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克森王國:曾經統治波蘭的德意志邦國

2021-01-08 船長趣談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長,歡迎乘坐鸚鵡螺號,尼摩船長帶你遨遊知識的海洋。

薩克森王國是德意志的重要邦國之一,曾經統治過波蘭,與華沙大公國組成共主邦聯。後來俄羅斯吞併華沙公國,普魯士獲得薩克森王國40%的領土,使得薩克森王國淪為德意志小邦。那麼薩克森王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一,敵視法國

法國大革命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六被迫放棄君主專制,實行君主立憲。1791年不滿權利受到制約的路易十六企圖出逃,結果失敗被囚。普魯士與奧地利發表《皮爾尼茨宣言》:聲稱若路易十六受到傷害,普奧必定懲罰法國。仇視革命的薩克森選侯國支持《皮爾尼茨宣言》,加入普奧一方。

薩克森選侯國

法國視《皮爾尼茨宣言》為挑釁,對普奧宣戰,自此法國與反法聯盟長期作戰,互有勝負。1805年法軍在奧斯特裡茨大敗俄奧,迫使俄奧求和。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在拿破崙的壓力下放棄皇帝稱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巴伐利亞等依附法國的德意志邦國組建萊茵邦聯,成為法國的傀儡。不久拿破崙在耶拿會戰大敗普薩聯軍,迫使普薩求和。

二,薩克森王國與華沙公國聯合

弗裡德裡希·奧古斯特一世

1806年12月法國與薩克森籤訂《波茲南和約》:薩克森加入萊茵邦聯;割讓圖林根等地予威斯伐倫王國(拿破崙弟傑羅姆·波拿巴擔任國王),但得到普魯士的科特布斯等地作為補償;薩克森選侯國提升為薩克森王國。薩克森選帝侯弗裡德裡希·奧古斯特一世正式成為薩克森國王。

萊茵邦聯與華沙公國

1807年法普籤訂《提爾西特和約》:普魯士割讓瓜分波蘭立陶宛聯邦時得到的領土,成立華沙公國。華沙公國君主由薩克森國王弗裡德裡希·奧古斯特一世兼任,薩克森王國與華沙公國組成共主邦聯。華沙公國的實權控制在法國手裡,弗裡德裡希·奧古斯特一世僅為名義上的君主,並無實權。1812年拿破崙遠徵俄國,薩克森王國出兵2.1萬,華沙公國出兵10萬支持。結果法軍慘敗,反法聯軍佔領華沙公國,薩克森與華沙的共主邦聯結束。

三,加入德意志邦聯

維也納會議

1813年反法聯軍在萊比錫會戰大敗法軍,薩克森於是退出萊茵邦聯。普魯士想要徹底吞併薩克森,與俄國達成了秘密協定。1814年拿破崙退位,英俄普奧召開維也納會議。由於英奧的抵制,普魯士未能吞併薩克森,但吞併了薩克森王國40%的領土與華沙公國的少量土地,華沙公國大部則被俄羅斯吞併。自此薩克森喪失了德意志重要邦國的地位,淪為德意志小邦。

弗裡德裡希·奧古斯特二世

1815年德意志邦聯成立,薩克森王國加入邦聯。1827年弗裡德裡希·奧古斯特一世病逝,弟安東成為薩克森國王。安東實施改革,使得薩克森的經濟得到改善。1836年安東病逝,侄弗裡德裡希·奧古斯特二世成為薩克森國王,他實施自由主義改革,獲得了人民的普遍支持。1848年革命爆發,弗裡德裡希·奧古斯特二世卻趨於保守,反對君主立憲,依靠普魯士的幫助將革命鎮壓。1854年弗裡德裡希·奧古斯特二世病逝,由弟約翰繼任薩克森國王。

