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俄國最後的輝煌,1916年布魯西洛夫攻勢,60萬大軍橫掃德奧

2021-01-13 國史拾遺

1916年,俄羅斯帝國滅亡前一年,當時這個帝國已經陷入內憂外患之中,國內千瘡百孔,外戰一塌糊塗,損兵折將150萬,沙皇政權搖搖欲墜,然而就在這一年,沙皇俄國的軍隊卻打出了其在一次大戰期間最大的軍事勝利,這可以認為是俄羅斯帝國最後的輝煌,這就是1916年的布魯西洛夫攻勢。

一戰各個主要國家的軍隊中,俄國某種程度是最「糙」的,因為俄國軍隊還多本來是農奴,專業軍事素養很差,加上俄國工業能力也不強,所以俄軍裝備也比較落後,而國內鐵路運輸能力有限也導致俄軍的機動性很差;但是,俄國動員力強,所以俄軍人數很多,消耗了也不心疼。

俄國步兵群

不過,俄軍畢竟也不是飯桶,如果他們在東線給點力的話,那對於西線的英法將起到相當強力的支援作用,於是早在1916年,法國就呼籲俄國在東線展開一次針對德國的攻勢,以減輕西線戰場的壓力。

因為這個時候,法國在凡爾登已經抵抗得幾乎是精疲力竭;而英國當時正準備發動索姆河戰役,與此同時義大利人與奧匈帝國鏖戰於伊松佐,西線算是一片亂。

俄國當然也努力了,它在維爾奴地區發動了一場慘重的納羅茲湖攻勢,結果戰力孱弱的俄軍被德軍打得一塌糊塗,傷亡人數達到德軍5倍。

而俄國將領布魯西洛夫便向俄國最高司令部呈達了他的計劃:在西南部的加裡西亞意圖向奧匈軍隊進利一次大規模的攻勢。目的是減輕英法聯軍和義大利的一些壓力,最好能一擊打垮奧匈帝國。

在勃魯西洛夫攻勢期間及發動以前的東線狀態

在此前的東線戰場,俄軍一向奉行抵禦性戰略,所以面對如此強大的攻勢行動,俄國的西方軍事集團指揮官阿列克謝·埃弗特上將表示了反對,不過最終沙皇還是堅持批准布魯西洛夫的計劃。

由於戰事緊急,俄國部署部隊很倉促,布魯西洛夫動員了40個步兵師(57.3萬人)及15個騎兵師(6萬多人)合共四支軍團,對陣奧匈帝國,而奧匈帝國前沿兵力是39個步兵師(45萬人)及10個騎兵師(3萬人)!

6月4日凌晨4時整,布魯西諾夫攻勢開始!

俄軍的衝擊

俄軍1770門輕炮、168門重炮進行了猛烈的轟擊,奧匈帝國前沿的機槍哨,鐵絲網,炮兵陣地,前線指揮中心被一掃而空,之後炮擊停止,幾架飛機進入戰場航拍;3小時候,炮擊再起…這樣一共進行了3次。

奧匈帝國當然進行了炮火回擊,但俄軍古怪的炮擊方式讓奧匈帝國軍隊有些困惑:俄軍什麼時候大規模進攻啊。

正在奧匈帝國的士兵困惑的時候,在一片「烏拉」聲中,俄軍大規模攻擊開始,沿著322公裡戰線全線出擊,俄軍主要目標是:戰略地位重要的科韋耳和鐵路中心、加利西亞的工業首府倫貝格(利沃夫)猛衝。

俄軍的攻擊陣線是驚人的

在俄軍的猛烈攻勢下,初期奧匈帝國節節敗退,兵敗如山倒,逃兵四散,俄軍大勝,勃魯西洛夫四分之三的軍隊能更大幅度地推進到更廣闊的前線,6月8日,俄西南方面軍奪取了盧茨克(奧軍後勤物資中心),奧匈司令約索夫 費迪南大公此時只能指揮軍隊在俄軍進城前撤出,這足以證明俄軍推進速度之快。

對了,到這個階段,俄軍共俘虜了近200,000名戰俘。

在盧茨克失守的那天,同盟國陣營舉行了軍事會晤,德國總參謀長埃裡希·馮·法爾肯海因成功說服了其奧匈代表赫岑多夫把南線的軍隊由義大利撤至加裡西亞以對付俄軍。在東部(Oberkommando-Ost),德軍總司令興登堡陸軍元帥再一次能利用完善的鐵路網絡將德國後援輸送到前線。

