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過去
人類總有一種天生的好奇和敬畏
對於生命
人類尚且還有很多未知等待探索
談起鳥類,大家總會想到翱翔天空的雄鷹,或是鶯聲婉轉的鳴鳥,又或是絢麗多彩的鸚鵡。
但當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認知逐漸被大眾接受的時候,我們如今看到那些只在追逐麵包屑的鴿子。
也很難想像其祖先曾經是統治地球的頂級捕食者。
但鮮為人知的是,真正的鳥類也曾經佔據了食物鏈頂端,制霸一方草原,也曾與橫行的哺乳動物爭奪統治地位,那就是今天的主角——恐鶴。
恐鶴(學名Phorusrhacos),也稱駭鳥。
是6200萬~200萬年前上新世南美洲常見的獵食者(駭鳥科直到1.5萬年才真正滅絕),也是迄今為止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大肉食性鳥類。
它們身軀龐大,站立時高2.5米,重約150公斤(最高紀錄可達250公斤),長著近半米長的碩大的頭顱和老虎鉗般的巨喙。
現已滅絕的巨鳥家族又被稱為「恐怖鳥」。
雖然恐鶴被歸為鳥類,但是卻沒有飛行能力。
在巨大的身軀兩側有著一對萌萌的短翅膀,當然這些不是用來賣萌的,是用來保持它們的平衡,防止在追擊獵物和撲倒獵物的時候摔倒。
鳥類在傳統意義上一直被人類認為是可以翱翔天際的生物,它們在獸腳類恐龍進化之後脫離了陸地的束縛,可以更好地遷移、捕獵。
但是像鴕鳥、鴯鶓,這些「走地雞」,放棄飛行的能力,安居地面,人們不禁疑惑?
像這種只會地面行走的鳥類是如何在殘酷的新生代一直演化下來的,它們是怎麼跟哺乳類動物競爭而搶佔有一席之地的呢?
駭鳥科的發現為人們做出了回答:真正的強者不會選擇逃跑,而是選擇正面戰鬥!
接下來讓小編帶大家走進一千萬年前恐鶴的世界,看這個曾經興盛一時的恐鶴王朝如何興起,又是如何走向滅亡……
恐鶴的發現
最古老的駭鳥科(恐鶴所屬的科)距今5000萬年,其發現於歐洲。隨後,駭鳥科的分布範圍逐漸縮小。
自大約2700萬年前之後,它們僅在與世隔絕了將近3000萬年的南美洲才能見到。
第一件恐鶴化石發現於1887年的阿根廷,在聖克魯斯組地層中所發現的骨頭中的一根顎骨。
Florentino Ameghino首先將之描述為屬於貧齒目的,隨後於1891年,這根骨頭被發現是屬於鳥類的。
其他的遺骸都是從阿根廷聖克魯斯省的不同點位發現。駭鳥科生物在歐洲和南美洲的體格差距極大。
在南美洲恐鶴的頭部可以達到馬頭的大小,可見在與世隔絕的南美洲,恐鶴為了生存不斷進化,以龐大的身軀佔據了南美洲頂端捕食者的地位。
泰坦恐鶴,又名泰坦鳥,屬於恐鶴科(學名Phorusrhacos)下的恐鶴亞科(Phorusrhacinae)。
20世紀60年代初,由班傑明·I·沃勒(Benjamin I. Waller)在美國佛羅裡達州的山洞中發現。
他將自己發現的鳥類骨骼化石交給了古生物學家皮爾斯·羅德科伯(Pierce Brodkorb),根據研究發現這是史前巨鳥的化石,並命名為泰坦鳥,隨後發現是恐鶴的一個演化分支。
在200萬年前上新世末期,巴拿馬地峽隆起,北美洲與南美洲相連,部分恐鶴從南美洲遷至北美洲演化而來。
在南美洲恐鶴滅絕之後,一直延續到1.5萬年前才滅絕。
古生物學家Luis Chiappe在2007年描述了最大的一種恐鶴:Kelenken,以巴塔哥尼亞的原住民切韋勒切人(Tehuelche people)的鳥名命名。
「這是已知最大的恐鶴頭骨,事實上這也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鳥類頭骨,足足有2英尺半(76釐米)長。
這是一種龐大的怪物,喙部末端有巨大的鉤,如同老鷹一般。
我們知道,一隻小小的鸚鵡,如美冠鸚鵡,就能把你的指頭咬下來。
想像一下這麼大的一隻鳥,這麼大的頭骨和喙能帶來多大的殺傷。它們如何殺死獵物也就顯而易見了。」
習性
進食習慣
恐鶴作為體型龐大的陸行鳥,卻沒有選擇來源豐富的植物和漿果,而是選擇了以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為食。
恐鶴從上至下武裝著食肉動物的一系列大殺器,半米長的喙部可以緊緊咬合住獵物。
通過猛烈的摔打將獵物脊椎打碎後再用喙部末端巨大的鉤來進食。
恐鶴腳上還長有利爪,隨時可以給捕到的獵物來一招致命一擊。
這種進食習慣可以通過現代駭鳥科的近親——叫鶴科生物上發現,鶴類捕食蜥蜴或老鼠時也往往採取摔打的方法,只不過恐鶴的獵物可能要大上幾十倍。
捕獵方式
在捕食獵物的手法上面存在著眾多爭議,早期古生物學家認為恐鶴這種笨重的大型鳥類只能通過伏擊和食腐的形式聊以度日。
但隨著大量化石的發掘,人們發現恐鶴髮達的腿大肌和迅捷的身姿,就算重達200公斤,在全速奔跑下能達到90公裡每小時的時速。
