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薩克森看德國︱雙城記:王朝之間的競爭

2020-11-29 澎湃新聞

在中世紀的歐洲諸王朝,總會建造一座象徵著王朝權力的中心城市,這座城市不一定非要有行政或經濟的職能,而是僅僅作為王室成員安葬的地方,往往建有宏偉的教堂。如加洛林王朝的亞琛,法國卡佩王朝的聖德尼修道院,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埃斯科裡亞爾修道院……德國也不例外,中世紀的幾個王朝都尋求代表王權的場所,將其打造成這個王朝的象徵。

德國有一條「帝王之路」的旅遊路線,從東邊的維也納經由林茨、帕騷、雷根斯堡、紐倫堡、班貝格、維爾茨堡,一直到達法蘭克福。這是哈布斯堡王朝時期的加冕之路,但在中世紀也被各王朝廣為使用。這條道路基本上是沿著從多瑙河上遊經由美因河到達萊茵河的,同時也是溝通德國東西的商業河道。美因河沿岸的許多城市在不同的歷史時段先後成為過重要節點:法蘭克福是皇帝選舉和加冕的城市,雷根斯堡是召開帝國會議的城市,紐倫堡是皇室寶物的保管地,維也納是皇都……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的統治就是在這些城市之間穿梭,以儀式性的活動表現它們對封臣的控制和對國家的權力。

除此以外,中世紀的德意志王朝也紛紛打造各自的中心城市。因為中世紀的德國並沒有一個像法國巴黎那樣的固定都城,每個朝代都是立足不同的地域而興起的。故而在朝代更迭之時,是競相建造宏偉都市的時刻,皇帝們在城市中建造大教堂,既將其當作自己的身後安葬之地,也體現其對基督教的虔誠。如今,許多這類城市和教堂都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其巍峨聳立的大教堂仍然表現著中世紀諸王朝的榮耀。在德意志的第一個王朝——薩克森王朝與第二個王朝——法蘭克尼亞王朝更迭之時,也出現了以不同的城市為代表的權力之爭。

薩克森王朝的「羅馬城」

薩克森王朝發源於德國北部的易北河中下遊地區。王朝的權力中心位於哈爾茨山西北部的希爾德斯海姆(Hildesheim)。這座城市在11世紀初被皇室委託給主教伯恩瓦德進行建設,很快立起了兩座氣勢磅礴的大教堂——聖瑪麗大教堂(又是希爾德斯海姆的主教座堂)和聖米迦勒大教堂,被譽為「早期羅馬式建築的瑰寶」。尤其是聖米迦勒大教堂的中殿穹頂上繪製著耶穌的譜系圖,聖瑪麗大教堂的銅鑄大門上刻畫著栩栩如生的聖經故事。這些都有效地提升了薩克森王朝的地位,為其增添了榮耀。除此以外,在薩克森的東部邊疆,皇帝們也試圖將德意志風格的城市推廣到斯拉夫人的土地上。最著名的要屬馬格德堡。奧託大帝在易北河畔建造了這座城市,並且頒布了城市法,保護該城的商人和商業貿易。馬格德堡法(Magdeburger Recht)向東廣泛流傳,影響了今德國東北部、波蘭以及捷克西部的許多城市。

奧託大帝進入馬格德堡並頒布城市法。19世紀所繪的想像圖。

在薩克森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亨利二世在位時,卻傾力建造一座新都。這就是班貝格(Bamberg)。

班貝格位於今天巴伐利亞州的北部,在歷史上屬於法蘭克尼亞地區,與德國北部的薩克森地區被圖林根森林隔開。建設班貝格,是薩克森王朝向東和向南擴展的自然結果。亨利二世打造班貝格的初衷是為了滲透到法蘭克尼亞的東部,這裡在羅馬帝國崩潰以後主要是斯拉夫人居住,在10世紀初出現城市。被併入薩克森王室之後,這裡一開始屬於法蘭克尼亞地區西邊的維爾茨堡教區管轄。但到11世紀初,皇帝亨利二世想要在法蘭克尼亞地區的東邊建立一個新的教區,以分擔不斷膨脹的維爾茨堡教區的職能,並且推動法蘭克尼亞東部的基督教化。於是,1008年,在與維爾茨堡主教和教皇協商之後,亨利二世命令在班貝格建造大教堂,1012年完工。亨利二世給予班貝格主教大量的特權和世俗權力,想要將班貝格打造成一個能夠表現其權力的駐地城市,使其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中心。亨利二世在建設班貝格的過程中,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充分利用了這裡特殊的地形,即七座小山丘,在每座山丘上都建有一座教堂。這是在模仿「七丘之城」羅馬,從而使班貝格被稱作「法蘭克尼亞的羅馬城」。這也正是亨利二世想要在德意志建造一座集世俗與宗教權力於一身的新羅馬城的初衷。

