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氣候經歷了多次冷暖乾濕的變遷 有人類歷史以來總體變冷

2020-12-06 新華網客戶端

地球上的氣候從長期看是不穩定的,具有連續波動的性質。只有一系列波動長期向一個方向變化,並使自然地理環境其他因素發生改變時,才算是氣候變遷。比如較長時期的氣候演變,各種時間尺度的氣候演變,如地質時期氣候演變、歷史氣候演變和現代氣候變化等。

由於氣候觀測記錄年代短,研究氣候變遷,經常使用各種代用資料,從各個方面尋找線索,復原過去各時期的氣候。約萬年以前的氣候,主要依據地質資料復原,稱地質時期氣候。一百多年前至幾千年前的氣候,主要依據考古資料、文史資料和樹木年輪等研究弄清,稱歷史氣候。地質時期氣候和歷史氣候又合稱為古氣候。地質學上指的古氣候只是地質時期的氣候。近百餘年的氣候,一般有氣象觀測資料,稱現代氣候。

氣候形成及其演變的原因,隨時間尺度的不同而有差異。現代氣候和歷史氣候的形成及其演變,可視為氣候系統(包括大氣、海洋、大陸、冰雪、生物圈等)內部振動的結果,太陽活動的11年周期、22年周期和80~90年周期等是其重要的外因。地質時期氣候形成及其演變的原因尚無定論。南斯拉夫M.米蘭科維奇利用地球天文參數(地軸傾斜、地球軌道的偏心率、歲差)的變化同第四紀氣候變遷進行對比,認為地球天文參數變化是氣候變遷的重要原因之一。至少可以肯定,整個地質時期的氣候變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海洋和大陸分布的變化,即同全球自然地理環境演變的根本原因有關。人類活動(包括自然植被的破壞、大氣汙染、人工熱源等)已對局地氣候造成了顯著的影響,對全球及大範圍氣候的影響也被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但自然原因在當前仍被認為是大範圍氣候演變的主要原因。   

世界氣候變遷

自公元前4000年以來,世界範圍的氣候經歷了多次冷暖乾濕的變遷。通過對文化發展較早或所獲得的氣候變遷證據較明顯的地區,如埃及尼羅河流域、歐洲和北極等地區的歷史資料的分析,可將世界歷史氣候變遷分為下述幾個時期:

①大西洋期(公元前4050~前2650)。亦稱氣候適宜期。溫暖多雨,平均氣溫比現代高2.5℃,尼羅河洪水位比現代高12~20米,熱帶半雨區雨量約為現代的3倍。

②亞北方早期(公元前2650~前2050)。氣候轉寒,以北極海的不凍水面結冰為標誌,海平面低於現代約4米。

③亞北方中期(公元前2050~前1500)。氣候轉暖,但次於大西洋期。

④亞北方晚期(公元前1500~前750)。寒冷而乾燥,北歐連續出現嚴寒,尼羅河水位下降。

⑤希臘時代(公元前750~前150)。暖而溼潤,北歐轉暖,出現山毛櫸林,南歐也較暖和,黑海水位比現代高3米。

⑥羅馬時代(公元前150~公元350)。涼而幹,山嶽冰川一度擴展,塔裡木盆地邊緣和古絲綢之路沿線有豐富的井泉灌溉,出現許多繁榮的城鎮。

⑦羅馬時代後期(350~700)。暖而幹,北歐長期乾暖,美國西南部乾旱,導致河流乾涸,黑海水位比現代低3米,古絲綢之路因乾旱而衰落,熱帶多雨潮溼。

⑧8世紀(700~800)。西北歐轉冷,熱帶降雨減少。

⑨次氣候適宜期(800~1200)。為近2000年最溫暖的時期。西北歐風暴減少,暖而幹,墨西哥熱而溼,尼羅河由於熱帶多雨而流量大增,落基山南部的雪線比現代約高366米,北極流冰的邊界遠比現代偏北。大約在公元900年,愛斯基摩人在極地定居。