簡直是「走地雞」中的博爾特,幾乎沒有獵物可以逃出恐鶴的追擊,再加上鋼鐵般的利爪,恐鶴逐漸登上了陸地捕食者的頂端。
也正是這種強大的捕食能力,恐鶴放棄了群居,而選擇獨自狩獵,恐鶴的這份自大也為自己的滅絕埋下了伏筆。
習性爭議
不過德國的古生物學家通過對恐鶴骨骼進行了地球化學分析,稱其中的鈣同位素組成表明它們更可能是草食動物,引起了大量的反對。
因為恐鶴龐大的頭部與常見的草食鳥類完全不一樣,科學家們更傾向於恐鶴是兼具食腐和捕獵的掠食性鳥類,所以鈣同位素組成上會有草食的特徵。
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恐鶴在以極快速度狂奔時,難以進行拐彎,這讓捕食能力大打折扣,為了彌補捕食中的欠缺,恐鶴或許會委曲求全地以食腐來維生。
物種演化
恐鶴王朝的興起
6000萬年前的南美洲是一座獨立於世外的大陸,草原叢林是主要的生存環境,此時時值白堊紀生物大滅絕之後,橫行一時的爬行動物跌下神壇。
哺乳動物、鳥類、昆蟲等生物各展才華挺過了最艱難的時期,被隔絕在南美洲「大島」上的駭鳥科生物找到了發展的絕佳機會。
直到1000萬年前的南美洲,都始終沒有大型哺乳動物的出現,在這期間恐鶴接管了整個南美洲草原,久經磨練、不斷演化的恐鶴具有龐大的身軀和尖銳的尖爪,再加上半米大的腦袋。
讓它們成為了南美洲幼小哺乳動物的噩夢,鳥類成功地壓制了哺乳類長達數千萬年之久,這也是「恐鶴王朝」最繁盛的時期。
爭奪霸主
一直到800萬年,南美洲土著袋劍齒虎出現在了地球的歷史上,袋劍齒虎與北美的劍齒虎不同,是沒有關聯的平行進化的產物。
它們同樣身材龐大、捕食兇猛,但是兇狠的袋劍齒虎和其他袋犬類動物卻沒有把昔日霸主恐鶴排擠出歷史舞臺,而是兩者共同統治著南美洲。
這段和諧共處的畫面竟然延續了數百萬年的時間,令袋劍齒虎沒想到的是直到它們滅絕也沒有能鬥過它們的老對手恐鶴。
這也側面表現出了恐鶴的可怕之處。
王朝的消失
再到200萬年前上新世末,巴拿馬地峽隆起,北美洲終於與南美洲相連。
北美大陸有著廣袤的中央大平原和密西西比河滋養,那裡的生物演化速度快,適應能力強,那時候的北美古生物堪稱王牌部隊,有著出名的美洲劍齒虎、美洲豹等高等級哺乳動物。
當它們首次踏入南美洲大陸的時候,讓昔日的南美洲「天堂」變成了他們殺戮的「地獄」。
南美洲弱小的生物面對北美兇悍的哺乳動物像極了溫室的花朵,在短暫的競爭下,最終走到了滅絕的地步,其中就包括與恐鶴抗衡的袋劍齒虎。
而部分恐鶴似乎嗅到了危險的氣息,一小隊恐鶴拖家帶口繞過敵人的視野反向跑到了北美洲,而殘留在南美洲的恐鶴經過短時間的抵抗也走到了滅絕的地步,後來這一支來到北美的恐鶴演化成了新的物種,就是前文提到的泰坦鳥。
這一支逃脫出劍齒虎魔爪的恐鶴在北美定居了下來,雖然它們依舊可以通過兇悍的捕食技巧馳騁草原,但是現在的恐鶴早已失去了往日種族的輝煌。
有趣的是,在200萬年之後,古人類開始通過白令海峽從亞洲來到了北美洲。
而泰坦鳥直到1.5萬年才真正滅絕,在時間上來講,古人類會在草原上不得不面對這種可怕的肉食鳥類,恐鶴和猛獁象、劍齒虎等生物成為冰河世紀之後與人類對抗的重要生物。
有些地方至今仍流傳著許多關於泰坦鳥的神話傳說,在很多遊戲中也往往採用恐鶴的形象來作為強力的捕食者。
恐鶴vs毀滅刃齒虎
古人類遷徙路線
更新世北美動物對比
滅絕之謎
關於恐鶴的滅絕也有著眾多的說法,這裡的恐鶴滅絕是指南美洲大陸上的恐鶴,泰坦鳥不在考慮之內。
一說是恐鶴雖然不敵來自北美強大的美洲豹和劍齒虎,但是經過幾百年與袋劍齒虎的競爭,其仍有著周旋的餘地,但是鳥類最大的弱點在於繁育後代的能力。
恐鶴留在地面上的鳥蛋成為了狼等肉食動物的目標,再加上早期高傲的恐鶴養成了獨自狩獵的習慣,孤掌難鳴,阻止不了以群體狩獵聞名的狼來偷家,因此最終走向了絕後的境地。
另一種說法認為恐鶴的祖先是霸王龍,繼承了難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弱點,地質作用改變了棲息環境,使得恐鶴未能適應,逐漸走向了衰敗。
昔日強大的恐鶴王朝,在面臨多種壓力下,最終分崩瓦解,不願飛翔的鳥類對地球的統治踏出了一步,可惜的是這一步邁得不夠遠,被哺乳動物後來居上,留下的終是遺憾。
資料參考:
圖片均來自網絡
維基百科:恐鶴
遠古頂級掠食者大鳥[J]. 科學大觀園, 2014, 000(008):58-59.
趙嶽. 在巨喙的統治下(上)[J]. 化石, 2007, 000(002):16-19.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797099/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942624/answer/65156339
美編:杜欣雨
校對:張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