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撤軍波蘭接招 專家:新的地緣衝突或起

2021-01-09 人民網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已下令9月前從德國撤出9500名美國軍人,並將在德美軍人數從目前的最高52000人限制到25000人以下。此後,川普與到訪美國的波蘭總統杜達舉行會談,川普表示,波蘭提出希望增加駐波美軍規模,美國可能會將部分從德國撤出的美軍部署至波蘭。美國意圖從德國撤軍,波蘭積極邀請美國駐軍本國,這一系列事件背後傳遞出了怎樣的信號呢?對於世界地緣政治局勢又有著怎樣的影響?

承擔軍費不足,駐德美軍大幅減員

作為北約的盟主,美國在軍費上的投入無疑比其他國家更多,這也是美國總統川普一直以來強烈要求北約其他國家提高軍費支出的原因。作為美國駐軍最多的歐洲國家,德國便首當其衝地成為了美國重點「炮轟」的對象。

在2014年威爾斯舉行的北約領導人峰會上,北約成員國承諾10年內,即最晚在2024年將國防開支提高到各自國內生產總值的2%,這被稱為「2%目標」。但是德國總理默克爾明確表示,根據現實情況,德國軍費要到2031年才能實現這個目標,這顯然與川普的要求相去甚遠。在2018年7月舉行的北約領導人峰會上,

美方指責德國在故意減緩軍費投入增長速度,從而為本國謀取更多利益。但德方卻不滿美方的質疑。

除了軍費方面的爭端外,美國對德國與俄羅斯等國聯合建設的「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採取了強烈的反對態度,因為俄歐的這次合作違背了美國長期制裁俄羅斯的戰略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美國的對俄制裁計劃。此外美國的單邊主義政策與德國奉行的多邊主義政策之間也有不小的衝突,導致了兩國在多個國際重要事件中立場不同,意見相左。這些事件進一步擴大了兩國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美國做出了減少德國駐軍的決定。

極力邀美駐軍,波蘭借美與俄打擂

國家的外交政策無論何時都是以本國利益為出發點的,只要存在共同的利益,即使是法德之間的百年世仇也可以被放下,但只要利益衝突存在,表面關係再好的兩國也可能關係破裂,曾經歸屬同宗同源的波蘭與俄羅斯便是如此。

16-17世紀,波蘭與其鄰國立陶宛成立了聯邦,成為了當時東歐的絕對霸主,在波蘭野心日益膨脹的情況下,1609年波蘭國王西吉斯蒙德三世向俄國宣戰,緊接著1610年波蘭-立陶宛聯軍就佔領了莫斯科,直到1612年,俄國人才成功地將波蘭人趕出莫斯科。到18世紀,兩國強弱關係完全顛倒,俄國在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大帝治下不斷強大,而波蘭則因為國家內部的種族問題和特殊的政治制度,實力不斷下降,此消彼長之下,俄國成為了東歐的新任霸主。1772-1795期間,俄羅斯帝國協同奧斯曼和普魯士兩國,三次瓜分波蘭,波蘭一度亡國。直到123年後,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奧匈帝國趨於瓦解,三國曾經立下的瓜分波蘭的條約作廢,波蘭才得以恢復獨立,重新建國。

波蘭與俄羅斯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且幾乎不可調和,也正因此波蘭請求美國加大駐軍規模的背後,未嘗沒有借美軍的強大力量與俄羅斯打擂臺、對抗「俄羅斯威脅」的意圖。而美國對此顯然樂見其成,順勢將兵力部署在波蘭不失為一種雙贏的選擇。

波蘭地處東歐平原中部,其首都華沙距離莫斯科只有700多公裡的距離,如果美國在此駐軍數量增加,其對俄羅斯的軍事行動能力也將會有極大的提升,而俄羅斯也將不得不加大對波蘭的警惕,這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了俄羅斯的軍事戰略部署。

駐軍波蘭,美俄開闢博弈新戰地

自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一直想恢復曾經的大國地位,然而,美國處處緊逼、針鋒相對,始終把俄羅斯當做優先的戰略打擊對象。美方與波蘭這次的聯手是聯合牽制對抗俄羅斯。

