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生之後第一人,他開創的玉成窯把文人壺推向了巔峰

2020-12-05 紫砂中華

【字以壺傳,壺隨字貴】,由文人參與設計的紫砂壺,被稱為文人壺,由此紫砂也從實用器走向了藝術品的殿堂。

陳曼生像

陳曼生,本命鴻壽,號曼生,浙江錢塘人。他參與設計紫砂壺,開創了紫砂壺的文人時代,流下了聞名於世的曼生壺。

梅調鼎像

今天要說的是一位像曼生一樣的文人——梅調鼎,他愛茶,更愛壺,開創設立了【玉成窯】,將紫砂藝術推到了一個頂峰。

梅調鼎(1839-1906),字友竹,晚號赧翁,著名書法家、浙東書風開創者,玉成窯開創人,被稱為【清代王羲之】。

玉成窯始創於清同治年間,為小型饅頭窯,原址位於寧波慈城林家後花院之一隅,解放前尚存在,現為閒置廠房。

饅頭窯

取名【玉成】,意在把玩此窯的文人雅士與精製而成的件件作品,均可堪比玉石,品性純潔溫潤、光澤內斂而不外露,猶如謙謙君子的良品美德,也具玉成美事之意。

清光緒 王東石制徐三庚銘 玉成窯邊鼓壺

梅調鼎、任伯年、胡公壽、虛谷、徐三庚、周存伯、黃山壽、陳山農等書畫與金石名家領銜,制壺藝人何心舟、王東石等名匠參與,合力建成的專事燒制文人紫泥砂器的玉成窯。

文人們憑藉自己的天賦與才學修養,為紫砂賦予了才情和趣味審美,是清朝文人壺的頂峰。玉成窯不僅出品紫砂茗壺,還有精巧的花瓶與文房清玩。

梅調鼎銘、韻石制 玉成窯柱礎壺

由現存於世的玉成窯紫砂器來看,風格獨特,文化趣味濃烈。

當時的文人在參與名匠的創作是已經基本擺脫了對泥料、技法、燒制等因素的依賴或者制約,全憑對藝術的天賦。

何心舟制 玉成窯紫泥乳鼎壺

不少器身銘刻了前賢詩句,先秦文字,或文人們的原創書畫。每件作品都是器韻獨特,以壺言志,天趣橫生,這就是玉成窯作品的最大特點。

有人說晚期的玉成窯,像是一個偶然的產物,是文人雅士的興之所至,是一個浪漫不羈的巧合。

清光緒·玉成窯三叉提梁壺 何心舟制、梅調鼎及徐三庚刻

若依我愚見,玉成窯的出現,是必然。前有陳曼生,創造了文人壺,所創之器切壺、切茶、切題。

清·玉成窯花盆 梅調鼎銘

又因清朝文字獄嚴重,梅調鼎所處時代,雖已是清朝晚期,但國力衰微,文壇肅殺之氣尚存。家國不可輕言歌頌,又不可議論政治,文人大多只能把才情寄託於世間風物。

清晚期 梅調鼎銘、何心舟制 玉成窯南瓜壺

清朝文人好飲茶,又有曼生先例,所以紫砂便成了文人把玩、創作的理想選擇。

他們把留給後世的不僅是傳世紫砂器,所傳遞的更是一種特定時代背景下的文人情懷,展示了生活中既質樸又卓越的東西,把閒逸的生活思趣傳給大眾。

紫砂中華

專注紫砂實力派

相關焦點

  • 宜興之外的文人壺與作坊 玉成窯
    此壺名家薈萃,為文人壺,據銘文可知,此壺為海上畫家胡公壽的巧思妙想,後由何心舟、王東石、丁山農合制,其所贈之人則是海派大家任伯年,極具文人情趣品味。百度人物介紹: 何心舟,號曼陀華館,清道光至同治年間制壺名手,何氏與海上畫家任伯年、胡公壽、虛谷等書畫家常相往來。曾與陶友王東石於浙江寧波建玉成窯,造紫砂壺。
  • 合而不同|玉成窯手摹心追曼生壺
    曼生壺與玉成窯圖文 | 網絡整編 | 紫砂中華在紫砂界,「曼生壺」可以說是後世文人壺的典範,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玉成窯仿曼生壺的落款,是玉成窯器物眾多落款中最為特別的,最常見的是底款為阿曼陀室,把款為彭年,正如扁石壺,還有如漢鐸壺等。玉成窯仿曼生壺落款,在壺上記敘曼生藝術樂事,表達對曼生的傾慕與崇敬。
