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一下歷朝歷代選擇國號的標準。
一般來說,一個王朝國號的選取,往往和開國君主之前的某些封號、官位有關。比如劉邦曾被封為漢王,所以才有了漢朝;比如曹操曾被封為魏王,所以才有了魏朝;比如司馬懿曾被封為晉王,所以才有了晉朝;比如楊堅曾被封為隨國公,所以才有了隋朝;比如李淵曾被封為唐國公,所以才有了唐朝;比如趙匡胤曾擔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所以才有了宋朝……
而這些封號、官位往往與某個地名相關,因為中國古代給某個人或某個家族封爵的一大原則是要賜予封地,封地的名字就自動成為他的封號,然後這個人要到該封地赴任,封地上的產出和人民就成為他的私產。
雖然後來封爵不再賜土,但類似的原則基本確定了下來,諸如魏王、晉王、隨國公、唐國公等。所以當這些諸侯由於各種原因推翻前朝,登基稱帝後,他們往往就會選擇自己曾經的封號作為國號。
所以,一般來說,朝代的國號多數與某個地名有關。當然也有很多其他情況,在這裡先不贅述。
那麼,為什麼後世沒有以商作為國號的王朝了呢?很大原因可能是因為不存在「商」這個地名。
不過,商朝曾經定都於殷,所以商朝又稱殷朝,但後世歷史上也很少有以殷作為國號的朝代,五代十國時期在福建一帶曾經存在過一個殷政權,影響力很小,不足為據,且該政權的創立者王延政跟殷地也沒啥關係。
而另外一個比較接近「商」的地名就是「宋」。
商朝滅亡後,商王室仍然存在,周武王將紂王之子武庚分封到商朝故地殷,令其管理殷民,又置三監於周邊,以便監視武庚的一舉一動。周武王去世後,武庚煽動三監與其一道造反,周公東徵將其平定,又分封紂王之兄微子啟,令其前往商朝舊都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建立宋國。
所以,如果我們通俗理解的話,商其實就是宋,宋其實就是商。
而後世歷史上以宋為國號的,一個是南朝劉裕建立的宋,還有就是趙匡胤建立的宋。這兩個宋朝都取的是地名之義。劉裕祖籍為彭城,當年屬於宋國故地,所以東晉朝廷封其為宋王。趙匡胤是因為曾擔任過歸德軍節度使,駐地在宋州,所以後來他稱帝後才立國號為宋。而宋州,也就是河南商丘,同樣是宋國故地。
當然,後世王朝很少以商為國號,可能還有其他原因。比如商紂王經常被當作後世暴君的榜樣代表,所以商朝的名聲也不太好,大家也都不願意用商作為國號;還有可能是中國古代重農抑商,既然抑商,就不大可能以商作為國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