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而不同|玉成窯手摹心追曼生壺

2020-12-05 紫砂中華

曼生壺與

玉成窯

圖文 | 網絡

整編 | 紫砂中華

在紫砂界,「曼生壺」可以說是後世文人壺的典範,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而創造了這難得一見的曼生壺文化現象的陳曼生也因為「曼生壺」而成為整個紫砂史上影響最為巨大的文人。

而儘管陳曼生在紫砂壺上的歷史貢獻特別大,可他在詩文、書畫、金石、篆刻上的成就,也同樣不容小覷,有篆刻、隸書和曼生壺這三絕。

陳曼生藝術涉獵廣泛,而且造詣極高,為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可謂是清代文藝界的全能高手。

陳曼生,本名陳鴻壽,曼生為其號,浙江錢塘人,一生與紫砂壺結緣。

滿周歲時抓周,對書、銅錢、算盤、毛筆等諸物不感興趣,直接去抓爺爺手上的那把紫砂壺。

少年時,跟幾個舅舅住在一起,幾個舅舅都是士族子弟,喜歡喝茶,陳曼生就跟著大人們一起喝茶。

漸漸地,就愛上了茶。

由茶及壺,在未入仕之前,陳曼生擅長於金石收藏的品鑑、考證、交易,並成為其主要的生活來源。早年曾自己畫樣,請紫砂藝人製作紫砂壺,後來均未成氣候。

不僅如此,陳曼生還在居所專門空出一間大房,用於藏壺、賞壺。

本是信佛之人,陳曼生室中懸掛巨幅南無阿彌陀佛像。友人因他既禮佛,也愛壺,便建議取「曼公」與「佛號」的結合之意,把此室取名為「阿曼陀室」。

陳曼生撫掌稱善,從此以「阿曼陀室主人」自居。

於「阿曼陀室」中,手書一對聯:「青山個個伸頭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在曼生壺後五十年,宜興紫砂名家何心舟、王東石,在浙江慈谿(今寧波市江北區)創辦了著名的玉成窯,並由梅調鼎、任伯年、胡公壽、虛谷、徐三庚、陳山農等金石書畫家、文化名人參與,是藝術素養極高的藝術創作團隊。

玉成窯制器極力追求曼生壺的文人味道,同時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名噪一時。

玉成窯仿曼生壺的落款,是玉成窯器物眾多落款中最為特別的,最常見的是底款為阿曼陀室,把款為彭年,正如扁石壺,還有如漢鐸壺等。

玉成窯仿曼生壺落款,在壺上記敘曼生藝術樂事,表達對曼生的傾慕與崇敬。

玉成窯阿曼陀室 扁石壺

成交價 :RMB 10,350,000

此壺壺身近扁方形,平蓋、橋形鈕,蓋、身以子母扣合。自肩部伸出流嘴與壺把,小彎流前凸,圈把自肩部收於腹底,流露靈秀韻勢。

肩部篆書銘「叔陶作壺其永寶用」

壺腹行書銘「嘉慶乙亥秋九月桑連理館制,茗壺第一千七百九十三頻迦識」。

桑連理館,是曼生在溧陽時的府邸之名,曼生經常在此會友、吟詩作畫。

底部楷書銘江聽香、錢叔美等曼生之朋友、門客15人。壺把印款「彭年」,底部款識「阿曼陀室」

與此件作品形制相似,鐫刻內容(除壺身數字)、落款相同的,還有兩件著名傳器,一是香港茶具文物館珍藏的,玉成窯阿曼陀室扁石壺,一是北京東正、江蘇和信拍賣會上的,另一件玉成窯阿曼陀室扁石壺。

