銘文賞析

2020-12-09 紫砂陳壺

一、漢鐸壺釋名

鐸,舊體字「鐸」,音duó。漢鐸,即漢朝之鐸。

漢鐸壺顧名思義壺型仿漢鐸形制。鐸是器物的名稱,是一種大鈴,形如鐃、鉦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亦為古代樂器。盛行於中國春秋至漢代。其形制略近於甬鍾,但比鍾小。柄短而呈方形。體腔內有舌或無舌。有舌者可搖擊發聲。舌分銅製與木製兩種。銅舌者為金鐸,木舌者為木鐸。

《周禮》有「六鼓四金」一詞,它是周代的鼓樂形式。「四金」是指:以金綽和鼓,以金錨節鼓,以金饒止鼓,以金鐸通鼓。據考證在上古,應當存在古琴與鳴球即陶鈴、銅鈴一類擊拍樂器的合奏形式。《尚書·益稷》就有句「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

除了以上作為樂器的解釋外,「鐸」的作用從歷史上各種古籍的記載中歸納出來大概有兩個意思:「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 在典籍《周禮·天官·小宰》中記載:「徇以木鐸,以宣敎令也。古者將有新令,必奮木鐸以警眾。木鐸,木舌也。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

1、文事奮木鐸:和平時期的文化宣傳

在典籍《玉篇》中解釋:「木鐸,金鈴木舌,所以振文敎」。當木鐸搖響時,多用來頒布新政令,用以提請諸臣子們注意,君主有新的施政主張了。「木鐸」成為歷朝歷代朝堂議事、太學、書院、學校、考場的課鈴,後逐漸演化成為國家教育場所的專稱。《漢書藝文志》記載:「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教,行人振要鐸絢於路以採詩,獻之太師,此其音律,以聞於天子」。

《附書·經籍志》亦載:「古者聖人在上,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誨,士傳言而庶人謗,孟春徇木鐸以求歌謠,巡省觀人以知風俗,過則正之,失則改之」。它的意思就是說在古代,天子為了了解民間的社會風氣,人民的生活狀況,每到春天會派專人到各處採集民間的詩歌,這種行為也就是現在的所說的「採風」,歸納總結後報告給朝廷加以考察。因為 「詩言志」。提到了子曰就讓俺想起了孔老夫子。其實他就是個大鈴鐺!而且是木頭的。呵呵,先不要罵我不恭敬,這可是他自己說的。

《論語·八佾第三》:「二三子,何患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這裡的木鐸為一種有木舌的鈴,古代施行政教,傳布命令時用以振嗚驚眾。孔子以木鐸自比,說自己是上天用來宣揚天理、教化萬民,乃是以先知先覺,覺後知後覺的真理的教師。算是表現了他的謙遜和自己的志向。同時鐸的聲音宏亮,而且傳得很遠,也有使天下皆達道的喻義。這裡鐸的木舌可比作教師的教化之舌。

2、武事奮金鐸:戰爭時期的司令工具

「金鐸」則主要用於軍事指揮,在典籍《說文解字》中對鐸的注釋:「鐸,大鈴也。軍法,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兩司馬執鐸」。在典籍《釋名》中也注釋:「鐸,度也。號令之限度也」。在兩周軍制中,小司馬們用「金鐸」指揮自己的屬下,而大司馬則用「金鉦」指揮全軍,「鼓進金退」中的「金」,就是指金鉦,即無舌巨鈴,由於太重,後演化改進為大銅鑼。

《周禮·大司馬》記載:「中春,教振旅,司馬以旗致民,平列陳,如戰之陳,辨鼓鐸鐲鐃之用」。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在春天,軍事長官(大司馬)揮舞旗幟召集鄉民,在田野練習布陣和戰法,了解擊鼓鳴金等軍事號令。每隔三年,則舉行更大規模的集體軍事訓練。

甚至佛教經典中也記載了鐸,佛經阿吒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經中描寫了東方天王領幹闥婆將軍執鐸鈴。這裡以手持鐸鈴表示他是領軍的將軍。小時候看古代打仗的小說,經常有鳴金收兵一詞。鳴金既鳴鐸,就是搖大鈴鐺。