四,併入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與薩克森

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約翰支持奧地利,反對普魯士。結果普軍在薩多瓦會戰獲勝,想要趁機吞併薩克森。由於法奧擔心普魯士做大,反對其吞併薩克森,使薩克森王國得以保留,加入普魯士主導的北德意志邦聯。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薩克森出兵支援普魯士。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薩克森王國成為德意志帝國境內一個擁有一定自治權的邦國。

一戰

1873年約翰病逝,子阿爾貝成為薩克森國王。阿爾貝喜歡軍事,對政治不太熱心,將政務交給宰相處理,使得薩克森王國成為歐洲典範的君主立憲制邦國。1902年阿爾貝病逝,弟格奧爾格成為薩克森國王。格奧爾格在位2年就病逝,1904年其子弗裡德裡希·奧古斯特三世成為薩克森國王,1914年一戰爆發,他成為德國元帥,參與一戰。1918年德國爆發革命,弗裡德裡希·奧古斯特三世被迫退位,薩克森王國滅亡。

總的來說薩克森是德意志的一個重要邦國,曾經統治過波蘭。但是拿破崙戰爭後,薩克森的許多領土遭到普魯士吞併,自此淪為德意志小邦,對德意志不再有重要影響。

相關焦點

  • 從薩克森看德國︱柏林的興起與普魯士超越薩克森
    阿斯坎尼家族雖然沒能在西邊的薩克森祖地經營,但在東邊新的土地上縱橫馳騁,向波蘭、丹麥索取土地,將德意志帝國和布蘭登堡領地的疆域一直向東延伸到奧德河,向北拓展到波羅的海。一直到14世紀初,阿斯坎尼家族治下的領地都在不斷擴張,布蘭登堡成為這個蒸蒸日上的領地的首府。
  • 從薩克森看德國︱「強力王」奧古斯特與德勒斯登
    近代的薩克森選侯國統治薩克森的韋廷家族分裂後,薩克森也分成了兩半。阿爾布雷希特系的阿爾布雷希特三世(1486-1500)獲得薩克森公爵頭銜,選擇以小城德勒斯登開始對他新獲得的薩克森公國的統治。當然,這個薩克森公國與以前的同名公國相比,已經大大縮小了,它的範圍相當於以前的薩克森公國的邁森邊區,即韋廷家族的龍興祖地。
  • 特立獨行的人:德意志貴族為何不愛講德語?|德意志|德語|巴伐利亞|...
    歐洲各國的統治家族互相通婚,比如英國自漢諾瓦王朝開始,因為信奉新教,貴族(特別是王室和高級貴族)較少與天主教國家(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等)的貴族通婚,所以英國貴族在婚姻中的選擇面較窄,德意志的廣大新教貴族是英國貴族最重要的婚姻對象。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丈夫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在2000年說過:歐洲的各個統治家族互相之間很熟悉。他們經常見面,交流很多。
  • 從薩克森看德國︱宗教改革500年:路德背後的薩克森公爵
    在這裡,接待他的是薩克森選侯弗裡德裡希三世派來的使者。路德這才放下心來,弗裡德裡希是支持新教的。從最初,弗裡德裡希就反對教皇在薩克森地區兜售贖罪券,並且在三年前教皇命令路德到羅馬接受審判時從中運作,將審判改在了德意志境內,避免了路德遭受厄運。
  • 從薩克森看德國︱雙城記:王朝之間的競爭
    美因河沿岸的許多城市在不同的歷史時段先後成為過重要節點:法蘭克福是皇帝選舉和加冕的城市,雷根斯堡是召開帝國會議的城市,紐倫堡是皇室寶物的保管地,維也納是皇都……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的統治就是在這些城市之間穿梭,以儀式性的活動表現它們對封臣的控制和對國家的權力。除此以外,中世紀的德意志王朝也紛紛打造各自的中心城市。
  • 從拿破崙戰爭到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梳理普魯士崛起的發展脈絡
