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衝突的邏輯:中美之間如何避免戰爭》丨撬動歷史

2020-12-04 中國財富網官方

展望未來猶如霧裡看花。往事可顧而不可塑,未來可塑而不可顧。人類是一個向前看的物種,更偏愛未來,但這種偏愛並不允許拋開歷史對未來任意想像,正如《愛麗絲鏡中奇遇記》(Alice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1871)裏白棋女王所說,「這是一種可憐的回憶,因為它只能憶及過往」。不理解這個事實就無法研究歷史。過去的人們無法看到未來,後見之明所看到的事情是當時的人們所看不到的。有些事情常常看起來是如此顯而易見,以至於我們不得不質疑當時的人們為何就看不出來。劉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是在告訴我們,超前思維有助於克服後見之明的偏見。我們以為我們比祖先知道得多。我們利用歷史的優勢(透過愛麗絲的鏡子)看待事件。我們解讀事件時並未思考該事件之前的事件,而是之後的事件。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有些人認為他們善於評價過去,因而自認為也善於預測未來,這種傾向實不可取。

當人們仔細思考中美之間這場不大可能發生的衝突時,最常被拿來作類比的就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查爾斯·埃莫森(Charles Emmerson)寫道:「在很多方面,一戰前夕的世界看起來並不像一個世紀以前的世界,反而更像今天的世界,猶如在歷史長河中發生了奇異的折射。這種看法讓我們很難不產生一種似曾相識的奇怪感覺,就像把一個世紀壓縮成一眨眼的瞬間。」一戰前夕的世界和今天的世界最明顯的共同點之一就是如此多的頂級思想家都感到大國衝突不大可能發生。

關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起因的爭論從未停止。基本共識是列強與其說是昏昏沉沉地誤入戰爭,不如說是跌跌撞撞地陷入戰爭,部分原因在於它們認為這樣一場戰爭不大可能爆發。在1912年的巴爾幹戰爭中,奧匈帝國和俄國都在共同邊界附近調動部分軍隊。時任德國外交部長的阿爾弗雷德·馮基德倫-韋希特爾(Alfred von Kiderlen-Wachter)當年在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中說:「虛張聲勢,都是虛張聲勢。除非有人愚蠢至極,做過了頭,以至於無法收手,否則戰爭不會爆發。我確實認為當今政壇還沒有誰會這麼蠢。」幾年以前,一位英軍準將曾被問道:「是不是只有當政治家愚蠢到難以置信時才能點燃歐洲的戰火?」他回答說:「你馬上就將見識什麼叫愚蠢到難以置信。」

這場戰爭帶給人們的一個教訓就是列強的領袖們最終冒了太多的風險,因為他們天真地認為大國衝突不大可能發生。「新歷史學派」代表人物傑克·貝蒂(Jack Beatty)將有關戰爭起源的看法分為三種——可以避免、不大可能和不可避免。只有當政治領袖竭盡所能阻止戰爭的時候,戰爭才「可以避免」。他們並未這樣做,部分原因是他們認為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太低。考慮到歐洲政治具有火藥桶的特性,要想讓這塊兒大陸保持和平,必須具有非凡的危機管理技能。只有當他們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戰爭才「不大可能」。

因此可以推知,戰爭基本「不可避免」,因為這些政治家並沒有認真考慮戰爭爆發的前景。歷史學家永遠不會就一戰爆發的原因達成「最終」一致。一些人主張戰爭源自政治上的誤判,而另一些人將戰爭歸因於同盟國發動預防性戰爭的冒險之舉。然而,所有這些解釋都以這樣一個因素為基礎,即各方政治家都得出戰爭不大可能發生的結論,結果導致他們幾乎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去阻止它。

今天的世界面臨重蹈覆轍的風險,因為我們在重複1914年時我們對自己說過的話。對大國衝突前景的普遍懈怠基本和當年一樣,認為國家間戰爭幾乎「絕跡」或者「過時」的錯誤的自由主義假設也和當年別無二致。正是這種思想有可能在近期導致衝突的爆發。理性行為體模型的信徒憑藉對世界的粗淺理解認為國家間戰爭不會爆發,而經濟學家和全球主義者也認為「距離已經消失」,因為全球主義已經戰勝了地理。本書正是要打破這些人對國家間戰爭的看法。歷史並沒有表明我們正處於一個道德不斷提高、進步越來越大的過程。幾個世紀以來,國際關係的發展進程更像是一個在治世與亂世之間、在戰爭與和平之間不停搖晃的鐘擺,而這個鐘擺未來可能再次擺動。

歷史類比並不考察全部歷史經驗,任何規則總會有例外,但我們也只能做到類比這一步。當有人警告林登·詹森(Lyndon Johnson)在越南的行動暗藏危險的時候,他回答說:「我沒工夫跟你扯歷史。」不幸的是,如果我們想避免犯下前人的錯誤,那麼我們就不可能有他那樣的豪氣。(本文節選自《大國衝突的邏輯:中美之間如何避免戰爭》)

