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中美在亞洲爭奪空間 註定會爆發衝突?

2020-11-27 環球網

【環球軍事報導】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1月25日刊登題為《亞洲新的地緣政治》的文章稱,許多人都在設法弄懂亞洲力量面貌的巨大變化對該地區當今的政治秩序穩定而言意味著什麼。既有大國(特別是美國)以及新興大國(最明顯的是中國)在爭奪政治空間時,註定會爆發不可避免的衝突嗎?

表面看來,一場對亞洲霸權的爭奪或許會在海和南海上的領土爭端和其他緊張關係熱點地區重新浮現。在一些人看來,中國和美國似乎正在亞太安全領域展開較量,在一場越來越危險的博弈中上演傳統的大國政治戲碼。比如,約翰·米爾斯海默認為,崛起中大國為了生存必須擴張,這通常會導致它們謀求地區霸權並挑起衝突。其他人則認為,國際穩定要視大國的數量以及它們之間的能力分布而定。根據這種觀點,世界擁有多個權力中心將比僅擁有一兩個權力中心更容易陷入不穩定和衝突,因此中國和美國或許可以做休·懷特認為它們必須做的事,那就是搞清楚它們可以扮演的彼此兼容的地區角色。

文章稱,經濟實力的增強以及該地區投射政治和軍事力量的潛力(儘管日本迄今的歷程說明這一點並非不可避免)將亞洲猛然推上了不斷變化的全球大國政治的舞臺中央。

但是,亞洲的經濟和政治轉變是否不可避免地預示著亞洲將被競爭各方瓜分為大國的封地?那種被誤以為是對該地區地緣政治安全考量的理論大體是這樣認為的。

中國銀監會顧問沈聯濤說,過去的一年在亞太地區將被銘記為朝著一種更多極的經濟和政治秩序混亂轉變的一年。「美國不能再獨自決定全球命運,而是將必須與盟友和對手分享權力,而地區大國將發現自己面臨自身挑戰的威脅。」

沈聯濤說,有四股彼此交織的力量凸顯出權力分享、合作與適應的必要性,它們是:地緣政治、地緣金融、技術與氣候變化。在地緣政治層面,美國在2011年提出的轉向亞洲政策將南海闢為緊張關係的新前線,甚至在美國完成從中東撤軍前就是這樣了。當中國向周邊投射力量時,管理南海上相互競爭的利益在未來將是棘手的。沈說,地區大國的崛起意味著地緣政治爭端的風險提高了,就像南海目前的狀況那樣。「地區經濟危機、普遍技術轉變以及氣候變化的可能性是三個緊迫的問題,它們是一個衰落中的霸權國家無法再獨自解決的,而是需要相關國家的合作。

美國著名學者阿查裡雅說,安全多元主義是亞洲新政治秩序的特徵。安全多元主義並不是一種單純的均勢制度;它還依賴其他機制。安全多元主義「提倡實力不對等和文化各異的國家之間相互適應,這保留了每個國家的相對自治並阻止了任何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的霸權……(並且)尊重了政治和文化多樣性,它提倡大國之間相互適應,並促使它們對較弱小國家(比如東南亞國家協會成員)奉行克制政策。」

阿查裡雅說,這是對我們當今所處亞洲的一種更好的描述,比那種硬把亞洲塞進大國政治的緊身衣中的描述要好。如果果真如此,那你必須同意他的如下觀點,即亞洲進行機構重組和創新的時機已經成熟。