亨利二世之所以如此,也與他的身世背景有關。在薩克森王朝的歷代統治者當中,他是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統治者,作為支系後裔,他是通過政變奪得了權力成為國王。而且,他的人生中最不圓滿、最遺憾的就是沒有子女後代。前一種命運是他自己爭取來的,而後一種命運是他被安排的。為了證明第一種命運,他要在眾多敵對者面前極力拉攏教會作為自己的支持者;為了對抗第二種命運,他選擇了基督教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在亨利二世統治期間,在德意志各地總共建造了270座修道院。他因此被稱作「穿紫袍的教士」。他將建造班貝格當作自己最重要的使命,為此,他甚至在法蘭克福宗教會議上跪倒在眾多大主教和主教面前,懇請他們支持自己的計劃,最終迫使維爾茨堡主教讓出一塊地來。班貝格建成8年後,亨利二世還邀請了教皇本篤八世造訪這裡,參加班貝格大教堂的慶典儀式,這也是為亨利二世助威,幫其增強權力合法性。至此,亨利二世達到了人生的巔峰,終於可以睥睨命運,成為這個基督教帝國的主宰者。然而,4年後,他便病逝了,被安葬在這座他建造的班貝格大教堂中。

薩克森王朝締造的「新羅馬」

1493年繪製的班貝格圖像,可以一瞥這座小型的「七丘之城」和「新羅馬」。

班貝格大教堂位於全城的最高點,從集市到這裡要一路爬坡。當到達這座教堂的觀景臺時,整個城市便一覽無餘了。這個地方最能體現出最高權力的意味來,城市的垂直分布也是權力的體現。班貝格大教堂宏偉狹長的中殿兩端,分別有兩座鐘樓,體現了晚期羅馬式和早期哥德式風格的混合風格。教堂的兩端都可以作為祭壇,故而沒有正門,只能從邊門進入,這也是德國許多早期哥德式教堂的特色。從鐘樓腳下的側門進入教堂的側廊後,一股涼風撲面而來。教堂的明顯處放有一尊文藝復興時期雕刻的石棺,這是亨利二世夫婦的墓葬。石棺上面是夫婦二人的石刻臥像,石棺的四面刻有亨利二世夫婦的生平,體現了他們對基督教的無限虔誠。在石棺旁邊的一個石柱上,還有一名騎士的雕像,倚著柱子高高懸掛在半空中。這是一位無名騎士,身份不詳,但是在許多歷史和藝術史的教科書上都有他的身影。到20世紀20年代,它居然被納粹附會成德意志的象徵,面向東方,徵服東方。

班貝格大教堂

班貝格大教堂中國王亨利二世夫婦的浮雕

在中世紀中期以後,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班貝格城市又出現了拓展。建在橋上的市政廳別具特色。被雷格尼茨河環繞的市政廳,牆體上塗滿了鮮豔的色彩和精緻的圖案,使其與沿河的建築群一道得到了「小威尼斯」的稱號。市政廳與周圍的集市一道,坐落於班貝格大教堂腳下,在政治生活中也仰仗於大主教。由於相差了數百年,城堡區與市政廳附近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風格。到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代,班貝格大主教進一步加強對城市的建設,在大教堂周圍建造主教宮殿群,從而使這裡有了文化遺產的規模。

班貝格市政廳的正門

班貝格的市政廳,因其水路連通而又使城市被稱作「小威尼斯」。

由於位於法蘭克尼亞的最東端,班貝格在中世紀時與斯拉夫人地區毗鄰。除了軍事徵服之外,班貝格城市的建築風格也對東邊的波蘭、匈牙利產生了影響。這座城市既是薩克森王朝的新中心,也是其向東擴張的橋頭堡。由此可以看出,它也是薩克森王朝東擴政策的產物。亨利二世在位時聯合其東邊邊境上的斯拉夫人與共同的敵人——波蘭人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鬥爭,在東方問題上一直堅持積極進取的態度。班貝格作為向斯拉夫人傳教的中心,也是這一政策的產物。