其實,除此之外鐸的作用遠不止於此。在古代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有「司炬氏」這個官職,司炬氏就是專門掌管火燭的(主要是祭祀)。也負責在仲春,用木鐸警告人民小心火燭,以免天乾物燥發生火災及森林大火,後來演變為禁火一個月,徹底防患火災,因此在這個月內所吃的食物都是乾糧。後來就演變成我們現在的寒食節了。

寶鐸含風,響出天外。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後鐸的作用更主要集中於樂器和建築裝飾了。目前我們能經常見到的就是古建築四角的鐸鈴裝飾。《洛陽伽藍記》記述達摩登臨永寧寺時之情景:「見金盤炫日,光照雲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詠讚嘆,實是神功」。

清 韻石制 梅調鼎銘 漢鐸壺

高:9.2釐米 此壺由上海畫家唐雲先生收藏

文人壺藝,巧不可言。目前在中國紫砂歷史上最據研究價值的漢鐸壺,當屬清人韻石制、清代大書法家梅調鼎作銘的一把漢鐸壺。此壺高9.2釐米 ,壺身如鍾,平嵌蓋,柱鈕上部置圈線,流直口平,耳把似方,形筒古樸。壺身刻銘:正楷「漢鐸」兩大字,下刻行書釋文:「以漢之鐸,為今之壺,土既代金,茶當呼荼」。署「赧翁」刻款。底鈐「日嶺山館」印款。此壺現被海上畫家唐雲先生收藏。

赧翁與韻石合作的紫砂茗壺佳品,皆頗饒藝趣,銘文切題,書法秀雅,鐫刻工細,制技精妙,壺泥配製亦頗為講究,質堅砂勻,粗而不糙。梅調鼎的壺銘書法,步陳曼生後塵,直追「曼生壺」餘韻,向「文人壺」演進。此壺顧景舟大師曾在上世紀80年代依樣仿製一把漢鐸壺,深得藏家讚譽。

二、漢鐸壺銘文賞析

梅調鼎(1839~1906年)字廷寬(友竹),別號赧翁,浙江慈谿人,長期在慈城居住。據《慈谿光緒志》記載,梅家的先祖梅寬夫為南宋鹹淳七年(1271年)進士,調慈谿尉,後攝知縣事,率義勇應文天祥而戰死常州。「調鼎」取自宋代詩人張耒的《梅花》詩:「調鼎自期終有實,論花天下更無香」。

在古代,「調梅、調鼎」均指宰相,說明家族對他寄予的厚望。應試時梅調鼎因書法不合「館閣體」而被拒,從此放棄科舉,發憤練習書法,初學顏體,然後學王羲之,中年學歐陽詢,晚年潛力魏碑,旁及諸家,博採眾長,兼收並畜,融匯貫通,因而能剛柔相濟,獨樹一幟。

其書風高逸,被譽為「清代王羲之」,是清代書法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有《注韓室詩存》、《梅郝翁山谷梅花詩真跡》、《郝翁集錦》存世。梅調鼎嗜茶愛壺,尤其是他題銘的多把紫砂壺被收藏界視為珍寶,在中國紫砂壺史上佔有一席位置。

大約在清同治至光緒年間(1862~1908年),梅調鼎出於文人愛好,得到當地和在上海的愛好紫砂壺的寧波同鄉的資助,在慈城林家院內(今慈城糧機廠內)創辦浙寧玉成窯,聘請制壺藝人慈城人山農、紹興人何心舟和王東石等人,主要由他負責設計題銘,也有任伯年等一些上海文化名人參與其中。

泥料從宜興採購,多是本山綠泥,燒成白中泛黃,脂如玉色,宛如珠緋。產品以紫砂壺為主,另有筆筒、水盂、筆洗、筆架等文房四寶和其它雜件,多數有「玉成窯」、「林園」、「調鼎」等落款。玉成窯燒制窯數有限,數量不多,但品位甚高,均為精品。

