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川「邛州 二十一年津貼 二十一年津貼」三戳十兩圓錠一枚,重量:359克,打戳周正,銘文字口峭拔,通體無傷;《麗莊藏中國銀錠》第164頁420號圖片原物。
津貼即田賦之附加稅,源於鹹豐二年太平天國戰役時,國庫空虛,清政府下令預先徵收下年度錢糧,四川率先實行按糧隨徵津貼,每田賦一兩,加徵津貼一兩,津貼隨後成為每年固定徵收的田賦附加稅。
邛州,即今四川省成都市下轄邛崍縣級市,自古為「天府南來第一州」,1913年廢州改邛崍縣,1994年撤縣設邛崍市。
清代四川「拾年 臘月 長壽計岸 啇正興榮」四戳十兩圓錠一枚,重量:352克,系官鑄鹽課稅錠,川白錠戳記中出現紀月者甚為少見,此枚紀年、紀月為雙扇形戳記,十分獨特;拍品打戳端正,銘文清晰,底部完美,屬川白錠難得品種
四川是清代著名的產鹽區之一,川鹽行銷西藏、湖南、湖北、貴州、雲南、甘肅等省。清代沿襲宋、元、明以來的鹽引制,課徵鹽稅,鹽商須先納稅,才能向掌管各地鹽務的鹽運使請領鹽引,再憑鹽引到鹽廠購鹽。四川鹽商將所購之鹽貯存在「岸」,即運銷地。川鹽運銷有主行貴州、雲南二省的「邊岸」,也有主行本省和湖北的「計岸」,以及主行本省和潼川州的「潼岸」等。
清代四川「光緒廿二年鹽課 德昌榮 寶通長」三戳十兩圓錠一枚,重量:347克,銘文清晰可辨,品種少見
鹽課是對鹽的生產者和運銷商徵收的稅金,系鹽稅主要稅種,通常打有年份、稅項、鹽廠名及行銷商號戳記。拍品銘文中的「德昌榮」可能為納此錠之鹽商名,「寶通長」則為銀匠名。
清代四川「宣統元年 峨眉縣 元年鹽課」三戳十兩圓錠一枚,重量:341克,官鑄鹽稅錠,銘文雙「元年」十分稀少,「峨眉縣」名亦不多見;此枚銘文清晰,底部蜂窩銀光璀璨,品種難得;《麗莊藏中國銀錠》第149頁374號圖片原物,
清代四川「渝鹽釐局 商德生義 益泰玉記」三戳十兩圓錠一枚,重量:374克,加打「洪□」小戳,此枚戳記均加線框,銘文可辨
渝釐是渝城鹽釐局徵收的鹽稅釐金。據《清鹽法志》記載,渝城鹽釐局於鹹豐十年由四川總督曾望顏奏請試辦,位於重慶城外,一切局務由公正紳商責成經理。—摘自丁貽平主編《川康銀錠》,中華書局,2009年,頁23。
清代四川光緒「十九年 南部鹽釐 匠義順和」三戳十兩圓錠一枚,重量:375克,打戳有力,字體峻挺,寶面銀光姣好,銀珠掛底,品相殊為難得
鹹豐年間因太平天國戰爭籌措軍費,開徵鹽釐,並設鹽釐局作為收繳鹽釐的官方機構。據羅玉東著《中國釐金史》記載,四川鹽釐始創於鹹豐五年十二月,於富榮、犍為等主要鹽廠就地設局,抽收鹽釐,又稱「廠釐」。南部縣為四川保寧府所轄,掌管西鹽、南閬二廠稅課。南部鹽釐即為南部鹽局徵收南部縣鹽廠上繳的鹽稅釐金。—摘自張惠信著《中國銀錠》,1988年,頁321。
清代四川「資陽縣 引釐局 資陽縣」三戳十兩圓錠一枚,重量:365克,特大型字戳,字體峻挺,底部氣孔均勻,保存極好,流傳有緒
清代鹽產之運銷,沿襲了宋、元、明以來的鹽引制。所謂「鹽引」,即商人納稅後,由政府發給一紙行鹽證券,憑此證券,便可向鹽場買鹽,並在指定口岸及斤數內,由其專賣。引釐即對鹽引徵收之釐金。引釐局是收繳鹽釐的官方機構,成立於鹹豐五年,其主要業務為發行水運引票、徵收商稅。—摘自陳鴻彬編著《樹蔭堂收藏元寶千種圖錄》,1988年,頁157。
清代四川光緒「十七年捐輸 南部縣 匠恆泰裕」三戳十兩圓錠一枚,重量:367克,銘文全字口,端正清晰,銀光溫潤,「南部縣」名捐輸較少見
捐輸,系四川自同治年起,由富戶殷商報效的臨時性紳捐,後轉變為按糧徵收的畝捐,成為政府經常性與主要的稅收之一。
