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王朝更迭的背後 與這一變動密切相關

2020-12-05 凱風網

相對於世界其他國家來說,中國朝代更替非常頻繁。對於歐洲的王朝來說,他們的朝代很少更迭,可以千年不換,為何中國的王朝基本上都很難存在三百多年,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王朝頻繁更迭的背後,通常被總結為土地兼併、吏治崩壞、官逼民反、外敵入侵、帝王荒淫等原因,但現代科學家發現,歷代王朝更迭的背後,幾乎都存在一個共性,還真有一個「天命」的原因。

01

關於王朝更迭的原因,古人早已深度研究這一問題,最廣為人知的是「天命說」與「五德說」。

所謂「天命說」,延伸含義就是「天道主宰眾生命運」,中國古代哲學中把天當作神,天能致命於人,決定人的命數,自然也包括王朝的命運。古以君權為神授,統治者自稱受命於天,謂之天命。天命轉移,王朝也就會發生更迭。

對於王朝更迭而論,天命又是以五德周而復始的方式運行,即古代陰陽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認為歷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剋或相生的順序,交互更替,周而復始。《史記·張丞相列傳》:「推五德之運,以為漢當水德之時,尚黑如故。」

五德說始於戰國陰陽家鄒衍,他以這個學說來為歷史變遷、王朝興衰作解釋。自秦漢直至宋遼金時代,五德終始說一直是歷代王朝闡釋其政權合法性的基本理論框架。「故自秦推五勝,以水德自名,由漢以來,有國者未始不由於此說」。

我們都知道,這只是古人迷信罷了,但令人意外的是,古人這種「天命」觀在一定程度上卻暗合現代科學結論。至少,王朝更迭的其中一個關鍵原因,還真與老天有關。

02

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先生在《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論文中,論述了中國氣候變遷的基本特徵,大致存在三個溫暖溼潤期與三個寒冷乾燥期。

歷史上的三個溫暖溼潤期:第一個溫暖溼潤期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即仰韶文化時期到殷商時代的「仰韶暖期」,第二個溫潤期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東周到秦漢的「秦漢暖期」,第三個溫潤期是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即隋唐時期的「隋唐暖期」。

歷史上的三個寒冷乾燥期:第一個乾冷期是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第二個乾冷期是從公元一世紀到公元600年,即東漢南北朝寒冷期,在公元4世紀前半期達到頂點,第三個乾冷期是公元1000年至1900年,即宋元明清寒冷期。

竺可楨研究出的溫潤期與乾冷期,是氣候變化的總體趨勢,但也會出現氣候階段性的上升或下降。

03

將這一總體氣候變化特徵,與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更迭對應,就會有驚人的發現,幾乎每一個王朝末期,都出現了乾冷天氣。

第一個溫潤期,中國北方還有大象存在,陝西考古發現鱷魚骨頭等,都說明北方氣候溫潤,但到了商朝晚期氣候轉冷,《國語》中記載是「河竭而商亡」。《國語》中還記載「昔伊、洛竭而夏亡」,說明夏朝末期或也出現了氣候反常,階段性的氣溫下降。

第二個溫潤期,處於春秋戰國到東漢之初,中原農耕文明非常強大,春秋戰國秦朝西漢幾乎一直壓制草原民族,中國也出現了西漢盛世。有網友質疑為何春秋戰國時諸侯打仗不缺糧,三國時期諸葛亮總是缺糧,或許也與天氣變冷有關。

這一溫潤期之後,中原歷經三國亂世、五胡亂華等400餘年的動亂,正好大致與長達600年的第二個乾冷期對應。第二個乾冷期在公元4世紀前半期達到頂點,北魏《齊民要術》中記載的農作物種族時間,約比如今推遲了半個月。

第三個溫潤期,中國處於隋唐時期,這時中華文明達到了又一高峰,但在唐朝末年氣候逐漸變冷,之後唐朝滅亡,中國經歷五代十國與宋朝建立。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第三個乾冷期到來,稱雄一時的吐蕃從此沒落,唐朝時吐蕃能與盛唐爭鋒,但之後卻一蹶不振。