    事實也的確如此,普魯士是德國近代精神和文化的代名詞,同時也是後來德意志第二帝國中央集權制度和軍國主義的來源。俾斯麥所奉行的鐵血政策,其背後也確實存在普魯士的傳統。作為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強大邦國,普魯士是唯一可以與掌控皇位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相匹敵的存在。然而自從歐洲三十年戰爭結束,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下的歐洲大國以國際法的方式將德意志地區邦國林立的狀況固定化,從而形成均勢秩序。
  • 「薩克森-波蘭宮廷文物精品展」在故宮舉行
    新華網北京4月8日電(記者廖翊 白瀛)由故宮博物院與德國德勒斯登國家藝術收藏館共同舉辦的《白鷹之光——薩克森-波蘭宮廷文物精品展(1670-1763)》,8日起正式登場故宮午門展廳。
  • 東普魯士作為德國的龍興之地為何如今成為了俄羅斯和波蘭的領土
    條頓騎士團保留普魯士的殘餘領土,但被迫效忠波蘭國王,成為波蘭的附庸國。這就是歷史上普魯士稱臣于波蘭以及日後波蘭和德國領土爭端的最初由來。柯尼斯堡從此成為條頓騎士團國的新首都,而條頓騎士團則成為波蘭王國的附庸。柯尼斯堡作為條頓騎士團在北歐開疆拓土的重要據點在其誕生之初與其說是一座城市,倒不如說是一座軍事城堡。
  • 普魯士為何能在德意志邦國中率先崛起?財政充裕、軍事強悍
    普魯士的崛起和德意志的統一離不開容克地主階級,其原意為無騎士稱號的貴族子弟,後泛指普魯士貴族和大地主階層。那麼在德意志眾多邦國中,普魯士是如何脫穎而出,容克貴族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的呢?權力格局的多元化德意志地區,又稱德意志空間,通常是指地理位置處於歐洲中心的德意志族群區域。
  • 歐陸戰爭4:美洲1775,勢力最小的國家-薩克森
    在這個美洲大陸地圖上,有一個勢力最為薄弱的外來者,它就是薩克森。薩克森王國(德語:Knigreich Sachsen),在拿破崙時代是數個歷史性聯盟的獨立成員,國祚由1806年至1918年。 從1871年起是德國歷史眾諸侯國中一個獨立的成員,最後於1918年併入魏瑪共和國。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小國家,此刻它也來北美大陸上湊熱鬧來了。薩克森是美國的敵對者,與英國在同一陣營。
  • 承載波蘭與德國近千年恩怨糾葛的格但斯克最終是怎樣歸屬波蘭的?
    公元966年,波蘭部落統一了周邊西斯拉夫的各個部落,建立了早期的封建農奴制國家。然而,波蘭國家一建立就面臨兇惡的外部環境。其中就有來自西部的德意志諸侯的威脅。雖然當時德意志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但是波蘭的出現讓他們這些諸侯感到了威脅,所以就不斷地進攻波蘭。
  • 1866年8月23日,普奧戰爭結束,德意志拉開統一序幕
    多次擊退反法同盟後,拿破崙廢除神聖羅馬帝國,將神聖羅馬帝國內的德意志各個諸侯國家,組織成立萊茵邦聯並自任護國主。此後不久拿破崙失敗,萊茵邦聯宣告瓦解。 1915年維也納會議後,組成新的德意志邦聯,目的是團結在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散後餘下的大德意志邦國。邦聯成員國由神聖羅馬帝國時期三百多國劇減至三十九國,並確立為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
  • 波蘭奧古斯特三世的去世,引起俄國沙皇和普魯士對它的第一次瓜分
    但波蘭的經濟制度落後,在西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有了較快發展,中東歐各國急起直追之時,波蘭卻仍然實行著中世紀式的莊園農奴制度,工商業進展緩慢,經濟停滯不前。在政治上,波蘭仍處於諸侯封建主割據的局面,實行貴族共和制和自由選王制,而歐洲各國已大多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另外,波蘭的複雜民族構成和教派眾多的情況也加劇了波蘭國內的離心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