清代四川光緒「二十九年捐輸 德陽縣 王裕國泉」三戳十兩圓錠一枚,重量:346克,戳記深峻端正,全字口,品相極佳;《麗莊藏中國銀錠》第157頁401號圖片原物。
清代四川「十一年匠袁恆泰 酌捐」雙戳十兩圓錠一枚,重量:348克,包漿輕薄,銀光頗佳;「酌捐」稅名銀錠存世極稀,是四川地區所納特殊稅種的最佳實物史料,川錠名珍。
光緒中晚期,國家財政入不敷出,四川隨著朝廷逐年攤派數目的增加,捐輸的用途和種類也不斷繁生。由捐輸衍生出來的捐稅名目繁多,如展捐、備捐、再捐、賑捐、續捐、籌捐、酌捐等。拍品即為其中之一,帶有此類特殊捐稅名稱的銀錠發現十分稀少,是川錠中的珍品。
清代四川「籌捐 二年匠義誠亨」雙戳十兩圓錠一枚,重量:361克,「籌捐」銘稅錠存世稀罕,目前發現僅約四枚,是反映清代四川地區五花八門苛捐雜稅的最佳實物史料,屬川錠名珍;拍品銘文書體古樸,銀光姣好,底部氣孔亮麗,集罕少品種與完美品相於一身,極為珍貴;《麗莊藏中國銀錠》第161頁414號圖片原物。
清代四川「鹹豐地丁 犍為縣」雙戳十兩圓錠一枚,重量:334克,銀質潔白,戳記端正清晰,字口鋒利,光澤亮麗,品相難得
地丁,即地賦與丁稅。前者是土地稅,後者是人頭稅。康熙五十年(1711年)諭令孳生人口永不加稅,雍正年間,地賦與丁稅合二為一成為「地丁」。此一稅項,為歷代國家財政收入之大宗。
清代四川「捐輸 捐輸」雙戳十兩圓錠一枚,重量:346克,戳記尺寸逾恆,字體碩大;錠面另加蓋「松」、「才」字小戳,淺灰色均勻包漿
清代四川「釐金局 釐金局」雙戳十兩圓錠一枚,重量:339克,戳記清晰
釐金,亦稱「釐捐」或「釐金稅」。最初分行釐和坐釐。前者為通過稅,徵於轉運中的貨物,抽之於行商,一般是貨物在起運地徵收一次釐金後,在轉運途中又重複徵課,此法又稱為遇卡納稅、一起一驗或兩起兩驗;後者為交易稅,在產地或銷地徵收,抽之於坐商。
釐金局即指對通過國內水陸要道的貨物設立關卡徵收稅金的徵稅機構。
清代四川「南部縣 昭信股票 匠裕泰德」三戳十兩圓錠一枚,重量:366克,以「昭信股票」為記的銀錠,是川白錠最罕少的品種之一,目前僅發現五枚左右,國內外相關文獻中,有圖片記載的僅見「中江縣 昭信股票」一種,打「南部縣 昭信股票」銘文者,目前僅發現此一例,公開拍賣尚屬首次,是清代四川財政與金融史研究的重要實物史料;《麗莊藏中國銀錠》第172頁446號圖片原物。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為籌措《馬關條約》第四期賠款,決定發行「昭信股票」。昭信股票,名為股票,實為政府發行的國內公債,發行總額一萬萬兩,年息五釐,分二十年還本付息,可以田賦或鹽課作抵。為統籌募集事宜,戶部特設立捐輸房,各省則成立捐輸局,並在各州縣廣設捐輸分局,由中央指派各省認購額度,再由省分配到各府、廳、州、縣,最後攤派至稅戶。由於經手官吏局紳貪汙舞弊之情形層出不窮,加上朝野上下對於公債普遍缺乏認識,以致推行不力,僅幾個月便草草收場。
四川省實行的是按糧攤派稅戶,使昭信股票變相成為田畝附加稅,其稅名甚至出現在銀錠銘文之中,為後人記錄了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清代四川「光緒年裕通亨 重慶府」雙戳十兩圓錠一枚,重量:372克。
重慶府,今屬重慶市轄區,1913年廢。「裕通亨」是重慶府的銀號,此鋪名目前僅見於四川鹽稅銀錠銘文中,如「渝鹽釐 裕通亨」等。清代晚期,統治者只關心徵繳的銀兩數量,而不在乎銀錠上是否打有稅項名,致使一些地丁、鹽課等稅銀未打有用項戳記。此枚鋪名「裕通亨」,推測或為重慶府上解之鹽稅釐金,少見。