04

第三個乾冷期是公元1000年至1900年,即宋元明清寒冷期,長達千年的乾冷期中,也存在相對溫暖與相對寒冷時期,而相對寒冷時期,往往就是王朝滅亡的時期。

1,北宋時期,一定程度上延續隋唐溫潤氣候,但在北宋末期氣候開始變得更冷。《宋史》記載的北宋168年中,涉及當時異常氣候的資料共240條。公元1100年以前的北宋前中期,有冬暖的氣候記錄110條,冬寒的記錄64條,而公元1100年之後的北宋後期,有寒冷的氣候記錄66條,冬暖氣候的記錄一條都沒有。

2,南宋時期,中國整體氣溫繼續下降,但在南宋晚期氣溫尤其寒冷,史書記載1258 年杭州「西湖冰合」,這不是簡單的結冰,而是整個西湖水面全部冰凍了起來,用現在網絡語言說,這叫做「史詩級寒潮」。現代學者研究發現,或與1257年印尼火山大爆發有關,火山灰遮擋了陽光,導致之後歐亞大陸數十年寒冷,直到14世紀氣溫才恢復正常。

3,元朝末年,中國氣溫又一次達到階段性低谷,史書記載元朝末年天災不斷,饑荒遍地,其原因固然與元朝治國粗糙有關,但與天氣變冷卻又密切相關。馬德在《氣候顛覆歷史》一書中指出,明朝之後氣溫逐漸回升,之後有了明朝洪武盛世。

4,明朝末年,中國氣溫達到了5000年來的最低谷,我們都知道明朝遭遇「小冰河期」,天災不斷,清朝建立後氣溫逐漸上升。

總得來說,在第三個乾冷期中,王朝更迭更與氣溫下降密切相關,氣溫達到階段性低谷時,往往就會出現王朝更迭,之後盛世出現,再之後氣溫下降王朝搖搖欲墜。

氣候之所以影響王朝更迭,原因主要在於中國是農耕文明,看天吃飯,氣溫下降乾燥寒冷時,農業產出急劇下降,國力急速下降,內憂開始出現,而當中原氣溫下降時,北方氣溫更冷,產出也會更少,於是草原民族往往也會隨之南下,因此這時就會出現內憂外患,王朝在內外夾攻之下而崩潰。