⑩中世紀寒冷期(1200~1450)。西北歐冷而溼,出現嚴酷的寒冬,裏海水面上升32米,美洲冷而幹,溫度低於多年平均值,尼羅河洪水水位低於平均值。

中世紀溫暖期(1450~1550)。出現世界性的海平面升高,赤道雨量豐富。

小冰期(1550~1890)。氣候轉冷,極冰強烈擴展,山地冰川推進,高山雪線下降,世界大部分地區陸上、海上的冰雪達到自上次冰期結束以來的最大值。17世紀的氣候最為惡劣,歐洲嚴冬次數和嚴寒程度都大為增加,潮溼、低溫的夏天造成作物歉收。中國也是一個嚴冬頻繁的時期。

中國歷史氣候變遷 

根據對歷史文獻和考古發掘材料等的分析,中國歷史時期的氣候變遷與世界歷史氣候變遷的趨勢大致相似。  

若以溫度作為度量氣候變遷的指標,根據對歷史材料的分析可知:近5000年中的前2000年(即從仰韶文化時代到安陽殷墟時代)是一個溫暖的時期,大部分時間的1月份溫度比現今高3~5℃,這個時期的溫度波動情形還不很清楚,但已發現在距今4000年左右,氣候曾一度轉寒。近5000年中的後3000年內有一系列的冷暖波動,年平均氣溫波動幅度為2~3℃,有4次明顯的寒冷期,分別出現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殷末周初)、公元400年前後(六朝)、公元1200年前後(南宋)和公元1700年前後(明末清初),在這4個時期之間的泰漢、隋唐和元代分別為溫暖時期。5000年間最溫暖的時期(殷墟時代),黃河流域綠竹繁茂,野象、犀牛出沒於林莽之間,年平均溫度比現今約高2℃左右。最冷時期如宋朝和明末,凜冽寒冬屢現,太湖、洞庭湖和鄱陽湖多次封凍,熱帶地區冰雪頻繁,江南柑橘和福建荔枝歷遭凍毀,年平均氣溫比現今約低1℃多。縱觀整個5000年的氣溫變化,總趨勢是逐漸變冷的。一些野生動物棲息界限的南移,也反映了這種溫度變化的趨勢。