梅調鼎參與製作的《漢鐸壺》、《笠翁壺》、《柱礎壺》、《瓜婁壺》、《秦權壺》、《博浪錐壺》均造型獨特,尤其是銘文書法精妙入神,短小雋永,清新可誦,妙趣橫生,獨具匠心,體現出高深的文化底蘊。

《漢鐸壺》的銘文:「以漢之鐸,為今之壺。土既代金,茶當呼荼」。這一銘文琅琅上口,意境深遠,機巧中不失幽默。

「以漢之鐸,為今之壺」說的是壺型來歷為漢代的鐸。 「土既代金,茶當呼荼 」這八個字是最能表達作者心境的。土代金,說明了二者質地的不同。也有雖是陶土,做的紫砂壺卻敢價比黃金。

清人汪文柏贈紫砂壺名家陳鳴遠的《陶器行》詩曰:「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暗喻了梅先生雖終身為布衣,以賣字謀生。卻是極重節操的一方名士。「茶當呼荼」說的是唐代之前兩字同用的典故。荼同茶字,古時無茶字,相傳茶字是陸羽作茶經後將荼字去掉一划才變為我們今天的茶字。

梅調鼎晚年窮困,甚至過年時也「薪水用殘廚灶冷,衣裳典盡篋箱空」。 身為一字千金的大書法家,不肯折腰於要出大價錢買他字的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寧肯孤芳自賞。曾在門上貼對聯:「談笑無鴻儒,往來皆白丁」。

「以漢之鐸,為今之壺。土既代金,茶當呼荼」。梅調鼎作此銘文時逢亂世,是清朝的最後時期。在去世前的一年,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已在東京成立,滿清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對外割地賠款喪權辱國,而內部又社會動蕩民不聊生。

提筆時詩人想起南宋建炎五年嶽飛曾於宜興大破金兵,保境安民。今見以宜興土取司令之鐸型,經過匠人巧手製作為壺。希望鑄劍為犁使宜興,也使天下永息刀兵之苦。進而表達了詩人高尚的情懷和淡雅的志趣。

寓意「太平盛世、國泰民安」。

清道光 彭年款 曼生銘

漢鐸壺 寬:14.3cm 高:9.3cm

此壺身如鐘形,平嵌蓋,蓋牆短平,橋鈕,管形撇口直流,耳把寓三角狀,形制古意盎然,本山綠泥材質,俗稱「段泥」,摻粗熟顆粒,略帶梨皮狀。壺身刻銘:「劍媵,湯君雨生得一劍,字曰『琴賓』,致函於我,屬制一荈壺以輔之,爰倩楊子彭年摹仲芳式以應,銘斯二字,未悉當否?左方並刻雨翁所作舊詩。」

署「曼生」,把下「彭年」款,底鈐四字陽文篆書「阿曼陀室」章款。屬曼生壺式之一。銘文記述了嘉道年間文人畫家湯貽汾得劍而屬曼生制壺的經過,「劍媵」:「古者嫁女,必娣侄從之,謂之媵」。引申指陪嫁以壺伴劍的意思,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湯貽汾(1778-1853年),字若儀,號雨生,晚號粥翁,江蘇武進(今江蘇常州)人。生於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卒於文宗鹹豐三年,年七十六歲。以祖父難蔭,襲雲騎尉,為三江守備,歷官粵東、山右、浙江,儒雅廉俊,盜賊帖弭。

後以撫標中軍參將,擢溫州鎮副總兵,因病不赴。退隱白門,貸保緒園以居,焚香鼓琴,修然塵外,海內名宿多與之遊。洪楊之亂,白門陷,賦絕命詩,投池死。諡忠愍。貽汾工詩書畫,著有《琴隱園詩詞集》、《畫筌析覽》。 書、畫、詩、文並臻絕品。彈琴、圍弈、擊劍、吹簫諸藝靡不精好。

