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中國歷史朝代順序 中國歷史朝代特點意義是什麼?

2020-12-05 澎湃新聞

一、中國舊石器時代(約前300萬年-約前1萬年)

1、舊石器時代簡介

舊石器時代,以使用打制石器(見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從距今約300萬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1萬年左右止。

"舊石器時代"是考古學家提出來的一個時間區段概念。所謂石器時代,並不代表那個時候的人類只會使用石器。

2、舊石器時代特徵

舊石器時代 這個時期的人們主要通過製作簡單的工具來進行狩獵、捕撈和採集,以中國北京周口店發現的北京人為例,據考究,他們使用石器和木棍來獵取野獸,並懂得採集果子來充飢。

他們主要居住於山洞中,而在考古時,從其洞穴中發現大量的木炭、灰燼、燒骨等痕跡,顯示當時的人們已掌握了使用火的技術,並會砍取樹木作燃料。

舊石器時代的人類主要特點為石器主要為打制石器,有石斧、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骨角器很發達,出現了骨叉、骨針、骨魚鏢、投矛器等新工具;已經學會製作已經開始學會縫紉、製作裝飾品、繪畫和雕塑;已經有了最早的埋葬習俗。

3、舊石器時代的發展

總體來說,在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已經學會了用火,中期出現了骨器,晚期已經能製造簡單的組合工具,而且開始形成了母系氏族。

元謀猿人、藍田猿人、北京人、金牛山人、山頂洞人等基本上都處於這一時期。

二、中國新石器時代(約前1萬年~約前5000多年到2000多年不等)

1、新石器時代簡介

新石器時代(neolithic),是考古學家設定的一個時間區段,大約從一萬多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

新石器時代指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

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於1865年首先提出的,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繼舊石器時代之後,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屬於石器時代的後期。

2、新石器時代特徵

(1)原始農業出現;

(2)陶器的製造;

(3)磨光石器的廣泛使用;

(4)村落的出現以及氏族制度的形成。

3、新石器時代出現的意義

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農業、畜牧業的產生,使人類的經濟以舊石器時代以採集、狩獵為基礎的攫取性經濟轉變為以農業、畜牧業為基礎的生產性經濟。

人類從食物的採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這一獲得食物方式的轉變,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係。農業和畜牧業的發生標誌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一個飛躍,標誌著人類在「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方面,從較多地依靠、適應自然轉為利用、改造自然。

農業畜牧業的全部生產活動要求人類更多地認識、改造自然界,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的經濟服務。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人們開始對日月星辰的活動、對水土的特點、氣候現象進行觀察,積累經驗,從而產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數學知識,把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中國夏朝(約前2070年-前1600年)

1、夏朝簡介

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

2、夏朝時代特徵

(1)夏朝建立了武裝,設立了官職、監獄,制定了刑法,這一整套國家機器的設立,說明夏朝已經具備了一個國家的特徵;

(2)經濟上,夏朝屬於金(銅)石並用時代,其經濟的初步發展為後代經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3)文化上,夏朝的一些突出的文化成就如夏曆,對後代影響深遠。

3、夏朝建立發展的意義

代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的進步,是中國奴隸社會的開始。

夏朝建立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源自三皇五帝時代泛濫的黃河,由於洪災長期影響著周邊人民的生產生活,而大禹動員華夏各族展開的歷時二十年的治水工作不僅空前的團結了華夏先民,也極大的提升了自己的聲望。洪災得到根治後隨著生活環境的改善,首個統一王權的產生也就得以奠定。

四、中國商朝(約前1600年—約前1046年)

1、商朝簡介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夏朝方國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以「商」為國號,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後世稱為「殷」或「殷商」。

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

殷墟的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商朝處於奴隸制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符號。在商朝時期,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