局勢危如累卵的奧匈帝國終於等來了支援。

此時,俄軍的擴張過度,所以有些疲軟,至7月24日,亞歷山大·馮·林辛根在科韋爾南部向俄軍策動的反擊總算暫時遏止了敵軍的攻勢。

7月28日,整頓後的俄軍開始了第二輪攻勢,在缺乏補給的條件下其大軍仍成功截至9月20日兵抵喀爾巴阡山脈(儘管付出了非常慘重的傷亡代價),但是部隊也快到達了疲憊的極限,這輪攻勢最終亦不得不於九月底正式停止。

此戰可謂是俄軍打出的最高峰,3個月的攻勢中,俄軍打死打傷敵軍70多萬,俘虜近40萬,收復38000平方公裡土地,可謂是協約國的空前勝利。俄軍的犀利表現使得羅馬尼亞信心增加倒向協約國一側而參加戰爭,但俄國自身傷亡也相當慘重,達到55萬人之多。

俄羅斯人達到了目的,迫使德軍不得不停止在凡爾登的攻伐來把具可觀數量的部隊調往東線,同時幾乎完全擊垮了奧匈帝國,奧匈帝國之後再無力有所建樹,治下的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克羅埃西亞等少數民族聚居區紛紛出現獨立傾向,但是這是俄羅斯人最後的輝煌,此後俄羅斯軍隊的戰力開始下降,而慘重的傷亡使得國內的經濟和政治局勢日益惡化,軍隊內部也是軍心浮躁,因而即使德國和奧匈沿其前線被擊退,還是至少有58,016名俄羅斯士兵成為逃兵。

