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是漢武帝此生最成功的政策之一,徹底解決了西漢初年的藩王問題。但奇怪的是,漢武帝之後的有些朝代(如西晉、明朝初年)同樣有藩王問題,卻沒有皇帝模仿「推恩令」。這是為什麼呢?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中國古代藩王問題比較嚴重的朝代有三個:西漢、西晉、明朝。但西漢的藩王問題與西晉、明朝的藩王問題存在很大不同,其中最大的一個不同就是藩王割據的權力基礎不同。
由於歷史的慣性,漢高祖登基後不得不在地方上實行「郡國並行」。因為是兩套平行的地方權力體系,所以西漢諸侯王在中央直轄的郡縣中是幾乎沒有實權的,西漢諸侯王的權力基礎只有王國封地。
正因如此,漢武帝通過「推恩令」將西漢諸侯王的封地逐漸肢解並通過中央任命的國相架空諸侯王對封地的統治,困擾西漢長達六十多年的諸侯王問題也就得到了徹底的解決,中央還沒動用一兵一卒。
西晉藩王在大一統朝代的藩王中是實力最強的,不僅擁有隻屬於自己的封地,還通過兼任地方官員(如州刺史、都督、將軍等等)而控制了本應由中央直轄的地方大權,只削減封地無法解決藩王問題。
明朝初年的藩王是「分封而不錫土」,本質上是由皇子擔任的封疆大吏和邊關大將。明初藩王雖然控制了不少地方權力和軍隊,但沒有封地的治權,比如朱棣所住的北平由中央任命的布政使負責管理。
因為沒有封地,所以「推恩令」根本無法解決明初藩王問題。建文帝的大臣曾提出過的明朝版「推恩令」(南北諸王子弟易封),即將藩王與家屬分開,使其變成朝廷的外派官員。但沒有被建文帝採納。
綜合來講,漢武帝用來肢解諸侯王封地的「推恩令」無法解決西晉、明初的藩王問題,因為這兩朝藩王的權力基礎不是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