2、商朝時代特徵

尚鬼,奴隸制經濟,制器以青銅為貴,卜辭以牛骨龜殼為主。

商朝對於天文天象的記載、對於幹支記時法的運用等在甲骨文上有所反映。商朝的農業和畜牧、養殖業發展都比較快,尤其是手工業,青銅器的冶煉與製造都相當成熟,各種常用的器具和禮器、酒器十分精美。

3、商朝的歷史意義

在商代,國家機器不斷強化,經濟和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活動地域和影響遠遠超過了夏代,為中國古代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五、中國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

1、周朝簡介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王朝。周王朝共傳國君30代37王,享國共計791年。

其中東周時期又稱為「春秋戰國」,以韓、趙、魏聯手打敗執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晉為分水嶺,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

在滅商之前,周部落源自華夏(漢)民族,因為遭到戎、狄等西北地區遊牧部落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定居下來。

生活於渭河流域,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后稷」,《說文》雲「黃帝居姬水,以姬為氏,周人嗣其姓」,語言為上古漢語,文字上仍採用古漢字,在民間記事仍以龜骨和牛骨刻字記事為主,王室則以新興的錦帛等記事為主。周朝行分封制(封邦建國),周王為「天下共主」。

2、周朝時代特徵

土地為封建王公所有,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分封王族功臣,封邦建國,以蕃屏周。同時確立了一整套的宗法制,配合和維繫封建制度的發展。鞏固周朝的統治。

3、周朝的歷史意義

周朝在武王克商以前的周文化稱先周文化,那麼在武王克商以後的周人,在繼承先周文化的基礎上,兼收並蓄商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我國歷史上獨樹一幟的周文化,這種文化全面反映在西周社會的政治倫理道德中,周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石,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周文化經過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繼承創新和漢唐宋明經學理學的的弘揚發展,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氣質和心態結構,並成為具有長久生命力的文化體系。

周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種典章制度、禮樂制度和思想道德規範,成為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的思想、政治基礎和儒學思想的源頭,影響了周以後近3000年的中華文明史。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周朝的統治很有特點,主要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井田制與禮樂制,對以後的社會有很大影響。

六、中國秦朝(前221—前207)

1、秦朝簡介

秦朝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費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舜賜其嬴姓。

秦王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前221年,秦王政稱帝,史稱「秦始皇」。

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徵百越,築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

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前210年,秦始皇巡遊途中病死於沙丘(今河北省廣宗縣西北)。其子胡亥即位,為秦二世。秦王朝雖在歷史上擁有巨大影響,但濫用民力,統一僅十餘年。

前209年,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天下響應,劉邦、項羽起兵江淮共抗秦。前207年,秦亡。

2、秦朝時代特徵

秦漢時期是結束春秋戰國諸候混戰局面之的「大一統」時期。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徵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的歷史時期,也是當時社會政治從天下大亂到天下大治,社會經濟上從停滯倒退狀態到初步恢復發展的時期。

政治方面:政權總體穩定,但有不安定因素,政治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經濟方面:秦朝統一後,結束了諸候混戰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生產。

民族關係方面:秦漢時期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是有和平、有戰爭,和平多於戰爭,民族關係總體上是和睦友好的。

文化方面:由於國家統一,生產發展,各民族間政治經濟聯繫得到加強,科技文化也得到迅速的發展。

3、秦朝的歷史意義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定都鹹陽。秦的統一,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 有利於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符合當時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秦朝的疆域,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一帶,南到南海,大大超過了前代。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郡縣制國家。

七、中國漢朝(前206年-8年,25年-220年)

1、漢朝簡介

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主要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四百零五年。

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兩漢時期奠定漢地範圍,極盛時東並朝鮮、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戈壁[,國土面積約達609萬平方公裡。公元2年,西漢全國人口達六千餘萬,佔當時世界的三分之一。

華夏族自漢朝以後逐漸被稱為漢族,兩漢在科技領域亦頗有成就,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成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渾天儀等。