沙皇俄國這個國家機器已經運行到了盡頭,在打出漂亮的布魯西洛夫攻勢一年後,俄羅斯帝國滅亡。

相關焦點

  • 布魯西洛夫攻勢:1914年俄羅斯撤退了,兩年後 它再次進攻!
    布魯西洛夫攻勢:1914年俄羅斯撤退了,兩年後 它再次進攻!俄國帝國軍隊被描繪成不適合發動現代戰爭。它以德國人的一系列災難而聞名,最著名的是1914年的坦嫩堡和1915年的格裡切塔諾,然後是1917年革命中它的突然崩潰,然而,亞歷山大·布魯西洛夫將軍在1916年6月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成功的攻勢之一,與凡爾登和索姆河隊失敗的進攻形成鮮明對比。
  • 波蘭奧古斯特三世的去世,引起俄國沙皇和普魯士對它的第一次瓜分
    波蘭奧古斯特三世的去世,引起俄國沙皇和普魯士對它的第一次瓜分16世紀時,波蘭是東歐強國之一,它的疆域北起波羅的海沿岸,南近黑海之濱,西抵奧得河,東達第聶伯河一帶,幅員遼闊,國力強盛,到17世紀上半葉,其版圖達到99萬多平方公裡,人口增至1100萬,其領土之大,在歐洲僅次於俄國。
  • 1904年,俄國和日本為什麼在中國的領土和領海打得不可開交?
    呂海峰話說,1904年的2月8日,當俄國和日本的談判破裂之後,雙方便開始在中國的領土、領海打得不可開交。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俄國和日本為什麼在中國的領土、領海打得不可開交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前往查看一番。
  • 沙皇的500噸黃金沉入貝加爾湖,為何無人打撈?
    那是因為貝加爾湖是亞歐大陸最大的淡水湖,可以用一望無際來形容,最深的地方有1637米,不過在與俄國籤訂的《尼布楚條約》中,把它割讓給了俄國。而關於寶藏的傳說是從何時開始的呢,那要從俄國十月革命說起了。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數以萬計的俄羅斯人前往東歐戰場拼死作戰,而沙皇卻在國內過著花天酒地,奢靡無度的生活,這引發了俄羅斯國人的不滿,因此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蘇維埃政權誕生,但是朝代更迭永遠都是需要流血和犧牲的,不少沙俄保皇黨仍然負隅頑抗,其中海軍上將高爾察克更是帶著部隊自立門戶,在西伯利亞建立了一個獨裁政權,號稱西伯利亞政府,可以說是自立為王了。
  • 蘇聯大清洗時期 沙皇的監獄為何讓人懷念?
    但歷史上也曾存在過「令人懷念」的監獄,即沙皇時期的監獄。 眾所周知,沙皇俄國對於政治犯可以說是很寬容的。那時的俄國並不僅僅有黑暗的監獄,更有瀰漫社會的自由之風。即便是作為政治犯的列寧,在監獄中的生活似乎也不算太壞,至少可以自由地閱讀大量的書籍,甚至在飲食方面也可以得到充足的食物。
  • 白溝河大戰,以少勝多的屠殺,60萬大軍竟敗給了詭異的天象
    公元1399年11月,燕軍在鄭村壩擊敗南軍李景隆的50萬大軍,打敗了建文帝北伐的第一次攻擊,十二月李景隆率軍退守到山東德州,重整旗鼓,準備次年再戰。這李景隆乃是大明開國名將李文忠之子,雖然長得一表人才,但是行軍打仗的能力,卻差其老爹甚遠,老子英雄兒好漢,這句古話放在李景隆身上那是對真理最好的反駁!
  • 沙皇的500噸黃金到哪去了?跟25萬亡靈一同沉睡在貝加爾湖底
    沙皇的500噸黃金到哪去了?跟25萬亡靈一同沉睡在貝加爾湖底1917年的3月,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曾經龐大的沙俄帝國,爆發了一場革命,沙皇被趕下了神臺。革命者組成了一個臨時政府,代替沙皇統治俄國。在1918年的冬天,高爾察克成為了臨時政府的最高元首,指揮臨時政府。在這個冬天裡,高爾察克默默的積蓄著力量,準備開春了進行反攻。在隔年的春天,高爾察克發起了反攻了,不斷獲得勝利。
  • 末代沙皇家庭照:四個女兒一個比一個漂亮,圖7是他的最美皇后
    尼古拉二世·亞歷山德羅維奇,史稱尼古拉二世,是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最後一位沙皇,俄羅斯帝國最後一位皇帝、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最後一位沙皇。圖:歐嘉·尼古拉耶芙娜。歐嘉·尼古拉耶芙娜·羅曼諾娃女大公,是俄羅斯帝國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與妻子亞歷山德拉·費奧多羅芙娜的長女。圖:塔季揚娜·尼古拉耶芙娜。
  • 少年君主一戰成名,查理十二世以少勝多,納爾瓦戰役瑞典完勝俄國
    通過沙皇的權威與部分貴族的支持,彼得一世將所有權力中。俄羅斯帝國軍隊也改頭換面,發展為擁有20多萬陸軍和數十艘戰艦。 1697年,年僅15歲的查理十二世繼位,他成了瑞典的少年君主,年輕的君主崇尚武力,他立志要成為「北歐的亞歷山大大帝」。
  • 史達林時期被處極刑人數,是沙皇30年的1600多倍
    [摘要]與前者相比,1930至1953年的史達林治下的國家被處極刑的人數是沙皇30年的1600多倍;與後者相比,史達林每個月處決的人數是帝俄最殘忍的年代的60倍。誰想到1991年蘇聯解體,頃刻之間呼喇喇似大廈傾,一個政權、一種體制在一個國家的徹底崩潰,讓世人有了知道這個政權歷史真相的可能。1999年亞·尼·雅科夫列夫的《一杯苦酒———俄羅斯的布爾什維克主義和改革運動》在中國翻譯出版,書中寫道:「僅僅這個世紀(20世紀),俄羅斯由於戰爭、飢餓和鎮壓就死亡了6000多萬人。」
  • 苑鵬等:俄國村社制度變遷及其對我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啟示
    本文試圖從俄國村社制度基本特徵的梳理入手, 分析其生存土壤, 梳理和解析村社制度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不斷演變, 最終走向瓦解的過程及背後的原因, 最後提出對我國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集體經濟的啟示。
  • 俄羅斯300年擴張史(1):曾是大蒙古國的附庸,一步步走向強大
    而俄羅斯帝國(1547年-1917年)告訴我們,這至少需要300多年的時間,從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開始,到1866年為止,俄羅斯帝國的領土面積達到了2280萬平方公裡。雖然,俄羅斯帝國用的時間最長,得到的領土最少,但他們卻保留得最完整的,現在俄羅斯的領土面積仍有1707平方公裡,是當今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
  • 俄羅斯佔領中國的15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什麼時候可以收回?
    1858年,通過中俄《璦琿條約》,迫使中國割讓黑龍江以北、外興安 以南60多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並把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1860年,通過中俄《北京條約》,進一步把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完全劃歸俄國。這一條約還確定了中俄西段邊界的基本走向,為沙俄掠奪中國的西部領土製造了條約根。
  • 「斯基」曾是俄國最常見姓氏,如今卻很少了,這是為什麼呢?
    立陶宛和波蘭為了抵禦沙俄,於1569年7月1日通過盧布林聯合成立了波蘭立陶宛聯邦,形成了16至17世紀歐洲人口最多、地域最廣的強大國家。他們在1578的溫登戰役中大敗伊凡雷帝的俄軍,長驅直入殺進俄國本土。一貫強橫的伊凡雷帝不得不服軟,並請求教廷出面調停,結束戰爭,波蘭立陶宛聯邦從此成了俄國的死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