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邏輯:中美之間如何避免戰爭》:在戰爭與和平之間不停搖晃的鐘擺

2021-01-10 中國財富網官方

本書並不預言中美之間即將爆發戰爭,即便有所嘗試,考慮到政治學家在預測未來方面向來成績不佳,如此臆測實難令人信服。事實很簡單,人類並不擅長對那些最接近我們自身直覺和經驗的領域進行預測。人類只有在觀察那些遠離日常生活的領域時才最有把握,例如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或遙遠天體的運動。科學試圖發現表象之下的規律和共性,即各種「定律」和「守恆」,各種「常量」和「原理」:這些模式使人能夠作出可靠的預測。結果是,社會科學領域的一些定律迄今很難被證明是可靠的。人類社會太複雜了。

政治現象會隨時間而演變和分化,因此在政治學領域作出精準的預測尤其困難。儘管我們有可能確認革命環境和戰爭環境,但正如查爾斯·蒂利(Charles Tilly)曾主張的那樣,革命環境並不總是導致革命發生,戰爭環境也並不總是以戰爭結束。政治家們你方唱罷我登場;經濟周期逆轉政治命運;民族主義情緒在出人意料之時爆發;或許最重要的是,人類是任性的,容易衝動行事。

這並不是說政治在本質上不可預測。為國家行為甚至政治家行為創建模型是可行的。有些時候人們的行為具有可預見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開展行為分析,但人們的行為並非每時每刻都具有可預見性。與知道故事如何結局的歷史學家不同,政治學家並不具備這樣的有利條件,他們唯一的指南就是邏輯規則,也就是對人類行為進行長期觀察後發現的模式和規律。政治學家正是利用這些邏輯規則來幫助政治家預見具體的事件。其中最重要的趨勢涉及戰爭的可能性,無論這樣的前景在某個特定時間點上看起來有多麼「不大可能」。

在很多人看來,大國戰爭再次爆發純屬天方夜譚,而且中美兩國的政府和軍隊高官也持有這種觀點。當我告訴我的同事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也經常遇到這樣的回應。幾乎我們所有人都傾向於這種觀點,或許在西方尤其如此,但在亞洲也一樣——儘管那裡有一系列尚未解決的領土爭端。當我對這種人們普遍接受的觀點提出質疑時,我才認識到它既根植於一段時間以來我和我的同事相互提及的元敘事,也根植於國際關係的主流範式——根據這種範式,和平有利於積累財富。這種理論在自由派思想中根深蒂固。

然而,儘管中國和美國都強調大國戰爭匪夷所思,但兩國仍然在為此作準備,尤其是現在,全球反恐戰爭似乎失去了21世紀主要衝突的地位。儘管時任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的保羅·沃爾福威茨(Paul Wolfowitz)對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說,「9·11」事件打開了「一扇通往未來的窗」,但明天的歷史學家更可能得出這樣的結論:「9·11」事件不過是20世紀的尾聲,而不是21世紀的開場曲。一些政治分析家早就認為1979年是真正的轉折點——在那一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伊斯蘭主義從此興起。同樣在1979年,中國向世界開放市場,崛起之勢不可阻擋,這個國家很快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自1880年以來美國一直佔據這一地位)。

如果世界最大的兩個軍事和經濟強國展開對抗,那麼會不會再次爆發世界大戰?馬克·吐溫(Mark Twain)說,歷史從不重演,但有其自身規律,而這也正是本書的主旨。本書旨在確定一種在大國關係中和對抗時期內反覆出現的邏輯。有關大國不再走向戰爭的說法或許已成為不言而喻的道理,然而戰爭具有某種不因時間而改變的邏輯,即便這種邏輯只能算是某種「經驗之談」。對於大國戰爭已經過時的樂觀言論,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警惕。的確,正如歷史學家唐納德·卡根(Donald Kagan)指出的那樣,「在過去兩個世紀,唯一比預測戰爭結束還常見的就是戰爭本身了」。

挑戰傳統思維、提出不同問題並給出新答案正是學者的職責所在。就此而言,大國對抗和衝突的歷史具有顯而易見的價值,因為它讓我們理解大國領導人在局勢緊張時期握有哪些選擇。中美之間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並不是對未來的深刻認識,而是基於當前的一種可能性,而作為一種可能性,它就還沒到不可避免的地步。(本文為《大國衝突的邏輯:中美之間如何避免戰爭》序言)

