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簡概:
1700年,俄皇彼得一世大帝企圖攻佔波羅的海入海口,率領俄軍共有約3.5萬人,火炮173門圍攻納爾瓦,納爾瓦的瑞典守軍共有2000餘人,俄軍炮擊要塞,企圖迫使瑞典守軍投降,但並沒有攻下,未能達到預期目的。
年輕的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乘彼得一世的同盟者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按兵不動之機,親率瑞典30000大軍支援被圍困在納爾瓦的守軍。
查理十二世獲悉有關俄軍部署的確切情報後,分割俄軍各個擊破,遂將大部兵力集中於俄軍右翼作戰,許多軍官和外籍將領向瑞軍投誠。俄軍因無軍官指揮被分割為二,缺乏統一指揮,無法組織防禦,俄軍遂即被迫投降。
查理十二世在納爾瓦戰役中以8000瑞軍擊破40000俄軍,從此聲名大振。
而彼得一世大帝則成了整個西歐的笑柄。
一、雄心勃勃的彼得一世大帝
17世紀後期的俄羅斯,已經是擁有遼闊的疆域超大帝國。但它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都較為落後。如果俄羅斯想要加入先進國家體系,就必須讓自己有可以觸及西方的出海口。
為此,俄羅斯的對外戰爭是向著大海的方向發起進攻,彼得一世決心把俄羅斯變為真正的「半歐洲式強國」。
(彼得一世)
有過遊歷西歐經驗的沙皇立即在全國改革。準備從軍事、政治和經濟等諸多方面,推行自己在西方接觸到的先進經驗。
除了需要大力發展近代工業外,還必須建立強大的正規陸軍與海軍。通過沙皇的權威與部分貴族的支持,彼得一世將所有權力中。俄羅斯帝國軍隊也改頭換面,發展為擁有20多萬陸軍和數十艘戰艦。
當時的瑞典,查理十二世剛剛繼位,時局非常不穩定。
當地貴族巴特庫爾慫恿吧波蘭國王奧古斯塔二世對瑞典開戰。很快丹麥也加入進來,並引得俄羅斯人也趕來湊熱鬧。彼得就此調整策略,準備先在更靠西歐的波羅的海鑿出一個出海口。歷史上的大北方戰爭,就此醞釀起來。
二、北歐的亞歷山大大帝
17世紀,瑞典成為了以芬蘭灣為中心的波羅的海強國,領土保羅愛沙尼亞以及因格裡亞等。而在近30年的戰爭之中,瑞典又從德意志手中獲得了大片領地,七雜紅包括了西波美拉尼亞、維斯馬等地。區區100萬人口的瑞典能夠取得勝利,離不開國家強大的軍隊,儘管這隻軍隊的規模很小,僅有10萬人而已,但它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比起當時歐洲其他國家的陸軍,這支軍隊的專業程度很高。
1697年,年僅15歲的查理十二世繼位,他成了瑞典的少年君主,年輕的君主崇尚武力,他立志要成為「北歐的亞歷山大大帝」。
(查理十二世)
1700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想要奪取波羅的海的入海口,雄心滿滿的彼得聯合丹麥、挪威和波蘭等國組成了軍事同盟針對瑞典,他決心要搶奪波羅的海沿岸地區。9月份,
彼得一世用40000大軍包圍住了軍隊控制的納爾瓦,並且修築了工事長達5公裡,他企圖迫使瑞典守軍投降,因為在他看來不過區區2000的守軍,一定沒問題,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就是這區區2000守軍,令俄軍圍攻了3個月都沒攻下來。
11月中旬,年輕的君主查理十二世趁著彼得一世同盟者波蘭按兵不動的時機,
親自率領了30000瑞典軍隊支援被圍困的守軍,查理十二世的突然出現令彼得一世大吃一驚,