伴隨著氣候相對轉暖,新王朝開始出現,由於氣候轉暖,農業產出豐富,國家有實力輕徭薄賦,於是盛世開始出現,國力也一度非常強大。

可見,歷史上的戰亂與和平穩定時期的周期性波動,與氣候變動的周期密切相關。或者說,氣候在一定程度上主導了中國歷史。

相關焦點

  • 現代科學證明,中國王朝興衰的背後,還真與的「天命」有關
    與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國歷史尤為豐富,每隔數百年就會出現王朝更迭,治亂循環,猶如魔咒的輪迴一樣,尤其秦始皇一統六國後,中國歷代王朝壽命鮮能超過三百年。王朝頻繁更迭的背後,通常被總結為土地兼併、吏治崩壞、官逼民反、外敵入侵、帝王荒淫等原因,但現代科學家發現,歷代王朝更迭的背後,幾乎都存在一個共性,還真有一個「天命」的原因。
  • 中國歷代王朝為何都不往西伯利亞拓展空間?
    如果仔細去翻看中國古代史,自然就會發現中國歷代王朝,版圖面積是不斷拓展的。原先只是侷促在黃河中下遊,漸次往東北、南方和西北等地發展。由此逐漸構建了中國的領土。不過很多人都會發現,那就是西伯利亞並不在內。問題在於,大多數王朝,為何對西伯利亞都沒啥興趣。
  • 土地與歷代王朝的興衰,有因果關係嗎?專家:結果是必然的
    看下歷代王朝在其晚期經濟上所出現的症狀,不難發現,以下這幾點是共通的:稅收大量短缺。每個王朝在其建立之初,都曾有過一段時間的安寧和繁榮,如漢朝有"文景之治""光武中興",唐朝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清朝有"康乾盛世",宋明兩代也曾有過休養生息、政治清明、國家財政充裕、人民生活安康的和諧局面。
  • 「彼蒼者天,何其有極」,氣候與「王朝更迭」有何關係?
    中國從奴隸社會時期,有了文字記載以來。中國的政權中心就一直在發生變化,這與氣候的變化有很大的關係。對於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來說,氣候變暖,農耕文明的發展就會迅猛一點,侵略性也強。氣候變冷,遊牧文明的戰鬥力就會加強,遊牧民族的襲擾也就更加的頻繁,這一時期王朝更迭的速度快,這一時期就是寒期。
  • 為什麼歐洲王室千年不變,而中國王朝不到三百年就要改朝換代?
    我國古代的朝代一直都在不斷的更替,這些朝代中,也很少有超過300年歷史的,但是歐洲王朝卻很少更迭,甚至是幾千年都不變,這是怎麼回事呢?首先要知道我國古代歷代王朝的基本國策都是重農抑商,所以也造就了古代的中國就是典型的農業大國,這樣的國情也決定了古代中國有太多的人口都是農民,我們都知道古代農業基本都是靠天吃飯,沒有現代化的農業技術,也沒有現代化的農具,本來糧食產量就不穩定,如果一旦發生荒年,糧食產量不夠的話,政府必然就要開倉放糧,但是這都是在政府行之有效的情況下
  • 周亦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權更迭模式識別與影響
    筆者基於固定效應模型,將經濟增長率和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等納入參數變量,通過計算機R語言對模型進行線性回歸模擬,分析變量之間的變動關係。數據建模結果顯示,政權更迭與有關國家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總體呈現先抑後揚的變化特徵,但其與中國在相關國家各項投資指標無顯著關係。
  • 中國歷代藏書文化知識大全
    中國歷代帝王都很重視藏書文化,周朝的守藏室,漢朝的麟麟閣,清朝的文淵閣等都非常具有代表性。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全面介紹我國歷代經典的藏書文化知識,使您對歷代的藏書文化有著更為系統的了解和認識。一、先秦藏書文化我國古代藏書文化歷史悠久,最早的藏書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周代。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周守藏室之史」,這個「藏室」,就是周王朝皇室收藏圖書檔案的地方。春秋戰國時期,從孔子開始,圖書開始從官方傳入了民間,私人藏書便由此開始。
  • 簡單介紹~中國歷代王朝順序列表及簡介
    但對劉邦來說,推翻秦朝只是暫時性勝利,更大的挑戰還在後面,與西楚霸王打了五年,在公元前202年統一天下,建立西漢王朝。劉邦起兵三年,在位11年,做了四年漢王,七年皇帝,當皇帝啊並不輕鬆,因為異姓諸侯王嚴重威脅漢朝。直到劉邦去世那一年才徹底平定。東漢光武帝劉秀22年起兵,三年後建立東漢王朝,和劉邦建立西漢政權一樣,只用三年,都是自帶外掛的帝王。
  • 與中國密切相關
    導讀:因疫情原因,中國對國外商品的進口量迅速減少,這使得龍蝦在澳洲大量囤積,價格暴跌,當地民眾採購量急劇上升。12月15日,伍爾沃斯超市開始對龍蝦實行限購措施,每人每次只能購買四隻。16日,科爾斯超市也實行同樣舉措。這兩家是澳大利亞地區規模最大的超市,市場份額超過80%。
  • 從薩克森看德國︱雙城記:王朝之間的競爭
    除此以外,中世紀的德意志王朝也紛紛打造各自的中心城市。因為中世紀的德國並沒有一個像法國巴黎那樣的固定都城,每個朝代都是立足不同的地域而興起的。故而在朝代更迭之時,是競相建造宏偉都市的時刻,皇帝們在城市中建造大教堂,既將其當作自己的身後安葬之地,也體現其對基督教的虔誠。如今,許多這類城市和教堂都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其巍峨聳立的大教堂仍然表現著中世紀諸王朝的榮耀。
