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推恩令」如此成功,後來的朝代為什麼沒有模仿?

2020-12-05 鬼說天下

「推恩令」是漢武帝此生最成功的政策之一,徹底解決了西漢初年的藩王問題。但奇怪的是,漢武帝之後的有些朝代(如西晉、明朝初年)同樣有藩王問題,卻沒有皇帝模仿「推恩令」。這是為什麼呢?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中國古代藩王問題比較嚴重的朝代有三個:西漢、西晉、明朝。但西漢的藩王問題與西晉、明朝的藩王問題存在很大不同,其中最大的一個不同就是藩王割據的權力基礎不同。

由於歷史的慣性,漢高祖登基後不得不在地方上實行「郡國並行」。因為是兩套平行的地方權力體系,所以西漢諸侯王在中央直轄的郡縣中是幾乎沒有實權的,西漢諸侯王的權力基礎只有王國封地。

正因如此,漢武帝通過「推恩令」將西漢諸侯王的封地逐漸肢解並通過中央任命的國相架空諸侯王對封地的統治,困擾西漢長達六十多年的諸侯王問題也就得到了徹底的解決,中央還沒動用一兵一卒。

西晉藩王在大一統朝代的藩王中是實力最強的,不僅擁有隻屬於自己的封地,還通過兼任地方官員(如州刺史、都督、將軍等等)而控制了本應由中央直轄的地方大權,只削減封地無法解決藩王問題。

明朝初年的藩王是「分封而不錫土」,本質上是由皇子擔任的封疆大吏和邊關大將。明初藩王雖然控制了不少地方權力和軍隊,但沒有封地的治權,比如朱棣所住的北平由中央任命的布政使負責管理。

因為沒有封地,所以「推恩令」根本無法解決明初藩王問題。建文帝的大臣曾提出過的明朝版「推恩令」(南北諸王子弟易封),即將藩王與家屬分開,使其變成朝廷的外派官員。但沒有被建文帝採納。

