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造型變化眾多,流傳至今的經典器型中,以人冠名的紫砂壺,無不是一個時代的代表,如供春壺、大彬壺、孟臣壺等。
如果說到方器,也有以人命名的器型,就是「亞明四方」。有云:「一方頂三圓」,方器製作難度很大,非工巧者不能成。方器創作者除了陳鳴遠,不得不提「亞明四方」的創作者——亞明。
亞明是誰?
亞明(1924—2002)
安徽合肥人;原姓葉,名家炳,號敬植,後改名亞明。近代著名畫家,是中國畫壇重要流派——「新金陵畫派」的中堅推動者和組織者。
幼年喪父,時逢戰火
1924年,亞明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平民家庭,他的父親曾在李鴻章家中做倉房管事。
亞明在城南的教會小學上學,他對洋同學山姆的洋片畫很是喜歡,常借來臨摹,畫的非常逼真,有很強的繪畫天賦。休息日他經常跟著山姆去教堂,就是為了能去教堂看一眼精美恢宏的壁畫,這段時間是亞明最初的繪畫啟蒙。
亞明畫作
這段相對平靜的時光,在1937年父親因病離逝後被打破,家裡失去頂梁柱,沒有經濟來源,亞明只得輟學。不久,日軍開始全面侵華,戰火的狂轟濫炸下,葉家所在的小巷只剩殘垣斷壁。
無家可歸的亞明為了補貼家用,開始下河摸魚賺錢、在街邊賣捲菸。身在無間,心有桃源。雖然生活艱辛,但亞明並沒有放棄畫畫,一有空閒就拿起紙在賣捲菸的路邊勾勾畫畫,因為畫的好,還帶動了煙攤的生意。
亞明畫作
山河破碎,報國從戎
1939年深秋,亞明在一個村莊擺煙攤時,偶遇了打遊擊戰的新四軍隊伍,軍人告訴亞明,他們是打日本鬼子的人民子弟兵,亞明聽後便要加入隊伍,徵求母親同意後,15歲的亞明隨軍入伍,成了一名新四軍戰士。
亞明與戰友(左二)
1941年到1943年,亞明曾被組織送入解放區中學及淮南藝專培養,後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戰時美術宣傳、後勤和看守戰俘工作,從此以後一手拿筆,一手拿槍。10年間,亞明隨軍轉戰魯、蘇、皖三省,不僅養成了他豪放、不畏艱險的精神,繪畫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
身陷囹圄,不改初心
後從部隊轉業後結識了一批國畫家,與呂鳳子、傅抱石、陳之佛、錢松巖等大師朝夕共處,專攻中國畫,擅人物、山水,頗有成就。
「文革」時期,亞明作為江蘇美術界的頭號人物,身陷囹圄五年。但是因為他的革命經歷,使他成為第一批獲得「解放」的畫家,並在1973年就邁出了國門,率中國美術家代表團赴越南訪問。
十年後,他赴北歐五國的旅行寫生,以1985年在北京的展出所獲得的讚譽,確立了他外國風情作品的歷史地位。
亞明《拉赫爾古城堡》
(巴基斯坦)
八十年代,亞明的藝術創作進入高峰期。1984年創作的《孟良崮》和1989年創作的《海風》分別入選第六、第七屆全國美展。1995年創作了《南京大屠殺》,以他對五十年前抗日生涯的回顧而告別主題性創作。另一代表作《長江萬裡圖卷》,以其精心的構思、宏大的篇幅和細緻的刻畫、獨到的筆墨,成為他一生高峰期的經典之作。
愛壺成痴,「亞明四方」的誕生
專業創作之外,亞明最愛的是紫砂壺,每每談起他的紫砂壺藏品,總是如數家珍、滔滔不絕。因為熱愛紫砂壺的的收藏與研究,亞明在繪畫之餘,遍尋紫砂壺,藏品初具規模。
亞明舊藏·笠蔭
亞明舊藏·楊彭年制 陳曼生銘
諸如時大彬、陳曼生、楊彭年、陳鳴遠、惠孟臣等名匠妙品,都有收藏,數以30有餘。
60年代初的某一天,亞明突發奇想,既然前有陳曼生畫樣,楊彭年制壺的先例,自己何不出樣設計紫砂壺,再交由高手制壺。
無巧不成書,1963年,時任江蘇畫院副院長的亞明帶領一批畫家到宜興寫生採風,與紫砂七老之一的王寅春結為知交,惺惺相惜。
王寅春制 亞明畫 任淦庭及徐秀棠刻·四方壺
亞明遂成樣稿交與王寅春制壺,壺成後亞明再在壺身一面繪魚,並交由徐秀棠鐫刻,另一面則由徐秀棠之師,陶刻泰鬥任淦庭空刻(空刻,即無稿陶刻,不在壺身上打草稿,直接雕刻,技藝要求極高)飾以花鳥紋飾,畫面清新淡雅。
形制方正嚴謹,渾樸厚實,頗具風骨,極具氣勢,穩如座鐘,集合了四位名家之功力的「亞明四方」遂成,足可堪稱時代精品,如今已是方器的經典器型之一,為後來人爭相模仿。
顧景舟制 亞明書畫·矮井欄壺
2017東正春拍·RMB:17,825,000
不遺餘力,推動紫砂文化發展
1990年,多方努力下,由他發起,邀請了全國50餘位書畫名家,集聚陶都,與制壺高手聯手合作,畫家們書畫刻繪了180餘款各式紫砂茗壺、茶具,這批作品成為名工名士珠聯璧合的匠心之作,開啟了新時期文人參與紫砂的新篇章。
