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證明,中國王朝興衰的背後,還真與的「天命」有關

2020-12-05 諸史

與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國歷史尤為豐富,每隔數百年就會出現王朝更迭,治亂循環,猶如魔咒的輪迴一樣,尤其秦始皇一統六國後,中國歷代王朝壽命鮮能超過三百年。

王朝頻繁更迭的背後,通常被總結為土地兼併、吏治崩壞、官逼民反、外敵入侵、帝王荒淫等原因,但現代科學家發現,歷代王朝更迭的背後,幾乎都存在一個共性,還真有一個「天命」的原因。

01

關於王朝更迭的原因,古人早已深度研究這一問題,最廣為人知的是「天命說」與「五德說」。

所謂「天命說」,延伸含義就是「天道主宰眾生命運」,中國古代哲學中把天當作神,天能致命於人,決定人的命數,自然也包括王朝的命運。古以君權為神授,統治者自稱受命於天,謂之天命。天命轉移,王朝也就會發生更迭。

對於王朝更迭而論,天命又是以五德周而復始的方式運行,即古代陰陽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認為歷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剋或相生的順序,交互更替,周而復始。《史記·張丞相列傳》:「推五德之運,以為漢當水德之時,尚黑如故。」

五德說始於戰國陰陽家鄒衍,他以這個學說來為歷史變遷、王朝興衰作解釋。自秦漢直至宋遼金時代,五德終始說一直是歷代王朝闡釋其政權合法性的基本理論框架。「故自秦推五勝,以水德自名,由漢以來,有國者未始不由於此說」。

我們都知道,這只是古人迷信罷了,但令人意外的是,古人這種「天命」觀在一定程度上卻暗合現代科學結論。至少,王朝更迭的其中一個關鍵原因,還真與老天有關。

02

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先生在《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論文中,論述了中國氣候變遷的基本特徵,大致存在三個溫暖溼潤期與三個寒冷乾燥期。

歷史上的三個溫暖溼潤期:第一個溫暖溼潤期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即仰韶文化時期到殷商時代的「仰韶暖期」,第二個溫潤期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東周到秦漢的「秦漢暖期」,第三個溫潤期是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即隋唐時期的「隋唐暖期」。

歷史上的三個寒冷乾燥期:第一個乾冷期是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第二個乾冷期是從公元一世紀到公元600年,即東漢南北朝寒冷期,在公元4世紀前半期達到頂點,第三個乾冷期是公元1000年至1900年,即宋元明清寒冷期。

竺可楨研究出的溫潤期與乾冷期,是氣候變化的總體趨勢,但也會出現氣候階段性的上升或下降。

03

將這一總體氣候變化特徵,與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更迭對應,就會有驚人的發現,幾乎每一個王朝末期,都出現了乾冷天氣。

第一個溫潤期,中國北方還有大象存在,陝西考古發現鱷魚骨頭等,都說明北方氣候溫潤,但到了商朝晚期氣候轉冷,《國語》中記載是「河竭而商亡」。《國語》中還記載「昔伊、洛竭而夏亡」,說明夏朝末期或也出現了氣候反常,階段性的氣溫下降。

第二個溫潤期,處於春秋戰國到東漢之初,中原農耕文明非常強大,春秋戰國秦朝西漢幾乎一直壓制草原民族,中國也出現了西漢盛世。有網友質疑為何春秋戰國時諸侯打仗不缺糧,三國時期諸葛亮總是缺糧,或許也與天氣變冷有關。

這一溫潤期之後,中原歷經三國亂世、五胡亂華等400餘年的動亂,正好大致與長達600年的第二個乾冷期對應。第二個乾冷期在公元4世紀前半期達到頂點,北魏《齊民要術》中記載的農作物種族時間,約比如今推遲了半個月。

第三個溫潤期,中國處於隋唐時期,這時中華文明達到了又一高峰,但在唐朝末年氣候逐漸變冷,之後唐朝滅亡,中國經歷五代十國與宋朝建立。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第三個乾冷期到來,稱雄一時的吐蕃從此沒落,唐朝時吐蕃能與盛唐爭鋒,但之後卻一蹶不振。