清中期「曼陀華館」「石韻」款紫砂漢鐸

寬:14cm

「曼陀華館」 「石韻」款 帶木盒 此漢鐸壺,壺身如鍾,造型穩重,其形線條簡潔明快,氣勢恢弘。壺為平嵌蓋,柱鈕上部置圈線,流口平,且短直向上,給人力量和向上感;對稱的彎把飽滿而舒適,形筒古樸。有文『漢鐸,以漢之鐸,為今之壺,土阮代金,茶當呼茶,赧翁』,文人壺藝,巧不可言。

梅調鼎,字友竹,號赧翁,清代道光、鹹豐年間人,工書法,於紫砂壺上刻書畫,自成一派。 蓋有「韻石」款,韻石,清末壺藝家,曾與梅調鼎合作制「赧翁壺」,底有「曼陀華館」款,何心舟,號曼陀華館,清道光至同治年間制壺名手,造型別開蹊徑,獨具一格,常為文人雅士制壺。此壺線條簡練,直中帶弧,方中寓圓,穩定中孕育變化。

清晚期 玉成窯 韻石制

漢鐸式壺 寬:13.7cm

此壺身如鍾,平嵌蓋,拱橋鈕,流直口平,耳把似方,形簡古樸。壺身刻銘:『漢鐸』兩大字,下行刻出釋文:『以漢之鐸,為今之壺,土既代金,茶當呼荼』。署『赧翁』款。底鈐『曼陀花館』印款。

清晚期 玉成窯 王東石制

刻梅花漢鐸壺 寬:16cm

此壺段泥呈慄殼色,材質細密潤澤,身筒似俯鐘形上刻兩株古梅,直流堅挺,把手有力,比例諧調,為清同治時期玉成窯佳品,宜賞宜茗。底款鈐印陽文篆書『林園』。 業內人士認為,玉成窯不僅僅是一個文人紫砂窯口,它更是一個由書畫大家、文化名人領銜,制壺名手、陶刻高手共同參與的制陶工坊。「玉成」系敬辭,意為成全。

當時寧波文風鼎盛,文人墨客雲集,文人雅士為紫砂器題詞作畫,所刻詞句切器、切題,雋永秀麗,美不勝收。紫砂器造工又精妙簡巧,可與美玉媲美。大家又各盡其長,其濃厚的文化底蘊,玉成了玉成窯墨寶紫砂,成為「曼生壺」後又一文人紫砂傑出代表。

清 端方 紀念茗漢鐸壺

長:14.5cm 周長:6cm 高:9.5cm

蓋款:『陶』『齋』『寶花廠制』 底款:『宣統元年月正元日』

端方,字午橋,號陶齋,滿族八旗之一,正白旗人。清光緒中舉人,曾任南洋大臣及內蒙總督。在宣統元年升任總督赴任前,到宜興趕製紀念茗壺。當時紫砂高手程壽珍、愈國良、迪恩等都曾為其作過紀念壺。

他們的特點是壺把上都有製作者印。蓋內有『陶』、『齋』兩小方篆書陽文印。另有為其做壺的作坊『寶花廠制』字號陽文方印。底蓋『宣統元年月正元日』篆書長方陽文印。並有鐫刻名家郝翁在壺上題名鐫刻『漢鐸 以漢之鐸,為今之壺土既代茶,當呼茶』的詞句。

民國 範祖德 漢鐸紫砂壺

高:7.2cm 寬:11.5cm

底款:『範祖德』

鈐刻:『松風竹裡布衣物,寶多遺風悠悠長。吟蘭馨芝,味復池盈。漱石』

顧景舟制 費新我刻 漢鐸壺

寬:15cm

紫砂塑型,短流,圓圈柄。一面有文『和神養素,新我左筆』,出自王羲之《月儀書》曰:「日往月來,元正首祚,大蔟告辰,微陽始布,罄無不宜,和神養素」。另一面雕有松幹枝葉,有文『養木』。蓋款『顧景洲』,底款『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其壺身造型渾圓敦厚,古樸雅拙,精巧中透出自然之氣,為壺中難得精品。此作品造型古樸,圓潤別致,精巧而不失古意,靈妙天然,韻味十足。