《大國衝突的邏輯:中美之間如何避免戰爭》

[英]克里斯多福科克爾 著

ISBN:978-7-5166-2268-1

新華出版社 2016年1月

定價:39.00元

原文轉自:新華出版社

相關焦點

  • 《大國衝突的邏輯:中美之間如何避免戰爭》丨撬動歷史
    當人們仔細思考中美之間這場不大可能發生的衝突時,最常被拿來作類比的就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查爾斯·埃莫森(Charles Emmerson)寫道:「在很多方面,一戰前夕的世界看起來並不像一個世紀以前的世界,反而更像今天的世界,猶如在歷史長河中發生了奇異的折射。這種看法讓我們很難不產生一種似曾相識的奇怪感覺,就像把一個世紀壓縮成一眨眼的瞬間。」
  • 人類之間的戰爭
    最初和其他動物一樣,為了在殘酷的自然環境生存下去,生物之間的爭鬥是不可避免的。經過之後漫長的歲月,人類逐漸成為地球上的霸主,其他生物都開始躲避與人類正面交鋒。而發生在人類之間的戰爭,並沒有因此而減少。那就是人類之間的同類相殘,這種殘酷血腥無休止地爭鬥,直到今天仍然沒有很好地解決,而且還將持續不斷地爭鬥下去。自然界中的動物發生爭鬥,無外乎就是領地、權利、配偶、食物。
  • 川普四年沒發動戰爭就應得諾貝爾和平獎?貿易戰的危害反而更大
    在美國的歷史上,戰爭與發展如影隨形。美國政府在二百餘年的發展歷史中,僅僅只有十餘年處於和平狀態。而川普執政的四年中,始終沒有發動傳統的軍事戰爭。為此很多川普的粉絲認為川普可能是數十年來最熱愛和平的總統,甚至有人直言川普比歐巴馬更適合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然而重新回顧川普的執政歷史,他雖然沒有發動直接的軍事戰爭,但是卻掀起了最大範圍內的國際貿易戰。
  • 《戰爭之間》:1919-1939,為我們講述從和平到戰爭之間的故事
    這本書講述的是1919年到1939年之間發生的事情。這段時間正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以作者挑了一部分的故事情節來講,其實其中很多的人物形象和故事,都是我們有些熟識的。比如海明威,還有卡夫卡,這些外國人他們所處的年代就是那段時間。正是這本書帶我們走進了那段的光輝歲月。
  • 美國高層稱:中美不會開戰,「這是一場絕不能打的戰爭」
    據外媒的報導得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四星上將馬克·米利在採訪中表示,中美關係是複雜的,但是中美兩國之間並不會爆發戰爭,部分美國人對中俄兩國顯得過度緊張了,有一些人還天真的認為即使美國與中俄這樣的世界大國爆發正面衝突,美國依舊有能力控制這場衝突,不至於讓戰爭演變成核戰爭,對此美國高層表示大國開戰是
  • 荷馬李——戰爭與和平
    出於自己的需要,每個人都可能顛倒黑白,同時還竭力勸說別人相信自己的一套邏輯。通常來說,每個人希望別人相信的都不見的是事實真相,而是他們自己對真相的解釋。於是個人的看法就往往會掩蓋客觀事實,而個人的看法又經常是短視且淺薄的。我們總是自然而然地以成敗論英雄,相信那些穿皮衣、戴高帽的大人物說出來的話肯定就是對的。
  • 不如說是兩部分人類之間的戰爭
    不如說是兩部分人類之間的戰爭《猩球崛起》第一部講述了猿類崛起尋求生活空間,第二部講述人猿逐漸進入平等,衝突即將升級,無法和平共存。相比起第一部,動作戲的增加無疑是最大的看點,而科巴的叛變也是可以預見的,劇情上並沒有太大突破,倒是科巴裝瘋糊弄守衛的一幕確實印象深刻,而家庭因素的融入又讓影片有了些許動容之處。
  • 假如中美發生戰爭,以中國現在實力,還能像抗美援朝那樣取勝嗎?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當時的朝鮮戰場上面,100多萬中國人民志願軍前赴後繼地進行戰鬥,一直持續了三年之後,韓戰才落下帷幕。在這場戰爭中,我國人民志願軍遭受了十分嚴重的損失,有40萬人受傷或死亡,將近20萬人永遠留在了那片土地上。在上甘嶺戰役中,黃繼光所在的營接到命令對597.9高地進行反撲。
  • 中美關係能否走出鐘擺定律
    針對當下歐巴馬政府導致中美關係出現波折,美國《科學箴言報》16日的評論說。在歐巴馬任總統的第一年,中美關係相對穩定,以至於產生一些期望:中美關係是否會就此結束每逢新總統就發生波折的定律。當歐巴馬進入自己任期的第二年,相繼而來的風波說明:中美關係依然沒有告別鐘擺的軌跡。
  • 毒梟斷腸歌:薩爾瓦多病毒與販毒之間的黑幫戰爭