04

第三個乾冷期是公元1000年至1900年,即宋元明清寒冷期,長達千年的乾冷期中,也存在相對溫暖與相對寒冷時期,而相對寒冷時期,往往就是王朝滅亡的時期。

1,北宋時期,一定程度上延續隋唐溫潤氣候,但在北宋末期氣候開始變得更冷。《宋史》記載的北宋168年中,涉及當時異常氣候的資料共240條。公元1100年以前的北宋前中期,有冬暖的氣候記錄110條,冬寒的記錄64條,而公元1100年之後的北宋後期,有寒冷的氣候記錄66條,冬暖氣候的記錄一條都沒有。

2,南宋時期,中國整體氣溫繼續下降,但在南宋晚期氣溫尤其寒冷,史書記載1258 年杭州「西湖冰合」,這不是簡單的結冰,而是整個西湖水面全部冰凍了起來,用現在網絡語言說,這叫做「史詩級寒潮」。現代學者研究發現,或與1257年印尼火山大爆發有關,火山灰遮擋了陽光,導致之後歐亞大陸數十年寒冷,直到14世紀氣溫才恢復正常。

3,元朝末年,中國氣溫又一次達到階段性低谷,史書記載元朝末年天災不斷,饑荒遍地,其原因固然與元朝治國粗糙有關,但與天氣變冷卻又密切相關。馬德在《氣候顛覆歷史》一書中指出,明朝之後氣溫逐漸回升,之後有了明朝洪武盛世。

4,明朝末年,中國氣溫達到了5000年來的最低谷,我們都知道明朝遭遇「小冰河期」,天災不斷,清朝建立後氣溫逐漸上升。

總得來說,在第三個乾冷期中,王朝更迭更與氣溫下降密切相關,氣溫達到階段性低谷時,往往就會出現王朝更迭,之後盛世出現,再之後氣溫下降王朝搖搖欲墜。

氣候之所以影響王朝更迭,原因主要在於中國是農耕文明,看天吃飯,氣溫下降乾燥寒冷時,農業產出急劇下降,國力急速下降,內憂開始出現,而當中原氣溫下降時,北方氣溫更冷,產出也會更少,於是草原民族往往也會隨之南下,因此這時就會出現內憂外患,王朝在內外夾攻之下而崩潰。

