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語,怪力亂神」這是在幾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孔聖人就說過的話。在現如今,神明的意思被解釋為,神的總稱,並且有宗教指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和統治者。但其實對於神明,中國人的態度更多的是尊敬而不是信仰。
這就是有很多外國人都「詬病」中國人的一件事,說中國人缺乏信仰,他們或相信上帝、或相信釋迦牟尼、或相信耶穌,在他們心裡都有著明確的信仰方向。然而只有中國人,雖然敬重神明,但卻不信神明。但其實這是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頓悟到的!
從信神到敬神的轉變
從中國歷史的開端,就存在著許多的神話故事。從春秋戰國時期就存在的《山海經》上記載的來看,它上面就記載著許多神話故事,這也是中國人最開始接觸的神話故事。
從世界的伊始是盤古開天、女媧造人、羿射九日等等,這些都是古代人們對待無所無能的神明所生出的畏懼和敬崇。其實在那個時候,人們還是相信神靈的存在的,面對一些災難,他們也會跪拜、祈求,相信女媧娘娘,相信無所不能的三皇五帝,甚至還把自己生活的地方稱之為「神州大地」……
中國人觀念的轉變是從商朝時開始的,伊陟接手商朝的時候,商朝已經處於由盛轉衰的階段了,在這個敏感的時期,神靈的每一次指示都會引起巨大的轟動。商朝曾經發生了一件事情:桑樹與楮樹共同生長,僅僅一個晚上就已經達到了兩手合抱的程度了。商朝上下舉國震驚,他們認為這是神明將要降臨懲罰的預兆。
此時伊陟發話了:神靈其實是沒有辦法戰勝注重德行的君主的,所以大王只要關注於自己的德行就沒有什麼懼怕的了。或許在現在看來這句話平平無奇,但是在那個以神靈為一切的時代,說出這樣的話需要多大的勇氣。
太戌接受了伊陟的建議,在以後治國的過程中,太戌十分注重德行,商朝在他的統治之下再次走向繁榮。更令人奇怪的是,那顆最初讓讓人們十分擔心的樹最後竟然莫名其妙地死去了。而伊陟的話也衍生了一個成語:妖不勝德。自那以後,人們開始對神明有了自己的判斷和思考,不再像以前一樣一味地相信神明,「靠自己」的想法開始逐漸衍生出來。
縱觀我國古代歷史,還是有很多神明的存在,例如帝王在登基的時候要祭拜先祖,在打仗之前要佔卜天象,在嫁娶之前要推測命數,在建造房屋、墓地是要講究周易八卦。
這些行為其實在現在也仍然是不能夠用科學來解釋清楚的事情,所以人們相信玄學,相信世事萬物皆有定數。但從商朝之後開始,人們漸漸地開始相信,自己的作為能夠改變一些「天命」。然而當真正的開始人們不再信神的時候,應該是春秋戰國時期了。
中國的「無神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應該是我國歷史上的思想大解放時期,而到了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無神時代」。春秋時期開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墨子為代表的墨家思想為主,還有法家、兵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等等,各種思想道理被人們爭先恐後地表達出來,創造了燦爛的思想文化。在這期間,人的思想被發現,人的作用也就被放大了。
就像孔子在當時提出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這些思想,都能夠體現的出,人們從當時那個「唯神主義」的態度的轉變。
這個時候人們對神明的態度本就有所動搖,儒家思想趁此機會提出了「人的作用」,他們主張利用祭祀活動加強政治統治,另一方面有主張要對民間鬼神的崇拜加以控制。這樣,鬼神成為了可控範圍內的東西,人們對它的依賴性自然有所減少!
隨著歷史的潮流繼續前行,我們又經歷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代,此時的儒家思想幾乎是「一統天下」的,所以經由儒家提出來的無鬼神論再一次的推向了中國人。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敬神」而不「信神」,他們在兩千多年前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由上至下地從一個國家的統治者開始,遵循「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而百姓便跟隨著他們的國君開始,靠著自己的雙手改變自己的命運,在國家給的越來越多的機會中,逐漸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中國人的「神」就是「人」
雖然說,中國人敬神而不信神,但中國人也從未停止過將人「神化」。從北歐神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大多數的神和人是不同的,有著改天換地的本事。
有著「神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的能力,他們對待神的態度,是將自己的身心完全交給神,交給上帝,不管世事如何變化,只管相信上帝就好,只管禱告、讓上帝聽到就好。上帝會為我們解決一切!這基本上就是外國人所謂的「信仰」。
而在他們看來,中國人從來沒有這樣深刻的信仰。這其實從我們最開始的祖先創作《山海經》裡面記載的所有神話故事的雛形中就有所體現。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天地萬物是盤古最先創造的,他劈開了天地,形成了人們生活的環境,而人類又是女媧創造的,剛有了人類的時候,被盤古劈開的天漏了一個洞,於是創造出人類的女媧為了保護她的孩子們,就去找了五彩石補天。
天地差不多穩定了以後,盤古身死化為了一個美好的世界,而當初劈天斷地剩下的蛋殼,化成了崑崙山神。人身蛇尾的伏羲就出生在崑崙山,他發現了火種,帶領人們開始吃熟食,他觀察星象發現了陰陽四時,總結出了八卦之變,創造了龍的圖騰。
其實在這些遠古神話中,我們不難發現,這些被稱為「神」的形象,其實都是中國人根據人的形象創造出來的,天漏了都能夠自己補,火沒了都能夠自己造。
嘗百草的神農被人們神化,成為了一個可以掌管人生老病死的神;能打善戰的關羽和秦叔寶被人們神化,成為了可以保護家人平安的神;在海上經常救助遇難之人的林默被人們神化,成為了可以保護出海之人平安的媽祖; 輔佐周武王滅商建周的姜子牙被人們神化,成為了可以在戰場上保勝的光明之神……
在中國人歷經千年的文化中,大多的神明都是由人衍生成為的神,這說明其實在潛意識裡,中國人對自己的信賴,超過了對不存在的那些神明的信賴。但是中國人敬重神明,我們知道神明的存在,但我們更相信人,也可以勝天!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