2、漢朝時代特徵

漢承秦制,並同時推行封國制,封國包括王國和侯國,這兩種並行制又稱「郡國制」。這種做法給西漢中央統治的埋下了隱患。後平定王國叛亂,推行推恩令,王國不再對中央構成威脅。

3、漢朝的歷史意義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郡縣制的皇朝。由於第一個皇朝秦朝的歷史太短,並沒有給漢朝留下多少經驗以資借鑑,故漢朝的許多統治方法都有待於自己去探索。

我們可以看到,漢朝其實做的相當不錯,儘管其中也有曲折,但畢竟運轉了四百年,給後來的王朝留下了豐富的遺產。

漢朝以他的創製定例的開拓精神,輝煌的武功,昌盛的文化與科技,標誌著中國大一統王朝少年時期精神與活力,他的影響幾及於大漢民族的每一個層面,以至於2000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可以感覺得到,我們仍與他血脈相連,我們仍可以從漢史中獲得信心與勇氣。

八、三國兩晉南北朝(220年-581年)

1、三國兩晉南北朝簡介

三國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主要分為魏朝(曹魏)、西晉、東晉和南北朝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

在從魏至隋的三百六十餘年間,以及在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程中,上述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的結果,使這一時期儒學的發展及孔子的形象和歷史地位等問題也趨於複雜化。

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特徵

(1)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頻繁。

(2)南方相對穩定,江南經濟發展。

(3)北方戰亂頻繁,民族融合加強。

(4)士族制度形成、發展和衰落。

(5)科技發展,佛教盛行。

3、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歷史意義

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階段是我國封建社會中的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

它介於秦漢和隋唐兩個大統一時期之間,既是秦漢時期社會矛盾集結、激化的產物,又是隋唐統一、強盛的淵源,承上啟下,在我國封建社會中佔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考察這一時期的歷史,對於我們了解封建社會中分裂和統一的關係大有裨益。

九、中國隋唐朝(581年-907年)

1、隋唐簡介

隋唐時期為隋朝(581—618年)和唐朝(618—907年)兩個朝代的合稱,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是經歷了五胡亂華和南北朝兩個漫長時期後的兩個大一統皇朝。

在民族思想上比較開放。兩朝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科技上達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隋唐兩朝君主在治國政策上較為開明,也影響了周邊諸國向中國朝貢、學習。

隋朝鼎盛時期北至東北遼寧一帶,西至新疆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地區,東臨東海,南至越南北部一帶。唐朝鼎盛時期北至貝加爾湖以北和外興安嶺,西至中亞的鹹海,東至庫頁島,南至越南北部。

2、隋唐時代特徵

(1)政治

A、制度的革新和唐承隋制,如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發展、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府兵制到募兵制的演變、租傭調製和兩稅法的實行。

B、從分裂重新走向統一。

C、實行強有力的中央集權。

(2)經濟

前期統治者推行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的政策,交通發達,國內各民族交往密切,內外互通有無,經濟空前繁榮 

(3)社會生活

社會生活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出現了兼容並蓄、多姿多彩、較為開放的社會風氣。

(4)文化

兼收並蓄,多民族色彩,博大精深,全面繁榮,世界領先。

(5)對外交往

交通發達,陸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比較暢通政府採取較為開放的對外政策,對外交往出現前所未有的頻繁局面。

(6)民族關係

統治者尤其是唐朝前期的統治者推行較為開放的民族政策,漢族與邊疆民族的交往空前頻繁,邊疆少數民族有了較大的發展,同中央政權的關係更加密切,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鞏固。

隋唐的突出特點是:這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開放的時代;隋唐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影響了亞洲,尤其是東亞的許多國家,形成了中國文化圈。

3、隋唐的歷史意義

隋唐在發展經濟、文化、密切民族關係和加強國際交往中,都取得了光彩奪目的成就,使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二次鼎盛局面;隋唐後期的歷史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巨大變革開了端倪。隋唐確實是一個不平凡的時代。

十、五代十國時代(907年-979年)