施佩耶爾與班貝格的競爭

每一朝都有自己的中心城市。在薩克森王朝式微之後,新的王朝繼起,必然創建一個新的首都城市,這就是施佩耶爾(Speyer)。它的目標就是要超越班貝格。

亨利二世死後,由於無嗣,薩克森王朝告終,取而代之的是康拉德二世,及由其開創的法蘭克尼亞王朝(或稱薩利安王朝)。這個王朝最為人熟知的人物便是皇帝亨利四世,他在位時期(1056-1106年)與教皇展開主教敘任權(即向主教和修道院長授予職權的權力)之爭,而其在冰天雪地裡赤足向教皇格裡高利七世低頭認錯的「卡諾莎覲見」一直是世界歷史教科書中的經典橋段。不過,除了這段軼事之外,法蘭克尼亞王朝時期對於德意志歷史而言,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在此期間德意志針對教皇和教會的政策逐漸發生轉變,從此前的依靠教廷轉向倚重諸侯。這時期德意志的重心從東北部轉向了中西部,核心區域範圍從今德國西部,萊茵河的中遊一帶,美因河從東向西貫穿其中,中心城市設在萊茵河沿岸的施佩耶爾、沃爾姆斯等,屬於今天的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距離海德堡都不遠。這個區域正是加洛林王朝的東半部分——奧斯特拉西亞,也是之後東法蘭克部分的政治中心。因此,相對於此前的薩克森王朝和之後的霍亨斯陶芬王朝,法蘭克尼亞王朝擁有權力合法化的優勢。

1550年繪製的施佩耶爾城市圖像

法蘭克尼亞王朝建立之初,為了與前朝競爭,康拉德二世決定建立一個新的中心——施佩耶爾。這是一種符號的競爭,也是一種權力宣傳的競爭,在其背後,表現出來的是王朝易代。

在班貝格大教堂建成的20年後,又一座象徵著王朝中心和最高權力的大教堂開始修建了,這就是施佩耶爾大教堂。1030年,康拉德二世下令修建一座超過班貝格大教堂的新教堂,他的目標也是要建造一座當時基督教世界最大的教堂。這座大教堂的走廊竟然長達134米,其結構也達到驚人的對稱,顯得異常肅穆和高貴。在其外部,有綠色的穹頂和紅色的塔樓。正對著教堂的是一條很長的道路——馬克西米連大街,這條大街是城市的主幹道,一直延伸到最西邊的高達50多米高的西城門,與位於城市最東邊的大教堂遙相呼應。大街可以當作大教堂走廊的延伸,兩旁房屋鱗次櫛比,從視覺上強化了大教堂的對稱感和莊嚴感。這樣一來,整座城市都可以被當成一個大教堂了。這也正是康拉德二世想要建造的「聖城」。

萊茵河左岸的施佩耶爾大教堂,中世紀以後經過多次增建。

施佩耶爾大教堂前面的馬克西米連大街,構成了整座城市的東西方向中軸線。

與班貝格大教堂一樣,施佩耶爾大教堂中也放有法蘭克尼亞王朝諸皇帝及其皇后的石棺。加上之後的霍亨斯陶芬王朝、哈布斯堡王朝君主,共有8位皇帝安葬在這裡,因而是一個象徵著皇權的教堂。康拉德生前未能看到大教堂的修成,他的屍體是後來才運到這裡的。

施佩耶爾大教堂內部

在康拉德去世半個世紀之後,他的孫子亨利四世決定擴建施佩耶爾大教堂,以更加體現他的雄心壯志。亨利四世與教皇格裡高利七世作對,他想要建造一座甚至能夠超過教皇的大教堂的建築。亨利四世不僅想要把持世俗權力,更想從教皇手中攫取宗教權力,因此,這座大教堂也可以看成是德意志皇帝對基督教中心羅馬的挑戰。在亨利四世前往卡諾薩覲見之前,就是住在施佩耶爾的,這裡成為他對抗羅馬教廷的根據地。同時,受教皇唆使的薩克森公爵在德意志國內帶頭反對亨利四世。正是薩克森這個夙敵迫使法蘭克尼亞的君主們不斷增強自身合法性,施佩耶爾也因此而有了對抗班貝格的象徵性意義。

