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奧古斯特三世的去世,引起俄國沙皇和普魯士對它的第一次瓜分

2021-01-08 小豔芳說事兒

波蘭奧古斯特三世的去世,引起俄國沙皇和普魯士對它的第一次瓜分

16世紀時,波蘭是東歐強國之一,它的疆域北起波羅的海沿岸,南近黑海之濱,西抵奧得河,東達第聶伯河一帶,幅員遼闊,國力強盛,到17世紀上半葉,其版圖達到99萬多平方公裡,人口增至1100萬,其領土之大,在歐洲僅次於俄國。但波蘭的經濟制度落後,在西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有了較快發展,中東歐各國急起直追之時,波蘭卻仍然實行著中世紀式的莊園農奴制度,工商業進展緩慢,經濟停滯不前。在政治上,波蘭仍處於諸侯封建主割據的局面,實行貴族共和制和自由選王制,而歐洲各國已大多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另外,波蘭的複雜民族構成和教派眾多的情況也加劇了波蘭國內的離心傾向。這一切都給了正在迅速上升的中歐、東歐諸鄰國以可乘之機,終於難免被諸強國瓜分的命運。

波蘭的自由選王制早就給諸鄰以可乘之機,俄國、奧地利、法國及德意志諸侯都曾幹預過波蘭國王的選舉。自由選王制還明文規定外國人有資格競選波蘭國王,因此許多國家的王子、公爵曾擔任過波蘭國王。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特二世就是被奧地利和俄國推舉為波蘭國王的,是為波蘭的奧古斯特三世。正是這位國王的去世而引起了對波蘭的第一次瓜分。

奧古斯特三世在1763年10月5日七年戰爭剛結束不久去世。長期垂涎波蘭國土的俄國聞訊立刻行動起來。這時俄國沙皇為葉卡捷琳娜二世,她也是一位歐洲政壇上的有名君主。她在1762年6月28日發動宮廷政變後,派人暗殺了自己的丈夫彼得三世,消滅了政治上的其他對手,很快就坐穩了俄國皇帝的寶座。她一面在國內推行開明政治,一面繼續彼得一世的侵略政策,擬定了巨大的侵略計劃,其中包括瓜分波蘭。當她得知奧古斯特三世去世的消息後,便全力以赴地謀求把她眾多情夫中的一個斯坦尼斯勞斯·奧古斯特·波尼亞託夫斯基扶上波蘭國王的寶座,想把她過去的寵兒變成封臣式的人物並以此吞併波蘭。她在波蘭收買了一些諸侯擔任她的間諜。這是在當年彼得大帝臨終時就寫在遺囑中的方法:「通過製造混亂和煽動妒忌心理瓜分波蘭。用金錢收買具有權威性人物。要影響那些不堅定分子,賄賂他們,以期在選舉國王時插手其事。要支持和資助義勇軍。把俄國軍隊派往這個國家,一有情況就可立即投人。如果毗鄰的強國製造麻煩,可以暫時進行安撫,直到能夠重新取得人們所承認的東西為止。」

俄國女沙皇葉卡捷琳娜的計劃最初在波蘭諸侯中引起了不滿。波蘭的大主教拉迪斯勞斯·盧賓斯基在1763年11月123涑日發表演講表示反對俄國推舉的波尼亞託夫斯基。葉卡-捷琳娜二世以激烈的言詞進行了反擊,並假意聲稱:「我們決心要保持共和政體的現狀及其自由和財產。而且由於我們關心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的不可侵犯性,所以我們永遠不會允許對波蘭的任何瓜分,不管是誰計劃這樣做!」這些諾言其實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為了平息諸侯的不滿並加緊實施彼得大帝的臨終計謀,女沙皇秘密將100萬盧布運往華沙。

普魯士對波蘭也懷有野心,因為普魯士的布蘭登堡和東普魯士之間相隔著格但斯克等波蘭地區,如果得到這些領土,不僅可以使東西兩塊領土聯結起來,從而形和成一個整體,而且可以佔據維斯瓦河口,控制波蘭的對外貿易。因此,弗裡德裡希二世在控制了礦藏豐富、紡交織業與貿易都很發達的西裡西亞以後,下一步的侵略目標就是波蘭。俄國為了順利地瓜分波蘭,已經開始爭取普魯士的支持,俄普為此展開了緊急談判。弗裡德裡希二世本意不希望俄國向歐洲過分擴張,聲稱俄國「對整個歐洲具有危險性」,他們是「北方的野人」、「北冰洋上的蠻人」,但又不願放棄參與這場唾手可得的分贓行動。因此,雙方的談判進行得很順利,可謂一拍即合。

