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是我國古代的神話小說,其內容以"武王伐紂"這一歷史事件作為基礎,在商、周兩國的戰爭中加入了宗教、神明等外部力量作為輔助,闡教與截教互相爭鬥,各顯神通。
在這一時期,神仙們作為幕後推手,掌握戰爭走向,影響兩國局勢,當是周朝戰勝的主力軍。然而,從現存的史料來看,在商朝時期活躍在朝堂之上的神仙們,商朝之後卻為何再也不見神仙幹涉朝政,絕天地通了?
商朝在神仙地位,用其為王權背書
商朝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也是我國第一個存在同時期文字記載的王朝。根據商代流傳下來的甲骨資料,可知殷商時期盛行萬物崇拜,他們"敬鬼神、好卜卦、喜祭祀",所崇拜的對象不拘泥於實物,包含大自然中的各個方面。
如山水河神、日月星辰等。這些大自然中天然存在的東西,在他們眼中存在無限的神力。商人們"好卜卦",去問卜對象有三類,天神、地祗、人鬼。在他們的眼中,"帝"是最大的權力掌管者。
人世間有君王皇帝,那麼在大自然的各類神中自然也存在著他們的"帝"。"帝"的權力廣泛,其一是掌握自然氣候的控制,也就是類似於後世神話中天帝掌管雷公電母,而雷公電母們負責打雷颳風。
其二,"帝"掌握人世的禍福獎懲;其三,"帝"還需掌管戰爭勝負與王朝的興盛交替。從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大自然的"帝"的權力是高於人世間的君王的。從王權主觀上來說,存在一個比王權權力更高的階層是十分不可取的。
但是由於"帝"的存在虛無縹緲,且殷商將自己的祖先稱作是"帝"與人間溝通的橋梁,這就導致了原本該分化權力的宗教反而稱為王權的助力,且局限於殷商。
宗教思想充斥於每一個人腦中,這樣一來,神仙們幹涉朝政也就不足為奇了。那就相當於總公司派人到分公司考察業績,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在這樣濃重的宗教信仰下,商人"重祀"、"重殉",不將生命放於眼裡,在他們看來,這只不過是為了向神明祈求而付出的小小代價。
神仙的地位如此崇高、絕天地通,百姓們自然就不會對其幹涉朝政有什麼怨言,反而將其視為一種庇佑,讓百姓極富安全感。
為殷商背書的神仙們被周朝當權所摒棄
周朝推翻殷商統治之後,其"敬天保民"的思想逐漸代替殷商的"殘民事神",其從根本上改變了商朝的神學觀念,"帝"這一商人眼中天帝唯一主宰的觀念開始消失。
這樣看來,周朝似乎是要推翻以殘忍手段祭祀的迷信宗教思想,但實際並非如此。周朝時期的人祭活動並沒有減少,反而越發繁複。那麼,周朝又為何開始扼制神仙們幹涉朝政呢?
當然是出於王權與統治權。由於殷商當權將商人們的主宰"帝",稱作殷商君王祖先在天上普渡世間眾人,或者說是殷商君王祖先去世後在天上作為與"帝"溝通的媒介。
這樣的說法不僅能夠讓王權得到神明授念的加持,更能鞏固殷商王權,畢竟那是殷商君王的祖先。而這樣一來,推翻殷商王權的周朝就像是一個觸犯神明的逆賊,在王朝的初期,百姓們稍有動亂就很容易動搖其根基。
周朝自然也不需要一個為前朝背書的宗教在幹涉自己的朝堂,故周朝推翻原有神學勢在必行。周公在神學中引入了"德"的理念,稱夏桀商紂是因為無德作惡,方被收回君王之權。"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民心無常,惟惠之懷"周公將實際利益放置於百姓眼前,以"惠"圖之,與殷商時期虛無縹緲的神學拉開距離。要知道,眼前的利益才是老百姓們所關心的,至於其他,就要排在溫飽金銀後面了。
周朝為了能夠更好地統治,也希望殷商能夠徹底消失,將其從至高無上的帝位上拉下,重新確立神學體系,提高百姓的地位與自我認同感。
消除前朝的影響
一對熱戀中的男女,都會介意對方曾經的伴侶,更不用說這朝代更迭之事。當權者最忌諱的就是百姓們念及前朝的好,那就代表著社會基層中隱藏著不安定的因素,隨時準備起反。
殷商時期的神仙地位過於崇高,背靠大樹好乘涼,百姓們心中有安全感,而周朝需要消除神仙的崇高地位,相應地,百姓們心中的安全感在一開始也會存在一個大幅度的降低,為什麼商朝後神仙們不再庇佑新朝了?
為了消除前朝殷商神仙地位過於崇高所留下的影響,周朝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將宗法融於宗教之中,以一條無形的繩索有條不紊地將百姓們圈於守法、安居之地。商朝時期,存在著單一神、世間主宰"帝",若有敵則問卜。
若有難,再問卜,且神學與王權關係緊密,互相承認對方的合法性與最高地位,這就導致了在百姓心中任何事都是不可逆的。因為都是"帝"在決定,戰敗、王朝更迭等事情在百姓眼中不過是"帝"的決定。
百姓們沒有參與感和緊迫感,過於安穩悠哉,國家過於鬆散,自然而然會被人所淘汰。從商末周初開始,宗教禮法開始聚焦於"人"身上,或許祭祀仍在進行,但它也在進步。神學的不可反抗性在變弱,人們正確的意識形態在逐漸形成。
從王權依賴神學到王權統一神權。王權不再需要神學的背書,神學逐漸成為配角,甚至路人甲。從歷史上看,這並非是神仙不再幹涉朝政,而是朝政不再允許宗教的幹涉了,周朝百家爭鳴的場面足以證明邊緣化神學的重要性。
周朝十分成功地將殷商的影響降到最低,也成功地制止了神仙於朝堂之上的再次出現。從周朝始,我國也逐漸走向一個更文明、更有秩序的社會。中世紀時期,西方由於宗教過於強勢,導致當時人丁凋零,社會一片混亂。
這就是"神明"過度幹預人間事的結果。周朝改換神學或許出於世俗的原因,為了權力、為了地位。
但不可否認的是,從這時開始,人們開始將目光聚集於眼前、於自身,而非虛無縹緲的天上神。宗教信仰並非全無好處,它能夠使人心暫時得以慰藉,但最終,人們的心事無法靠其得到圓滿。
一件事情被逐漸邊緣化,就代表著它不適用於這個人、這個社會。周朝以殷商為戒,從中尋得最佳解決方法,且為我們後人留下的珍寶財富,值得我們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