    薩國政府表示,為了掐斷黑幫之間的指揮網,各級監獄將重新洗牌——直到疫情結束或治安恢復之前,幫派幹部將無限期單人監禁;敵對黑幫之間的牢房也將打散交叉收容,儘管這可能會讓收容人之間的暴力事件加劇,但首要目的是要阻斷獄中的遙控指揮鏈,其他次要風險暫不考慮。
  • 曝中國最驚人現狀:5年內將會有兩場戰爭
    如果您對所謂"和平崛起"的理論深信不疑,那麼接下來的內容對您就沒有任何意義了。中國這個崛起中的大國和美國這個守成大國之間的博弈,由於其文化、種族和社會制的巨大差異,絕不可能通過和平手段實現新老交替。二戰後英美兩國之間世界霸權的和平轉移,純粹是兩個同文同種的西方世界大國之間的內部事務,中美之間不存在任何複製這種模式的可能性。
  • 一場不為人知的人類與外星人之間的戰爭,道西戰爭
    曾經在地球上有一場不為人知的星球大戰曾經在我們的腳下悄然進行,那場戰爭的名字叫—「道西戰爭」,而這場戰爭也揭露出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而這場人類和外星人之間的戰爭的死因還需要從外1996年1月一名叫菲爾·施奈德(Phil Schneider)的美國地質工程師被發現死在自己家的浴室內說起。
  • 天體物理學與戰爭之間的糾纏,剪不斷理還亂
    《戰爭從犯》發人深省,但是卻反常地遺漏了一點:當今「僕人」的聲音基本缺失。由於沒有讓更多的科學家發聲,尤其是那些與軍方合作密切的科學家,Tyson和Lang未能觸及研究人員與戰爭製造者之間的一些微妙關係。
  • 《輻射》:中美核戰後的末日世界,戰爭卻從未改變
    戰爭,戰爭從未改變! 在這句出自知名電子遊戲《輻射》系列的臺詞,道出了人類對於戰爭的盲目與執著。從古至今,也許人類的文明一直在向前發展,可是戰爭卻始終沒能離開我們的身邊。
  • 美墨戰爭︱美國如何通過戰爭成為美洲主宰者
    然而,俄勒岡爭端從本質上講是政治性的,英美雙方都不希望發生戰爭,最終於1846年6月以北緯49度線為界達成妥協,俄勒岡爭端得到和平解決。與俄勒岡爭端一樣,德克薩斯問題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但最終卻沒有得到和平解決,反而成為美墨矛盾的焦點。
  • 張金龍︱南北朝時代的和平與戰爭
    戰爭是南北朝關係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南北朝關係從戰爭開始,亦以戰爭結束。這樣,在河南地區的軍事衝突便成為太武帝發動大規模南伐戰爭之前近三十年間南北朝戰爭關係的焦點。總體來看,南北朝關係在當時更多地是以和平方式進行的,雙方通使頗為頻繁,在整個南北朝關係史上處於外交關係最為密切的一個時期。
  • 俄媒:中美貿易摩擦「也是俄羅斯的戰爭」
    原標題:中美貿易摩擦「也是俄羅斯的戰爭」——俄媒如是說文章導讀俄羅斯《觀點報》網站近日刊發文章,對中美貿易摩擦背景及走向進行分析,並對俄方立場提出建議,其概要如下:1。中美貿易戰是2018年世界經濟最重要的事件,當前的中美博弈表明,中國的現代化趕超模式非常有效。2。美國高科技企業將資金用於回購股票而非研發的模式,將拖累美技術進步速度,削弱其競爭優勢。3。川普個人因素值得重視,川普的「非理性」背後可能是高度的現實主義。4。川普在其國內的「體制內敵人」——亦即美金融資本和政治對立力量——更希望優先維持現有秩序。
  • 證據顯示,尼安德特人和人類之間的戰爭已超過100,000年
    以田園詩般的方式看到他們,與大自然和彼此和平共處,就像花園裡的亞當和夏娃一樣,這很誘人。如果是這樣,也許人類的弊病——尤其是我們的領土、暴力、戰爭——不是天生的,而是現代發明。生物學和古生物學描繪了一幅更黑暗的圖畫。尼安德特人遠非和平之士,他們很可能是技術嫻熟的戰士和危險的戰士,只有現代人才能與人相媲美。
  • 《超越戰爭論》發布:數學原理解讀戰爭理論
    原標題:《超越戰爭論》發布:數學原理解讀戰爭理論   八一建軍節來臨之際,東方出版社特推出《超越戰爭論——戰爭與和平的數學原理》一書。該書通過全新的科學工具,將戰爭謎底展現在世人面前。
  • 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之間的戰爭,外高加索地區無解的困境
    不過國難當頭下,兩國除了在外交方向上發生齟齬、人民之間也不和睦,短短 3 個月聯邦即告解體,亞美尼亞以及亞塞拜然各自獨立建國。 短時間內,從和平示威發展到流血衝突,證明蘇聯多年來的民族問題只是隱而未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