彼得一世將戰場指揮權交給了克魯瓦之後,不知去向何方,按道理來說,彼得一世是俄國歷史上稱帝的第一人,不可能臨陣脫逃,但不知由於什麼原因,他確實在交戰前離開了這片戰場。
三、風雪中數不清的敵人
11月30日,年輕的君主查理十二世率領瑞典援軍線頭8000餘人突然出現在納爾瓦,到達的那天,天空剛剛拂曉卻大雪紛飛,飄落的雪花如同鵝毛般撒落在地。
查理十二努力隱藏大部分部隊,以免暴露自己此時不足萬人的劣勢兵力。他決定將軍隊分為兩部分,分別攻擊俄軍的左右側翼,
然後還要出動騎兵加強側翼威脅,阻止俄軍士兵從自己的陣地內出逃。這樣可以規避自己的數量不足,而限制俄軍的相互協助。
儘管俄軍的數量是瑞典軍隊的5倍有餘,但查理十二世鎮定自若,他對手下的將士們說,
「幸運之神一直是眷顧我們的,這場風雪是天賜良機,在風雪中,敵人根本無法看清我們的人數是如此之少,所以這場奇襲對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查理十二世帶領著8000將士猛然攻入了俄軍的陣營之中,
瑞典軍隊閃電似的衝鋒使得俄軍措手不及,原本整齊的隊伍頓時亂作一團
,四周大雪紛飛,根本看不清彼此,到處都是喊殺之聲。由於戰線過長,俄軍之間聯繫非常不便,並且他們也搞不清到底來了多少的瑞典軍隊。
(納爾瓦戰役)
隨著大部分俄軍被逐個擊破,只有彼得一世的兩個近衛團還能堅持抵抗瑞典士兵,但已經無濟於事。
而潰逃的俄軍在過河時由於橋梁倒塌,導致許多士兵在何中淹死,沒能過河的俄軍投降做了俘虜,而彼得一世的兩個近衛團依舊頑強抵抗,經過談判,查理十二世允許他們在投降以後攜帶武器和軍旗撤離納爾瓦。
但戰爭中的承諾都是不可信的,當這兩個近衛團沿著剛修復的大橋鄉納爾瓦河對岸撤退時,這個年輕的瑞典國王沒有遵守協約,兩個團被繳械,軍官也被俘虜。
四、名聲大振的少年君主
納爾瓦戰役結束了,俄軍與瑞典軍隊首戰敗北於納爾瓦城下,
40000俄軍被擊潰,傷亡約有8000人,高級軍官幾乎無一生還,數百門的大炮也歸瑞典所有,反觀瑞典軍隊僅陣亡不到3000人,
可以說,彼得一世這次真的是元氣大傷了。18歲的瑞典國王以少勝多,大破俄軍的消息傳遍了歐洲,彼得一世成了整個歐洲的笑話,俄國在西歐各國中的威望瞬間一落千丈,而查理十二世確是名聲大振。
(納爾瓦戰役行軍圖)
納爾瓦戰役勝利之後,查理十二世並沒有趁勢去攻擊彼得一世,俄國軍隊被人數遠少於自己的瑞典軍隊所擊潰,他認為可以不用擔心彼得一世了,
他留下了1.5萬人防守波羅的海沿岸地區,自己率軍先後去攻打丹麥與波蘭,並且獲得了勝利,在兩年後,佔領了華沙。
在許多戰役中,查理十二世都是以劣勢的兵力獲勝,因此也被成為「不敗將軍」。
納爾瓦戰役中,俄軍是失敗了,但這對於彼得一世來說,只是暫時的失利。
他總結了教訓,立即加緊了俄國軍隊的改革,一支裝備新式火炮和槍械的正規軍隊很快組建起來。
而此時的查理十二世正忙著東徵西討,八年徵戰,再回首已然物是人非。當八年後,彼得一世與查理十二世又進行了他們之間的第二次決戰,這場戰役中,查理十二世這個不敗將軍第一次嘗到了失敗的滋味。不過,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結語
納爾瓦戰役中,俄軍徹底輸掉了整場戰役。總共有8000人戰死或受傷,還有萬名的潰敗在河裡淹死,或因寒冷而凍死在求生之路上。主要將領軍官被俘。瑞典一方則死傷3000名將士。他們還在俄軍營地和戰場附近,繳獲了64門攻城炮、22門迫擊炮和4050支步槍。擁有具有巨大人數優勢的俄軍卻遭遇慘敗,因為他們遭遇到了歷史上少數的名將查理十二世,這位年輕的君主一戰成名,查理十二是對俄羅斯崛起造成嚴重威脅的人物之一(另兩人分別是拿破崙和希特勒)。
參考資料:
《世界戰爭史》
《世界戰役》
《歐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