綜合來講,漢武帝用來肢解諸侯王封地的「推恩令」無法解決西晉、明初的藩王問題,因為這兩朝藩王的權力基礎不是封地。

相關焦點

  • 漢武帝提出推恩令的時候,諸侯王們為何不拒絕?完全是無解的陽謀
    當然不願意,可推恩令不同,諸侯王們不得不嚴格執行推恩令,因為不執行的話,可能就會爆發骨肉相殘的家族矛盾。一、漢朝被分封制度給搞得焦頭爛額。周朝搞了分封制,一開始各路諸侯王還老老實實地將周天子當成最高統治者,可是後來一個個兵強馬壯了,又隔了那麼多代,總歸會出現一些厚顏無恥忘恩負義之輩,所以各路諸侯爭雄的局面就出現了。
  • 無解的陽謀都是直指人心的,從推恩令說起
    提起漢武帝,推恩令的頒布絕對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頒布的一項重要的法令就是推恩令。這項有主父偃提出的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諸侯所管轄的區域只由其長子繼承,改為其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這樣一來諸侯國被越分越小,再也無力對抗中央政府。
  • 「虎毒不食子」,為何漢武帝親手逼死兒子?原來是有苦衷
    漢武帝十六歲即位,然後在皇位上大展拳腳,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抑制商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但他是帝王也是凡人,到了晚年尤其懼怕死亡,崇信巫術。
  • 有人問:雄才偉略的漢武帝,為何被人惡意冠以「窮兵黷武」罵名?
    到了漢武帝時期,有了強大的資本。漢武帝時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禁止諸侯國鑄錢,增加中央財政收入,接受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在思想上獲得統一。漢武帝最值得驕傲的就是徵匈奴,解決邊患。
  • 漢武帝為什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為什麼又用其他諸子百家?
    漢武帝劉徹是漢朝的第六個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他當政的時期是是中國歷史上最燦爛,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我們之所以被稱為漢人,也是因為這個朝代,很大原因都是因為這個朝代,或者說漢武帝這個時代。我們在稱呼漢武帝的時候,習慣把他的功業和秦始皇相比,史稱秦皇漢武。
  • 古代最成功的三大陽謀,每一個都堪稱無解,至今仍有價值
    盤點一下,中國歷史上幾個成功的陽謀,每一個都堪稱無解,至今仍有價值。「圍魏救趙」公元前354年,趙攻衛,魏惠王以保護屬國衛國為藉口,命龐涓為上將,帥魏宋衛三國聯軍攻打趙國。趙國當時戰力明顯弱於魏國,首都邯鄲被圍。趙成候不得以向齊、楚求救。
  • 漢武帝統治相當折騰,為什麼沒有亡國?
    漢武帝是繼秦始皇之後,我國另一位雄才偉略的帝王,在他的手裡,漢朝從一個被欺負的主,變成了一個頂尖高手。有人突發奇想,說漢武帝文的武的那麼折騰,為什麼沒有亡國,反而國家更強大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西漢王朝自建了開始,到昭宣中興,西漢政府實行的一系列改革,都是遵循一個漸進式的思路,讓人們得以慢慢適應,沒有引起大的社會動蕩,因此沒有走秦朝的老路。漢武帝本身就是一名改革者,他對衛青說過這樣的話:「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徵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
  • 這三個朝代的貢獻最大,有個朝代最難
    其實,在商周時期,只有中原的概念,對於國土、國界並沒有清楚的認知。當時,我國的核心區域是河北河南等地,也是最繁榮的區域。到了秦朝之後,秦始皇開鑿靈渠,擴大疆域一直擴到了嶺南以南的地區。之後,就是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很看重國家疆域,將整個東北,甚至是朝鮮半島的部分地區都收入了漢朝的疆域內。
  • 漢武帝瞧不上胡人進貢的動物,命人送去餵老虎,不料老虎伏地不起
    漢武帝是漢朝的第七位皇帝,他的父親是漢景帝劉啟,母親是王皇后。武帝無疑也是一位有著卓越成就的皇帝,他的一生之中幹過不少大事,比如說開拓疆土。又比如說實行推恩令、獨尊儒術,穩固了中央統治。而他的一生最大的事除卻開拓疆土,便是經營西域、開闢絲綢之路了。
  • 毛主席評價漢武帝:雄才大略,但是有三個缺點
    並稱他是「百代帝王」,意思是劉徹在世時的功績,不止於對當時朝代的影響,而是影響了後面很多朝代。毛主席一生熟讀史書,那麼他對漢武帝是如何評價的呢?1957年的一天,毛主席在與《人民日報》負責人吳冷西談話時說:「高祖之後,史家譽為文景之治,其實,文、景二帝乃守舊之君、無能之輩,所謂『蕭規曹隨』,沒有什麼可稱道的。
  • 他是漢武帝之孫,在位時間竟僅僅只有27天,甚至連年號也沒有?
    在公元前74年,正處於盛世的大漢王朝發生了一件大事:當朝的皇帝漢昭帝劉弗陵突然駕崩,而他僅僅才21歲,還沒有子嗣,更沒有傳位詔書,這時候誰來接任皇帝就成了當朝最難的一件事情。而選任皇位接班人的重擔也就落在了當朝大臣司馬大將軍霍光的身上。因為沒有子嗣,皇親國戚和文武百官第一時間想到了漢昭帝劉弗陵唯一在世的同父異母的哥哥廣陵王劉胥。
  •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外患的朝代,直到滅亡,依然強大無比!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之中,出現了很多朝代,而每一個朝代都因為自己的特色給後世之人留下印記。對比眾多的朝代,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幾乎每個國家都依舊會面臨著被外敵入侵的經歷。當然凡事都有例外,而東漢便是這個例外,這是中國古代史上唯一只有內憂沒有外患的朝代,面對外敵就是無敵的存在,直到亡國之前,外敵依舊不敢入侵。
  • 古代的皇位為什麼非要嫡長子繼承?然而對於這一點中國人就是聰明
    但同時,嫡長子繼承制也有其弊端,最明顯的便是立長不立賢,所以,經常會導致有才能的人無處施展,即使嫡長子是個昏庸無能的人,其餘人也無法與之競爭,如果,由沒有才能的人繼承爵位和財產,最終,往往會導致一個家族漸漸衰落。 在中國歷史上,宗法制與分封制是相互依附的。
  • 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外患的王朝,直到朝代滅亡,外敵依舊不敢入侵
    ---《左傳·襄公十一年》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除了外族統治中國的時期沒有外患以外。大部分都是伴隨著戰亂。 元朝、清朝倒是安穩,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外患。而其他王朝在完成大一統後,其中多數時間都在防備外敵,宋朝前期要面對西夏和遼,後期面對金朝和蒙古。
  • 為什麼商朝滅亡以後,後世沒有以「商」作為國號的朝代了?
    雖然後來封爵不再賜土,但類似的原則基本確定了下來,諸如魏王、晉王、隨國公、唐國公等。所以當這些諸侯由於各種原因推翻前朝,登基稱帝後,他們往往就會選擇自己曾經的封號作為國號。所以,一般來說,朝代的國號多數與某個地名有關。當然也有很多其他情況,在這裡先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