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 孔琳】8月19日,也即導致蘇聯解體的「八月政變」29周年紀念日當天,歐盟宣稱拒絕承認白俄羅斯新近舉行的大選結果,並威脅對參與選舉舞弊和鎮壓抗議活動的人實施制裁,還稱「準備陪伴白俄羅斯進行和平民主的權力過渡」。而蘇聯遺產的主要繼承者俄羅斯聯邦警告西方管好自家事務,切勿幹涉白俄羅斯內政。微妙時刻發生的微妙事件,以及西方與俄羅斯之間的微妙表態,表明白俄羅斯危機已非單純的一國內部事務,而再次成為歐美與俄羅斯爭奪戰略空間的新「角力場」。
大選引發白俄羅斯內政危機
此次危機幾乎延續了蘇聯解體後前蘇聯多個加盟共和國的傳統套路,即大選成為社會動蕩乃至「顏色革命」的導火索。8月9日,白俄羅斯總統選舉結束,根據最後的計票結果,現任總統盧卡申科以80.23%的得票率第六次當選總統。消息公布後,白俄羅斯多個城市接連發生由反對派組織的大規模抗議活動,矛盾迅速激化並引起世界關注。
民眾抗議的表面原因是質疑選舉的公正性、透明度,對由此產生的結果不認可。以往,白俄羅斯因大選也曾多次引發抗議示威活動,但這一次的規模和影響堪稱史無前例,甚至直接讓人聯想到蘇聯東歐劇變前夜的歷史情境。英國原駐白俄羅斯大使、國際戰略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奈傑爾·古爾德-戴維斯,更是直接將白俄羅斯局勢與1989年發生在東歐國家的情形相提並論。
與波蘭、立陶宛等鄰國相比,白俄羅斯經濟差距很大。白俄羅斯2019年人均GDP為6663美元,而波蘭為15424美元,立陶宛為19090美元。盧卡申科執政期間,一直延續著計劃經濟模式,國家企業大多數為國有企業,工資水平一直停滯在鄰國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四分之一左右的水平。白俄羅斯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對外部市場和俄羅斯過度依賴,在俄羅斯經濟因西方制裁而舉步維艱的情況下,白俄羅斯也備受牽連。自2015年開始,白俄羅斯經濟大幅下滑,2015、2016兩年為負增長。今年發生的新冠疫情又加重了白俄羅斯的經濟危機,據白俄羅斯通訊社報導,1-7月份GDP同比下降1.6%。俄羅斯信用評級機構專家丹尼斯·阿諾霍夫稱,2020年白俄羅斯GDP同比預計將下降5%,加之俄羅斯補貼的減少,國家預算可能出現赤字。
經濟和社會發展下滑,民怨沸騰,加上疫情期間應對失策,進一步激化了對立情緒,引爆了民怨。盧卡申科在疫情期間拒絕實行隔離措施,甚至曾說過「伏特加能抵抗病毒」這樣的話,讓公眾對其執政能力有所懷疑。一系列矛盾在碰撞中爆發,從而演變成這場可能趨向失控的危機。
西方和大國紛紛介入令危機加劇
歐美習慣性地幹涉他國內政,對於白俄羅斯發生的政治危機自然不會錯過「良機」,藉機鼓動反對派製造社會政治危機,試圖在白俄羅斯策動新的「顏色革命」。而一直視白俄羅斯為戰略盟友和歐亞聯盟「雙驅」之一的俄羅斯,自然對此十分敏感和警惕,公開警告歐美不得幹涉白俄羅斯內政。雙方互相指責,導致白俄羅斯危機外溢為新的歐俄、美俄摩擦點。
8月9日白俄羅斯選舉結果公布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11日就表示,「白俄羅斯選舉不公正」,「歐盟將重新評估與白俄羅斯關係」,並將出臺一系列必要措施。波蘭總理甚至提議歐盟為此召開特別峰會。法國總統馬克龍16日在推特上發文稱,歐盟應繼續支持白俄羅斯的和平抗議活動。英國外交大臣拉布表示英國不接受白俄羅斯總統大選結果。德國、愛沙尼亞等國對白俄羅斯大選結果表示質疑。
對於西方的質疑,盧卡申科8月15日表示,白俄羅斯擁有按照憲法成立的政府,不需要外國政府的參與、不需要「調解者」。
俄羅斯方面也多次公開表示,白俄羅斯局勢屬一國內政,不屬於安理會的職責範圍,只有白俄羅斯人民可以解決本國問題。普京8月16日還表示,俄準備在必要時向白俄羅斯提供軍事援助。18日,普京在德國和法國的提議下與兩國領導人通話時強調,任何國家以任何形式向白俄羅斯政權施壓都是不被俄羅斯接受的,「希望他們能謹慎行事」。俄羅斯外長在與德國外長通話時,白俄羅斯是俄羅斯的「兄弟國家」,請德國方面不要幹預和破壞白俄羅斯國內局勢。
