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玉成窯 - 寧波晚報•數字報刊平臺

2020-12-06 寧波晚報

論道玉成窯漢鐸紫砂壺

    玉成窯可算100年前的文創產品,而且是其中的成功典範。記者從目前正在火熱進行的藝術寧波TOP10(2018年度)評選活動中了解到,參選的「論道玉成窯漢鐸紫套件」文創品,通過玉成窯「張生品定」與知名茶企雙品牌合作,實現了非遺文創產品的延伸,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打造出一條全新的文創品1+1>2的新商業模式。

    作為「文人紫砂」的頂峰,玉成窯是由書畫篆刻家領銜,制壺名手、陶刻高手共同創作而成的。將文人的文學修養、藝術審美和生活情趣,用集詩書畫印於一體的形式,通過紫砂器具完美地呈現出來,從而使紫砂壺達到「切題、切意、切茶」和「可用、可賞、可玩」的雅玩意趣。

    傳世至今,玉成窯一直被眾多藏家所追捧。玉成窯傳人張生也從收藏者而成為玉成窯文化的傳播者。他不僅建立了寧波茶文化博物院,讓湮沒於歷史煙塵的玉成窯重見天日;也通過傳承和創新,讓玉成窯再度激發活力,成為最受歡迎的文創產品。

    「紫砂器物都是有生命的」

    在張生看來,每一件紫砂器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有靈性。「我常常在茶文化博物院裡看這些玉成窯的藏品,那份溫潤如玉的質感,彰顯著當年那些文人的風骨:儒雅、內斂,也彰顯著一種對生命的態度:不爭、不躁。感覺他們會穿越時光,向我講述背後的生動故事。」

    玉成窯始創於清光緒年間,由甬城書法家梅調鼎倡議,得滬甬兩地名家之助,在慈城建窯,專事文人紫泥砂器,雖燒造時間不長,出品數量亦有限,然品種卻頗多,器品以文人自用雅賞和相互交流為主,亦有依同好要求定製之器,件件皆素雅古逸、意趣盎然。

    創始人梅調鼎(1839-1906)為晚清書法名家、浙東書風清季代表人物,被譽為「清代王羲之」。當代書法泰鬥沙孟海在《東方雜誌》第二十七巻第二號(1930年1月25日出版)發表《近三百年的書學》一文,其中對梅調鼎的評價:「說到他的作品價值,不但當時沒有人能和他抗衡,怕清代也沒有這樣高逸的作品。」

    從了解玉成窯的那一刻起,張生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他像探秘一樣去尋找被時光湮沒的玉成窯的痕跡。幸運的是,通過收藏的人脈和圈子,張生收到了第一個標準器,就是一件四位名家合作的玉成窯,兼具書、畫、篆刻和紫砂工藝。

    帶著感恩,也帶著使命,張生花了很大的代價終於將一件件玉成窯藏品帶歸故土。

    「然而,由於玉成窯的燒制年份並不長,所以流傳於世的不多,目前據我所知的藏品大概二三百件。」作為玉成窯非遺傳承人,張生數年來專注於玉成窯摹古茶具,因為不希望玉成窯只是被小眾收藏,而是立志讓博物館的藝術品走進日常,讓傳統文化真正融入到了生活中,成為品質生活的一部分。

    雅致茶文化的倡導者

    十年如一日,痴迷紫砂壺的張生終於重新挖掘和恢復了玉成窯紫砂壺的製作技藝。從泥料、工藝、壺型、窯燒、書法鐫刻等,全部自己親自監製。「和記張生」的玉成窯茶具不僅採用舊藏原礦頂級紫砂,更模仿古代柴窯燒結方式,每窯燒制時間歷經八十至百餘小時,力求玉成窯的古雅溫潤,與玉媲美。

    「形而下為器,形而上為道」,摹古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再創造。「過去的壺比較大,而現在泡普洱茶、紅茶等根據茶的特性小壺更加適合,更為聚氣。從350毫升到160毫升,不僅僅是講究形的比例,更要注重紫砂壺的神韻和氣質。」說起玉成窯,張生總是充滿激情。

    為了提高自己金石書畫方面的修養,張生多年來師承當代海上著名書畫篆刻家、金石鑑賞家童衍方先生和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何道洪先生,孜孜不倦地學習。