周桂珍制 亞明書畫 譚泉海刻·曼生提梁壺
他曾紀錄下自己對紫砂行業的思考,以及這個時期為推動紫砂文化發展的初衷和展望:
亞明《我與紫砂》
北宋梅堯臣有詩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又蔡元沾君說:「餘於白下獲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隱』草書五字。知為孫高士遺物,每以泡茶,古雅絕倫。」傅蘇軾貶常州,見紫砂頗喜。今傅提梁壺式出自東坡之手,時人稱之為「東坡提梁」,可見紫砂制壺當始於宋、元。紫砂泥獨產宜興一地。明、清兩朝間,江、浙、皖士人參與陶業,對紫砂陶藝發展起了極大推動作用,使陶業更加興旺發達。江南文人皆以壺為友,並相互比賽,賞壺之風日盛,隨之普及至市井農戶。至今蘇州鄉民在東方未白之時皆攜農具湧入茶館,先飲上一壺濃茶,然後下田耕作。市民亦然。近四個世紀歲月間,士人以得好壺為榮,故捏壺高手輩出。餘愛紫砂壺藝至今已有三十餘載,興趣越來越濃。初到陶都觸目皆壺,見之鐘情。覺此物有一股非凡之氣,魅力醉人,使人思想浩蕩,神情飛揚,因而生起結壺為友,與壺共眠之意願。從此,到處尋覓。得一名壺難,難似上青天。尤其是明、清高手之作。文人參與紫砂壺藝,非故弄風雅,亦非標新立異,更非嬉戲。明代晚期,由於社會風氣所趨,江南士人心境皆嚮往安定寧靜、簡單樸實之清逸生活。紫砂質地樸實無華,加之成器後又有沈著敦厚,素靜古拙之感,因而為士人青睞。十六世紀前,宜興紫砂陶壺和中外其他壺類的製作者無別,那時捏壺者大多來自當地鄉民,並多世代家傳,款式傾向單調氣息趨於平俗。壺中天地難以開闊,意境也乏深遠,欠缺神韻。民間砂藝至供春(1506-1521)一變。當時供春為士人吳頤山侍童,常到陶坊觀察制壺手藝,意欲捏一茶壺獻於主人。由於他從未捏過紫砂,當然捏不出象樣的壺來。後經主人及其文友精心指點,甚至代為書款,供春壺藝大進,最後還被譽為紫砂制壺之始祖。稍後,高手時大彬(1573-1620)也因結識士人陳眉公而壺藝益進。由於中國燒瓷業之發展一直非常興盛蓬勃,加上其他社會因素,使宜興紫砂製品一度不太景氣。至清乾隆時,士人陳鴻壽出任溧陽縣令,有心致力復興宜興陶業,並親自設計壺款十八式,又請一流捏壺高手為之製作。其中有楊彭年(1796-1820),胞弟楊葆年,妹楊鳳年。還有邵二泉、申錫及吳月亭等。同時又請當時士人友儕題書作畫於壺上。一批士人也以極大興趣為壺作畫題書,其中有高犀泉、江聽香、郭頻迦、瞿應紹、查梅史、朱堅等。晚晴,江南士人及書畫名家也有參與制壺藝術,如改七薌、吳大澄(1835-1902)等。六十年代海上書畫名家唐雲、程十髮等都有興趣參與壺藝。餘亦曾與現代高手之一王寅春合制壺式三款。士人借已有民族美學要素之壺而再注入文學氣質與金石風韻,如此,宜興紫砂壺藝更為人人喜愛。自明朝之後,賞壺、供壺、養壺、藏壺者日眾。時至今日,藏家如雲,星羅棋布於五洲。為發揚壺藝,使之更加燦爛輝煌,己巳初,餘建議全國書畫名家五十餘人與宜興制壺高手合作,共制壺一百八十餘款。其中不少為當代稀有逸品、神品與妙品。此舉乃宜興有史以來之首創,且盼將來一日能集世界文人雅士,齊共發揚宜興壺藝。——亞明 庚午秋月於南京悟園
從繪畫到紫砂,亞明都秉承著對創作的執著,對他來說,藝術的跨界,不是僅憑一腔熱血,而是不遺餘力、身體力行,不僅是對文人紫砂的推動,而且鼓勵了更多有志者參與到紫砂創作中來。
畫筆不停,愛煙如命
明末清初張岱曾云:「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藝術家總有著自己的癖好,但這個癖好卻不怎麼健康。
亞公作畫,必右手握筆,左手夾煙,口中「吞雲吐霧」,手中筆走龍蛇。他吸菸為過癮,不好品牌,好心人為其健康勸其戒菸,亞明不屑一顧,自有理論:「無煙無畫,畫畫人不能作畫,活著也難受,憋死,反正一死,一死了之。」
性情人說話無顧忌,但說歸說,終是「吸菸有害健康」,亞明終因愛煙而患肺癌住進了醫院,人依然樂觀,只嘆:「死不可怕,只是再不能與那煙作伴,畫也畫不成了。」煙與畫已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愛的率真直白。
2002年2月19日清晨,亞明在南京逝世,走完了他78年的生命路程。
觀其一生,深有感觸。從年少對繪畫的熱情、戰亂從戎、政治畫壇風雲,以及對紫砂的熱愛,並以推動紫砂文化發展為己任,無不是帶著一顆赤子之心。
其愛的熱情、執著、坦率,今觀之其舊事,音容笑貌依然生動。一個人無論面臨何種境況,依然能保持初心,也是最寶貴的財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