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氣候冷暖變遷關乎歷史朝代興衰 |
對於揭示氣候變化規律,預測未來氣候發展趨勢具有重要意義 |
來自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過去兩千多年的氣候冷暖變遷,與我國歷史上一些朝代的興衰更迭存在對應關係,大多數朝代的垮塌都是發生在氣候變冷的低溫區間。
這一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科學技術部等共同資助,相關論文已刊登在我國權威學術期刊《中國科學》雜誌上。
據研究負責人、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劉禹介紹,科研人員通過研究青藏高原上的中國特有樹種「祁連圓柏」現生樹的年輪,並與唐朝古墓裡出土的「祁連圓柏」的年輪相銜接,以樹木年輪寬度作為溫度變化的代用指標,成功構建了從公元前484年至公元2000年、共2485年來可以代表我國中東部地區的溫度變化曲線。這也是亞洲目前最長的樹輪重建溫度序列。
通過分析這條樹輪重建的溫度曲線圖,科研人員發現,我國歷史上的朝代垮塌幾乎都與曲線圖上的低溫區間相對應,秦朝、三國、唐朝、宋朝(北宋和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的滅亡年代,都是處於過去2485年來平均溫度以下或極其寒冷的時期。
例如,歷史文獻研究表明,公元1—6世紀(貫穿我國東漢、三國、魏和晉朝),我國氣候相對較冷。在溫度曲線圖上,這一時期的溫度大部分都處於過去2485年來的平均溫度值(2.07攝氏度)以下。由於氣候寒冷,晉朝時期的草場、牧地已延伸到黃河以南區域,農業用地也在往南退縮,整個中國西北部處於乾冷氣候中。其中公元348年至366年間達到了過去2485年間寒冷的頂點,年平均溫度僅為1.62攝氏度。
在這條溫度曲線圖上,雖然漢朝和東晉的滅亡相對於其之前的低溫區域有一些滯後,但在朝代滅亡之前戰亂早已經開始。例如晉朝滅亡於公元420年,但戰爭帶來的社會動蕩在公元386年就已經開始,而這一年正接近於溫度曲線中的溫度最低點。
樹輪重建的溫度曲線圖還顯示,唐朝滅亡的公元907年,相對於其之前和之後的溫暖期來說,也是一個低溫期。公元1271年至1296年是一段寒冷時期,26年平均氣溫為1.82攝氏度,這一寒冷區域正對應著我國宋朝滅亡和元朝建立。公元1599年至1702年也是一段漫長的寒冷區域,這104年間的平均溫度為1.77攝氏度,這一時期正是我國明朝滅亡、清朝建立。
「雖然在過去兩千多年,我國大多數朝代的垮塌與低溫區間的對應現象並非一種偶然的巧合,但我們不能就此斷言,朝代的興衰完全就是氣候變化造成的。」劉禹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認為,影響歷史進程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氣候只不過是其中的一種。由於封建王朝自身政治上的腐敗,加之低溫導致的糧食歉收、造成飢餓,最後可能引發農民起義和戰爭,導致朝代更迭。此外,在寒冷時期,草原牧場向南遷移也會導致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和南遷。
通過研究,劉禹等科研人員還發現,目前人們普遍關注的全球氣候變暖,有可能並不是歷史上最溫暖的時期。在過去2485年間,有四個歷史時期的溫度高於或接近於1970年至2000年的平均溫度。
其中,公元401年至413年,是過去2485年來氣候最溫暖的一段時期。公元348年至413這段時期的溫度還發生了突變,由極端寒冷迅速攀升到極端溫暖,此後又迅速降溫。由於這段時期正處於我國東晉時期,因此科研人員將這次溫度突變命名為「東晉事件」。
目前,我國科研人員正在進一步研究「東晉事件」的發生機制。這對於了解過去氣候變化狀況,揭示氣候變化規律,預測未來氣候發展趨勢具有十分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