    「閒時品茗玉成壺,無為論道竹葉青」。「論道竹葉青玉成窯漢鐸紫砂壺套組」是其中一件頗受歡迎的文創產品。這是根據著名的玉成窯漢鐸縮小,運線流暢優美, 細微處均有變化,像明代家具、銅爐一樣講究造型和線條。書畫陶刻模仿玉成窯古法鐫刻,採用雙刀挑砂之方法。再配以漢代玉杯造型的小茶杯,不經意間把漢文化生動地傳遞。

    「論道竹葉青玉成窯漢鐸紫砂壺套組」也是玉成窯與竹葉青品牌的聯合佳作。通過與茶業的大品牌聯合開發產品,充分發揮雙品牌的優勢互補和雙贏效應。如今,玉成窯還與八馬茶業合作設計了「賽珍珠系列」,和天福茶業開發紫砂杯產品,產品供不應求。

    如今,不管是摹古系列茶具和文房,還是新的紫砂茶具系列,既是玉成窯文人紫砂的傳承者,也是雅致茶文化的倡導者。從歷史走向現實,從博物館走入生活。因為有文化的厚度,才能定義時代的審美,才能創造未來的價值。記者 陳曉旻

相關焦點

  • 倡導雅致茶文化 - 寧波晚報•數字報刊平臺
    記者從目前正在火熱進行的藝術寧波TOP10(2018年度)評選活動中了解到,參選的「論道玉成窯漢鐸紫套件」文創品,通過玉成窯「張生品定」與知名茶企雙品牌合作,實現了非遺文創產品的延伸,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打造出一條全新的文創品1+1>2的新商業模式。    作為「文人紫砂」的頂峰,玉成窯是由書畫篆刻家領銜,制壺名手、陶刻高手共同創作而成的。
  • 寧波紫砂瑰寶,玉成窯
    寧波玉成窯 在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的千年古鎮慈城縣裡有一座饅頭窯口,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以出產紫砂器具為主,它就是「玉成窯」。
  • 「玉成窯」能否重放光彩?
    虞浩旭為此特意寫了篇散文《玉成窯之謎》,刊發在本報副刊上,「據我所知,這是浙東地區唯一的製作紫砂壺的窯場」。  據虞浩旭介紹,大約在清同治至光緒年間(1862-1908),梅調鼎出於文人愛好,得到當地和在上海的愛好紫砂壺的寧波同鄉資助,在慈城林家大院內創辦了浙寧玉成窯,聘請制壺藝人慈城人山農、紹興人何心舟和王東石等人,主要由他負責設計題銘,也有任伯年等一些上海文化名人參與其中。
  • 海內外茶人來甬 三件玉成窯珍品亮相寧波茶文化博物院
    海內外茶人來甬 三件玉成窯珍品亮相寧波茶文化博物院 2019年05月08日 08:38:56來源:中國寧波網-寧波日報記者 徐欣   寧波日報5月8日訊(記者 徐欣)
  • 宜興之外的文人壺與作坊 玉成窯
    在網上收集了一些資料,感覺很有共享的價值,特意轉發於此浙寧玉成窯是同光時期寧波慈城鎮的紫砂名坊,該紫砂坊由清代寧波書法大家梅調鼎所創辦,日本書壇稱梅調鼎為」清代王羲之」。梅調鼎當年曾聘制壺名家何心舟、王東石為其作壺,他們都以制壺為樂,常與任伯年、胡公壽、虛谷等海上畫家往來密切。
  • 玉成窯——玉成其器,文蘊天趣
    爾後,復有瞿子治等諸公為之承,而晚清之玉成窯,則是文人紫砂之巔矣。玉成窯為小型饅頭窯,原址於寧波慈城林家後花院之一隅,曾與寧波天一閣博物館原館長虞浩旭先生、慈城收家羅豐年先生一道探訪査考窯址實地,現為閒置廠房,羅老先生和林家後人向有來往,曾親睹舊窯風貌,解放前尚存遺蹟。老先生見餘心存念想,特將有關玉成窯之見聞手信授餘,令人深深感動。
  • 寧波藏家獨愛玉成窯壺 玉成窯壺拍場屢創天價
    寧波藏家 獨愛玉成窯壺 11月24日下午1時,香港邦瀚斯秋季拍賣會「名韻清心」———Jimmy Sha伉儷珍藏宜興紫砂專場在港島香格裡拉大酒店舉行。 「為了拍這件玉成窯老壺,我們提前兩天飛到香港,行前做足了功課。」藏家告訴記者,Jimmy Sha伉儷珍藏宜興紫砂專場22件拍品儘是名家出品,是近年香港拍賣會中難得一見的稀有珍藏。
  • 紫泥新鐸傳漢音,汲來松泉試烹茗 世界最強大腦受贈玉成窯造文人紫砂
