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豐電子操控臺。 |
![]() |
企業自動化流水線。 |
![]() |
康達洲際醫療器械(寧波)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
![]() |
「百日百場」院企對接會現場。 |
![]() |
浙江創新中心。 |
在日益白熱化的城市競爭中,唯有加快科技創新引領,才能搶佔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
2018年,在「六爭攻堅、三年攀高」行動中,寧波明確「科技爭投」的目標,牢固樹立科技是核心競爭力的思想,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平臺帶動作用和人才支撐作用,引導社會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加快增強區域創新實力。
藍圖繪就,謀定而後動!寧波高起點確立科技發展目標,制定《推進「科技爭投」三年攻堅行動方案(2018-2020)》,拉高標杆、對標先進,部署實施「一轉六大」創新行動,確立了「兩邁進」「八倍增」的總體目標。
2020年,進入「交卷」之年。回望來路,寧波緊扣「科技爭投」目標任務,把科技創新作為「栽樹工程」來抓,快馬加鞭加大投入。「大院大所」接踵落地、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提質增效、社會資本深度參與、技術交易額翻倍增長……寧波科技形成合力,為創新注入強勁動力。
聚焦「科技爭投」,瞄準前沿發展趨勢,寧波不斷釋放新動能,經濟穩健跑出「新速度」。
緊盯「投」字關鍵 完善研發投入新體系
「不日新則日退。」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和競爭優勢,科技投入是必不可缺的要素。
三年來,寧波通過政策引導投、各方聯動投等多模式推進建立形成穩定、多元的創新投入機制,在政府創新投入、企業投入、社會資本等三個維度實現全面提升。
政府創新投入力度顯著增強。出臺實施加大全社會研發投入專項行動計劃,強化財政資金引導作用,2019年全市財政科技經費支出124.16億元,投入總量與2017年相比實現翻番,三年間年均增長率為45.3%,較「十二五」期間的年均增長率提升31.4個百分點。
創新主體投入強度顯著增長。寧波引導傳統產業向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轉型,解決企業「不敢投」「不會投」難題。1至10月,全市完成規上工業企業研發費用296.7億元,同比增長12.2%。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7.1%,高於固定資產投資12.3個百分點、工業投資7.3個百分點。積極落實企業研發加計扣除、高企所得稅「兩稅」優惠政策,2019年6697家次企業享受稅收減免,金額首次突破100億元,同比增長23.6%。
政府資本撬動下,社會資本源源不斷投入創新創業活動,為中小企業「輸血」,為新興產業「加油」。為了更好地支持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發展,寧波出臺天使投資引導基金管理辦法「2.0版」,基金總規模將擴至10億元,單次最高投資金額提升到300萬元,與原先相比提高了50%。截至目前,市天使投資引導基金累計跟投項目264項,撬動社會資本投資超33億元,實現13.7倍放大效應。
「大院大所」接踵落地 打造寧波科創森林
以共建產業技術研究院為抓手的科技創新「栽樹工程」,已成為寧波厚植優勢、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針對寧波科技智力資源基礎相對薄弱、製造業轉型升級需求旺盛的現狀,寧波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大力度推進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栽樹工程」,創造了一批「新紀錄」:瑞凌5天4次飛行談判、一年不到第一條生產線成功試運行並完成首批產品下線;僅用7個月時間,西工大寧波院完成從籤約、籌建到落地全過程。
2018年以來,寧波先後引進建設高能級大院大所21家、累計達69家。21家新引進的產業技術研究院中,70%以上是與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大等國內985、「雙一流」高校及國家級研究院合作共建,以研究院為紐帶將本部創新資源吸引到寧波,與本地產業鏈實現「強強聯合」。新引進21家研究院已承擔國家科研項目33項、新建創新平臺63個、產出創新成果167項、孵化高科技企業62家。
「大院大所」正逐步成為寧波人才蓄水池、科技創新策源地。目前,全市69家重點產業技術研究院已集聚各類人才超過3萬名,其中研發人員佔比70%左右。
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寧波的產業技術研究院挺身而出,發揮了重要的智力支撐作用,以澎湃的創新力量支持全市打好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兩場戰役」。
疫情防控初期,針對企業開工面臨的技術人員不足等難題,寧波於2月8日搭建「愛心科技人」志願者平臺,發揮寧波市科技創新與產業應用聯盟的紐帶作用,發動全市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免費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應急保障。目前,該平臺已面向全市企業提供免費技術支持、產線維護和應急保障服務7366家次。