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力量,美俄核武器布局一直是兩國軍事戰略布局的重點。冷戰時期,核武器曾被部署到歐洲地區,這使得歐洲一度成為美俄核武器大戰的預備戰場。冷戰結束後,歐洲國家紛紛要求美國撤出核武器,以維護自身國家安全。

此時,美國尋求在波蘭增兵甚至部署核武器,或許是有通過前沿部署來增強對俄羅斯的軍事威懾和戰略圍堵的戰略意圖。美國和北約都將波蘭視作同俄羅斯軍事較量的重要屏障和關鍵支點,如果能夠提前在波蘭部署足夠的軍事武器,那麼當北約與俄羅斯開戰時則僅需要向俄羅斯派出作戰人員,這能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作戰人員的負擔,輕裝上陣,提高隊伍的機動性與靈活性,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由於異地作戰導致的兵力不足的問題,進而對俄羅斯形成實質威懾。同時,由于波蘭與俄羅斯毗鄰,美方可以藉此加大對俄羅斯軍事活動的監控,進而有效遏制俄方的軍事力量發展。

美國的一系列行為必將引起俄方的強烈反應。一旦美方在波蘭部署大量兵力,俄羅斯也必將會調配相應兵力前往應對。屆時,波蘭不僅不可能得到幻想中和平發展的美好前景,反而會將地區緊張局勢推到風口浪尖。身處風暴中心的波蘭,處境會比現在艱難百倍。

美俄兩國之間的戰略博弈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仍將持續下去,而試圖接手美國駐軍的波蘭或許也將成為兩國博弈的一片戰場,成為美國牽制俄羅斯軍事力量的關鍵節點,新的地緣衝突或將再起。(郗豐毅、黃萍、張顥月、龐超偉)