    圖說:來自各國的科學家溝通交流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攝在今天上午的會議結束後,70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和我國30位兩院院士接過上海為他們準備」貴重國禮」—— 當代玉成窯造漢鐸紫砂壺。這把文人紫砂能從所有備選藝術品裡勝出,原來還有淵源的故事。
  • 曼生之後第一人,他開創的玉成窯把文人壺推向了巔峰
    梅調鼎像今天要說的是一位像曼生一樣的文人——梅調鼎,他愛茶,更愛壺,開創設立了【玉成窯】,將紫砂藝術推到了一個頂峰。梅調鼎(1839-1906),字友竹,晚號赧翁,著名書法家、浙東書風開創者,玉成窯開創人,被稱為【清代王羲之】。
  • 晚報品牌鑄就的「奧秘」 - 寧波晚報•數字報刊平臺
    清晨,當新年第一縷曙光灑入甬城,街頭就出現了喜迎寧波晚報降生的場景。各界組成的迎新年千人環城長跑隊伍中,不少隊員披掛著印有「慶賀寧波晚報誕生」字樣的大紅綬帶。長跑隊伍經過的主要道路兩側,不時可以看到漂浮著的慶生氣球。    上午,在海曙區永壽街1號的晚報編輯部,同仁們正在為晚報降生而忙碌,緊張中又帶著一份喜悅。
  • 寧波晚報•數字報刊平臺
    昨天,我市蝴蝶研究專家林海倫經過26年的野外調查後,給出了一份最新的《寧波蝴蝶調查報告》,目前寧波有蝴蝶11科201種,其中,珍稀蝴蝶有63種,南方遷飛經過的蝴蝶6種。其中最大的蝴蝶是金裳鳳蝶,展翅達20釐米,這在寧波比較少見。最小的蝴蝶是酢漿灰蝶,僅1釐米大小,在公園花草叢中到處可以看到這種扇動著藍灰色翅膀的小精靈。  蝴蝶雌雄如何辨別?
  • 「甬上」APP今起迭代4.0版本 - 寧波晚報•數字報刊平臺
    家有學子,您可以定製「教育版」,這裡匯聚了寧波寶貝、升學通、小記者、校長說、講座直播、高校圈、班級秀等熱點板塊。    關注醫療養生,您可以定製「健康版」,我們首批上線的寧波8家醫院,將在這裡實時更新健康醫療類的相關信息,更有各大最強科室的醫生線上問診。
  • 玉成窯到底有多經典?
    我們接著往下看~ 原來,這把方陳曼生的扁石壺出自玉成窯。玉成窯的名字,你總聽過吧,它是繼陳曼生後,紫砂文人壺的一大巔峰。 相比起陳曼生的赫赫有名,可能玉成窯的名聲就沒那麼大了。但是,玉成窯不僅僅是一個文人紫砂窯口,它更是一個有書畫大家、文化名人領銜,制壺名手、陶刻高手共同參與的制陶工坊。
  • 合而不同|玉成窯手摹心追曼生壺
    在曼生壺後五十年,宜興紫砂名家何心舟、王東石,在浙江慈谿(今寧波市江北區)創辦了著名的玉成窯,並由梅調鼎、任伯年、胡公壽、虛谷、徐三庚、陳山農等金石書畫家、文化名人參與,是藝術素養極高的藝術創作團隊。玉成窯制器極力追求曼生壺的文人味道,同時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名噪一時。
  • - 寧波晚報•數字報刊平臺
    年年冬天來寧波的鴛鴦。    2010年至今,每年冬天都會有鴛鴦落腳位於寧波雅戈爾動物園的「鴛鴦湖」,數量從最初的一二百隻增加到眼下的近千對。    良禽擇木而棲,吸引鴛鴦的不止是「鴛鴦湖」的綠水青山,還有人們的善待之心。    「愛情鳥」如約而至    11月17日下午,陽光正好。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2018年,在「六爭攻堅、三年攀高」行動中,寧波明確「科技爭投」的目標,牢固樹立科技是核心競爭力的思想,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平臺帶動作用和人才支撐作用,引導社會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加快增強區域創新實力。    藍圖繪就,謀定而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