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以壺傳,壺隨字貴】,由文人參與設計的紫砂壺,被稱為文人壺,由此紫砂也從實用器走向了藝術品的殿堂。
陳曼生像
陳曼生,本命鴻壽,號曼生,浙江錢塘人。他參與設計紫砂壺,開創了紫砂壺的文人時代,流下了聞名於世的曼生壺。
梅調鼎像
今天要說的是一位像曼生一樣的文人——梅調鼎,他愛茶,更愛壺,開創設立了【玉成窯】,將紫砂藝術推到了一個頂峰。
梅調鼎(1839-1906),字友竹,晚號赧翁,著名書法家、浙東書風開創者,玉成窯開創人,被稱為【清代王羲之】。
玉成窯始創於清同治年間,為小型饅頭窯,原址位於寧波慈城林家後花院之一隅,解放前尚存在,現為閒置廠房。
饅頭窯
取名【玉成】,意在把玩此窯的文人雅士與精製而成的件件作品,均可堪比玉石,品性純潔溫潤、光澤內斂而不外露,猶如謙謙君子的良品美德,也具玉成美事之意。
清光緒 王東石制徐三庚銘 玉成窯邊鼓壺
梅調鼎、任伯年、胡公壽、虛谷、徐三庚、周存伯、黃山壽、陳山農等書畫與金石名家領銜,制壺藝人何心舟、王東石等名匠參與,合力建成的專事燒制文人紫泥砂器的玉成窯。
文人們憑藉自己的天賦與才學修養,為紫砂賦予了才情和趣味審美,是清朝文人壺的頂峰。玉成窯不僅出品紫砂茗壺,還有精巧的花瓶與文房清玩。
梅調鼎銘、韻石制 玉成窯柱礎壺
由現存於世的玉成窯紫砂器來看,風格獨特,文化趣味濃烈。
當時的文人在參與名匠的創作是已經基本擺脫了對泥料、技法、燒制等因素的依賴或者制約,全憑對藝術的天賦。
何心舟制 玉成窯紫泥乳鼎壺
不少器身銘刻了前賢詩句,先秦文字,或文人們的原創書畫。每件作品都是器韻獨特,以壺言志,天趣橫生,這就是玉成窯作品的最大特點。
有人說晚期的玉成窯,像是一個偶然的產物,是文人雅士的興之所至,是一個浪漫不羈的巧合。
清光緒·玉成窯三叉提梁壺 何心舟制、梅調鼎及徐三庚刻
若依我愚見,玉成窯的出現,是必然。前有陳曼生,創造了文人壺,所創之器切壺、切茶、切題。
清·玉成窯花盆 梅調鼎銘
又因清朝文字獄嚴重,梅調鼎所處時代,雖已是清朝晚期,但國力衰微,文壇肅殺之氣尚存。家國不可輕言歌頌,又不可議論政治,文人大多只能把才情寄託於世間風物。
清晚期 梅調鼎銘、何心舟制 玉成窯南瓜壺
清朝文人好飲茶,又有曼生先例,所以紫砂便成了文人把玩、創作的理想選擇。
他們把留給後世的不僅是傳世紫砂器,所傳遞的更是一種特定時代背景下的文人情懷,展示了生活中既質樸又卓越的東西,把閒逸的生活思趣傳給大眾。
紫砂中華
專注紫砂實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