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冷暖變遷與歷史朝代興衰有關

2020-12-05 中國天氣

來自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過去兩千多年的氣候冷暖變遷,與我國歷史上一些朝代的興衰更迭存在對應關係,大多數朝代的垮塌都是發生在氣候變冷的低溫區間。

這一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科學技術部等共同資助,相關論文已刊登在我國權威學術期刊《中國科學》雜誌上。

據研究負責人、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劉禹介紹,科研人員通過研究青藏高原上的中國特有樹種「祁連圓柏」現生樹的年輪,並與唐朝古墓裡出土的「祁連圓柏」的年輪相銜接,以樹木年輪寬度作為溫度變化的代用指標,成功構建了從公元前484年至公元2000年,共2485年來可以代表我國中東部地區的溫度變化曲線。這也是亞洲目前最長的樹輪重建溫度序列。

通過分析這條樹輪重建的溫度曲線圖,科研人員發現,我國歷史上的朝代垮塌幾乎都與曲線圖上的低溫區間相對應,秦朝、三國、唐朝、宋朝(北宋和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的滅亡年代,都是處於過去2485年來平均溫度以下或極其寒冷的時期。

例如,歷史文獻研究表明,公元1~6世紀(貫穿我國東漢、三國、魏和晉朝),我國氣候相對較冷。在溫度曲線圖上,這一時期的溫度大部分都處於過去2485年來的平均溫度值(2.07攝氏度以下)。由於氣候寒冷,晉朝時期的草場、牧地已延伸到黃河以南區域,農業用地也在往南退縮,整個中國西北部處於乾冷氣候中。其中公元348年至366年間達到了過去2485年間寒冷的頂點,年平均溫度僅為1.62攝氏度。

在這條溫度曲線圖上,雖然漢朝和東晉的滅亡相對於其之前的低溫區域有一些滯後,但在朝代滅亡之前戰亂早已經開始。例如晉朝滅亡於公元420年,但戰爭帶來的社會動蕩在公元386年就已經開始,而這一年正接近於溫度曲線中的溫度最低點。

樹輪重建的溫度曲線圖還顯示,唐朝滅亡的公元907年,相對於其之前和之後的溫暖期來說,也是一個低溫期。公元1271年至1296年是一段寒冷時期,26年平均氣溫為1.82攝氏度,這一寒冷區域正對應著我國宋朝滅亡和元朝建立。公元1599年至1702年也是一段漫長的寒冷區域,這104年間的平均溫度為1.77攝氏度,這一時期正是我國明朝滅亡、清朝建立。

「雖然在過去兩千多年,我國大多數朝代的垮塌與低溫區間的對應現象並非一種偶然的巧合,但我們不能就此斷言,朝代的興衰完全就是氣候變化造成的。」劉禹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認為,影響歷史進程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氣候只不過是其中的一種。由於封建王朝自身政治上的腐敗,加之低溫導致的糧食歉收、造成飢餓,最後可能引發農民起義和戰爭,導致朝代更迭。此外,在寒冷時期,草原牧場向南遷移也會導致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和南遷。

通過研究,科研人員還發現,目前人們普遍關注的全球氣候變暖,有可能並不是歷史上最溫暖的時期。在過去2485年間,有四個歷史時期的溫度高於或接近於1970年至2000年的平均溫度。

其中,公元401年至413年,是過去2485年來氣候最溫暖的一段時期。公元348年至413這段時期的溫度還發生了突變,由極端寒冷迅速攀升到極端溫暖,此後又迅速降溫。由於這段時期正處於我國東晉時期,因此科研人員將這次溫度突變命名為「東晉事件」。