氣候變遷越來越受到重視,主要是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有可能使氣候產生不利於人類的不可逆轉的變化。現代研究氣候和氣候變遷的技術有了很大改進,人造地球衛星和大型電子計算機等為氣候系統的監測和資料的整理分析提供了有利條件。氣候變遷的研究同許多理論科學和技術科學有著密切的關係,這些科學的發展又為這一研究的理論和方法提供借鑑。氣候變遷研究已成為世界氣象組織(WMO)所擬訂的世界氣候計劃(WCP)的中心內容之一,面臨著重大發展的新時期。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氣候冷暖變遷關乎歷史朝代興衰
    > 《中國科學》:氣候冷暖變遷關乎歷史朝代興衰
  • 氣候冷暖變遷與歷史朝代興衰有關
    來自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過去兩千多年的氣候冷暖變遷,與我國歷史上一些朝代的興衰更迭存在對應關係,大多數朝代的垮塌都是發生在氣候變冷的低溫區間。這一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科學技術部等共同資助,相關論文已刊登在我國權威學術期刊《中國科學》雜誌上。
  •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上):史前氣候冷暖無常,華夏文明如何誕生?
    冷暖交替,本是地球常態。地球從誕生至今已有46億年的歷史,就我們目前所能了解的20億年地球氣候史中,地球就曾幾經「寒暑」:歷經三次大冰期(即即前寒武晚期、石炭-二疊紀和第四紀)和兩次「超級暖期」,即介於三次大冰期之間的大間冰期。
  • 變冷!誰在忽悠地球?
    (見圖一)同時,一些科學家發出警告,世界正經歷氣溫急速下降時期,必須為「全球變冷」做好準備。  從預測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北極無冰覆蓋」到實際上「北極冰蓋面積大幅增加」,人們被警告做好應對「全球變冷」準備,這一頗具戲劇性的反差,著實讓人心中產生大大的疑問:「地球到底是在變暖還是在變冷?」
  • 氣候變遷
    地球上各種自然現象都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氣候的變遷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氣候變遷經歷的是大跨度的地質歷史時期,科學家通過研究歷史氣象記錄、古文獻記載、考古實物、地質地貌現象以及理論推測來再現歷史上發生的氣候變遷。
  • 學者揭秘氣候冷暖變遷與中國歷史朝代更迭
    地球歷史上有過很多次冰河期,而每一次冰河期都會導致原有的物種大規模滅絕,比如曾主宰地球一億六千萬年的恐龍,就是在六千多萬年前的一次降溫中,連同當時地球上九成的物種一起滅絕。不過這到讓當時力量還很弱小的哺乳動物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並在三百萬年前演化出了人類。
  • 中國5000年來氣候變遷與王朝興衰的規律
    而南方此時也變冷,糧食等物資也會大幅減產,從而綜合國力有所下降。所以北方外族入侵頻繁的時候,實際上是在一個氣候變冷的大背景下,迫於生存壓力造成的。所以,在氣候寒冷時期,中原王朝將面臨內憂外患的窘境 來自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過去兩千多年的氣候冷暖變遷,與我國歷史上一些朝代的興衰更迭存在對應關係,大多數朝代的垮塌都是發生在氣候變冷的低溫區間。
  • 變暖與變冷之爭
    從科學家打賭說起 據俄羅斯新聞網援引英國《衛報》報導,主要研究全球氣候變化情況的兩名俄羅斯科學家堅持認為,全球變暖的說法過於誇張,今後10年全球氣候將變冷。全球冷暖之爭是一場長期的科學爭論 20世紀70年代初就曾經出現過的氣候「變冷說」。1971年丹斯加德(Dansgaard)等人發表的格陵蘭冰芯氧同位素譜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氣候有10萬年軌道周期變化,其中9萬年為冷期,1萬年為暖期。按此規律推算,目前氣候的暖期已接近尾聲,氣候「變冷說」一度成為主流。
  • 歐洲北美氣候變遷原因有新說
    新華社莫斯科3月4日電記者欒海報導俄羅斯科學院專家卡爾瑙霍夫等人提出,北大西洋兩股主要洋流的漫長周期性變化,是導致歷史上歐洲和北美地區若干次氣候冷暖變遷的主要原因,而且這種氣候變遷還有可能會持續下去。
  • 從「全球變暖」到「全球變冷」:誰在忽悠地球—新聞—科學網
    (見圖一)同時,一些科學家發出警告,世界正經歷氣溫急速下降時期,必須為「全球變冷」做好準備。 從預測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北極無冰覆蓋」到實際上「北極冰蓋面積大幅增加」,人們被警告做好應對「全球變冷」準備,這一頗具戲劇性的反差,著實讓人心中產生大大的疑問:「地球到底是在變暖還是在變冷?」
  • 關於氣候變化的歷史爭論
    大氣層就像溫室的玻璃一樣,能讓太陽光線通過,同時阻擋地球的輻射熱返回宇宙空間。    人類的工業活動會極大程度地影響地球氣候的觀點是瑞典科學家斯凡特·阿蘭紐斯1908年首次提出的。1896年,阿蘭紐斯曾在論文中指出,如果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一倍,地球表面的平均氣溫將增加5.26℃,緯度越高,增幅越大。
  • 夏天吹空調,會影響到人類進化嗎?改變氣候,對人類影響有多大?