在中世紀中期的德意志,群雄並起,逐鹿不斷,並沒有哪一個諸侯或皇帝能夠贏得絕對的勝利。德意志的地緣從一開始就是五大公國並立的格局,這種格局在整個中世紀都沒有被打破過,直到哈布斯堡王朝的崛起。五大公國所在的五大地域之間也是相互競爭、攀比,王侯往往以拉攏教廷和建設「聖城」作為權力之爭的表象。班貝格和施佩耶爾是集中體現。它們為我們留下了歷史和文化遺產,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德意志內部薩克森與法蘭克尼亞的地域之爭,以及德意志的東進和南下的道路之爭。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從薩克森看德國︱「強力王」奧古斯特與德勒斯登
    1945年2月的一個晚上,德國東部城市德勒斯登的上空雲集了大量飛機,它們進行了數個小時的轟炸,使這座巴洛克城市淪為一片廢墟。德勒斯登是德國東部非常漂亮的一座小城,被譽為「易北河畔的佛羅倫斯」,卻在二戰中遭此厄運,令人們不勝唏噓。
  • 從薩克森看德國︱宗教改革500年:路德背後的薩克森公爵
    這個城堡叫作瓦特堡,位於今德國圖林根州的愛森納赫城的西邊。在這裡,接待他的是薩克森選侯弗裡德裡希三世派來的使者。路德這才放下心來,弗裡德裡希是支持新教的。從最初,弗裡德裡希就反對教皇在薩克森地區兜售贖罪券,並且在三年前教皇命令路德到羅馬接受審判時從中運作,將審判改在了德意志境內,避免了路德遭受厄運。
  • 從薩克森看德國︱柏林的興起與普魯士超越薩克森
    從薩克森的邊疆小鎮到商業城市薩克森的核心地帶主要是沿著易北河的區域。但是在其不斷東擴的過程中,也興起了不少邊疆藩國。其中有一個北部邊區(Nordmark),位於易北河與更東邊的奧得河之間,成為中世紀德意志向東拓展的橋頭堡。這個邊區有一座10世紀由奧託大帝建造起來的城堡——布蘭登堡,依託城堡形成了一座防禦性城市。
  • 尋味德國 尋味薩克森
    巴洛克時期(大約在16-17世紀),在薩克森的節日慶典之後,客人們一定要被稱體重。如果體重沒有增加,就證明當天的菜餚不合格,而且對薩克森君候的美意不領情。這個傳統被保留至今,每一位客人能否在這裡好好享受美食,對主人來講仍是最重要的。今天在薩克森,我們還可以品嘗到許多傳統的高熱量美食,當然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清淡菜餚。相配的當然是薩克森的葡萄酒及啤酒。
  • 看一下溫莎王朝,對英國歷史有偉大貢獻
    ,因為愛德華七世隨父姓,因此維多利亞一世所在的漢諾瓦王朝結束,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開始,這種朝代隨著姓氏的變化而變化的方式,是歐洲歷史朝代更替的主要方式。 公元1910年,愛德華七世只做了9年國王就駕崩了,繼承他王位的是次子兼王儲喬治五世,因此喬治五世成為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第二代國王。
  • 工匠的故鄉鏡頭下的德國薩克森暨朗格精密制表展
    展廳:易北河畔的佛羅倫斯 2015年,逄小威受朗格之邀,遠赴德國薩克森地區,以鏡頭捕捉在21世紀身為薩克森州一份子的豐富內涵。2016年,150餘幅的黑白攝影作品以「薩克森:德國精湛工藝的家鄉」為主題,於北京中國美術館公開展出,並成功落幕。
  • 薩克森——這裡種著「金雷司令」
    本次推送,【產區魅影】專題內容迎來最後一期,我們將為大家帶來德國十三個產區中最後一個產區,它是其中地處德國最東北的產區,也是歐洲最北的葡萄酒產區,這就是薩克森(Sachsen)。
  • 德國薩克森州,歐洲最具吸引力的文化重鎮
    現代德國是由多個各具個性、傳統、文化的聯邦州組成的共和國。薩克森州是德國最古老的聯邦州,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十世紀。二次大戰前,它是德國經濟最強、生活水平最高的州;也是歐洲最具吸引力的文化地區之一。 薩克森州擁有輝煌歷史、精美建築和美妙音樂寶藏,薩克森州是德國數一數二的文化旅遊目的地,曾經被韋廷王朝統治長達八百餘年。
  • 薩克森王國:曾經統治波蘭的德意志邦國
    薩克森王國是德意志的重要邦國之一,曾經統治過波蘭,與華沙大公國組成共主邦聯。後來俄羅斯吞併華沙公國,普魯士獲得薩克森王國40%的領土,使得薩克森王國淪為德意志小邦。那麼薩克森王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敵視法國
  • 「薩克森-波蘭宮廷文物精品展」在故宮舉行