1、五代十國簡介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的合稱。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朱溫在中原地區建立後梁,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五代十國開始。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北宋建立後先後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基本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2、五代十國的時代特徵

五代十國與三國、東晉十六國、南北朝相比較,在割據形態上具有顯著的特徵:

(1)五代中原王朝的正朔地位。

(2)十國與中原王朝政治關係的差異性。

(3)「保境息民」是南方割據政權內政外交政策的主旨。

這些割據形態特徵對國家統一進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首先,中原王朝的正朔地位,決定了統一事業勢必由中原王朝來完成,只是待以時機而已。

其次,十國對中原王朝政治關係的差異性以及南方割據政權「保境息民」政策,使得南方各個割據勢力之間形成相互制衡的格局,避免南方率先統一而再次形成南北朝對峙局面,從而加速了統一的進程。

3、五代十國的歷史意義

(1)五代十國是唐代歷史衰落的產物,盛唐自安史之亂和黃巢反唐之後,便進入不可逆轉的頹勢中,其後歷史便上演了窮兵黷武、成王敗寇的交疊過程,因此五代十國算不上新的歷史階段,它只是唐王朝盛極而衰、極度分裂、無力回天的時空寫照。

(2)五代十國的立國者皆為兵家出身,有勇無謀、依仗戰功恃寵而王,其繼承人又多是無有雄才大略之輩,北方諸朝皆兩代而亡,戰亂不已,加之契丹擄掠,中原已徹底泯滅了盛唐時期所創造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格局,並由此失去了自春秋以來一貫的文化核心地位。

反之,南方十國由於遠離中原幹戈,劃地為牢,局勢相對穩定,並延續著唐代社會的遺風,有幸保留了唐文化的火種,就此開始了引領中國文化的新格局。

(3)盛唐文化在五代十國時期由磅礴的整體在諸王割據的社會歷史語境下開始分化,特別是在南方沉澱下來,並在文人士大夫的手中逐漸轉化地成熟而細緻,帶有極為鮮明的江南水鄉的地域文化特色。

由此形成了「唐五代文化」——這樣一種帶著獨特的社會歷史特徵、及鮮活的地域特徵的、文化過渡階段,由此構成了宋代文化及其文化形式的先聲。

(4)唐五代文化具有突出的「末世情結」:一方面它宣洩著及時行樂的滿足感,另一方面又充滿著惶惑、痛苦、感傷、絕望等難以排遣的情感意緒。

一方面它放棄了社會道義的使命擔當,轉回到自我內在的觀照中去,另一方面又流露出對現實抵抗與掙扎的憤懣。一方面它轉向民間俗趣,另一方面又追求精神的超然物外和不染塵埃。

總之,這些都是中國古典文化中的「末世情結」的典型特徵,並在唐五代文化有著鮮明的體現。

十一、中國宋朝(960年-1279年)

1、宋朝簡介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

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學者不在少數。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2、宋朝時代特徵

(1)農牧文化逐漸融合(農耕與遊牧文化在相互徵戰和議和中);

(2)繁榮的城市商業(傳統的坊市制格局被打破);

(3)多彩的文學藝術(出現了文人的世界);

(4)極盛的傳統科技(中國古代科技的典範和高峰);

(5)頻繁的中外交流(中外關係史上的極盛時代,出現空前的開放和交流的局面)

3、宋朝的歷史意義

宋朝是繼五代以後建立起來的統一封建王朝。由於受傳統觀念影響,人們多稱為「弱宋」。但著名宋史專家鄧廣銘、漆俠都認為,宋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高峰。

政治方面,宋代典制對後世影響巨大,其突出現象是藩鎮割據消除,進一步形成了統一多民族大國,宋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元明清繼承。

農業方面,宋代人口過億,為漢唐兩倍,墾田也是漢唐兩倍,農業生產力有了很大提高。

手工業方面有了很大發展,商品經濟發展突出,其中商品貨幣關係進步明顯,海上貿易空前發達。

在文化科技方面,三大發明完善或發明於宋代,對世界影響巨大。文學、史學、教育、哲學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總之,宋朝在我國歷史發展總過程中無論經濟、政治、文化方面,都處於極其重要的階段。