相關焦點

  • 美媒鼓吹中美或爆發核戰爭 中國或打擊美一盟友
    【環球軍事報導】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網站22日宣稱,一旦中美爆發高強度衝突,中國可能會用遠程核飛彈攻擊澳大利亞,因此澳大利亞現在就應該擁有核武器,準備好應對中國。報導稱,在上世紀澳大利亞一直是美國最可靠的軍事盟友。澳大利亞在遠程飛彈尤其是核飛彈攻擊面前很脆弱。
  • 俄媒:中美貿易摩擦「也是俄羅斯的戰爭」
    原標題:中美貿易摩擦「也是俄羅斯的戰爭」——俄媒如是說文章導讀俄羅斯《觀點報》網站近日刊發文章,對中美貿易摩擦背景及走向進行分析,並對俄方立場提出建議,其概要如下:1。中美貿易戰是2018年世界經濟最重要的事件,當前的中美博弈表明,中國的現代化趕超模式非常有效。2。美國高科技企業將資金用於回購股票而非研發的模式,將拖累美技術進步速度,削弱其競爭優勢。3。川普個人因素值得重視,川普的「非理性」背後可能是高度的現實主義。4。川普在其國內的「體制內敵人」——亦即美金融資本和政治對立力量——更希望優先維持現有秩序。
  • 美媒預測中美若開戰意外結局:別指望中國退讓
    中美開戰  如今的中美關係介於衝突與不衝突之間。2011年,美國提出了亞太地區再平衡戰略,意味著美國在亞太地區會對中國區域影響力進行遏制,但很多現實的問題又註定了中美之間不會爆發大規模的衝突。如果中美爆發衝突,美國至少有跨越太平洋(601099,股吧)回家的選擇。而中國不然。
  • 中國叫停澳國產品進口,美國迅速填上市場空白,網友:真表面兄弟
    美國普氏能源資訊公司副總監阿加皮最近接受了美媒的採訪,表示他們已經同中國籤訂了包括小麥、大豆和玉米在內的農產品採購訂單,已經填不上了澳大利亞農產品被中國叫停進口後留下的市場空白,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美國供應商來中國市場尋求合作。
  • 澳政客鼓譟「抵制中國貨」 澳媒列數據發現:註定失敗
    >來源:海外網(圖:Getty)海外網12月1日電中澳發生貿易爭端之際,澳大利亞前參議員、極右翼政黨「一國黨」黨魁保琳·漢森(Pauline Hanson)公然鼓譟「抵制中國貨」,引起澳輿論關注對此,澳大利亞新聞網12月1日以《為什麼澳大利亞抵制中國貨註定會失敗》為題刊文指出,這種做法將給澳大利亞造成災難性後果。全文摘編如下:在澳中關係陷入緊張之際,漢森關於「抵制中國貨」的言論贏得部分輿論的支持,但這種做法註定要失敗,還會重創澳大利亞自身利益。
  • 邊境局勢緊張之際,印媒突然炒作: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從亞洲爆發
    據印度《歐亞時報》12月2日報導,受新冠疫情和多國日漸緊張局勢的影響,亞洲或許會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地,印度和以色列因為擁有核武器,會在關鍵時刻向世界"攤牌"。報導指出,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日益緊張的局勢中,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於11月29日在該國情報機構國際情報局(ISI)總部參加了一場"非常重要"的會議。
  • 為爭奪巴勒斯坦,巴以衝突不斷,到底巴勒斯坦的土地屬於哪一方
    儘管全世界都在避免戰爭的發生,可是局部的衝突直到今天都難以避免。在紛亂複雜的中東地區,巴以衝突一直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巴勒斯坦國與以色列對巴勒斯坦領土的爭奪,對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雖然我們對巴以衝突並不陌生,也知道他們都在爭奪領土,可是巴勒斯坦那片古老的土地,到底屬於哪一方呢?
  • 中美關係和亞洲安全困境
    缺少機制使得「安全困境」惡化亞洲的這種局面已經惡化了國際關係文獻中人們通常所說的「安全困境」,就是說,一個國家的自私安全行為,導致了另一個國家的更大的不安全。具體地說,這個安全困境表現在兩個互相關聯但又可相對區分開來的層面。第一個層面就是中美兩國關係,即兩國之間存在著的安全利益的衝突。第二個層面是小國和中、美兩大國之間的關係。
  • 三次世界大戰將爆發?美媒抱怨川普得罪中俄
    美國「戰略預測」公司稱,2017年,IS勢力會有所削弱,歐洲進一步分裂,而美國、俄羅斯和中國都將面臨「大考驗」。2017年會爆發世界大戰嗎?川普上任會引發中美對抗嗎?歐洲能擺脫歐盟解散的魔咒嗎?敘利亞能就此重返和平嗎?朝鮮會趁著韓國政局動蕩推進核力量嗎……2017年,看來註定是充滿懸念的一年。
  • 澳媒:要重啟對華關係,擺脫莫裡森製造的困境
    澳媒:要重啟對華關係,擺脫莫裡森製造的困境12月5日的時候,澳大利亞媒體《澳大利亞人報》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了莫裡森製造的對華困境。該媒體認為,與中國交惡,對澳大利亞來說是一個致命的衝擊,各行各業,都遭受嚴重的損失。