伴隨著氣候相對轉暖,新王朝開始出現,由於氣候轉暖,農業產出豐富,國家有實力輕徭薄賦,於是盛世開始出現,國力也一度非常強大。

可見,歷史上的戰亂與和平穩定時期的周期性波動,與氣候變動的周期密切相關。或者說,氣候在一定程度上主導了中國歷史。

參考資料:《淺述氣候對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格局的歷史影響》

相關焦點

  • 中國歷代王朝更迭的背後 與這一變動密切相關
    王朝頻繁更迭的背後,通常被總結為土地兼併、吏治崩壞、官逼民反、外敵入侵、帝王荒淫等原因,但現代科學家發現,歷代王朝更迭的背後,幾乎都存在一個共性,還真有一個「天命」的原因。01關於王朝更迭的原因,古人早已深度研究這一問題,最廣為人知的是「天命說」與「五德說」。
  • 【文史參考】氣候變化與王朝興衰的秘密
    事實上,自古以來,氣候這隻看不見的 「上帝之手」, 一直在冥冥中左右著帝國的興衰、王朝的更替,下面就隨國曆君一起來看一看這隻無形的手究竟是如何擺布人類歷史的。農牧之爭背後的「天意」古代農業社會,人類應對自然變化的能力較差,大氣溫度每次變冷轉暖,都會引發人類社會大規模的動亂、戰爭和民族遷徙。
  • 從氣候角度分析我國古代王朝興衰的規律
    在甘肅隴南萬象洞的一根石筍中,記錄了中國過去1810年的氣候變化史,更隱藏著中國古代王朝興衰的密碼。這不是科幻故事,而是以蘭州大學教授張平中為首的研究小組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的觀點。那麼,石筍如何記錄氣候,氣候又是什麼影響著中國王朝的興衰呢?
  • 中國5000年來氣候變遷與王朝興衰的規律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對應的朝代,也正是王朝興衰更替的關鍵時期。例如,公元 1000 年到 1200年的南北宋,中國氣溫趨冷,蘇軾誦杏花詩中的「關中幸無梅,賴汝充鼎和」便可為證。
  • 土地與歷代王朝的興衰,有因果關係嗎?專家:結果是必然的
    土地與歷代王朝的興衰,有因果關係嗎?專家:結果是必然的任何文明都是建立在物質上的,王朝的循環表現為一種經濟過程。還是從公共財政的匱乏說起,這是每個王朝到其晚期之後的必發之症。而公共財政為什麼會發生短缺?把自然的因素排除在外。我們首先來看一看因人為因素所造成的一些景象。看下歷代王朝在其晚期經濟上所出現的症狀,不難發現,以下這幾點是共通的:稅收大量短缺。
  • 氣候冷暖變遷與歷史朝代興衰有關
    來自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過去兩千多年的氣候冷暖變遷,與我國歷史上一些朝代的興衰更迭存在對應關係,大多數朝代的垮塌都是發生在氣候變冷的低溫區間。這一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科學技術部等共同資助,相關論文已刊登在我國權威學術期刊《中國科學》雜誌上。
  • 盡人事,聽天命2:人事與天命
    都說「盡人事,聽天命」,那什麼是人事,什麼是天命?
  • 「德」的概念史︱「德」:一種中國觀念的起源與演變
    而「天命」之轉移,即以「德」為表徵。一如張文江所言:「『德』者得於天。欺德即欺天,欺天者真能治天下嗎?」由此導出的政治思想是:中國人很難發展出一個分權體制,但卻可以用「天意」來制約君權,而「革命」也就成了最終的選擇。其次,「德」可以世代傳遞,但對世襲君主而言,要保持「德」,最困難的是在代際之間,所謂「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孟子·公孫丑上》)。
  • 伴隨蒙元王朝始終的「質子政策」是怎樣的?折射出一段興衰榮辱
    "取質以邀信",中國歷史中的許多時期不乏出現過許多"質子",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周平王為了緩和與鄭莊公之間的信任危機,便派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故周鄭交質"。蒙元時期也並沒有放棄互相謀取信任的"質子制度",而是有所進一步發展。所謂的"質子",說的就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特殊人質,通常是以加深友好關係和消除芥蒂猜忌為目的,將王室子弟或世子作為質押的人員。
  • 五十而知天命,那麼「天命」到底是什麼呢?
    孔子在晚年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了簡要的自述,在《論語·為政》中寫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評述成為無數讀書人的「人生標杆」,每逢年歲將至,總有觀聖人行跡來反思自己的生平,三十「立」的是什麼?四十自己是否真能「不惑」?五十是否真的理解了「天命」?