  • 玉成窯——玉成其器,文蘊天趣
    ,在中國紫砂發展史上佔有特殊地位,文人紫砂至梅調鼎時代已達巔峰。古之文人雅好閒適而寄情於壺,以坯作紙,以刀當筆,在紫泥砂器上寫意、題銘、鐫刻,將個人的文化思想、藝術審美和生活情趣,集詩書畫印於一體,與紫泥砂器進行妙美樸素地結合,從而使紫砂壺、紫砂文房具足文人之氣息,達到「切題、切意、切茶」和「可用、可賞、可玩」的雅美趣韻。借物寓意,抒發情懷,文雅風流,人壺合一,是謂紫砂文人壺之特性。
  • 玉成窯到底有多經典?
    他開創了文人壺式的先河,曼生十八式更是經久不衰,備受追捧!如果是一把陳曼生的真品,毫無疑問是價值連城,但是在18年的拍賣場上一把仿陳曼生的扁石壺拍出了900萬的高價,這是為何?玉成窯的名字,你總聽過吧,它是繼陳曼生後,紫砂文人壺的一大巔峰。 相比起陳曼生的赫赫有名,可能玉成窯的名聲就沒那麼大了。但是,玉成窯不僅僅是一個文人紫砂窯口,它更是一個有書畫大家、文化名人領銜,制壺名手、陶刻高手共同參與的制陶工坊。
  • 「玉成窯」能否重放光彩?
    虞浩旭為此特意寫了篇散文《玉成窯之謎》,刊發在本報副刊上,「據我所知,這是浙東地區唯一的製作紫砂壺的窯場」。  據虞浩旭介紹,大約在清同治至光緒年間(1862-1908),梅調鼎出於文人愛好,得到當地和在上海的愛好紫砂壺的寧波同鄉資助,在慈城林家大院內創辦了浙寧玉成窯,聘請制壺藝人慈城人山農、紹興人何心舟和王東石等人,主要由他負責設計題銘,也有任伯年等一些上海文化名人參與其中。
  • 紫泥新鐸傳漢音,汲來松泉試烹茗 世界最強大腦受贈玉成窯造文人紫砂
    作為國禮的這款漢鐸壺是採用傳統手工製作,按清代玉成窯經典文人紫砂「漢鐸壺」原作一比一複製的摹古作品。圖說:紫砂壺底款和標誌 主辦方供圖這把「張生銘玉成窯漢鐸壺」國禮之作, 從圖片上看,壺身如鐸,敦厚質樸,氣韻流暢,造型俊美,典雅大氣,工藝精湛考究。
  • 寧波紫砂瑰寶,玉成窯
    寧波玉成窯 在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的千年古鎮慈城縣裡有一座饅頭窯口,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以出產紫砂器具為主,它就是「玉成窯」。
  • 傳承玉成窯 - 寧波晚報•數字報刊平臺
    記者從目前正在火熱進行的藝術寧波TOP10(2018年度)評選活動中了解到,參選的「論道玉成窯漢鐸紫套件」文創品,通過玉成窯「張生品定」與知名茶企雙品牌合作,實現了非遺文創產品的延伸,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打造出一條全新的文創品1+1>2的新商業模式。    作為「文人紫砂」的頂峰,玉成窯是由書畫篆刻家領銜,制壺名手、陶刻高手共同創作而成的。
  • 陳曼生之後,他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梅調鼎晚於陳曼生七十年,梅調鼎的影響雖不及陳,但他在紫砂壺銘文與壺銘書法兩方面所達到的審美文化高度,至今還未有人能同時逾越。陳曼生之後,梅調鼎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梅調鼎書法他晚年參與了玉成窯的製作,是玉成窯的主刻人員之一。