顧景舟 漢鐸壺 高:10.5cm

底款:『景舟制壺』篆書方印 蓋鈐:『顧景舟』篆書方印 把下鈐:『壺叟』篆書小印

壺藝泰鬥顧景舟成就之作。此壺泥為至上品之底槽清紫泥,為顧景舟精道之配泥手法,胎質細膩,典雅溫潤。暗紅色泛青紫,凝重古雅。壺身造型規整,平嵌蓋,與壺融為一體。線面轉換周正舒坦、色調雅合,技藝嚴整,風格之敦樸幾無可挑剔。從多方面詮釋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顧氏藝術風格。

顧景舟 漢鐸壺

長:15.5cm 高:10cm 容積:470ml

蓋款:『顧景舟』 把款:『壺叟』 底款:『景舟制壺』

大音希聲聞妙音 大味至淡品佳茗

胡付照

以樂器入壺,紫砂藝苑多有創見。所謂琴棋書畫詩酒茶,飲茶用器,風雅之舉,文人雅士必有互相應和參與創造。顧氏漢鐸,其壺式仿晚清梅調鼎(號赧翁)銘、韻石制之漢鐸壺。鐸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樂器,梅調鼎漢鐸壺銘云:「以漢之鐸,為今之壺。土既代金,茶當呼荼。」說明壺式源於漢朝青銅樂器,同時也指出紫砂壺之貴重,與黃金等價。

鐸為何種樂器?許慎《說文解字》中對鐸的解釋是:「鐸,大鈴也」。形狀有些像甬鍾,但體積小。柄短而呈方形,體腔內有舌或無舌。有舌者可搖擊發聲。舌分銅製與木製兩種。銅舌者為金鐸,木舌者為木鐸,盛行於中國春秋至漢代。

《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鐸通鼓」。鄭玄註:「鐸,大鈴也,振之以通鼓」。《左傳襄公十四年》:「故《夏書》曰:『遒人以木鐸徇於路』」。註:「遒人,行令之官也。木鐸,木舌金鈴」。《尚書益稷》就有句「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漢書藝文志》記載:「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教,行人振要鐸絢於路以採詩,獻之太師,此其音律,以聞於天子。

《附書經籍志》亦載:古者聖人在上,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篇諫,大夫規誨,士傳言而庶人謗,孟春徇木鐸以求歌謠,巡省觀人以知風俗,過則正之,失則改之。」從古代文獻中我們不難發現,宣布政教法令、戰場戰事、採集民風、教化育人等用途,鐸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事務中扮演了多種角色。

漢鐸壺以紫泥底槽青為料,其身圓筒若鍾,底部略大於上部,耳形鋬,壺鈕呈柱狀,圓柱中間裝飾以凸出環線,渾然一體,既簡潔美觀又提拿方便。壺流短直向上,給人力量和向上感,嘴部略突出,流根部粗壯,便於茶湯出水集束有力。

全身無刻畫裝飾,僅以材質本來面目示人,整壺造型規整,線條流暢簡練且比例協調,直中帶弧,穩定中孕育變化,線面轉換周正舒坦;平嵌蓋,蓋沿與口沿嚴絲合縫、技藝謹嚴,契合法度。

壺身上下內外有三方印章,皆是陽文篆書款:壺底『景舟制壺』大方印;壺鋬底部『壺叟』小方印。壺蓋內『顧景舟』中方印。另外,蓋內亦有一排三個圓點,是作者附加記號,當時製作此壺式時,僅作四把。此壺通體不施任何裝飾,以裸胎之美詮釋著純料紫泥漢鐸壺式最本真的魅力。

此壺品為「紫砂泰鬥」顧景舟先生代表作之一,創作於上世紀九十年代。顧先生擅長紫砂光器,仿古作品尤有新意,造詣精深,是紫砂壺藝古典主義的代表。

80年代 顧景舟 漢鐸壺(紫砂)