  • 中國亡得最冤的王朝,本是史上最強大的王朝,卻因最強大而滅亡
    在中國歷史上,王朝的興衰變化是很常見的。一個王朝的興起總是伴隨著另一個王朝的衰落,這個衰落的王朝最終只能滅亡。被毀滅的王朝幾乎都是因為太衰弱而被新興軍事力量打敗的。但是歷史上有一個朝代是例外。他的毀滅不是因為自己太虛弱,而是因為自己太強。
  • 中國有龍脈嗎?是真有其事還是封建迷信,看了這些例子你就知道了
    古人以為中國範圍內的地域就是天下,而按神話傳說的說法,則是崑崙山最高,便以為一切山脈都是從崑崙山「發脈」的,並分出三條幹龍,每條幹龍上又分有各種等級的支龍、小龍…… 不過眾所周知,江河的形成是水往低處流,源頭總是位於流域的最高處。山脈是地球巖石圈中板塊運動造成地殼一些部位受到擠壓隆起而成,不同構造體系的山脈,各有其自身的歷史,並無什麼共同的祖宗。
  • 契丹「神鳥」海東青:見證一代王朝的興衰
    遼代的鷹獵文化在遼代,軍隊常以鷹軍命名,掌管軍隊的官吏有「大鷹軍詳穩司」、「鶻軍詳穩司」,遼代的官印雕有鷹形,還專門設置了養鷹機構——鷹坊小邸。春鈉缽中,皇帝放海東青捕捉頭鵝,設「頭鵝宴」等等。,也常有與鷹和狩獵有關的壁畫、飾物,遼人對海東青如此青睞,學者推測壁畫和飾物中的鷹即為海東青。
  • 科學家證實,哈布斯堡王朝面部畸形與近親繁殖有關
    根據《人類生物學年鑑》上發表的最新結果,「哈布斯堡王朝下頜」是西班牙和奧地利國王及其妻子的哈布斯堡王朝的面部狀況,可歸因於近親繁殖。研究人員還研究了這種關係的遺傳基礎。幾代人通婚在整個歐洲帝國(包括西班牙和奧地利)中獲得了家族的影響,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但是由於最後的哈布斯堡王朝無法產生繼承人而導致了家族的滅亡。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研究證實這種稱為「哈布斯堡下巴」的下巴是否是近親繁殖的結果。
  • 《恐龍的興衰》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恐龍的傳記,更是一部人類成功史
    《恐龍的興衰》被譽為一部失落世界的全新史詩,《生命簡史》的作者理察.福提說:布魯薩特從專業角度向讀者呈現了有關恐龍的新發現,展示了這些生靈在一個逝去的世界裡多樣化的生活形態。並通過《恐龍的興衰》告訴我們恐龍從哪裡來?恐龍為何如此龐大?有些恐龍為什麼會長出羽毛,還變成了鳥?
  • 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年氣候變化及其對歷史朝代興衰更替的影響
    過去兩千年氣候重建對深入認識十年至百年尺度的氣候演變及其與人類社會的相互關係,辨識現代及未來氣候變化的自然背景,以及預測未來的氣候演化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中科院地球環境所孢粉與熱帶氣候變化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根據孢粉數據和氣候模型集成重建、模擬了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年的降水、溫度變化歷史,並收集了17個定量的歷史文獻記錄,利用統計方法分別定量評估了降水、溫度變化對歷史朝代興衰更替的影響。重建結果顯示,通過區域記錄對比分析,基於孢粉定量集成重建的降水和溫度序列,可以代表大範圍的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年氣候演化過程。
  • 鳥類也曾制霸草原——恐鶴王朝的興衰
    接下來讓小編帶大家走進一千萬年前恐鶴的世界,看這個曾經興盛一時的恐鶴王朝如何興起,又是如何走向滅亡……恐鶴的發現最古老的駭鳥科(恐鶴所屬的科)距今5000萬年,其發現於歐洲。隨後,駭鳥科的分布範圍逐漸縮小。
  • 王朝興衰2000年:黃土高原藏著一部中國歷史
    葭州是党項羌族建立的西夏王朝的東界。宋朝和西夏在此進行了多年的拉鋸戰。1038年,西夏的李元昊稱帝。這位新皇帝進取心很強,想把西夏版圖進一步東擴。於是,宋朝和西夏在黃土高原進行了幾次鏖戰。宋朝的指揮官之一,是那位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李元昊打了幾次大勝仗。陝西延安一帶最終成為西夏的地盤。
  • 科學證明還真有關係
    科學證明還真有關係有些人認為這意味著,對於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來說,幾乎沒有什麼改進的方法。而在這些學生身上花錢補課、幫助他們進步也是毫無意義的。但真的是這樣嗎?「基因即命運」,這是一種很常見的誤解。基因並不會為我們決定一切,環境因素(後天因素)也會對學生的學術成就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