1764年4月11日,葉卡捷琳娜二世和弗裡德裡希二世的代表在莫斯科籤署了一項針對波蘭的同盟條約,條約的秘密條款規定,俄普雙方將「竭盡全力」,必要時甚至動用武力幹涉波蘭,以阻止波蘭變自由選王制為王位繼承制,維持波蘭舊憲法。也就是說,要讓波蘭保留無政府狀態,永遠也不能強大起來。為了拉攏普魯士,兩國還相互保證包括西裡西亞在內的雙方各自的領土完整。這一盟約為以後瓜分波蘭打下了基礎。1764年初夏,沙皇俄國立即派出5萬重兵開進波蘭,以影響即將召開的波蘭議會。5月7日,在盧布加大棒的雙重影響下,波蘭議會在華沙召開。波蘭議會議長立即宣布,協商無法開始,因為面對外國軍隊的幹涉議會沒有應有的選王自由。盧布終於發揮了作用,親俄派大貴族立即推舉了新的議長。9月6日,波尼亞託夫斯基在俄國的剌刀的保護下被推舉為波蘭國王,他是波蘭的最後一名君主。

在國際上,俄普的行動首先得到了英國的承認。但法國和奧地利則表示不滿。瑪麗亞·特利莎最初希望薩克森選帝侯能夠保住波蘭王冠,但當看到這已無可能後,她通過駐華沙的代表表示:「波蘭共和政體及其國王可以繼續存在下去,以便能使它同這個或那個國家保持友好關係。」考尼茨首相為了消除戰爭危險,則盡力試圖使分崩離析的波蘭各派相互妥協,但這沒有任何效果。1764年9月14日,波蘭國王的兄弟、擔任奧地利將軍的安德烈亞斯·波尼亞託夫斯基伯爵從波蘭返回維也納,帶來了波蘭國王的親筆信,告知土耳其也插手波蘭內部派別紛爭,反對波尼亞託夫斯基國王,製造事端。女王為了挽救和平,通過奧地利駐法國和土耳其的大使做兩國的工作,最終這幾個國家都承認了波蘭新國王。

由于波蘭問題,約瑟夫皇帝主張改善同普魯士的關係。自七年戰爭以後,奧地利女王同普魯士國王都竭力避免各種摩擦,雖然相互的仇恨很深。弗裡德裡希二世甚至暗示要同奧地利結盟。這一暗示通過駐柏林大使傳到維也納後,女王和考尼茨對其動機頗費了一番神思。最後,在外交思路上他們達成共識:由於戰後國際關係戲劇化,國際條約多如牛毛,奧地利的目標是避免戰爭,鞏固同法國的聯盟,保持同其他各國的良好關係。1766年6月,約瑟夫皇帝提出去西裡西亞閱兵,這是德意志皇帝的象徵性權利。弗裡德裡希二世知道這是年輕的奧地利王室繼承人對自己的暗示,他將會在西裡西亞見到這位年輕皇帝。但女王和考尼茨擔心普魯士國王的陰謀,禮貌地加以拒絕。約瑟夫很遺憾地對母親說:「我錯過了會晤和結識一個人的唯一一次機會,我無法否認,我對他懷有極大的好奇心。」普魯士國王也同樣地遺憾。

由於俄國的武力幹涉,波蘭的動亂已迫在眉睫,這勢必引起大國間的戰爭。波蘭問題成為瑪麗亞·特利莎和考尼茨主要考慮的問題。女王下令動員了大批部隊,並命令勞東將軍回維也納待命並對可能發生的軍事行動進行商議。奧地利的反應使俄國和普魯士又達成一項新的秘密條約,弗裡德裡希二世向女沙皇保證,如果奧地利入侵波蘭,普魯士將向俄國提供武器支援並保留要求相應的賠償損失的權利。俄國也向奧地利聲明,俄國只是為了保護持不信奉國教者、保障憲法,並以此維持普遍和平而對波蘭進行幹預的。所謂的不信奉國教者是指波蘭的東正教徒和新教徒,他們是俄國女沙皇的支持者。他們試圖在波蘭獲得法律平等,這勢必壯大俄國的勢力,而這時的波蘭國王已經站在波蘭的立場上說話了,他反對這一企圖因此,俄國女沙皇對這位昔曰情人要教訓一下。這激起了奧地利的緊張感。1767年以後,波蘭的局勢進一步惡化。不信奉國教的人請求俄國女沙皇成為波蘭及其法律的保護人,並敦促議會接受這一要求。

