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俄羅斯帝國滅亡前一年,當時這個帝國已經陷入內憂外患之中,國內千瘡百孔,外戰一塌糊塗,損兵折將150萬,沙皇政權搖搖欲墜,然而就在這一年,沙皇俄國的軍隊卻打出了其在一次大戰期間最大的軍事勝利,這可以認為是俄羅斯帝國最後的輝煌,這就是1916年的布魯西洛夫攻勢。
一戰各個主要國家的軍隊中,俄國某種程度是最「糙」的,因為俄國軍隊還多本來是農奴,專業軍事素養很差,加上俄國工業能力也不強,所以俄軍裝備也比較落後,而國內鐵路運輸能力有限也導致俄軍的機動性很差;但是,俄國動員力強,所以俄軍人數很多,消耗了也不心疼。
俄國步兵群
不過,俄軍畢竟也不是飯桶,如果他們在東線給點力的話,那對於西線的英法將起到相當強力的支援作用,於是早在1916年,法國就呼籲俄國在東線展開一次針對德國的攻勢,以減輕西線戰場的壓力。
因為這個時候,法國在凡爾登已經抵抗得幾乎是精疲力竭;而英國當時正準備發動索姆河戰役,與此同時義大利人與奧匈帝國鏖戰於伊松佐,西線算是一片亂。
俄國當然也努力了,它在維爾奴地區發動了一場慘重的納羅茲湖攻勢,結果戰力孱弱的俄軍被德軍打得一塌糊塗,傷亡人數達到德軍5倍。
而俄國將領布魯西洛夫便向俄國最高司令部呈達了他的計劃:在西南部的加裡西亞意圖向奧匈軍隊進利一次大規模的攻勢。目的是減輕英法聯軍和義大利的一些壓力,最好能一擊打垮奧匈帝國。
在勃魯西洛夫攻勢期間及發動以前的東線狀態
在此前的東線戰場,俄軍一向奉行抵禦性戰略,所以面對如此強大的攻勢行動,俄國的西方軍事集團指揮官阿列克謝·埃弗特上將表示了反對,不過最終沙皇還是堅持批准布魯西洛夫的計劃。
由於戰事緊急,俄國部署部隊很倉促,布魯西洛夫動員了40個步兵師(57.3萬人)及15個騎兵師(6萬多人)合共四支軍團,對陣奧匈帝國,而奧匈帝國前沿兵力是39個步兵師(45萬人)及10個騎兵師(3萬人)!
6月4日凌晨4時整,布魯西諾夫攻勢開始!
俄軍的衝擊
俄軍1770門輕炮、168門重炮進行了猛烈的轟擊,奧匈帝國前沿的機槍哨,鐵絲網,炮兵陣地,前線指揮中心被一掃而空,之後炮擊停止,幾架飛機進入戰場航拍;3小時候,炮擊再起…這樣一共進行了3次。
奧匈帝國當然進行了炮火回擊,但俄軍古怪的炮擊方式讓奧匈帝國軍隊有些困惑:俄軍什麼時候大規模進攻啊。
正在奧匈帝國的士兵困惑的時候,在一片「烏拉」聲中,俄軍大規模攻擊開始,沿著322公裡戰線全線出擊,俄軍主要目標是:戰略地位重要的科韋耳和鐵路中心、加利西亞的工業首府倫貝格(利沃夫)猛衝。
俄軍的攻擊陣線是驚人的
在俄軍的猛烈攻勢下,初期奧匈帝國節節敗退,兵敗如山倒,逃兵四散,俄軍大勝,勃魯西洛夫四分之三的軍隊能更大幅度地推進到更廣闊的前線,6月8日,俄西南方面軍奪取了盧茨克(奧軍後勤物資中心),奧匈司令約索夫 費迪南大公此時只能指揮軍隊在俄軍進城前撤出,這足以證明俄軍推進速度之快。
對了,到這個階段,俄軍共俘虜了近200,000名戰俘。
在盧茨克失守的那天,同盟國陣營舉行了軍事會晤,德國總參謀長埃裡希·馮·法爾肯海因成功說服了其奧匈代表赫岑多夫把南線的軍隊由義大利撤至加裡西亞以對付俄軍。在東部(Oberkommando-Ost),德軍總司令興登堡陸軍元帥再一次能利用完善的鐵路網絡將德國後援輸送到前線。
局勢危如累卵的奧匈帝國終於等來了支援。
此時,俄軍的擴張過度,所以有些疲軟,至7月24日,亞歷山大·馮·林辛根在科韋爾南部向俄軍策動的反擊總算暫時遏止了敵軍的攻勢。
7月28日,整頓後的俄軍開始了第二輪攻勢,在缺乏補給的條件下其大軍仍成功截至9月20日兵抵喀爾巴阡山脈(儘管付出了非常慘重的傷亡代價),但是部隊也快到達了疲憊的極限,這輪攻勢最終亦不得不於九月底正式停止。
此戰可謂是俄軍打出的最高峰,3個月的攻勢中,俄軍打死打傷敵軍70多萬,俘虜近40萬,收復38000平方公裡土地,可謂是協約國的空前勝利。俄軍的犀利表現使得羅馬尼亞信心增加倒向協約國一側而參加戰爭,但俄國自身傷亡也相當慘重,達到55萬人之多。
俄羅斯人達到了目的,迫使德軍不得不停止在凡爾登的攻伐來把具可觀數量的部隊調往東線,同時幾乎完全擊垮了奧匈帝國,奧匈帝國之後再無力有所建樹,治下的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克羅埃西亞等少數民族聚居區紛紛出現獨立傾向,但是這是俄羅斯人最後的輝煌,此後俄羅斯軍隊的戰力開始下降,而慘重的傷亡使得國內的經濟和政治局勢日益惡化,軍隊內部也是軍心浮躁,因而即使德國和奧匈沿其前線被擊退,還是至少有58,016名俄羅斯士兵成為逃兵。
沙皇俄國這個國家機器已經運行到了盡頭,在打出漂亮的布魯西洛夫攻勢一年後,俄羅斯帝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