我國科研人員正在進一步研究「東晉事件」的發生機制。這對於了解過去氣候變化狀況,揭示氣候變化規律,預測未來氣候發展趨勢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氣候冷暖變遷關乎歷史朝代興衰
    > 《中國科學》:氣候冷暖變遷關乎歷史朝代興衰
  • 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年氣候變化及其對歷史朝代興衰更替的影響
    氣候波動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過去兩千年氣候重建對深入認識十年至百年尺度的氣候演變及其與人類社會的相互關係,辨識現代及未來氣候變化的自然背景,以及預測未來的氣候演化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 中國5000年來氣候變遷與王朝興衰的規律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對應的朝代,也正是王朝興衰更替的關鍵時期。例如,公元 1000 年到 1200年的南北宋,中國氣溫趨冷,蘇軾誦杏花詩中的「關中幸無梅,賴汝充鼎和」便可為證。
  • 學者揭秘氣候冷暖變遷與中國歷史朝代更迭
    以其一貫秉承的國際視野、人文關懷和華人視角,遍訪國內外最頂級的氣候學家、經濟學家,以及政治家、企業家,實地拍攝氣候變暖給全球不同地區帶來的種種變化。力求從國內到國際,從科學到民生,從政治到經濟,全方位深入剖析氣候變暖的前因後果,揭示中國以及世界各地因此面臨的危機和挑戰,以冀喚起全球華人重新思考人類與地球的關係。
  • 氣候變化對朝代興衰的影響問題須深入探討 避免簡單放大氣候因素...
    氣候變化對朝代興衰的影響問題須深入探討 避免簡單放大氣候因素影響 2011-02-16 08:06:46
  • 地球上的氣候經歷了多次冷暖乾濕的變遷 有人類歷史以來總體變冷
    地球上的氣候從長期看是不穩定的,具有連續波動的性質。只有一系列波動長期向一個方向變化,並使自然地理環境其他因素發生改變時,才算是氣候變遷。比如較長時期的氣候演變,各種時間尺度的氣候演變,如地質時期氣候演變、歷史氣候演變和現代氣候變化等。由於氣候觀測記錄年代短,研究氣候變遷,經常使用各種代用資料,從各個方面尋找線索,復原過去各時期的氣候。
  • 氣候變化影響多個朝代更替?
    由蘭州大學張平中研究員領銜的研究隊伍在東亞季風的必經之路、甘肅省萬象洞內發現了一根擁有1810年歷史的石筍,繼而對石筍的鈾、釷含量和兩種氧原子的足跡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每當亞洲夏季季風減弱時,中國所在的幾個主要朝代,包括唐、元、清和明。
  • 氣候變遷
    地球上各種自然現象都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氣候的變遷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氣候變遷經歷的是大跨度的地質歷史時期,科學家通過研究歷史氣象記錄、古文獻記載、考古實物、地質地貌現象以及理論推測來再現歷史上發生的氣候變遷。
  • 方修琦: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
    作為自然地理環境中最為活躍的要素,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廣泛而深刻,始終是人類文明興衰的重要背景。過去氣候變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與人類適應,作為人地關係演變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時間維度上地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
  •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年氣候變化
    根據歷史文獻和自然證據,研究氣候變化與社會變遷的相互關係,是中國在全球變化研究中獨具特色的領域之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孢粉與熱帶氣候變化研究團隊李建勇、John Dodson、晏宏及其他合作者,根據孢粉數據和氣候模型集成重建、模擬了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的降水、溫度變化歷史,並收集了17個定量的歷史文獻記錄,利用統計方法分別定量評估了降水、溫度變化對歷史朝代興衰更替的影響。