  • 寧波藏家獨愛玉成窯壺 玉成窯壺拍場屢創天價
    寧波藏家對玉成窯壺情有獨鍾,還在於玉成窯牽扯出寧波與文人紫砂的一段淵源:被日本書法界譽為「清朝王羲之」的寧波籍書法大家、詩人梅調鼎出於文人愛好,在滬甬兩地的名門資助下,在今寧波慈城創辦了玉成窯,合作者有任伯年、胡公壽、虛谷、徐三庚、陳山農等金石、書畫名家和文化名人,還有制壺名家何心舟、王東石等。 「字以壺傳,壺隨字貴」。紫砂由工藝品變成藝術品,是由文人參與把玩開始的。
  • 以壺會友
    漢鐸壺是清代玉成窯文人紫砂的經典之作,漢鐸為盛行於漢代的青銅樂器,鉦而有舌,喻作智者先聲,引領方向,春秋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以文載道,傳播德行,教化大眾,被尊奉為「天下木鐸」,古代貴族常把青銅鐸視為醒世鈴音的重要禮器。以漢之鐸,為今之壺,精心摹制的玉成窯漢鐸壺,造型典雅大氣,銘文切題切意,外觀自然質樸,是紫砂文化和禮儀之道傳承不息的代表之作。
  • 海內外茶人來甬 三件玉成窯珍品亮相寧波茶文化博物院
    5月6日、7日兩天,「茶莊園、茶旅遊」暨寧波茶史茶事研討會在甬舉行,百餘名海內外嘉賓、茶人來甬共論茶文化,並出席寧波茶文化博物院「玉成窯金石文心」專題創作雅集。三件玉成窯珍貴藏品首次公開亮相。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孫忠煥,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秘書長王小玲,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副會長姚靜波,澳大利亞茶文化研討會創始人、組委會主席大衛・萊恩斯,日本關西學院大學講師湯淺薰,中國國際茶藝會會長廖子芳,日本大阪觀光大學觀光學研究所副所長王靜,韓中茶文化交流協會會長俞晶壬等嘉賓出席活動。
  • 漢鐸壺圖片和銘文賞析
    梅調鼎嗜茶愛壺,尤其是他題銘的多把紫砂壺被收藏界視為珍寶,在中國紫砂壺史上佔有一席位置。大約在清同治至光緒年間(1862~1908年),梅調鼎出於文人愛好,得到當地和在上海的愛好紫砂壺的寧波同鄉的資助,在慈城林家院內(今慈城糧機廠內)創辦浙寧玉成窯,聘請制壺藝人慈城人山農、紹興人何心舟和王東石等人,主要由他負責設計題銘,也有任伯年等一些上海文化名人參與其中。
  • 漲知識:紫砂圓器壺型圖譜大全
    10、壽珍掇球陳壽珍也是一代名家,對紫砂壺有著自己的認知和理解,他在大亨掇球的基礎上做了明顯的改變。壽珍掇球壺蓋更圓更飽滿,壺頸加高,更接近球的感覺。壺腹上移,壺肩則比較平緩,壺身更顯挺秀,壺嘴則要更長一點。
  • 探秘井欄紫砂壺——細賞文人雅趣,體會萬物皆可成壺!
    有這樣一種壺,遠觀端正大氣,掌握細膩潤澤,泡製的茶湯似乎帶著井水的清冽與甘甜……這,就是從萬千紫砂壺型中脫穎而出的經典——井欄壺!楊彭年看著眼望出神的陳曼生,知道他有了新的靈感,於是趕緊叫下人送來筆墨。陳曼生當即鋪紙作畫,初始草圖畫出來後,楊彭年大呼精妙,於是二人徹夜商討,經歷無數遍修改,終於將制壺圖紙定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