8月19日,歐盟就白俄羅斯局勢舉行視頻會議。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會後表示,歐盟不承認白俄羅斯大選結果,還將對那些在「不正當選舉和鎮壓示威隊伍過程中」有責任的「相當數量」個人實施制裁。同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稱,歐盟「準備陪伴白俄羅斯進行和平民主的權力過渡」。這是8月9日以來歐盟高層首度全面回應白俄羅斯局勢。
當然也少不了美國的影子。華盛頓時間8月17日,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艾略特·恩格爾與共和黨眾議員麥可·麥考爾,將矛頭直接指向了俄羅斯和普京總統。他們稱,普京此前提出的「必要時將向白俄羅斯提供軍事援助」承諾,實際上意味著俄羅斯要「入侵」白俄羅斯,並呼籲美國政府「繼續阻止莫斯科的侵略」。當天早些時候,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也呼籲美國政府向莫斯科發出「明確信號」,不容其幹涉白俄羅斯局勢。此前,美國總統川普在接受記者採訪談及白俄羅斯問題時稱,白俄羅斯局勢「可怕」,華盛頓正在密切關注事態發展。
此外,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等國也公開表示要「調解」白俄羅斯危機,如果調解失敗將對有關機構和個人實施制裁。烏克蘭總統已召集情報部門和軍方負責人研判白俄羅斯局勢,目前還沒有明確表態,但已經召回了駐白俄羅斯大使。
西方與俄羅斯之間新的「角力場」
抗議活動讓白俄羅斯意外地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這個人口不到1000萬、GDP約600億美元的國家如此之小,本來沒有太大的國際影響力。然而,因為夾在西方與俄羅斯戰略板塊之間,並成為雙方長期爭奪的對象,白俄羅斯內政已經不再是純粹的「內政」,獨特的地緣位置使其成為西方與俄羅斯爭奪的戰略空間。
白俄羅斯是位於東歐的內陸國家,東及北部與俄羅斯相鄰,南部與烏克蘭接壤,西部同波蘭、立陶宛和拉脫維亞毗鄰,國土面積約20萬平方公裡,人口約1000萬。1922年併入蘇聯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1年蘇聯解體後恢復獨立。從地理位置上可以看出,白俄羅斯身處戰略要地,在俄羅斯與北約、歐盟之間,白俄羅斯佔據了東歐地緣中心的位置。
美國《國會山報》17日文章形容白俄羅斯的重要地位時,稱其為「一把抵在北約喉嚨上的利刃」。《國會山報》還認為,俄羅斯在加裡寧格勒部署的武器,已讓北約軍隊在這裡穿行面臨挑戰;如果普京在走廊另一側的白俄羅斯土地上部署地面部隊和防空部隊,那麼北約對波羅的海國家軍隊的支持就會被大大削弱。
與烏克蘭一樣,白俄羅斯原本也是俄羅斯與歐洲間的戰略緩衝地帶。2013年-2014年的烏克蘭危機,使烏克蘭徹底倒向西方,也導致北約威脅進一步逼近俄羅斯,俄羅斯的戰略空間進一步受到打壓。如今,白俄羅斯內外局勢日趨緊張,俄羅斯絕不會坐視歐美介入,讓白俄羅斯成為「第二個烏克蘭」。
從另一個角度說,歐盟恐怕也擔心白俄羅斯成為「第二個烏克蘭」。幾年前的烏克蘭危機造成克裡米亞半島歸入俄羅斯版圖,烏克蘭東部也處於半獨立狀態。如果俄羅斯武力介入白俄羅斯,那將是歐盟包括美國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白俄羅斯是不是真能關起門來解決這次政治危機?俄羅斯對其「兄弟國家」的呼籲是否能引起響應?在外界看來,至少目前還有太多不確定因素。
(作者簡介:孔琳,浙外環地中海研究院副研究員。)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