香港茶具文物館藏品

拍賣會拍品

此外,玉成窯扁石形制的傳器中,還有一件,只是壺身的銘文鐫刻不同,落款也不相同,落款為「陽羨王東石制」。

王東石制扁石壺

區分玉成窯

與曼生壺

玉成窯阿曼陀室 漢鐸壺

需要說明的是,玉成窯所落曼生款,並不是與曼生壺的款樣高度相似,很容易將其與曼生壺款識區分。

曼生壺真品落款

玉成窯仿曼生壺落款

玉成窯極力追求曼生壺的文人韻味,是曼生壺之後,又一個文人壺高峰。

相關焦點

  • 曼生之後第一人,他開創的玉成窯把文人壺推向了巔峰
    他參與設計紫砂壺,開創了紫砂壺的文人時代,流下了聞名於世的曼生壺。梅調鼎像今天要說的是一位像曼生一樣的文人——梅調鼎,他愛茶,更愛壺,開創設立了【玉成窯】,將紫砂藝術推到了一個頂峰。玉成窯不僅出品紫砂茗壺,還有精巧的花瓶與文房清玩。梅調鼎銘、韻石制 玉成窯柱礎壺由現存於世的玉成窯紫砂器來看,風格獨特,文化趣味濃烈。當時的文人在參與名匠的創作是已經基本擺脫了對泥料、技法、燒制等因素的依賴或者制約,全憑對藝術的天賦。
  • 一把仿曼生壺式的紫砂壺拍出了900萬!玉成窯到底有多經典?
    我們接著往下看~ 原來,這把方陳曼生的扁石壺出自玉成窯。玉成窯的名字,你總聽過吧,它是繼陳曼生後,紫砂文人壺的一大巔峰。 相比起陳曼生的赫赫有名,可能玉成窯的名聲就沒那麼大了。但是,玉成窯不僅僅是一個文人紫砂窯口,它更是一個有書畫大家、文化名人領銜,制壺名手、陶刻高手共同參與的制陶工坊。
  • 紫泥新鐸傳漢音,汲來松泉試烹茗 世界最強大腦受贈玉成窯造文人紫砂
    圖說:藝術家和科學家的合影留念 主辦方供圖國禮「漢鐸壺」摹古清代玉成窯寧波玉成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生,設計監製玉成窯漢鐸紫砂壺摹古作品,作為本屆論壇組委會指定的國之禮器,贈予與會的70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和我國30位兩院院士。
  • 傳承玉成窯 - 寧波晚報•數字報刊平臺
    傳世至今,玉成窯一直被眾多藏家所追捧。玉成窯傳人張生也從收藏者而成為玉成窯文化的傳播者。他不僅建立了寧波茶文化博物院,讓湮沒於歷史煙塵的玉成窯重見天日;也通過傳承和創新,讓玉成窯再度激發活力,成為最受歡迎的文創產品。    「紫砂器物都是有生命的」    在張生看來,每一件紫砂器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有靈性。
  • 宜興之外的文人壺與作坊 玉成窯
    在網上收集了一些資料,感覺很有共享的價值,特意轉發於此浙寧玉成窯是同光時期寧波慈城鎮的紫砂名坊,該紫砂坊由清代寧波書法大家梅調鼎所創辦,日本書壇稱梅調鼎為」清代王羲之」。梅調鼎當年曾聘制壺名家何心舟、王東石為其作壺,他們都以制壺為樂,常與任伯年、胡公壽、虛谷等海上畫家往來密切。
  • 玉成窯——玉成其器,文蘊天趣
    爾後,復有瞿子治等諸公為之承,而晚清之玉成窯,則是文人紫砂之巔矣。玉成窯為小型饅頭窯,原址於寧波慈城林家後花院之一隅,曾與寧波天一閣博物館原館長虞浩旭先生、慈城收家羅豐年先生一道探訪査考窯址實地,現為閒置廠房,羅老先生和林家後人向有來往,曾親睹舊窯風貌,解放前尚存遺蹟。老先生見餘心存念想,特將有關玉成窯之見聞手信授餘,令人深深感動。
  • 寧波藏家獨愛玉成窯壺 玉成窯壺拍場屢創天價
    「這是19世紀兩位著名的宜興制壺大師王東石和何心舟的合制精品。同光年間,兩位大師聯手在寧波參與創辦玉成窯燒制紫砂壺。這件製品更顯大師功夫。」圈內壺友點評道。 據了解,跟這幾位藏友愛好相同的寧波老壺玩家大有人在。
  • 寧波紫砂瑰寶,玉成窯