    ,海平面也隨之上升,多個冰期與間冰期的交互輪替,使得地球上的氣候、植被、土壤發生了大範圍的變遷,這也促使人類不斷提高自身的生存技能來適應地球環境的改變,所以,人類的起源,也與氣候的變遷有關。全球溫度升高,會導致北極、格陵蘭島附近大量的永久冰川融化,形成大量的淡水,這部分淡水注入到北大西洋,使得北大西洋附近的海水鹽度降低了,海水密度減小以後,就無法下沉到海底成為深層洋流,於是,北大西洋暖流就停止流動了,北大西洋暖流一停止流動,地球就進入到了一個小的冰河期,新仙女木冰河期持續了大約1000多年的時間,之後,地球的氣候才轉暖,轉暖之後以及之前的這個間冰期一直延續至今,新仙女木事件結束以後,地球上的氣候雖然經歷了多次的冷暖交替
  • 薦書︱談中國歷史氣候不能只知道竺可楨
    蘇教版第八冊《第一朵杏花》可以說,竺可楨先生發表在上世紀70年代初的這篇探討過去五千年歷史氣候的論文,對中國歷史時期的氣候變遷,做出了全面梳理和總結,並開創了歷史氣候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歷史氣候研究中重量級的開山之作,在歷史氣候領域中具有巨大的學術意義。自這篇論文發表以來,已經過去四十餘載春秋。
  • 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總體持續變幹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科研團隊最新通過分析青藏高原北緣西崑侖山前迄今世界最厚完整黃土巖芯的研究發現,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乾旱區氣候總體呈持續變幹趨勢,全球變冷尤其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冰蓋擴展,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西風氣候變化和乾旱化的主控因素,並可能通過粉塵輸送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生產力及與其相關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吸收和全球變冷產生重要影響
  • 全球氣候有沒有可能急劇變冷
    這大概是迄今為止,中國氣象局的專家向公眾發布的最具體的預測,與全球變暖的趨勢是一致,與世界上多數氣象學家的意見也是一致的。但這畢竟是一種預測,專家們用的都是「可能」。既然如此,有沒有另一種可能呢?從理論上說,當然有。再說,即使是世界最先進的水平,中長期的天氣預報還是把握不大的難題,何況未來一個世紀?
  • 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總體持續變幹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科研團隊最新通過分析青藏高原北緣西崑侖山前迄今世界最厚完整黃土巖芯的研究發現,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乾旱區氣候總體呈持續變幹趨勢,全球變冷尤其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冰蓋擴展,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西風氣候變化和乾旱化的主控因素,並可能通過粉塵輸送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生產力及與其相關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吸收和全球變冷產生重要影響
  • 萬字深度長文:氣候如何影響人類文明興衰
    1816年的歐洲大陸,八月霜凍、全年無夏。遭遇氣候異常降溫事件。110年之後(公元前369年),莊子誕生於河南商丘。132年之後(公元前347年),縱橫家蘇秦橫空出世。公元前322年當亞里斯多德老去時,歐幾裡德已經8歲了。22年之後(公元前300年),歐幾裡德創作了《幾何原本》。35年之後(公元前287年),歐幾裡德的徒孫阿基米德出生於西西里島。38年之後(公元前284年),李斯出生於河南省上蔡縣。
  • 地球歷史上一共出現了三次「大冰期」,下一次大冰期什麼時候來?
    不僅是一個地區的氣候在變化,我們整個地球的氣候系統也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氣候變化是以某些與平均天氣狀況有關的特徵,如氣溫、降水量、風等要素的變化來度量的。下次冰期什麼時候來?從時間尺度來看,我們通常把地球氣候變化史劃分為地質時期、歷史時期和近現代三個階段。
  • 用氣候變化視角來「讀」上下五千年,結果讓人震驚了!
    ▼◤19世紀自行車演化簡圖@Wikipedia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氣候變遷與歷史軌跡有關那麼如果用氣候變化的視角地球形成大氣層以來歷經多次氣候冷暖交替全球變冷時(冰期)地球處於冰河時代全球變暖時(間冰期)全球萬物復甦這種變化制約著生命演化
  • 黃小忠:孢粉·氣候·人類活動
    從研究自然環境的變遷到人與環境的關係,希望揭示人類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古老規律,為人類社會未來發展提供啟示。近年來的研究中,他揭示了多時間尺度氣候環境變遷對於黃土高原、中原地區以及絲綢之路河西走廊地區的人類活動的影響,也發現了人類農牧活動在全新世晚期對湖泊生態、草原生態的影響,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