十二、中國元朝(1271年-1368年)

1、元朝簡介

元朝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2、元朝的時代特徵

(1)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

元朝統一全國疆域空前遼闊;實行行省制度,行使了中央對西藏、臺灣、雲南等邊疆地區的管轄。

(2)封建經濟繼續發展

廣植棉花推動了棉紡織業的發展;漕運和海運的暢通促進了經濟交流;大都等一些較大城市商業繁榮;泉州對外貿易發達。

(3)中外交流頻繁

來大都的亞洲、東歐和非洲的商隊和使節絡繹不絕;義大利人馬可·波羅還在中國居住十幾年;火藥和火藥武器經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泉州是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

(4)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

漢族人民對開發邊疆作出了貢獻,邊疆各族大量遷入內地,同漢族雜居相處;原先進入中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漢族融合;形成了新的少數民族——回族。但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對社會的發展起了消極作用。

3、元朝的歷史意義

元朝廢除尚書省和門下省,保留中書省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

元代也推行了不少弊政,如諸色戶計、投下制、驅口制、匠籍制、籍沒制、人殉、宵禁、海禁等,中斷了唐宋變革的進程,深刻地重塑了宋後中國的歷史。

十三、中國明朝(1368年-1644年)

1、明朝簡介

明朝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明代疆域囊括漢地,明初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後縮為遼河流域;北達陰山,後撤至明長城;西至新疆哈密,後退守嘉峪關;西南臨孟加拉灣,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還曾收復安南。

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據《明實錄》所載人口峰值為7185萬,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實際逾億,也有學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兩億。

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清朝康熙皇帝對明太祖評價為「治隆唐宋」,《明史》評價明成祖為「遠邁漢唐」。

2、明朝時代特徵

君主專制空前加強;明朝中後期商品經濟空前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政治腐敗,土地高度集中,農民起義不斷,逐步走向衰落。在思想領域反封建思想的同時,文學、藝術領域也必然帶有反封建色彩。

3、明朝的歷史意義

(1)從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說

明朝早期通過鄭和下西洋,溝通了從東南亞到波斯灣的國家,提高了中國的影響力。這應該是唐朝之後中國最後一次主動與西方溝通,其意義是重大的。

而後,東南日本倭寇橫行,才致使閉關鎖國的政策開始推行,這個政策一直影響到了清朝,並最終加速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滅亡。

(2)從經濟發展說

明朝是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重要的一筆。雖然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只是曇花一現,但是明朝的歷史地位不可抹殺。

(3)從疆域領土說

明朝的疆域面積,在中國歷史上雖然不算最大,但基本就是現在漢族人主要活動區域。雖然清朝入關後,領土面積進一步擴大,但是明朝的領土面積也算非常大了。

(4)從政治制度上說

明朝廢除了中國幾千年的宰相制度,君主集權進一步提高。此外明朝的內閣制度和三省六部等一直沿用到清朝。明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部分。

十四、中國清朝(1616年—1912年)

1、清朝簡介

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總計296年。從改國號為大清開始,總計276年。從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為268年。

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進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等近代化改革。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清朝後期,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凱誘使清帝溥儀遜位,頒布了退位詔書,實現五族共和,清朝從此結束。

2、清朝時代特徵

清軍政治上推行剃髮易服,軍事上打擊農民軍和南明諸政權,逐步佔領中國。然後歷經康雍乾三朝,發展到鼎峰。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基本上奠定了中國版圖,同時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

但是中後期由於政治僵化、文化專制、閉關鎖國、思想停滯逐步落後於世界。1840年爆發了中英鴉片戰爭,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嚴重喪失。