    寧波玉成窯 在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的千年古鎮慈城縣裡有一座饅頭窯口,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以出產紫砂器具為主,它就是「玉成窯」。
  • 「玉成窯」能否重放光彩?
    玉成窯由梅調鼎創辦  原慈城糧機場舊時被稱為林家大院,這裡就是當年梅調鼎創辦玉成窯的舊址,如今當然是看不到窯址的痕跡了。  這個玉成窯舊址,是虞浩旭和慈城地方文化研究者在10多年前確定下來的。那時,虞浩旭第一次從我國紫砂壺名家吳光榮先生口中聽說了「玉成窯」三個字,「後來一查資料,不得了,這個窯竟然是被譽為『清朝王羲之』的浙東書風開創者梅調鼎創辦的。」
  • 海內外茶人來甬 三件玉成窯珍品亮相寧波茶文化博物院
    5月6日、7日兩天,「茶莊園、茶旅遊」暨寧波茶史茶事研討會在甬舉行,百餘名海內外嘉賓、茶人來甬共論茶文化,並出席寧波茶文化博物院「玉成窯金石文心」專題創作雅集。三件玉成窯珍貴藏品首次公開亮相。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孫忠煥,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秘書長王小玲,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副會長姚靜波,澳大利亞茶文化研討會創始人、組委會主席大衛・萊恩斯,日本關西學院大學講師湯淺薰,中國國際茶藝會會長廖子芳,日本大阪觀光大學觀光學研究所副所長王靜,韓中茶文化交流協會會長俞晶壬等嘉賓出席活動。
  • 曼頓養老機構智慧用電物聯網解決方案
    曼頓智慧用電系統運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技術,為養老機構制定了一體化的智慧用電物聯網解決方案。傳統方案缺乏「智慧」(打火、負載、三相平衡等無法監控);「複雜臃腫」(增加了多種設備),「只監不控」(對部分場景無法遠程處理),「場景有限」(不同設備對電壓、電流、負載等有不同的側重點要求)。
  • 海口玉成村已安裝路燈 解決3000多人夜間出行不便問題
    路燈亮起來夜晚散步的人多了  《1公裡村道沒路燈夜行不便》  新聞追蹤  南國都市報熱線966123訊(記者田春宇)「玉成村道路上沒有路燈,到了晚上不敢出門。」6月初之前,這是海口瓊山區鳳翔街道紅星村委會居民出行的最大難題。但6月2日晚上,黑暗的一條長約1公裡的村道亮起了31盞路燈,途經的村民樂了,「晚上夜晚散步的人多了。」
  • 《楞嚴經素解》:觀世音菩薩,上合慈力,下合悲心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解釋】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此時觀世音菩薩(在某一世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是兄弟,都是阿彌陀佛的兒子。大勢至菩薩修念佛法門而成佛)從座位上站起來,恭敬地給佛頂禮,而後對佛說道:「世尊。
  • 「沙羅曼蛇」遊戲共有六版,你玩過幾版?
    沙羅曼蛇(1M)遊戲共有六版,橫、縱捲動版各三版,戰機在捲動的版面中飛行。各版結束時,都有敵方首腦出來進行決戰。另外,還有34種不同的敵人在各版面內橫行。從火焰中產生的敵人都是強敵,如由火球組成的布加烏勒,會不斷向大神號追來,要瞄準它的頭部才能消滅它;又如火中產生出來的火鳳凰,它被子彈擊中後會變得更大,向大神號猛撲。還會出現無法破壞的紅焰,逐漸變大,變成半圓狀,但會自行消失。最後會出現棲息在火海中敵方首腦「巨龍」,它張開大嘴,會吐出一束長火焰;但其弱點也在口中,要向它的口中射擊並立即轉移,反覆多次就能戰勝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