《大國衝突的邏輯:中美之間如何避免戰爭》

[英]克里斯多福科克爾 著

ISBN:978-7-5166-2268-1

新華出版社 2016年1月

定價:39.00元

原文轉自:新華出版社

相關焦點

  • ...的邏輯:中美之間如何避免戰爭》:在戰爭與和平之間不停搖晃的鐘擺
    與知道故事如何結局的歷史學家不同,政治學家並不具備這樣的有利條件,他們唯一的指南就是邏輯規則,也就是對人類行為進行長期觀察後發現的模式和規律。政治學家正是利用這些邏輯規則來幫助政治家預見具體的事件。其中最重要的趨勢涉及戰爭的可能性,無論這樣的前景在某個特定時間點上看起來有多麼「不大可能」。在很多人看來,大國戰爭再次爆發純屬天方夜譚,而且中美兩國的政府和軍隊高官也持有這種觀點。
  • 美國高層稱:中美不會開戰,「這是一場絕不能打的戰爭」
    據外媒的報導得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四星上將馬克·米利在採訪中表示,中美關係是複雜的,但是中美兩國之間並不會爆發戰爭,部分美國人對中俄兩國顯得過度緊張了,有一些人還天真的認為即使美國與中俄這樣的世界大國爆發正面衝突,美國依舊有能力控制這場衝突,不至於讓戰爭演變成核戰爭,對此美國高層表示大國開戰是
  • 李濱丨中美關係會走向全面對抗嗎?
    若是前者,說明至少在川普政府時期還沒有把中美之間對抗作為美國對華的一種新戰略;若是後者,則說明中美之間的對抗很可能成為現實。如何判斷中美之間是否會出現對抗,必須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對照美蘇兩個陣營當年的經濟制度以及當年發生冷戰的歷史環境,結合當今中美的經濟與政治制度來進行考察。歷史的發展既是客觀環境的產物,也是主觀能動性的結果。
  • 楊原:大國政治的喜劇"——兩極體系下超級大國彼此結盟之謎
    自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越來越多人開始將中國視為事實上或者潛在的除美國以外的另一個超級大國,其中甚至包括一些長期堅持美國單極優勢論的學者。在國際體系有可能重回兩極結構的情況下,一 些悲觀主義者堅持認為中美衝突甚至戰爭的風險依然存在。兩極結盟從一個極端的角度提示我們,中美兩國不僅有可能避免衝突和對抗,甚至有可能實現更高程度的合作。第三,關於"大國"的定義。
  • 中美蜜月期將至?美:我們正面臨5大威脅,應力求共存,避免同歸於盡
    在採訪中,金燦榮將今年的新冠疫情定義為「人類第一次非傳統安全世界大戰」,金燦榮表示,這場「戰爭」在為經濟帶來影響的同時也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發生。
  • 吳士存:中美亟待破解南海「安全困境」(7)
    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地區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之間的威脅和反威脅引發激烈衝突,多數時候將以戰爭告終。修昔底德曾有一句名言:「使戰爭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崛起大國)勢力的增長和因此所引起斯巴達(現存大國)的恐懼。」也就是說,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回應這種威脅,戰爭將變得不可避免。
  • 中美歐大三角如何演變?三大脈絡解析未來全局|新京智庫
    長期以來,在北約框架下,美國與歐洲國家的安全合作歷史悠久,相互受益。但是對於聯盟內部的成本分擔,美歐之間也是齟齬不斷。這種矛盾在川普政府時期更加凸顯。川普政府要求歐洲盟國儘快增加國防開支,這與歐洲,特別是德法等國家的國防預算計劃相衝突。
  • 美國打贏很多戰爭,但絕不能與中國開戰!美上將沒忍住說出大實話
    近日,美國《國家利益》新聞記者對美國陸軍上將馬克·米利進行了一次訪談,在訪談中,馬克·米利圍繞中美俄三國之間的複雜關係發表自己的見解,他表示到,美國與中俄關係仍將是困難和複雜的,但美國絕對不會和中俄開戰。
  • 美媒預測中美若開戰意外結局:別指望中國退讓
    中美開戰  如今的中美關係介於衝突與不衝突之間。2011年,美國提出了亞太地區再平衡戰略,意味著美國在亞太地區會對中國區域影響力進行遏制,但很多現實的問題又註定了中美之間不會爆發大規模的衝突。如果中美爆發衝突,美國至少有跨越太平洋(601099,股吧)回家的選擇。而中國不然。
  • 如何運用博弈論解析中美關係
    因此,當我們運用博弈論來討論中美之間的合作與衝突時,我們首先要試圖理解中美兩國在不同的博弈對局中的核心利益所在。這是解讀國家行為或預測將要發生的國家行為的基礎。  但迄今為止,我們並不能自信地說,我們已經完全能夠解讀那些為所有國家孜孜以求的所謂「國家利益」。  國家利益是動態的、演變的。例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美國的「國家利益」具有不同的表徵和不同的側重點。
  •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大國崛起靠政府領導改革的能力
    在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看來,歷史上所有大國崛起都有一個共同因素,那就是靠政府領導改革的能力。所以,要想贏得未來中美戰略競賽,中國必須在一定時期內做到在改革的程度、廣度和深度上都超越美國。在當下,中國應避免和美國進行「意識形態之爭」,而是把資源更多投入到科技競爭上。