    新華網北京4月8日電(記者廖翊 白瀛)由故宮博物院與德國德勒斯登國家藝術收藏館共同舉辦的《白鷹之光——薩克森-波蘭宮廷文物精品展(1670-1763)》,8日起正式登場故宮午門展廳。
  • 德國的霍亨索倫王族,歐洲的三大王朝之一,距今已經有600年歷史
    眾所周知,霍亨索倫王族(Hohenzollerns)是歐洲的三大王朝之一,為布蘭登堡-普魯士(1415年~1918年)及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的主要統治家族,距今已經有600年歷史。領地在今上內卡河、施瓦本山和上多瑙河之間。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幾位獲得過普魯士最高勳章黑鷹勳章的霍亨索倫王族。腓特烈威廉(Frederick William),布蘭登堡-施韋德公國的藩侯(Margrave of Brandenburg-Schwedt),普魯士王子(1700–1770),腓特烈一世的侄子。
  • 格爾利茨——薩克森最美麗的一座城市,「下西裡西亞之珠」
    格爾利茨位於德國薩克森州的東端,是薩克森第六大城市,尼斯河隔開了這座城城,一半屬於德國,一半屬于波蘭。格爾利茨因靠近德,波,捷三國交界,深受波西米亞文化影響,是一座充滿神秘主義的哥特之城。該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沒有遭受破壞,因此是薩克森最美麗的一座城市,有「下西裡西亞之珠」的美稱。
  • 根源薩克森,造就獨一無二的朗格表
    精湛的工藝倍受藏家肯定,此次特別與寶鴻堂鐘錶攜手舉辦《朗格薩克森制表工藝展覽》,從7月21日至30日期間於寶鴻堂臺中五權旗艦店展覽,想要一睹2018年Saxonia新表風採的鐘表愛好者不容錯過朗格的招牌功能非大日曆莫屬,於1994年10月24日於德勒斯登以四款腕錶正式回歸表壇,當中三款皆搭載大日曆視窗,又以由薩克森地區為名的Saxonia以中置大日曆為主要特色
  • 歐陸戰爭4:美洲1775,勢力最小的國家-薩克森
    在這個美洲大陸地圖上,有一個勢力最為薄弱的外來者,它就是薩克森。薩克森王國(德語:Knigreich Sachsen),在拿破崙時代是數個歷史性聯盟的獨立成員,國祚由1806年至1918年。 從1871年起是德國歷史眾諸侯國中一個獨立的成員,最後於1918年併入魏瑪共和國。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小國家,此刻它也來北美大陸上湊熱鬧來了。薩克森是美國的敵對者,與英國在同一陣營。
  • 目標直指特斯拉 薩克森矽谷2016年汽車總銷量達1500萬
    目標直指特斯拉 薩克森矽谷2016年汽車總銷量達1500萬  葉研 • 2017-05-22 15:10:30
  • 快來看看德國聖誕節的日常吧
    在德國過聖誕節的中國人,你得去教堂,比如聖母瑪利亞大教堂。  下面這幅巨大的王侯出徵圖,追述韋廷王朝的歷代君主在101米長的瓷器壁畫中有1127年到1876年薩克森的三十五位統治者騎馬出行的畫像(畫像的下端標有他們的姓名),還有有隨行的科學家、藝術家、工匠、士兵、兒童和農民,總共九十四人,人物生動、栩栩如生……
  • 德國薩克森地區的吸血鬼城堡,你了解嗎
    克裡布斯泰因城堡位於中薩克森地區北部的同名小鎮上。城堡修建於14世紀,座落在一處位於河邊的獨立巖石上,僅靠一座石橋連結城堡和陸地部分。城堡四周即是懸崖峭壁,地勢險峻。建築風格是中世紀的波希米亞風格,看上去頗有些吸血鬼城堡般的神秘氣息。
  • 動物的社會性--《動物王朝》書評
    【品·鑑】關於講解動物的書有很多,不過那些書大多圍繞著動物的習性闡述的,今天會有一本書另闢蹊徑,從社會性角度去上講述動物的故事,這本書就是來自於中信出版社的《動物王朝》。之所以作者會對這個角度感興趣,我覺得可能和他的生長環境有關:他作為家裡的獨生子,幾乎整個成長過程中都是在動物陪伴下長大的,所以和動物有關的事情都很感興趣,而動物社會性的興趣,在他寫第一本書時候就有了,後來在編輯劉小鷗的鼓勵下,終於完成了目前的這本《動物王朝》。
  • 通訊:從一個生物質發電廠看德國能源轉型
    新華社柏林6月5日電 通訊:從一個生物質發電廠看德國能源轉型  新華社記者喬繼紅  當記者走進位於德國中東部城市馬格德堡的市政公司生物質發電廠,看不到傳統火電廠常見的灰塵和滾滾白煙,也幾乎見不到人,電廠旁邊就是住宅,一隻大狗在悠閒踱步,絲毫沒有印象中發電廠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