瞄準產業共性需求 關鍵核心技術接連攻破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科技創新角逐空前激烈,只有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才能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瞄準前沿科技和國家省市重大戰略需求,寧波圍繞「246」萬千億級產業集群及五大重點新興產業發展路徑,突出關鍵核心技術支撐、前沿技術引領。
企業發布需求,政府凝練共性難題制定專項,廣邀全國創新團隊破題——2018年以來,寧波以「揭榜掛帥」模式,啟動實施「科技創新2025」重大專項,在新能源汽車、智能器件/先進半導體晶片及應用軟體等十個領域部署實施項目240個,累計帶動826個團隊參與。
讓企業發展中的技術「瓶頸」成為院所的「課題」,寧波以院企雙向對接會的模式,打通交流渠道。今年,寧波啟動「百日百場」系列活動,推動產業技術研究院千名技術專家與我市500家以上重點企業建立穩定合作關係。
聚焦關鍵材料、核心部件、高端裝備等核心領域,寧波突破深海臍帶纜、超高純濺射靶材、量子點光學薄膜等一批關鍵技術和戰略產品,佔領科技創新制高點。
2018年至2019年,我市企事業單位共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2項、省級科學技術獎87項,攻克微量摻鍺直拉矽單晶技術、超分辨光學微納顯微成像技術、廢舊聚酯高效再生及纖維製備產業化集成技術、強磁共振系統關鍵技術與成像方法、嚴重脊柱創傷修復關鍵技術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蛟龍號」深潛器、「嫦娥」探測器等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展現寧波科技元素。
創新引領產業發展 企業活躍「後備」充裕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推進「科技爭投」,重點要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寧波積極調整優化涉企政策,鼓勵企業建設創新研發機構、實施技術改造、引進人才,形成「四兩撥千斤」的撬動效應。
高新技術企業是科研投入的「主力軍」。寧波著力加強引導、宣傳,高新技術企業數從2016年的1376家增加到2019年的2149家;今年共申報高新技術企業1789家,為去年申報數的2倍。今年年底,預計寧波高新技術企業將突破3000家。
科技創新「後備軍」充裕。今年,全市備案科技型中小企業3461家,累計達1.86萬家。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038家,同比增長45.5%。
在全市上下支持科技投入的良好氛圍下,寧波科技創新與「246」產業、五大重點領域新興產業發展同頻共振,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提升。
今年1-10月,全市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804億元,同比增長5.0%,高於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6個百分點。5G+、人工智慧、集成電路、軟體和信息服務、工業網際網路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有研發支出的規上工業企業3832家,居副省級城市首位;全市92家上市企業中,有69家是高新技術企業,佔比達75%。
精準「滴灌」雙創生態 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
扶持政策不能「大水漫灌」,而要「精準滴灌」,讓財政資金髮揮「四兩撥千斤」的槓桿作用、乘數效應,撬動全社會創造活力。
寧波堅持改革思維,讓「科技創新」與「科技體制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持續優化「科技爭投」生態建設。
在開放創新、民營企業為主體的研發創新制度、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寧波率先探索,取得階段性進展;貫徹落實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三評」改革要求,寧波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完善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賦予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自主權。
在良好雙創生態下,以人才為核心的技術、項目、資金等創新要素加速匯集,寧波人才吸引力和集聚力持續走高,「引得進人才、留得住人才」的局面正逐步形成。
2018年以來,全市人才淨流入率連續居全國城市第2位,其中製造業人才淨流入率列全國城市首位;新引進大學畢業生13.7萬名,新增高技能人才5.9萬名,分別增長65.2%和17.7%,增量與增幅均創歷年新高。
高端創新人才引進取得實質突破。2018年以來新增21名全職海內外院士,累計達23名,其中兩院院士12名;甬籍院士全職回歸、自主培養海外院士均實現零的突破;浙江省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達22個。
截至今年9月,全市實現專利申請量58054件、專利授權量44589件,同比分別增長12.6%、30.5%;有效發明專利量達29605件,同比增長11.6%。
金鷺 鄭勇 王虎羽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