3、清朝的歷史意義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的傳統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在多民族國家得到統一鞏固,清朝統治者統一蒙古諸部,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並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政策。最終確定了中國近代的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

但是封建專制也推向了最高峰,中後期由於政治僵化、文化專制[、閉關鎖國等因素逐步落後於西方。

來源:中國歷史網

相關焦點

  • 2020高考歷史複習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表
    以下朝代順序表皆以公元紀年為單位:舊石器時代(約前300-200萬年)、新石器時代(約前1萬年前)、三皇五帝(約前2100年)、夏(約前1600年)、商(約前1100年)、西周(前770年)、東周在春秋(前403年)戰國(前221年)之間、秦(前206年)、西漢(8年)、玄漢(25年)、東漢(220年)  最可謂分崩離析的朝代年段就是以下了,讓我們來看一下以下的朝代順序表吧
  •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表、年表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表、年表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表、年表
  • 公務員考試——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表,年表
    【導讀】:上海華圖今日分享公務員考試之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表,年表。相信很多的小夥伴在複習中國朝代的時候,都非常的「頭禿」!因為時間很瑣碎並且朝代容易弄混,那麼今天看到小編這篇文章的小夥伴可有「救」了,最全最有邏輯的朝代順序就在這裡啦,詳情請繼續閱讀!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表,一張圖就可以解決,小夥伴們有沒有覺得很方便啊!想了解更多更多公務員考試,可持續關注!小編會定期更新呢,上海華圖每天都有純乾貨分享。
  •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詳表:中國歷史朝代,中國有多少個朝代?
    五千年的歷史,說長也長,說短也短,你知道中國從古至今經歷了多少個朝代嗎?如果你知道,說明你的歷史知識儲備不錯,如果不知道就來了解一下中國順序朝代表吧。歡迎你來了解中國順序朝代表。一,中國順序朝代表上古不詳-公元前2146年,夏朝約公元前2146年-公元前1675年、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吳國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473年、齊國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21年、楚國公元前1042年-公元前223年、晉國公元前1040年-公元前403年
  • 中國歷史朝代表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表朝 代起 訖② 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為中國歷史確切紀年的開始。③ 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時期,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建立了農民政權。公元23年,新王莽政權滅亡。公元25年,東漢王朝建立。
  • 中國朝代順序表口訣 中國朝代順序表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有著不同的朝代和歷史,那麼中國朝代順序表口訣是什麼呢?
  •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簡述——南北朝時代
    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歷史上把宋、齊、梁、陳這南方四朝稱之為南朝。南朝—劉宋(420-479)中國南北朝時代南朝的第一個朝代,也是南朝四個朝代中存在時間最久、疆域最大 、國力最強的朝代。共傳四世,歷經九帝,享國60年。因國君姓劉,為與後來趙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區別,故又稱為劉宋;又按五德終始之說,其為水德,故又稱水宋。
  • 一分鐘就掌握的中國歷史朝代順口溜,給孩子看看
    華夏歷史源遠流長,多年以來朝代更迭不斷,為了方便記憶,今天小編特意把這些把這些朝代更換歷程整理成朗朗上口的順口溜供大家參考。一、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表順口溜之常用版本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 一口氣讀懂中國歷史朝代,來龍去脈先後順序,不再傻傻分不清楚
    中華五千年歷史,經歷了無數次朝代更迭,其中我們最熟悉的便是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這九個主要的大一統王朝。但對於其他分裂王朝和短命王朝,大多數人則知之甚少。比如,之前大火的電視劇《琅琊榜》,其歷史原型是南北朝時期的南梁,但對於這個冷門朝代,觀眾們並不那麼了解。