相關焦點

  • 澳媒:中美在亞洲爭奪空間 註定會爆發衝突?
    【環球軍事報導】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1月25日刊登題為《亞洲新的地緣政治》的文章稱,許多人都在設法弄懂亞洲力量面貌的巨大變化對該地區當今的政治秩序穩定而言意味著什麼。既有大國(特別是美國)以及新興大國(最明顯的是中國)在爭奪政治空間時,註定會爆發不可避免的衝突嗎?
  • 對於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為什麼波蘭會反對?
    波蘭這個國家一直都追隨美國,波蘭副總理明確表示,由於地緣政治原因,波蘭永遠都是歐洲最容易發生戰爭的地區,因為俄羅斯和美國始終在對峙,歐洲軍隊既不可能從北極地區登陸俄羅斯,也不可能從遠東地區進入俄羅斯,只可能從波蘭或烏克蘭地區進入俄羅斯。 波蘭把美軍引入自己國家,結果成了「二等殖民地」所以波蘭天生就沒有安全感,因為處在歐洲大陸的腹地,歷史上和德國以及俄羅斯多次發生戰爭。
  • 波蘭士兵慘遭美軍毒打,多人頭部受傷!國際評論:這是「父愛」
    一切本該順利按照計劃中進行,卻沒想到最後以美軍和波蘭軍隊「幹仗」的鬧劇收場,導致未能完成演習的既定目標。波軍的一名知情人士表示,雙方之所以發生衝突,主要是因為美國士兵的粗魯行為。吃午飯的時候,一群喝醉酒的美國士兵開始粗魯地罵人,砸東西,耍酒瘋,波蘭士兵想制止美國士兵的行為,結果被美國士兵謾罵,揚言波蘭士兵都是波蘭豬頭。
  • 中國為避免與俄利益衝突 對中亞軍事影響極有限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烏克蘭金融新聞網報導,烏克蘭「地緣戰略」全球情報集團分析師認為,雖然中國正在積極進軍中亞,加強與地區國家的合作,但是為了避免與俄羅斯之間的衝突,重點發展經濟合作,而不是軍事合作,因此中國對中亞國家的軍事影響力極其有限。
  • 美國與波蘭達成防務協議 五角大樓將增派1000名駐波美軍
    &nbsp&nbsp&nbsp&nbsp中新社華盛頓8月3日電 (記者 陳孟統)美國國防部3日發布聲明稱,美國已與波蘭完成《加強防務合作協議》(EDCA)談判。根據協議,美方將增派約1000名駐波美軍。
  • 剛允許美國永久駐軍,波蘭又送上一大禮,下單問題機型波音737
    短時間內發生的兩起空難事故,共帶走了近350條生命,這讓外界對該型飛機的安全問題產生了極大的懷疑。事後證明,波音737MAX飛機確實存在嚴重的技術缺陷,並隨即在全球範圍內遭到停飛。原本737MAX基本被判「死刑」,在經歷了一年半的停飛之後,事情迎來了重大轉機。
  • 納卡衝突的歷史經緯
    1805~1813年,沙俄徵服了卡拉巴赫汗國,並將波斯的勢力徹底清除出去,最終建立起對卡拉巴赫的直接統治。當時在卡拉巴赫的主體居民中,亞美尼亞人信仰基督教,且與俄國的敵人土耳其不和;而亞塞拜然人則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突厥人,受到土耳其的深刻影響。因而亞塞拜然人是不被信任的穆斯林,而亞美尼亞人則受到當局的多方照顧。
  • 印度揚言決不會比中國先撤軍,撤不撤沒兩樣,都危險
    (最近關於印度撤軍的傳聞越來越多,其實印度撤不撤對中國沒啥大的影響,撤軍反而更危險)在持續了幾個月的緊張對峙之後,隨著冬季來臨以及中印新的談判結束,關於印度準備從邊境撤軍的消息最近越來越多,甚至有專家表示,印度已經開始撤軍
  • 波蘭為什麼突然對華為下手,這三個細節很意味深長!
    (一)又是平地起波瀾。1月11日,周五,波蘭突然宣布,波蘭國家安全局當天逮捕了一名中國公民和一名波蘭公民,指控他們從事間諜活動。對華為來說,2019年顯然不會平靜:在北美,孟晚舟能否逃過一劫還不確定;在歐洲,波蘭又突然橫生枝節。但綜合波蘭官方信息、西方媒體的報導,以及中方的反應,復盤這起事件,至少這三個細節,很是意味深長。細節一,波蘭方面蓄意已久、突然下手。
  • 印媒:中印同意從「摩擦點」撤軍並公布...
    自那以來,這兩個擁有核武器的亞洲鄰國在印度拉達克地區和中國控制的青藏高原之間崎嶇的邊境部署了數萬名士兵,增加了進一步衝突的風險,同時也在尋找緩解衝突的方法。  三名印度政府官員表示,在經過幾個月斷斷續續的進展後,雙方正在討論從高海拔沙漠斷斷續續地撤離,那裡的氣溫已經降至零下18攝氏度。
  • 地球局|美國大選塵埃落定,但這幾個熱點問題懸念依舊
    儘管美國大選已塵埃落定,但與美國新一屆政府息息相關的朝核、伊核以及阿富汗問題,接下來是否會出現變數,依然懸而未決。由於以色列和伊朗將在2021年先後舉行大選,阿富汗內部對話也進展緩慢,兩大核問題以及一場和談,將是新的一年不容忽視的焦點。