高:10cm 「至味涵碩」主人收藏

鈐印:『顧景舟』『壺叟』『景舟制壺』

顧景舟 漢鐸壺

長:15.5cm 容量:450cc 「至味涵碩」主人收藏

底款:『景舟制壺』 蓋款:『壺叟』 把款:『顧景舟』

此壺為「壺藝泰鬥」顧景舟手致。顧景舟制壺,有「壺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擅長紫砂光器,仿古作品尤有新意,造詣精深,堪稱當代紫砂的最高成就。漢鐸壺是顧景舟的代表作之一,典出「以漢之鐸,為今之壺,土既代金,茶當呼荼」。

此壺泥質溫潤,壺泥配製亦頗為講究,質堅砂勻,粗而不糙。造型規整,壺身如鍾,氣勢浩然。平嵌蓋,與壺融為一體。柱鈕上部置圈線,流直口平,耳把似方,形筒古樸。整器亦樸亦雅,亦古亦今,體現了顧大師對紫砂壺的美學追求。

壺身上下共三處刻銘,均為減地陽文刻篆書款:壺底方印『景舟制壺』;壺蓋內方印『顧景舟』;壺把底部亦有『壺叟』方圓款。

漢鐸壺為顧景舟原創壺式,此壺線條簡練,直中帶弧,方中寓圓,穩定中孕育變化,是顧景舟七十年代紫砂壺藝的成就之作。

顧景舟 漢鐸壺 長:16cm 容量:500cc

底款:『景舟制壺』 把款:『壺叟』 蓋款:『顧景舟』

顧景舟 淦庭刻 漢鐸壺

高:10cm 長:17cm

此壺身如鍾,平嵌蓋,柱鈕上部置圈線,流直口平,耳把似方,形筒古樸。壺身刻銘:『漢鐸』兩大字,下刻行出釋文:『以漢之鐸,為今之壺,土既代金,茶當呼荼』。署『淦庭』刻款。文人壺藝,巧不可言。其壺身造型渾圓敦厚,古樸雅拙,精巧中透出自然之氣,為壺中難得精品。此作品造型古樸,圓潤別致,精巧而不失古意,靈妙天然,韻味十足。

寬:16 釐米 高:10 釐米

蓋內:『顧景舟』篆書方印 壺底:『景舟手制』篆書方印

漢鐸壺為顧景舟原創壺式,造型穩重,壺形線條簡潔明快,氣勢恢弘。壺流短直向上,給人力量和向上感,對稱的彎把飽滿而舒適。光素無紋的漢鐸壺全憑壺自身造型線條來給人以美感,這就需要極深的塑形能力,和對線條曲折變化的把握。此壺線條簡練,直中帶弧,方中寓圓,穩定中孕育變化,是顧景舟七十年代紫砂壺藝的成就之作。

