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經典紫砂壺器型在紫砂界地位極高,它們的作用不僅僅是紀念紫砂歷史上的前輩高手,更是紫砂技藝的傳承,是衡量紫砂藝人制壺技藝的標準之一。
2013年5月5日,「第七屆中國宜興國際陶瓷文化藝術節」在宜興開幕,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授予宜興「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稱號。開幕式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汪寅仙首次宣布了「十大經典紫砂壺器型」評選結果。
此次的「十大經典紫砂壺器型」評選活動,是由宜興市廣播電視臺、江蘇省陶協、宜興市陶協共同主辦的,石瓢壺、仿古壺、供春壺、掇球壺、提璧壺、魚化龍壺、龍頭八卦一捆竹壺、井欄壺、報春壺、風卷葵壺10個壺型榜上有名……
石瓢壺
【誕生年代】清朝嘉慶年間
【創製名家】陳曼生
【成型典故】有一次,陳曼生在街上遇到一個拿著石器行乞的乞丐,在攀談之中,陳曼生發現乞丐手中的石器雖汙濁破舊,卻形制獨特,似瓜非瓜,細看底端,依稀可見「元人邵氏定製瓢器」字樣,知是古物,遂掏出紋銀買了下來。
將石器帶回家中的陳曼生如獲至寶,他在石器原有形狀的基礎上加以修整、改進,經過無數次的嘗試,最終做成了一把初代石瓢壺,並鐫刻「不肥而堅 是以永年」的壺茗,流傳至今。
【壺型簡介】石瓢壺的壺身呈梯形,曲線柔和流暢,整體造型渾厚樸拙。壺底釘足呈三角鼎立狀支撐,壺嘴簡潔見力度、壺把多呈倒三角勢,與壺身之型互補,形成和諧的美學效果;平壓蓋及橋鈕乾淨利索、比例恰當,充分體現出秀巧精工為上的特點。
掇球壺
【誕生年代】清代嘉慶、道光年間
【創製名家】邵大亨
【成型典故】生長在江蘇宜興的邵大亨,對煮蓮子粥所用的蓮子罐印象深刻,在對蓮子罐細細改良之後,創製了以清秀俏麗著稱的蓮子壺。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蓮子壺都是無數愛壺者追捧的對象。但是邵大亨的創作腳步並沒有停留於此,蓮子壺雖美,但離他心中的預期還有些距離,於是邵大亨開始著手蓮子壺的改良與再創造,設計圖稿畫了無數張,實地製作失敗了無數次,終於創製出了震動紫砂界的掇球壺。
【壺型簡介】掇球壺的壺身,是一個滾圓的球,該球的球心端正的位於壺腹的位置上。
壺肩到壺口有一個圓潤流暢的過渡與銜接,壺口與壺蓋相接處有較為硬朗的線條承接,整個壺蓋的基礎也在於此。
壺流必須採用一彎流,壺把的安置在與壺流對稱的同時,從壺肩開始延伸,逐漸由粗變細,延伸至壺下腹回歸壺身,整體行雲流水、通暢練達。
提璧壺
【誕生年代】20世紀50年代
【創製名家】顧景舟
【成型典故】1956年秋天,在顧景舟與時任中央美院教授高莊展開了一場關於提梁壺的交談,使顧景舟萌生了做一把紫砂提梁壺的想法。於是,顧景舟按照自己的想法,設計了一份集旭茂提梁壺和天香閣壺所有優點的提梁壺圖紙,徵求高莊的意見。
高莊眼看顧景舟所繪製的圖紙,喜歡的不行,可是時間短促,在改完圖稿之後,便匆匆回了北京。於是,顧景舟就按照圖稿的比例,用紫砂制出壺樣,然後裝上壺流、壺把,琢磨思考,不斷修正,直到滿意為止。1956年冬,這把紫砂提梁壺的雛形便製成了。之後的20年裡,顧景舟通過4次修改,終於製成了提璧壺。
【壺型簡介】提璧壺的壺身是直行的,壺腹的弧線與壺蓋的弧線平行,壺口頸部有一條肩與口的分割線,稍厚於壺蓋面,潤澤飽滿。壺身、壺蓋、壺鈕呈現出線與線,線與面,線與角之間的流暢大方,詮釋的恰到好處。