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薩克森王國:曾經統治波蘭的德意志邦國
    弗裡德裡希·奧古斯特一世1806年12月法國與薩克森籤訂《波茲南和約》:薩克森加入萊茵邦聯;割讓圖林根等地予威斯伐倫王國(拿破崙弟傑羅姆·波拿巴擔任國王),但得到普魯士的科特布斯等地作為補償;薩克森選侯國提升為薩克森王國
  • 瓜分世界:是誰點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葉卡捷琳娜的前任伊莉莎白女皇就試圖消滅普魯士,與其鄰國一道將其瓜分:腓特烈大帝因伊莉莎白的逝世僥倖躲過這場浩劫,並且恰好躲過了拿破崙的侵佔——只差幾步之遙而已。義大利領土總被分割或拿去做交換,瑞典王國在世紀初已被清算變賣。波蘭的情況則有所不同:它是一個龐大古老的邦國,統治者曾揮師東進抵抗韃靼人的多次侵犯,拯救哈布斯堡王朝於1683年的維也納之圍中。
  • 從薩克森看德國︱「強力王」奧古斯特與德勒斯登
    阿爾布雷希特系的阿爾布雷希特三世(1486-1500)獲得薩克森公爵頭銜,選擇以小城德勒斯登開始對他新獲得的薩克森公國的統治。當然,這個薩克森公國與以前的同名公國相比,已經大大縮小了,它的範圍相當於以前的薩克森公國的邁森邊區,即韋廷家族的龍興祖地。薩克森的另一半歸恩斯特系。
  • 波蘭與俄羅斯有很近的親緣關係,為何波蘭投到美國的懷抱中
    實力大增之後,波蘭人利用俄國人應付韃靼人和瑞典王國分身乏術的時機,大兵壓境,迫使俄國將今天西烏及白俄北部的大片領土割讓給波蘭。更為過分的是,1610年,俄國因王位繼承發生內亂,波蘭軍隊竟然佔領了其首都莫斯科,雖然俄國成功將波蘭軍隊趕出,但烏克蘭和白俄的土地又一次被波蘭蠶食。兄弟間的梁子就此結下。
  • 屢屢被別國合謀瓜分,波蘭: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1772~1795年對于波蘭是段噩夢般的日子,在該時期鄰國俄普奧對其連續三次瓜分,直接導致波蘭滅國。令人費解的是,在距離被瓜分前並不遙遠的歲月中,波蘭曾是令人生畏的歐洲強國,最盛時疆域達100萬平方公裡。還因幫助歐洲抵禦住蒙古和奧斯曼的入侵,被視為「基督教的壁壘」。
  • 歐洲近代史上的奇蹟:普魯士的迅速崛起
    普魯士的崛起可謂歐洲近代史上的一個奇蹟!中世紀後期的普魯士還是一塊很不起眼的波蘭屬地,在神聖羅馬帝國之外。1618年,普魯士迎來了歷史轉機。在經歷了各種政治婚姻、遺產繼承及共同受封后,神聖羅馬帝國東北部的布蘭登堡選候承襲普魯士爵位,實現了普魯士與布蘭登堡的首度聯合。普魯士逐漸成為德意志歷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 為什麼放任普魯士強勢崛起?
    然而,普魯士卻繼承歐洲著名的條頓騎士團能徵善戰的傳統,並以這種彪悍作風和軍事傳統,建立並保持了一支強大的軍隊,令歐洲各國都畏懼普魯士。普魯士除了軍事強悍外,其經濟也十分了得,倚杖布蘭登堡的地理位置優勢,經濟發展也比較紅火,特別是新航路開闢後,普魯士經濟發展趕上了難得的機遇,其支持鼓勵紡織、採礦、造紙等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使得國家經濟迅猛發展。
  • 蘇德合作最高潮:1939年兩國共同瓜分波蘭
    所以,邊界的劃分折射戰後波蘭人熱誠的嚮往、現實的無奈和命運的苦難。  一、波蘭疆界的歷史變遷  波蘭地處歐洲的中心,位於德意志和俄羅斯之間。特定的地緣政治環境註定它疆界變遷的頻繁。10世紀中期,梅什科大公在奧得河和維斯瓦河間開創波蘭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彼雅斯特王朝。奧得河和烏日茨—尼斯河是古老王朝的西部邊界。
  • 波蘭三次被滅國,又三次復國,它為什麼會這樣悲慘的命運
    二戰時,夾在蘇德之間的波蘭,在英法推動下,和周邊的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立陶宛緊密合作,形成對德國的戰略包圍。可是當德國入侵,不僅素有世仇的蘇聯參與了瓜分波蘭領土,其它周邊鄰國也坐視波蘭被吞併,有的甚至拍手叫好,落井下石。
  • 「斯基」曾是俄國最常見姓氏,如今卻很少了,這是為什麼呢?
    蘇聯米28武裝直升機首次曝光時,西方覺得它很像美國的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於是就戲謔地稱之為「阿帕奇斯基」,意為俄國的阿帕奇;基於同樣的原因,蘇聯kh-55巡航飛彈被稱為「戰斧斯基」。 但是如今的俄羅斯人姓氏中很少有帶「斯基」了,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姓氏的消失呢?其實,這是與俄羅斯一百年來的社會變遷密切相關的。