  • 蘇德合作最高潮:1939年兩國共同瓜分波蘭
    本文摘自《歷史教學》2002年01期,作者:楊葉春,原題為:論波蘭戰後東西邊界的劃分  波蘭戰後東西邊界的劃定,直接關聯蘇波邊界和波德邊界的變動,而且涉及整個東歐歷史的重組,戰後的波蘭雖然贏得民族獨立,但並未走出被束縛的陰影。波蘭人奮力抗爭,在新的領土上重新譜寫自己的歷史。冷戰氛圍和特殊的地緣政治環境註定戰後波蘭社會的複雜性。
  • 趁疫情亂局,美國又退出一重要國際條約,英法德均表示強烈反對
    在美國自身疫情和全球疫情仍處於嚴峻化的當下,美國繼削減了對世衛組織的援助資金之後,威脅稱將再次削減和暫停資金供應,要知道世衛組織實際上是當前唯一的全球疫情協調和統籌抗疫的機構,美國此舉,顯得頗為瘋狂。當前的疫情已經不單單只是一個醫學範疇,或是說傳染病範疇的議題,實際上其已經衝擊到了全球的地緣格局,雖然疫情當前迫使全球衝突降低,但卻讓全球地緣矛盾、衝突局勢等潛入水底,形成了更加危險的暗流,並且在持續的加劇和湧動。美國瘋狂的舉動還在上演,據悉其近期已準備退出一個全球範圍內非常重要的條約——《開放天空條約》。
  • 白俄羅斯:歐美與俄羅斯新的「角力場」?
    與波蘭、立陶宛等鄰國相比,白俄羅斯經濟差距很大。白俄羅斯2019年人均GDP為6663美元,而波蘭為15424美元,立陶宛為19090美元。盧卡申科執政期間,一直延續著計劃經濟模式,國家企業大多數為國有企業,工資水平一直停滯在鄰國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四分之一左右的水平。白俄羅斯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對外部市場和俄羅斯過度依賴,在俄羅斯經濟因西方制裁而舉步維艱的情況下,白俄羅斯也備受牽連。
  • 正值關鍵時刻,美高級將領公開表態,拒絕接受政府撤軍提案
    但是,美軍也並沒有在中東討到太過多便宜,此前糾纏18年之久的阿富汗戰爭就令美國損失慘重,不僅伴隨著大量的人員傷亡,還造成了無法挽回的經濟損失。不過,今年2月底,美國與塔利班組織籤訂了和平協議,阿富汗戰爭塵埃落定,美國方面表示,他們願意按照協議內容進行撤軍。
  • 波蘭是一塊「網絡智商試金石」
    原創 葉克飛 歐洲價值地攤歷史愛好者也往往是地緣政治愛好者,我之所以討厭過多強調地緣政治,是因為強調地緣的人,往往沉迷於鬥爭語境和陰謀論思維,卻忽視了真正應該關切的東西。什麼是真正應該關切的東西?地區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指數。從這兩方面來說,波蘭無疑是成功的。
  • 為坑害拜登釜底抽薪,川普下令撤軍索馬利亞,美軍士氣一落千丈
    位於東非的索馬利亞地區,自1986年起巴雷政府被暴力推翻之後,就長期陷入內亂之中,除了國內眾多派系林立之外,國外勢力也對索馬利亞地區饞涎欲滴。要知道,索馬利亞沿海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緊扼紅海出海口,是世界商船前往蘇伊士運河的必經之路,因此索馬利亞海盜才能橫行多年,專收「過路費」。
  • 美媒:2021年全球值得關注的十大衝突
    參考消息網1月5日報導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2020年12月29日發表題為《2021年值得關注的10個衝突》的文章,作者為國際危機研究組織總裁兼執行長、歐巴馬政府中東事務特別助理羅伯特·馬利,文章盤點了從新冠疫情,到氣候變化日益加劇的影響,到拜登當選後川普政府的焦土政策,到圍繞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的亞塞拜然-亞美尼亞戰爭,到衣索比亞提格雷地區的致命衝突,過去一年可謂多事之秋
  • 印度為何突然示弱懇請中國撤軍?中方態度明確
    近段時間,中印邊境衝突不斷升級,印度先是發揮特長大肆買買買,隨後又增兵前往邊境,但仍未能打破僵局。 據印度媒體的一則新聞報導,印度駐華大使維克拉姆·米斯裡上周五在北京會見了我國一名陸軍高級將領,並介紹了印度對拉達克東部邊境局勢的立場,這也是米斯裡與中國高級官員的第二次重要會晤,米斯裡要求中方撤軍
  • 中國與美國相比,誰的地緣環境,地理位置更好?
    今天和大家說一個比較高大上的話題,中國和美國在地緣上比較,哪個國家更有優勢?那首先來了解一下這個高端名詞「地緣」,地緣及地理緣由,分析某地的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外交等方面,時常需考慮地理緣由,而不是單一的地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