  • ——大國崛起進程中的鷹鴿策略取捨邏輯
    [6]但同時,通過自我克制、主動釋善等方式增進互信、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衝突升級同樣非常重要。[7]在霸權國的戰略壓力下,崛起國的策略選擇不僅直接關係自身利益,而且會極大地影響兩個大國的互動進程和體系安全狀態,這意味著從「對抗—讓步」視角研究崛起國行為規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中美衝突不可避免!亨廷頓的十大預言,很多正在實現
    時隔20多年,我們發現,國際政治發展與亨廷頓20多年前的預判驚人地相似,書中很多預言一一實現:預言1:中美衝突不可避免人類歷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極和多元化的。在這樣一個多元化的世界上,任何國家之間的關係都沒有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關係那樣至關重要。
  • 深度剖析丨國際油價暴跌背後的邏輯關係
    目前看來,新冠疫情未來趨勢如何,包括是否發生變異、蔓延範圍和疫情持續時間長短等是觀察國際油價變化的最直接因素。隨著疫情演變乃至趨緩,有利於國際油價回升。其中,美國和中國更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和火車頭,中美兩國經濟穩健,那麼全球經濟就有增長動力。世界上這些主要經濟體之間已經形成了穩定的產業鏈和價值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形成了緊密的經濟共生共存關係。一旦這種關係被打破,或者價值鏈被破壞,那麼全球經濟將遭受沉重打擊和衝擊,在新的平衡沒有建立之前,世界將難免處於經濟動蕩局面。
  • 中美戰略競爭與未來國際秩序的轉換
    核武器恐怖的毀傷效應使一切軍事戰略的目的從此前的打贏戰爭轉為防止戰爭,世界也由此進入了一個「大國無戰爭」時代。由於大國之間無法通過霸權戰爭來決定實力趕超和秩序領導權的轉換,因此崛起國能否在現行國際秩序內實現國際秩序的轉換就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1945年之後,美蘇冷戰實際上是兩個超級大國首次試圖以非戰爭方式決定國際秩序的轉換。
  • 博弈蘊涵合作--如何運用博弈論解析中美關係
    因此,當我們運用博弈論來討論中美之間的合作與衝突時,我們首先要試圖理解中美兩國在不同的博弈對局中的核心利益所在。這是解讀國家行為或預測將要發生的國家行為的基礎。  但迄今為止,我們並不能自信地說,我們已經完全能夠解讀那些為所有國家孜孜以求的所謂「國家利益」。  國家利益是動態的、演變的。例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美國的「國家利益」具有不同的表徵和不同的側重點。
  • 參考智庫|學者深度解析近200年間中美日關係如何演變
    由於歷史上中日之間存在著某種師生關係,天朝大國在鴉片戰爭中的失敗給日本以強烈的刺激,使之在自強運動中採取了更徹底、更面向西方的政策。二、美日圍繞著在華利益的爭奪(19世紀末—1945年)1894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打敗中國,確立了東亞強國的地位。1898年,美國通過美西戰爭佔領菲律賓,更深地捲入東亞事務。中國成為美日兩國擭取利益和瓜分的對象。
  • 曝中國最驚人現狀:5年內將會有兩場戰爭
    世界級戰爭正在逼近中國  在中華民族長達五千年的歷史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成為貫穿始終的規律。仔細研究那些曾經輝煌的華夏王朝,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不經過殘酷的統一戰爭,就不可能實現最終的崛起和輝煌。在經歷了一百多年的外患和分裂之後,中華民族又一次面臨再度崛起的難得機遇。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不會簡單的重複。
  • 俄媒:中美貿易摩擦「也是俄羅斯的戰爭」
    原標題:中美貿易摩擦「也是俄羅斯的戰爭」——俄媒如是說文章導讀俄羅斯《觀點報》網站近日刊發文章,對中美貿易摩擦背景及走向進行分析,並對俄方立場提出建議,其概要如下:1。中美貿易戰是2018年世界經濟最重要的事件,當前的中美博弈表明,中國的現代化趕超模式非常有效。2。美國高科技企業將資金用於回購股票而非研發的模式,將拖累美技術進步速度,削弱其競爭優勢。3。川普個人因素值得重視,川普的「非理性」背後可能是高度的現實主義。4。川普在其國內的「體制內敵人」——亦即美金融資本和政治對立力量——更希望優先維持現有秩序。
  • 川普四年沒發動戰爭就應得諾貝爾和平獎?貿易戰的危害反而更大
    在美國的歷史上,戰爭與發展如影隨形。美國政府在二百餘年的發展歷史中,僅僅只有十餘年處於和平狀態。而川普執政的四年中,始終沒有發動傳統的軍事戰爭。為此很多川普的粉絲認為川普可能是數十年來最熱愛和平的總統,甚至有人直言川普比歐巴馬更適合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然而重新回顧川普的執政歷史,他雖然沒有發動直接的軍事戰爭,但是卻掀起了最大範圍內的國際貿易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