  • 細數中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朝代!
    少數民族朝代,顧名思義就是由少數民族人士建立做皇帝的朝代,說到少數民族朝代,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元朝、清朝,少數民族朝代的建立,促進了中華民族大融合,形成了現在的漢人,在這個過程中,古漢人與古少數民族交錯發展,最終形成了現在的漢人,而古代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鮮卑、匈奴等也在融合中消失
  • 中國歷史年表記憶口訣,最好用的歷史朝代順序表和年表,收走了!
    原標題:中國歷史年表記憶口訣,最好用的歷史朝代順序表和年表,收走了! 用口訣法記憶中國歷史朝代 盤古三皇五帝更, 夏商周(西周、東周)秦兩漢(西漢、東漢)成, 蜀魏吳爭晉(西晉、東晉)南北(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
  • 中國各朝代版圖和皇帝的順序,太全了
    以前學習歷史,總是記不住朝代的順序,自從有了這個,再也不怕記不住了!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是由戰國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傳三世,共兩帝一王,國祚共十四年。
  • 學生總是記不住歷史朝代順序?這則周杰倫歌曲改編的順口溜很有用
    畢竟也只有到了他們這樣的年齡才能把歷史這門學問學得精深一點,但是要說學透徹的話,恐怖這很難。而歷史這門學科是學生們上初中才需要接觸的一門學科。不過也正好就是因為學生們初中才開始接觸歷史這門學科,就正好導致了很多學生們的歷史根基薄弱,缺乏一些基本的歷史常識,甚至就連最為基本的歷史朝代順序都記不清,這個樣子還怎麼學歷史?
  • 中國歷史朝代的排序
    朝代是我國歷史的主要排序方式,因為中國人存在著強烈的朝代意識。而新的朝代都是建立在舊的朝代之後,要麼來自繼承,要麼來自推翻後的再建立。秦始皇掃平六國建立秦朝之後,我國歷代君主開始具有大一統意識,凡有所作為的皇帝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所以我國的歷史雖然分分合合,但總體而言還是大一統。
  • 氣候冷暖變遷與歷史朝代興衰有關
    來自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過去兩千多年的氣候冷暖變遷,與我國歷史上一些朝代的興衰更迭存在對應關係,大多數朝代的垮塌都是發生在氣候變冷的低溫區間。這一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科學技術部等共同資助,相關論文已刊登在我國權威學術期刊《中國科學》雜誌上。
  • 《中國科學》:氣候冷暖變遷關乎歷史朝代興衰
    來自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過去兩千多年的氣候冷暖變遷,與我國歷史上一些朝代的興衰更迭存在對應關係,大多數朝代的垮塌都是發生在氣候變冷的低溫區間。 通過分析這條樹輪重建的溫度曲線圖,科研人員發現,我國歷史上的朝代垮塌幾乎都與曲線圖上的低溫區間相對應,秦朝、三國、唐朝、宋朝(北宋和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的滅亡年代,都是處於過去2485年來平均溫度以下或極其寒冷的時期。 例如,歷史文獻研究表明,公元1—6世紀(貫穿我國東漢、三國、魏和晉朝),我國氣候相對較冷。
  • 最好用的中國朝代記憶口訣,背熟它,歷史高分不用愁!
    原標題:最好用的中國朝代記憶口訣,背熟它,歷史高分不用愁! 中國古代歷史深遠綿長,想要記住各個朝代也是一件不易之事,大師特意為大家整理了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表記憶口訣,期末考試之前趕緊來看一看吧
  • 中國歷史朝代皇帝表
    中國的朝代順序順口溜: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蜀魏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自此完。漢成帝劉驁漢哀帝劉欣更始帝劉玄東漢 光武帝劉秀(政治上,提倡「柔道」治國,改革官制,整飭官風吏治,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休養生息,恢復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開創中國歷史上
  • 中國歷史朝代更替順口溜,記下來漲知識了
    總:中國歷史朝代順序歌唐堯虞舜夏商周 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西東晉 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十國亂 宋元明清帝互休
  • 夏朝是中國的本土朝代嗎?探秘歷史上謎一樣的夏朝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國家,從上古時期的三皇五帝禪讓制,到大禹治水而後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再到後來的秦始皇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封建王朝,中國經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長久不衰,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