2012年作 李昌鴻 漢鐸壺 長:17cm

底款:『昌鴻陶藝』 把款:『李』 蓋款:『李』

銘文:『氣骨森嚴色古蒼,儼如公輔主朝堂,竹枝亦復多情事,靠定青山有主張。壬辰,昌鴻書。』

曹婉芬

馮其庸書畫

漢鐸壺

容量:500cc

鈐印銘文:①『陽羨婉芬制陶』 ②底款:『辛未年冬月建軍鐫之』

曹婉芬制壺 費新我書

吳木畫 漢鐸壺 高:10.3釐米 寬:16釐米

高旭峰 漢鐸壺 高:10cm 寬:16cm

相關焦點

  • 傻傻的分不清井欄壺和漢鐸壺,教你幾招,讓你在朋友面前倍有面子
    筆者在紫砂一號院公眾號後臺收到留言:我去朋友家做客,錯把井欄壺認成了漢鐸壺,鬧了不小的笑話,請問該如何分清井欄壺和漢鐸壺呢?首先,井欄壺分為高井欄、矮井欄和方井欄,其中矮井欄和方井欄和漢鐸壺很容易區分,最不好區分是漢鐸壺和高井欄壺。
  • 以壺會友
    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就有「以茶會友、以壺待客」的完整和規範的禮儀,孔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尋根溯源,歷來茶事禮俗,以壺相贈,是笑迎天下客的一種禮節,也是文化內涵和禮儀交往相結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待客之道。
  • 漲知識:紫砂圓器壺型圖譜大全
    因為其落款和陶刻,所以其款型被稱為子冶石瓢。整個壺型壺身呈金字塔狀,三邊形組成,壺身豐潤飽滿,由於重心下垂使用起來很穩當,更具有極大的觀賞性,壺嘴的特色在於短小而有力,造型為直筒形,使出水更加有力量順暢,壺鈕採用常見的拱橋造型,使整款壺在簡單中多了一份活力,壺蓋與壺身嚴絲密縫使此壺具有非常高的實用性。
  • 4000餘字青銅器銘文說了些什麼?
    其中有12件鼎上的銘文明確記錄這些鼎是在周宣王42和43年鑄造。  這批青銅器的銘文字數總量有4000多個,但在每件銅器上分布不一。銘文最長的是一個青銅盤,盤內鑄有21豎行字跡,每行約20字,銘文多達380餘字,它比1976年出土的「微氏史牆盤」上的銘文還要長(「微氏史牆盤」有銘文284字,此前一直是1949年以來出土青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
  • 顧景舟1989的井欄壺,堪稱絕跡孤品!
    壺成之後,亞明先生直接在壺身、壺底落墨,並無紙本墨稿,顧老在壺身親自篆刻,所以兩人合作的這把井欄壺是絕跡孤品。所以【青松】不單單具有吉祥的寓意,更是象徵了顧老堅定的、大樸無華的從藝品格和在紫砂界松柏常青的地位。亞明在壺底寫下一段銘文,是亞明給予顧老壺藝以極高的評價。
  • 史上最貴的六把井欄壺,你有同款嗎?
    景舟矮井欄 在1989年,新金陵畫派的砥柱人物亞明,發起了書畫名家和制壺高手合作的盛事,當時一大批書畫家與制壺藝人合作,創作了不少精品紫砂器。八百多萬元的價格,壺身銘文與南博院的仿古井欄相同,為唐代零陵寺石井欄銘文。
  • 宜興之外的文人壺與作坊 玉成窯
    梅調鼎當年曾聘制壺名家何心舟、王東石為其作壺,他們都以制壺為樂,常與任伯年、胡公壽、虛谷等海上畫家往來密切。此壺名家薈萃,為文人壺,據銘文可知,此壺為海上畫家胡公壽的巧思妙想,後由何心舟、王東石、丁山農合制,其所贈之人則是海派大家任伯年,極具文人情趣品味。
  • 井欄壺,一眼望穿的都是命運,不可預料的才叫人生
    經常聽到人們抱怨,抱怨太多的不公平和不如意,其實說到底就是抱怨人生中種種意料之外的不順利,比如,我們白手起家,而現實卻是一條殘酷利益鏈;我們拼盡全力,到頭來卻往往不遂人意……讓人無限唏噓的人生狀態,莫過於理想≠現實。
  • 銘文知多少!
    清代四川「邛州 二十一年津貼 二十一年津貼」三戳十兩圓錠一枚,重量:359克,打戳周正,銘文字口峭拔,通體無傷;《麗莊藏中國銀錠》第164頁420號圖片原物。
  • 《死亡細胞》爬牆銘文怎麼獲得 爬牆銘文獲取攻略
    導 讀 《死亡細胞》爬牆銘文在哪麼?
  • 史上最好看離網太陽能發電系統圖片賞析~
    太陽能交流發電系統是由太陽電池板、充電控制器、逆變器和蓄電池共同組成;太陽能直流發電系統則不包括逆變器
  • 王者榮耀:88法穿衍變出的3套銘文搭配,三種銘文千萬別買
    之前說了不少銘文相關的帖子,很多玩家都有在收藏和分享,也有不少玩家對於一些銘文的問題通過評論區問題。今天再給大家說下法師的通用88法穿銘文以及演變出來的3套不同的銘文搭配,他們的組合可以適合目前所有法師使用,而且在最後也會告訴大家法師銘文的購買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