  • 澳媒:澳房價普遍下跌 塔斯馬尼亞州仍上漲
    CoreLogic研究負責人蒂姆·勞利斯表示,人口增長和住房供應不足給該州的房地產市場帶來了不小壓力,也為潛在買家提供了較少的談判空間。房屋銷售速度非常迅速,市場緊迫性很強。澳大利亞房地產集團LJ Hooker董事總經理馬克·迪瓦恩表示,霍巴特與全澳其他地區相比,有著較好的住宅投資物業實際回報率。但科裡奇預測,2019年房地產市場將會放緩,隨著霍巴特房價增長,可負擔性降低,塔斯馬尼亞州其他地區的需求將會增加。
  • 中美之間,這次,澳大利亞站在了中國這邊
    周方銀還提出,澳方作為中美對抗的前線,莫裡森希望能夠阻止中澳關係的下滑,為以後留下餘地。 莫裡森:我們需要更多的行動空間 近日,在一場英國智庫「政策與交流
  • 李濱丨中美關係會走向全面對抗嗎?
    1、中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中美不存在制度性根本衝突,同時,中國一直強調不搞社會制度的輸出,中國的政治制度只是保障中國社會內部的穩定與發展,如果客觀上對外產生了市場競爭優勢,那說到底只是利益分配上的衝突,這種衝突也可以通過利益協調來解決;2、目前中美之間存在著廣泛的利益協調和共同發展的空間。
  • 美媒狂想中美開戰:解放軍無論輸贏都將更致命
    美中兩國戰爭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東亞地緣政治,但仍然會留下許多不會發生變化的關鍵因素。不幸的是,中美衝突很可能會被人們當作「第一次中美大戰」銘記在心。  文章稱,在未來中美戰爭中,如果解放軍用彈道飛彈攻擊航母,那麼中美兩國衝突中最激烈的時刻就會到來,兩國間的戰爭就不再僅僅是做姿態和發信號了,而是一場旨在摧毀敵人武裝力量的全面戰爭。
  • 日澳籤安保協議 澳國內卻擔心被臺海拖累
    以目前美中關係的走向而言,美國比較在意維持亞太現狀,並且避免被東亞整合與中國發展排除在亞洲之外;所以美國要求澳大利亞、紐西蘭與印度加入東亞高峰會,而美國也鼓勵日本與澳大利亞籤署安全協議,從經濟與安全兩個角度,確保美國仍然是亞太的主導國家。
  • 《大國衝突的邏輯:中美之間如何避免戰爭》丨撬動歷史
    當人們仔細思考中美之間這場不大可能發生的衝突時,最常被拿來作類比的就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查爾斯·埃莫森(Charles Emmerson)寫道:「在很多方面,一戰前夕的世界看起來並不像一個世紀以前的世界,反而更像今天的世界,猶如在歷史長河中發生了奇異的折射。這種看法讓我們很難不產生一種似曾相識的奇怪感覺,就像把一個世紀壓縮成一眨眼的瞬間。」
  • 美媒對比中美特種部隊:我軍特種部隊不幹美軍那種「爛事」
    【話說軍世】說到特種兵、特種部隊,蘭博等人的影視形象會映入不少人的腦海中,而美軍特種部隊在多年來不斷地參與海外的軍事行動,也為其影視提供了相當多的素材,當然,特種兵雖然「技能包」點的很全,但並非刀槍不入,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1993年美軍在索馬利亞的「黑鷹墜落」,那麼中美特種該部隊的對比
  • 一旦亞洲核戰爭爆發,全球數百枚核彈互砸,數千萬人口面臨毀滅
    著名科學家霍金曾經說過,假如現階段人類爆發核戰爭的概率是百分之一的話,那麼在一百萬年後,當人類面臨生存危機時,爆發核戰爭的概率就會變成百分之百。不過,面對這個言論,一開始世界各國都沒有完全相信。然而,隨著國際局勢的越發複雜,全球都開始重新思考這番言論,甚至還有專家表示,僅從目前情況來看,或許用不了多久,核戰爭就可能在地球上爆發。畢竟僅在亞洲地區,就已經有兩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處於衝突對峙狀態,甚至一度瀕臨準備開戰的邊緣,因此可以說,危機一直都圍繞在我們身邊。據了解,這兩個國家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
  • 中美衝突不可避免!亨廷頓的十大預言,很多正在實現
    時隔20多年,我們發現,國際政治發展與亨廷頓20多年前的預判驚人地相似,書中很多預言一一實現:預言1:中美衝突不可避免人類歷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極和多元化的。在這樣一個多元化的世界上,任何國家之間的關係都沒有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關係那樣至關重要。
  • 澳大利亞專家:中澳關係已降至最低谷 是什麼導致澳對華無知?
    環球時報:您在接受澳媒採訪時提到,澳大利亞只有20個學者及智庫擁有中國方面的專業知識,而這根本不值一提。澳大利亞華人不在少數,智庫或政府為何沒有找到更多懂中國的人?貝姆:澳大利亞人的生活、思考和工作都在盎格魯圈。雖然澳大利亞正在成為一個文化更加多元的多民族、多種族社會,澳大多數商業、政治和公共服務領域的高層只說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