  • 沙皇亞歷山大死後,兩個皇子均在世,為何俄羅斯卻沒有了皇帝?
    亞歷山大一世是蓋世英雄,在他執政期間,俄羅斯帝國版圖再次實現大擴張,在亞歷山大的主導下,夾在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三國之間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成為三國的覬覦對象。有人說像波蘭這麼大的國家沒有反抗力嗎?確實不是那樣的。由於制度的落後,各方面的全面落後,波蘭成了歐佩克三國砧板上的魚肉,兩人波蘭無力反抗,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被三國蠶食。
  • 東普魯士作為德國的龍興之地為何如今成為了俄羅斯和波蘭的領土
    在1410年7月15日的坦能堡會戰中條頓騎士團敗于波蘭和立陶宛聯軍,被迫籤訂第一次託倫和約:除賠款600萬格羅申外,還將但澤城置于波蘭主權之下。1466年條頓騎士團再度戰敗,於是在第二次託倫和約中被迫割讓包括但澤和馬林堡在內的西普魯士。這些地區被稱為「王室普魯士」。條頓騎士團保留普魯士的殘餘領土,但被迫效忠波蘭國王,成為波蘭的附庸國。
  • 波蘭這個國家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何歷史上三次遭受亡國的劫難?
    正是這項制度,讓波蘭凡事都處在無休止的爭議之中,凡事難以最後作出決定,致使國家政策左右搖擺,威望下降,四面樹敵。平時還好,可是戰時常常因為貴族議會的爭辯而貽誤戰機,打敗仗成了常事。如此波蘭從17世紀中葉開始衰落,在這個過程中,其周邊國家悄然崛起,普魯士、沙俄和奧地利已經不再是當年波蘭的手下敗將,變得強大起來。1772年至1795年,波蘭被這三國分三次瓜分,最終亡國。
  • 比得哥什——是波蘭北部的一個城市,位於巴達河和維斯瓦河之上
    比得哥什,(Bydgoszcz,德語:Bromberg,拉丁語:Bydgostia)是波蘭北部的一個城市,位於巴達河和維斯瓦河之上,人口369,151人(2004年)。13世紀該市成為隃一個城堡領主的所在地,1238年第一次被提及。比得哥什1331年-1337年被條頓騎士團佔領,後來被國王卡西米爾三世收復,並於1346年4月19日授予比得哥什成為城市的權利。該市日後湧進了很多德國人和猶太人。比得哥什一直是大波蘭的城市,直至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蘭中割讓予普魯士王國為止。
  • 從為拿破崙效力到皈依伊斯蘭:波蘭與匈牙利的民族英雄貝姆
    1930年的貝姆這位成為穆斯林的波蘭籍匈牙利軍人,是波蘭和匈牙利兩國的民族英雄和傳奇人物,他戎馬一生,經歷了19世紀歐洲的好幾輪革命與戰爭。貝姆於1794年出生在加利西亞的塔爾努夫(Tarnów),這個地區歷史上屬于波蘭-立陶宛聯邦,但早在1772年普、奧、俄三國第一次瓜分波蘭的時候就成為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的奧地利帝國的一部分。
  • "帝國幾何"之《鋼鐵帝國》:普魯士的興衰1600~1947
    12月25日,約克與迪比奇會面並且同意,由俄國指揮部的一名普魯士人出面與其進行進一步協商。負責這項任務的不是別人,正是於同年早些時候離開普魯士的改革家、愛國者和軍事理論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在12月29日晚上艱難的討論中,克勞塞維茨向約克說明,俄國已在附近集結了大批部隊,而且麥克唐納的小股部隊已經脫離了普魯士軍隊,和他再次聯合已毫無意義。
  • 美國撤軍波蘭接招 專家:新的地緣衝突或起
    16-17世紀,波蘭與其鄰國立陶宛成立了聯邦,成為了當時東歐的絕對霸主,在波蘭野心日益膨脹的情況下,1609年波蘭國王西吉斯蒙德三世向俄國宣戰,緊接著1610年波蘭-立陶宛聯軍就佔領了莫斯科,直到1612年,俄國人才成功地將波蘭人趕出莫斯科。
  • 沙皇俄國最後的輝煌,1916年布魯西洛夫攻勢,60萬大軍橫掃德奧
    1916年,俄羅斯帝國滅亡前一年,當時這個帝國已經陷入內憂外患之中,國內千瘡百孔,外戰一塌糊塗,損兵折將150萬,沙皇政權搖搖欲墜,然而就在這一年,沙皇俄國的軍隊卻打出了其在一次大戰期間最大的軍事勝利,這可以認為是俄羅斯帝國最後的輝煌,這就是1916年的布魯西洛夫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