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種壺,遠觀端正大氣,掌握細膩潤澤,泡製的茶湯似乎帶著井水的清冽與甘甜……這,就是從萬千紫砂壺型中脫穎而出的經典——井欄壺!
玩壺的人都知道,一把壺,只有集實用性與觀賞性於一體,才稱得上是好壺。而經典傳統壺型井欄壺,正是這樣的存在!
兩位紫砂宗師共同創製
井欄壺究竟從何而來?還要從兩位紫砂宗師說起……
話說紫砂名匠陳曼生與楊彭年是因壺結緣的知己,二人經常相聚談壺。某年初夏的一天,楊彭年應邀到陳曼生家小聚,二人把酒言歡,暢聊制壺心得。聊到高興時,楊彭年問陳曼生最近有沒有什麼新的制壺想法,陳曼生搖頭說:「近日公務繁忙,沒時間顧及制壺啊!」於是楊彭年安慰道:「制壺急不得,你也別心煩,畢竟萬物皆可成壺嘛!」
這個時候,正巧有個丫環在院子裡的井邊打水,由於水井的井欄很高,丫環取水的時候必須使勁地彎下身子,這個樣子有點像一隻蝦。陳曼生和楊彭年看到這個場景相視一笑。
陳曼生繼續緊盯井邊打水的丫環,漸漸的,眼前丫環的身軀化為一隻彎曲的壺把,打水的井欄化作壺身。楊彭年看著眼望出神的陳曼生,知道他有了新的靈感,於是趕緊叫下人送來筆墨。陳曼生當即鋪紙作畫,初始草圖畫出來後,楊彭年大呼精妙,於是二人徹夜商討,經歷無數遍修改,終於將制壺圖紙定了下來。
看著眼前的圖紙,楊彭年說:「這把壺取自丫環井邊打水,不如叫它汲水壺吧!」陳曼生皺著的眉頭鬆開,笑著說:「這壺渾然天成,只有稱它為井欄,才能夠展現其中意味。」這樣,井欄壺就誕生了。
拍案叫絕的井欄
井欄壺,顧名思義是仿照井欄的樣子所創製。陳曼生所創製的井欄壺仿製的是澄觀法師在元和六年挖掘澄觀井的井欄,其井欄石為火山巖,人稱唐井欄。
井欄,就是水井的護欄,它高於井口,主要起保護作用。據說井欄的發明者是舜,舜在歷山耕種時,體察民疾發明了井欄,以陶製圈鑲嵌井壁,並高出地面,這樣地表濁水不倒流入井,同時人與動物不至於跌落井中,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水的清潔。
而仿於井欄的井欄壺,以其巧妙的設計和精細的做工將井欄之美完美呈現,不僅如此,看似簡單的井欄壺在細節刻畫方面也讓人拍案叫絕。
井欄壺圓筒狀的壺身由舒展飄逸的弧線圍成,線條圓潤有力,透露著些許方正的意味。壺腹微微隆起,與井欄的腹部如出一轍,而底圈弧線較大的設置,使壺身整體豐挺飽滿。
井欄壺的壺身大而端正,不少制壺匠人會刻以壺銘。陳曼生在創製井欄壺時,就將所仿井欄上的刻字「維唐元和六年,歲次辛卯,五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沙門澄觀為零陵寺造常住井闌並石盆,永充供養。大匠儲卿郭通,以偈儧日」鐫於壺身一面。另一面則刻上了專為井欄壺寫的壺銘:「此是南山石,將來作井闌,流傳千萬代,各結佛家緣,盡意修功德,應無朽壞年,同霑勝福者,超於彌勒前,曼生撫零陵寺唐井文字為寄漚清玩。」
平視井欄壺的壺蓋,嵌蓋設置使之與壺身融為一體。自壺肩到壺鈕,呈逐漸遞進上升狀。今天常見的井欄壺蓋上通常有一道圈紋,像是投進井中的小石子,蕩起陣陣漣漪。
設於壺蓋最高位置的壺鈕,似縮小的壺身倒置,上大下小的設計與壺身下豐上斂的形態完美呼應,在使用中也不易脫手滑落。
常見的井欄壺多採用飛把,盡顯飄逸之感,同時由壺身延展出的壺把略微下垂,搭配外側的水波般的上揚線條,看上去十分舒服。
井欄壺的壺流一般採用一彎流,壺肩延伸出的壺流線條逐漸變細,整體憨厚圓潤,滿足審美的同時出水爽勁。
井欄壺造型簡約,也正是如此為制壺藝人們留下了極大的發揮空間,裝飾和形態略微變化就能創造新的可能。常見的變形壺型有高井欄、低井欄和方井欄三種。
井欄壺蘊含意境深遠
井欄壺以石井欄為原型創製,流傳至今的不僅僅是絕美的壺型,還有其中濃縮的意境與雅意。
井欄壺日常用來泡茶,茶湯就像井中的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古時文人取此含義,將井欄壺放在書案上,以此來時時提醒自己,學識也是人生必備之水,應如井水一般永不自滿、時時汲取,才能夠修身養性,得成大器。井欄壺也因此成為文房雅玩。
而井欄壺古拙之氣盡顯的壺身就是井欄壁,人們在掌握把玩之間,會想起水井惠人無數,將源源不斷的水一視同仁地贈與世人,大德至善,莫過於此。
除了井欄壺的壺型中蘊含的深遠含義外,壺銘也會給人無盡的人生領悟。把玩手中的井欄壺,總有所得。
用井欄壺泡一壺茶,茶湯清冽甘醇,品茶之餘揭蓋觀茶,你會發現人生也如眼前這口「井」,一切困頓只是置入石子激起的串串漣漪。若做井底之蛙,只能享方寸彈丸之地;若盡力一躍,外面則是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