  • 薦書︱談中國歷史氣候不能只知道竺可楨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是歷史氣候研究中的經典之作,也是歷史學領域內最為人熟知的歷史氣候論文,可能沒有之一。竺先生贈予譚其驤先生的論文抽印本文章中復原出的溫度變化曲線堪稱經典,自論文問世以來不知被引用過多少次。
  • 科學網—人類影響氣候 氣候改變歷史
    新近出版的《氣候改變世界》一書,從全球的宏觀尺度,探討氣候變化對人類歷史的影響、人類社會對氣候的作用,讀來令人深思。 本書作者費根是劍橋大學考古學和人類學博士、世界知名考古學家,曾任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人類學系教授,他長期圍繞氣候環境與人類歷史從事研究,出版了20多部著作,除了本書之外,還有《小冰河時代》《聖嬰與文明興衰:洪水、饑饉與帝王》《漫長的夏天:氣候如何改變人類文明》等等。
  • 歐洲北美氣候變遷原因有新說
    新華社莫斯科3月4日電記者欒海報導俄羅斯科學院專家卡爾瑙霍夫等人提出,北大西洋兩股主要洋流的漫長周期性變化,是導致歷史上歐洲和北美地區若干次氣候冷暖變遷的主要原因,而且這種氣候變遷還有可能會持續下去。
  • 中國曆朝歷代氣溫變遷
    中國古代氣候的變遷是冷期和暖期交替出現的。即一個冷期出現之後,緊接著是暖期的來臨。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是一個冷暖交替循環的時期,這個時期又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年的西周前期,我國進入第一個短暫的寒冷期;2、從公元770年到公元初的春秋、戰國、秦、漢時期,我國氣候又轉入第二個溫暖期;3、從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東漢、三國、六朝時代我國氣候又轉入第二個寒冷期;
  • 現代科學證明,中國王朝興衰的背後,還真與的「天命」有關
    五德說始於戰國陰陽家鄒衍,他以這個學說來為歷史變遷、王朝興衰作解釋。自秦漢直至宋遼金時代,五德終始說一直是歷代王朝闡釋其政權合法性的基本理論框架。「故自秦推五勝,以水德自名,由漢以來,有國者未始不由於此說」。我們都知道,這只是古人迷信罷了,但令人意外的是,古人這種「天命」觀在一定程度上卻暗合現代科學結論。
  • 從氣候角度分析我國古代王朝興衰的規律
    在甘肅隴南萬象洞的一根石筍中,記錄了中國過去1810年的氣候變化史,更隱藏著中國古代王朝興衰的密碼。這不是科幻故事,而是以蘭州大學教授張平中為首的研究小組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的觀點。那麼,石筍如何記錄氣候,氣候又是什麼影響著中國王朝的興衰呢?
  • 氣候與歷史的回望猜想
    《氣候創造歷史》是一本從氣候變遷角度重新解讀人類發展史的科學猜想手冊,作者在將地質、考古、氣象、社會多學科知識糅雜於一體的同時,滲入了對歷史的諸多猜測與另類解讀,在科學的虛與實之間,洋溢著學術自信及書寫自信。作者許靖華為著名華裔科學家,在地質學、海洋學、環境科學等領域頗有建樹,斬獲多項國際大獎。
  • 科學研究發現,中國古代戰爭頻發和這一氣候現象有關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中原地區經歷十二個朝代,而每一次王朝更迭,都伴隨戰爭的爆發。而戰爭的原因有很多,外族侵略、統治者腐敗無能等等,但是自然因素的影響也不可以忽略。因為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決定國力的根本就是農業的發展,而氣候的變遷絕對會對農業產生巨大影響,進而形成戰爭的導火索。
  • 中國朝代更替及都城選擇竟然跟這個因素密不可分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有很多版本的順口溜,基本上都能夠把中國的歷史朝代囊括進去,四大文明古國中也只有中國是連續的歷史,而中國朝代更替,也頗有一些規律可以研究。而中國朝代的更替,除了跟經濟有關之外,跟地理也有非常大的關係。我們就從朝代活動區域、定都、統一三方方面說一下。
  •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上):史前氣候冷暖無常,華夏文明如何誕生?
    冷暖交替,本是地球常態。地球從誕生至今已有46億年的歷史,就我們目前所能了解的20億年地球氣候史中,地球就曾幾經「寒暑」:歷經三次大冰期(即即前寒武晚期、石炭-二疊紀和第四紀)和兩次「超級暖期」,即介於三次大冰期之間的大間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