提梁從壺流根部延伸出的提梁凌空而起,扁平的設計集整體的美感與實用性與一體,虛實相間,曲直剛柔,極具匠心。同時,提梁營造出的空間感將方圓結合,符合中國人「天圓地方」的傳統審美。
報春壺
【誕生年代】20世紀70年代
【創製名家】朱可心
【成型典故】1971年的某一天,紫砂廠突然宣布召開緊急會議。會議要求所有技術骨幹們必須在馬上召開的廣交會上,拿出創新作品來爭取訂單。
朱可心創作時想起了自己曾經的作品。於是他將自己1955年製作的竹節咖啡壺與1964年製作的祝壽壺的精髓巧妙融合。
設計出簡約大氣的雞心形壺身配以梅枝延伸的壺嘴和壺把,一根嫩枝由壺嘴伸展至壺身,朵朵嬌梅或含苞,或怒放,正、背、側、偏,千嬌百媚。
經過圖紙的反覆修改和無數次成品實驗,報春壺終於誕生,一時間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大批訂單源源不斷的湧來。
【壺型簡介】報春壺誕生後,朱可心將梅、竹、松、桃等形象融入壺型設計,衍生出了報春系列壺型。
報春壺的衍生並不是簡單的自然形象照搬,而是經過朱老精心設計提煉取捨,將梅花疏影橫斜、竹葉瀟灑靈動,青松蒼勁有力、枝美葉秀恰如其分的刻畫塑造,自然形象與紫砂完美結合,所有的壺型都給人以美的享受和藝術感染。
井欄壺
【誕生年代】清朝嘉慶年間
【創製名家】陳曼生
【成型典故】某年初夏的一天,楊彭年應邀到陳曼生家小聚,二人把酒言歡。
正巧有個丫環在院子裡的井邊打水,由於水井的井欄很高,丫環取水的時候必須使勁的彎下身子,這個樣子有點像一隻蝦。
陳曼生繼續緊盯井邊打水的丫環,漸漸的,眼前丫環的身軀化為一隻彎曲的壺把,打水的井欄化作壺身。陳曼生當即鋪紙作畫,初始草圖畫出來後,楊彭年大呼精妙,於是二人徹夜商討,經歷無數遍修改,終於將制壺圖紙定了下來。
【壺型簡介】井欄壺圓筒狀的壺身由舒展飄逸的弧線圍成,線條圓潤有力,透露著些許方正的意味。
壺腹微微隆起,與井欄的腹部如出一轍,而底圈弧線較大的設置,使壺身整體豐挺飽滿。
嵌蓋設置使之與壺身融為一體。自壺肩到壺鈕,呈逐漸遞進上升狀。壺鈕似縮小的壺身倒置,上大下小的設計與壺身下豐上斂的形態完美呼應,在使用中也不易脫手滑落。
魚化龍壺
【誕生年代】清代道、鹹時期
【創製名家】邵大亨
【成型典故】據說邵大亨紫砂技藝精湛,能夠將萬物融於紫砂製作中,在結合了陳仲美龍戲海濤壺和民間傳說之後,將魚化龍壺展現在世人面前。
魚化龍壺從誕生之日就備受推崇。普通民眾喜愛是因為它寄託著大眾最樸素也是最美好的願望,王公貴族喜愛是因為龍自古以來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於是一時間,魚化龍壺火爆,不少紫砂匠人也爭先仿製。
【壺型簡介】六瓣雲水紋組成魚化龍壺的圓形壺身,配以筋紋有序相連,展現出一幅看似簡單卻大氣美觀的連貫圖案。
壺身裝飾著精美的浮雕,一側浮雕鯉魚在海浪中吐珠,另一側海浪中伸出一龍首,張口睜目,聳耳伸須,龍口吐出一顆寶珠,神韻生動。壺蓋由波浪紋組織而成,運勢而上,如海面掀起的滔天巨浪,浪尖探出立體雕刻的龍頭,可以靈活伸縮。
倒茶時,龍頭伸出同時一根細龍舌也會隨之吐出;壺持平,龍頭則會縮回,龍舌也會縮進龍頭。
供春壺
【誕生年代】明朝正德時期
【創製名家】龔春
【成型典故】明朝正德時期,有一位讀書人在宜興的金沙寺複習迎考,隨行的只有書童龔春(也作「供春」),每天主人在房間看書,龔春便在寺裡偷看老和尚制陶壺。