  • 中國亡得最冤的王朝,本是史上最強大的王朝,卻因最強大而滅亡
    在中國歷史上,王朝的興衰變化是很常見的。一個王朝的興起總是伴隨著另一個王朝的衰落,這個衰落的王朝最終只能滅亡。被毀滅的王朝幾乎都是因為太衰弱而被新興軍事力量打敗的。但是歷史上有一個朝代是例外。他的毀滅不是因為自己太虛弱,而是因為自己太強。
  • 西方人很疑惑,中國幾千年的王朝史,為何到現在沒有保留王室?
    除去早期禪讓制的傳承模式,後來的道路上,封建王朝在歷史中的佔比處絕大部分。甚至中間即便經歷過數次的朝代更迭,封建帝制卻依舊存在於歷史的長河中。從早期的夏商周,到後來的元明清。2000多年的為中國帶來了前無古人的輝煌,同樣也帶來了後無來者的恥辱。同期跟我們相同的英國與日本,也是在王室的統治下帶來了輝煌與恥辱。
  • 這批生態環境領域相關的人事變動,說明了什麼?
    原創 張楠 中國環境12月3日,甘肅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決定任命劉長根為甘肅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劉長根此前擔任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這是生態環境部內設機構主要負責人首次到地方擔任副省長。
  • 西方人不解,中國有幾千年的王朝歷史,為何卻沒有保留王室?
    首先是很多歷史學家都共同認為的,中國的大一統王朝更替頻繁,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認同感。在中國古朝代更替之時,新的朝代對舊的朝代都會採取鏟草除根的做法,逐漸消失舊朝代在民眾心中的印象,從而建立起來本朝代給予人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在這樣循環的過程中中國更迭頻繁的朝代難以有一個王朝能夠在民眾心中形成長久的認同感。而西方國家以英國為代表,國王在民眾的認可度和存在感較為強烈,因而改革過程中封建勢力得以在這樣的情況下留下自己的色彩。
  • 《自然》雜誌發文:重症新冠患者可能與五大基因密切相關
    《自然》雜誌發文稱  重症新冠患者可能與五大基因密切相關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胡定坤 張夢然)日前,由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中國中山大學、西湖大學等機構科研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
  • 明王朝文官體制的罅隙
    早在張居正對文官集團大刀闊斧的改革之前,明王朝就積弊已深。 這種弊病來自於與中央集權極度匹配的文官體制。 縱觀明代一朝,除去草創之初的洪武、永樂兩代,文官為王朝官場的主體已成為絕對趨勢。
  • 大明王朝歷代皇帝官方肖像
    朱元璋明朝,中國歷史上一個風雲詭譎的王朝。從太祖朱元璋立國的那天起,明朝註定就不會安生,因農民起義而生,也因農民起義而滅,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在位31年。在位期間,廢除行省制,打擊貪官。朱元璋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
  • 解密《王朝》:如何打造動物版「權利的遊戲」
    選擇「有票房」的動物  為什麼選擇這五種動物作為《王朝》的主角?邁克·岡頓介紹,動物主角們必須具備以下標準:「第一,一定是有票房的動物,就是要是觀眾喜歡的,比如說獅子、老虎、黑猩猩,不管怎麼拍,大家都會喜歡看;第二,這些動物必須被我們足夠了解。有科學家能為我們提供動物故事背後的行為邏輯和背景故事。
  • 《自然》雜誌發文:重症新冠患者可能與五大基因密切相關
    《自然》雜誌發文稱重症新冠患者可能與五大基因密切相關科技日報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胡定坤 張夢然)日前,由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中國中山大學、西湖大學等機構科研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發文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或與5大關鍵基因密切相關,這一發現為新冠治療藥物篩選提供了重要線索。
  • 宋代經濟實力強勁,是唯一完全募兵制的王朝,為何卻是最弱朝代?
    農業手工業尤其商業上的迅速發展,使歷代王朝望而卻步。在海外貿易達到頂峰時,它與世界上50多個國家做過生意。宋代財政收入最高的是六千多萬貫,光是稅收就佔到了70%。因此,宋代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的王朝。然而,綜合國力如此強大的國家,為何卻說是最弱的朝代,其原因在於其中的制度。宋代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唯一一個完全實行徵兵制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