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人們抱怨,抱怨太多的不公平和不如意,其實說到底就是抱怨人生中種種意料之外的不順利,比如,我們白手起家,而現實卻是一條殘酷利益鏈;我們拼盡全力,到頭來卻往往不遂人意……讓人無限唏噓的人生狀態,莫過於理想≠現實。
殊不知,人生這條無常的河流,若真能一步到位,又何必苦苦擺渡,本末倒置的人們,到最後終其一生竟只能活得猶如一隻井底之蛙。
經典傳統紫砂壺形——「井欄壺」,似乎一直在厚重的時光重影裡,演繹著最樸素的人生哲理。
相傳,「井欄壺」初創於清嘉慶年間,陳曼生與楊彭年設席庭院,相飲甚歡,庭院之南,有一深井,恰有一丫環於井邊取水,欄高水深,丫環取水,腰身彎得有如一隻彩虹,曼生緊盯井欄與汲水丫環,慢慢地丫環化為一隻優美的壺把,井欄化作壺身,終成一壺,曰:「此壺天成,唯曰井欄」,故而,「井欄壺」亦成為聞名於世的「曼生十八式」之一。
「井欄壺」以石井欄為造型基礎,並借鑑井欄刻字之美而成壺銘之美,樣式古樸而文辭優雅。整壺猶如一口古井欄,靜靜地立足於大地,壺口即井口,壺蓋即井蓋,妙趣橫生,充滿了生動的畫面感和真實的生活氣息,富於意境之美和情感共鳴。
人生就像一口深井,有的人偏安一隅,不思進取,沉淪在井底的小小世界,成了真正的井底之蛙,或許井底的生活確實波瀾不驚,方寸之餘盡為掌控,或許井外的世界確實充滿誘惑,也悲歡無常,但如果沒有跳出一眼望穿的井底彈丸之地,你將永遠也無法真正擁有無限可能的人生!
「井欄壺」無疑向人們傳達著正能量:一眼望穿縱然舒適,但不可預料才充實無憾。
壺型故事
顧名思義,其造型源於井欄。井欄一詞,傳統文化中多見,如「命理之學」中有「井欄」一格,陳式老架二路太極拳譜第四十一式為「回頭井欄直入」。實際生活中的井欄即井之護欄,亦名井床,井幹。古人掘井多置井欄,有的還置井蓋,井頂,井亭,它們即可護井,又能起到美化環境作用。井欄使井口高於地面,在實際生活中至少有三種功能: 第一、防止沙塵刮入井中,汙水流入井中,起到清潔衛生的作用。加蓋井蓋,還可阻擋頑童向井中撒尿,歹人向井中投毒。 第二、防止人們因天黑或醉酒而不慎跌入井裡,特別防止寒冬井邊凍冰時汲水人滑入井裡。 第三、防止井水外溢。井溢在古代被認為是「妖象」。 至於說井欄對環境的美化作用,一是井欄材質之美,如唐、宋、元宮中和貴族就有以金銀瑪瑙寶石鑲嵌井欄的;一是井欄刻字之美,既井欄上鐫刻的井名等文字,後者的藝術價值更大些。金石家葉昌熾在<語石>一書中,對蘇州的古井欄做了一番調查考證,得宋元井欄拓片十餘通,其中以杉瀆的「亨泉」嚴衙前的「復泉」,畫禪寺的「方便泉」等最為著名;書法家顧廷龍還將復泉井欄上的銘文拓下來,裝裱成一本大開冊頁,由吳湖帆作畫,章太炎、錢玄同、胡適、張元濟、容庚等名人學者題詠,可見學術界人士對井欄文物的珍重。(圖片/小和尚 文字/孔小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