某晚,龔春偶然間看到月光照在金沙寺旁大銀杏樹的上,忽然心裡一亮:這不正是一把從未見過的茶壺麼?於是龔春細細觀察,並將看到的形態一一繪製下來。經過無數次嘗試,一把從未見過的茶壺終於製成了。
大銀杏樹的樹癭,蒼老遒勁,壺嘴和壺把都有小枝相配。壺身兩側堆以樹枝和樹葉,惟妙惟肖。由於仿樹癭而制,所以龔春給它起名「樹癭壺」。
【壺型簡介】供春壺的外形,是自然的仿真寫實,又承載著久遠年代的深邃奧秘。通體紋飾虯蜷蜿蜒、拙巧成塊,仿佛歲月的絲絲紋飾。
壺身線條粗細曲紋運用自然,陰陽凹凸變化精妙,實乃巧工之天造拙趣。紫砂泥料的敦厚與壺型融合交織,盡顯其敦厚自然的風採。壺流與壺把自然延伸,沿壺身對稱,給人以自然飄逸之感。
龍頭八卦一捆竹壺
【誕生年代】道光六年(即公元1826年)
【創製名家】邵大亨
【典故】那年道光帝成功平定了張格爾叛亂。為了紀念自己的這次偉績,道光皇帝命內務府置辦相關禮器,同時附加了一個難題,禮器需要滿足:「於一器之中,盛載天下乾坤……」
邵大亨將傳說中的龍、竹子等形象,《易經》中的卦象與紫砂技藝巧妙融合在一起,創製出了龍頭八卦一捆竹壺,由當地官員獻給皇上。沒想到,各地呈上的數百種禮器都未能滿足清廷的需要,唯有邵大亨這把龍頭八卦一捆竹壺深得道光皇帝喜愛,也使得這把紫砂壺在眾多光彩奪目的宮廷陶釉中脫穎而出,成為皇帝的御用壺。
【壺型簡介】龍頭八卦一捆竹壺,高85毫米,口徑96毫米,整體工整光潔,意境天然。
制技精美壺身呈圓柱形,由64根粗細相同的細竹圍成。這正對應了《易經》中的64卦象,正可謂「天下乾坤,一壺盛載」。
壺底有4個底足,每個底足又有壺腹延伸出的8跟竹子組成,平頂寶珠紐作為壺鈕,紐頂部飾有太極圖式,壺嘴為三彎式飛龍,龍頭逼真;壺把為龍形端把,簡潔大方。
仿古壺
【誕生年代】清朝鹹豐、道光年間
【創製名家】邵大亨
【成型典故】邵大亨生活的時代,正值戰亂紛飛。看慣了戰爭的他,反而變得釋然,能將戰爭中的一些元素融合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戰鼓就是其中一個。
邵大亨將戰鼓的元素融入紫砂技藝中,創製出仿鼓壺。後人之所以稱之為仿古,是沿用了紫砂泰鬥顧景舟的叫法,他為致敬邵大亨的經典,謙稱自己仿製的這把壺為仿古壺,這個新的稱謂就這麼流傳下來了。
【壺型簡介】作為光器中的經典造型,扁身,鼓腹,聳肩,高頸,包底,壓蓋,珠鈕,彎流,圈把,壺蓋與口沿子母線吻合,圈把下可有垂已成為仿古壺的標準。不少紫砂巨匠在此基礎上略微變動,制出了許多精美的衍生器型……
風卷葵壺
【誕生年代】清朝嘉慶年間
【創製名家】楊鳳年
【成型典故】重男輕女的舊社會,紫砂制壺技藝向來「傳男不傳女」。
楊鳳年便開始自己鑽研製壺技藝。一天夜裡,颳了很大的風,第二天一早楊鳳年推開窗,發現院中的花草被一夜的狂風吹得東倒西歪,就在這樣的花叢中,楊鳳年恍惚間看到花枝上頂著一把壺,定睛一看,原來是院中的錦葵花,在經過狂風的洗禮後又挺立起來,花瓣被吹得聚在一起,在四周花草歪歪斜斜中格外亮眼。
於是她將眼前的景象繪在紙上,將制壺的方法融入其中,經過反覆修改嘗試,終於製成風卷葵壺。
【壺型簡介】狂風是無形的,而展現在壺上的「風」卻是有形的,壺身的線條翻滾、流動,似乎能聽到陣陣呼嘯的風聲,錦葵枝葉在大風中捲曲,包住壺嘴,花枝自然彎曲成壺把。
壺蓋與壺身渾然一體,花朵在風中搖曳的姿態極盡展現,壺雖無語,可生命的活力、藝術的魅力躍然眼前。
一壺一乾坤,細數十大經典紫砂壺器型,你中意哪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