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國歷史尤為豐富,每隔數百年就會出現王朝更迭,治亂循環,猶如魔咒的輪迴一樣,尤其秦始皇一統六國後,中國歷代王朝壽命鮮能超過三百年。
王朝頻繁更迭的背後,通常被總結為土地兼併、吏治崩壞、官逼民反、外敵入侵、帝王荒淫等原因,但現代科學家發現,歷代王朝更迭的背後,幾乎都存在一個共性,還真有一個「天命」的原因。
01
關於王朝更迭的原因,古人早已深度研究這一問題,最廣為人知的是「天命說」與「五德說」。
所謂「天命說」,延伸含義就是「天道主宰眾生命運」,中國古代哲學中把天當作神,天能致命於人,決定人的命數,自然也包括王朝的命運。古以君權為神授,統治者自稱受命於天,謂之天命。天命轉移,王朝也就會發生更迭。
對於王朝更迭而論,天命又是以五德周而復始的方式運行,即古代陰陽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認為歷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剋或相生的順序,交互更替,周而復始。《史記·張丞相列傳》:「推五德之運,以為漢當水德之時,尚黑如故。」
五德說始於戰國陰陽家鄒衍,他以這個學說來為歷史變遷、王朝興衰作解釋。自秦漢直至宋遼金時代,五德終始說一直是歷代王朝闡釋其政權合法性的基本理論框架。「故自秦推五勝,以水德自名,由漢以來,有國者未始不由於此說」。
我們都知道,這只是古人迷信罷了,但令人意外的是,古人這種「天命」觀在一定程度上卻暗合現代科學結論。至少,王朝更迭的其中一個關鍵原因,還真與老天有關。
02
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先生在《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論文中,論述了中國氣候變遷的基本特徵,大致存在三個溫暖溼潤期與三個寒冷乾燥期。
歷史上的三個溫暖溼潤期:第一個溫暖溼潤期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即仰韶文化時期到殷商時代的「仰韶暖期」,第二個溫潤期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東周到秦漢的「秦漢暖期」,第三個溫潤期是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即隋唐時期的「隋唐暖期」。
歷史上的三個寒冷乾燥期:第一個乾冷期是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第二個乾冷期是從公元一世紀到公元600年,即東漢南北朝寒冷期,在公元4世紀前半期達到頂點,第三個乾冷期是公元1000年至1900年,即宋元明清寒冷期。
竺可楨研究出的溫潤期與乾冷期,是氣候變化的總體趨勢,但也會出現氣候階段性的上升或下降。
03
將這一總體氣候變化特徵,與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更迭對應,就會有驚人的發現,幾乎每一個王朝末期,都出現了乾冷天氣。
第一個溫潤期,中國北方還有大象存在,陝西考古發現鱷魚骨頭等,都說明北方氣候溫潤,但到了商朝晚期氣候轉冷,《國語》中記載是「河竭而商亡」。《國語》中還記載「昔伊、洛竭而夏亡」,說明夏朝末期或也出現了氣候反常,階段性的氣溫下降。
第二個溫潤期,處於春秋戰國到東漢之初,中原農耕文明非常強大,春秋戰國秦朝西漢幾乎一直壓制草原民族,中國也出現了西漢盛世。有網友質疑為何春秋戰國時諸侯打仗不缺糧,三國時期諸葛亮總是缺糧,或許也與天氣變冷有關。
這一溫潤期之後,中原歷經三國亂世、五胡亂華等400餘年的動亂,正好大致與長達600年的第二個乾冷期對應。第二個乾冷期在公元4世紀前半期達到頂點,北魏《齊民要術》中記載的農作物種族時間,約比如今推遲了半個月。
第三個溫潤期,中國處於隋唐時期,這時中華文明達到了又一高峰,但在唐朝末年氣候逐漸變冷,之後唐朝滅亡,中國經歷五代十國與宋朝建立。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第三個乾冷期到來,稱雄一時的吐蕃從此沒落,唐朝時吐蕃能與盛唐爭鋒,但之後卻一蹶不振。
04
第三個乾冷期是公元1000年至1900年,即宋元明清寒冷期,長達千年的乾冷期中,也存在相對溫暖與相對寒冷時期,而相對寒冷時期,往往就是王朝滅亡的時期。
1,北宋時期,一定程度上延續隋唐溫潤氣候,但在北宋末期氣候開始變得更冷。《宋史》記載的北宋168年中,涉及當時異常氣候的資料共240條。公元1100年以前的北宋前中期,有冬暖的氣候記錄110條,冬寒的記錄64條,而公元1100年之後的北宋後期,有寒冷的氣候記錄66條,冬暖氣候的記錄一條都沒有。
2,南宋時期,中國整體氣溫繼續下降,但在南宋晚期氣溫尤其寒冷,史書記載1258 年杭州「西湖冰合」,這不是簡單的結冰,而是整個西湖水面全部冰凍了起來,用現在網絡語言說,這叫做「史詩級寒潮」。現代學者研究發現,或與1257年印尼火山大爆發有關,火山灰遮擋了陽光,導致之後歐亞大陸數十年寒冷,直到14世紀氣溫才恢復正常。
3,元朝末年,中國氣溫又一次達到階段性低谷,史書記載元朝末年天災不斷,饑荒遍地,其原因固然與元朝治國粗糙有關,但與天氣變冷卻又密切相關。馬德在《氣候顛覆歷史》一書中指出,明朝之後氣溫逐漸回升,之後有了明朝洪武盛世。
4,明朝末年,中國氣溫達到了5000年來的最低谷,我們都知道明朝遭遇「小冰河期」,天災不斷,清朝建立後氣溫逐漸上升。
總得來說,在第三個乾冷期中,王朝更迭更與氣溫下降密切相關,氣溫達到階段性低谷時,往往就會出現王朝更迭,之後盛世出現,再之後氣溫下降王朝搖搖欲墜。
氣候之所以影響王朝更迭,原因主要在於中國是農耕文明,看天吃飯,氣溫下降乾燥寒冷時,農業產出急劇下降,國力急速下降,內憂開始出現,而當中原氣溫下降時,北方氣溫更冷,產出也會更少,於是草原民族往往也會隨之南下,因此這時就會出現內憂外患,王朝在內外夾攻之下而崩潰。
伴隨著氣候相對轉暖,新王朝開始出現,由於氣候轉暖,農業產出豐富,國家有實力輕徭薄賦,於是盛世開始出現,國力也一度非常強大。
可見,歷史上的戰亂與和平穩定時期的周期性波動,與氣候變動的周期密切相關。或者說,氣候在一定程度上主導了中國歷史。
參考資料:《淺述氣候對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格局的歷史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