清代四川「十四年正月 夔關 匠胡英」三戳十兩圓錠一枚,重量:312克,錠面另蓋「囍」字圓戳,造型渾圓高厚,錠面打有紀年、關名、銀匠名及吉語四個戳記,為夔關早期關稅折銀,存世甚少,屬川錠名珍,華夏評級 極美
夔關位於四川省夔州府(今重慶奉節)境內,是鴉片戰爭前中國最大的商稅常關,也是長江上遊的重要榷關,對往來商船,徵收通關釐稅。目前發現的夔關銀錠有十兩、五兩、三兩三種。其中十兩銀錠有二種造型,早期鑄錠渾圓樸拙,光緒年間鑄錠則與四川圓形碗錠趨於一致。
清代四川「成都府 引釐局 成都府」三戳十兩圓錠一枚,重量:345克,戳記深峻,字體遒勁挺拔,輕薄五彩包漿,品相難得,浙江省博物館編《銀的歷程》第173頁圖片原物。
清代鹽產之運銷施行鹽引制,所謂鹽引,即商人納稅後,由政府發給一紙行鹽憑證,然後憑證向鹽場買鹽,在規定的口岸和數量之內,由其專賣。引釐即對鹽引徵收的釐金。引釐局成立於鹹豐五年(1855年),其主要業務是發行水運引票、徵收商稅。
成都府,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始設,與今成都市轄區相近,1913年廢。
清代四川「成都府」單戳十兩圓錠一枚,重量:353克,地方存留銀,打戳周正有力,字體峭拔厚重,銀光溫潤,較少見。
地方存留銀,即每年各府、廳、州、縣在完成當年的稅銀收繳後,提撥作為地方政府行政開支的銀兩。此類銀錠通常只在錠面打一個地名的戳記,四川全境均有鑄造,川白錠也因此種類繁多。
清代四川「仁邊商 協興隆」雙戳十兩圓錠一枚,重量:376克,銘文鐫刻規整,打戳端正,包漿輕薄,品種較少見;《麗莊藏中國銀錠》第150頁377號圖片原物,華夏評級 極美
「仁邊商」是主要經營仁岸、邊岸鹽商的簡稱。此類銀錠實為行銷至貴州省的川鹽,在經過懷寧廳時,鹽商所繳納的鹽稅折銀,存世已十分少見。「協興隆」是貴州四大鹽商之一,在貴州省內外曾設分號七十餘家,仁懷至貴陽一帶食鹽的經銷一度由其壟斷。
清代四川「敘州府 敘州府」雙戳十兩圓錠一枚,重量:365克,地方存留銀,帶邊框「敘州府」戳記極少見。
敘州府,即今四川省宜賓市,地處四川省南部,1913年廢。
清代四川「田壩 復興榮」雙戳十兩圓錠一枚,重量:332克,商鑄地名錠,銘文清晰,雙層邊框戳記獨特。
田壩位於今四川省甘洛縣西北部,清代是涼山北部彝族居住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清代四川「怡德昌」單戳十兩圓錠一枚,重量:381克,商鑄銀鋪錠,邊郭較高,銀質潔白,銘文少見。
銀鋪錠包括打有銀號、爐號、商號、姓名等戳記的銀錠。存世的這類銀錠品種較多,但相同品種較少,許多都是孤品。—摘自丁貽平主編《川康銀錠》,中華書局,2009年,頁49。
清代四川「光緒三年鹽本 永岸匠田裕順」雙戳十兩圓錠一枚,重量:368克,系目前所見最早年份的商鑄鹽本稅錠,「光緒三年鹽本」銘文排列特別,成色極佳,底部蜂窩亮麗,保存完好;陳鴻彬編著《樹蔭堂收藏元寶千種圖錄》第159頁445號、丁貽平等編著《川鹽與川錠》第113頁圖89、《麗莊藏中國銀錠》第155頁393號圖片原物。
鹽本是鹽商運購食鹽過程中所產生的成本支出,即各項鹽稅、雜款之總和。
圖片資料來源:誠軒拍賣
如果文章對您有幫助
請你關注錢和藝術公眾號
ID:ldxq0931
呈請您在看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