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拿破崙戰爭到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梳理普魯士崛起的發展脈絡

2021-01-09 有魔氣歷史

提及普魯士這個名詞,許多人往往會聯想到俾斯麥的「鐵血宣言」。事實也的確如此,普魯士是德國近代精神和文化的代名詞,同時也是後來德意志第二帝國中央集權制度和軍國主義的來源。俾斯麥所奉行的鐵血政策,其背後也確實存在普魯士的傳統。

作為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強大邦國,普魯士是唯一可以與掌控皇位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相匹敵的存在。然而自從歐洲三十年戰爭結束,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下的歐洲大國以國際法的方式將德意志地區邦國林立的狀況固定化,從而形成均勢秩序。此後即便普魯士君主勵精圖治,在容克階層的主導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並成功躋身於歐洲列強行列,卻依舊難以完成德意志統一。那麼究竟為何,進入19世紀之後普魯士的國力會不斷增長,並成功於1871年統一德意志?本文從拿破崙戰爭開始,詳細敘述普魯士是如何一步一步崛起,並成功統一德意志的艱辛歷程。

法國大革命前的德意志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這次聲勢席捲全歐洲的運動經常被人們與英國工業革命相提並論,它們被並稱為「18世紀歐洲雙元革命」。在此之前歐洲大陸運行的是三十年戰爭結束以後確立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該體系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在歐洲的影響力、維持了神聖羅馬帝國內部邦國林立的均勢秩序,從而導致德意志地區淪為大國博弈的角鬥場和緩衝區。在此背景之下,普魯士藉助英國、荷蘭等先發工商業國家產業轉移的機會和波羅的海黃金海岸的地理條件,極力發展「商農並舉」的容克貴族農莊模式的農業商品經濟,國力迅速強大,並在容克貴族的支持和主導下完成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初步建立。

隨著國力的提升,普魯士逐漸形成了容克軍官集團和文官體系,並在開明君主制度下推動了一系列改革。此後普魯士開始頻繁參與到對德意志地區主導權的爭奪中,並於1740年哈布斯堡家族直系男子絕嗣之後,拒絕承認瑪利亞·特蕾西亞的繼承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長達8年之久,嚴重消耗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力量、改變了歐洲外交格局。此後歐洲列強之間發生被稱作外交革命的「夥伴交換」,長期以來相互敵對的法國和奧地利放下芥蒂,締結了同盟以應對普魯士在德意志地區、英國在海外殖民擴張方向的競爭。曾經的奧地利支持者英國處於大陸平衡和殖民競爭的考慮,選擇與普魯士結成同盟。七年戰爭於1754年爆發,至1763年結束之時,普魯士(腓特烈大帝時期)儼然成為歐洲第五個列強。

拿破崙衝擊下的普魯士蛻變

七年戰爭結束以後,普魯士王國淪為一片廢墟,所幸戰後腓特烈大帝全力投入重建和經濟發展,穩定了普魯士的戰爭成果。然而其後繼者腓特烈·威廉三世出於「不戰策略」的影響,放鬆了對軍隊的建設,進而導致普魯士逐漸武備鬆弛。恰在法國大革命爆發了,歐洲由此被帶入了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的跌宕時期。在強大的軍事衝擊之下,1806年8月最後一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弗裡茨二世終於放下了皇冠,宣布了這個千年帝國的終結。兩個月後,拿破崙在耶拿戰役中將普魯士軍隊打的潰不成軍。此時的法蘭西帝國在歐洲大陸可謂聲勢滔天了,整個德意志空間都被籠罩在拿破崙的勢力範圍之中。

此時的德意志地區存在四種截然不同的類型模式,即如同普魯士這種以附庸國存在的力量、被拿破崙直接劃歸法國的萊茵河左岸、由拿破崙長臂操控的中等國家組織——萊茵同盟以及與拿破崙存在翁婿關係的奧地利。此時拿破崙為了制裁英國,採取了要困死英國的大陸封鎖政策,這在歐洲大陸就產生了完全不一樣的影響。德意志地區內部,萊茵河左岸被劃歸法蘭西之後,搭乘了法國的工業化產業,並未遭受影響;以紡織等產業為主的萊茵同盟地區,擺脫了英國的棉紡競爭,甚至促進了諸如萊比錫等中歐貿易城市的成長;奧地利由於缺乏面向大西洋的海岸線,且基本以自給自足經濟特徵為主,所受影響也不大;唯獨普魯士地區的經濟命脈本就以對英國出口農產品為主,遭受的財政衝擊最大。

後來拿破崙以破壞大陸封鎖政策為藉口,繼續向沙俄發起進攻,並將大量軍隊吞併於普魯士。作為附庸國的普魯士,此時不僅要負擔戰爭賠款,還需要交納巨額軍稅,此前所推行的容克貴族農奴制度漸漸運轉不下去了。為了適應新的時代要求,尤其是看到了法國的種種先進事物之後,普魯士決定進行自我更新。

均勢秩序下的德意志同盟

拿破崙戰爭結束之後,由英國、沙俄、普魯士、奧地利和復闢後的法國共同舉行的維也納會議,在長達8個月的漫長時間裡,一個新的戰後歐洲體系逐漸成型,即維也納體系。維也納體系同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一樣,依然維持著歐洲均勢秩序。所以從表面來看這是反法同盟對法國的一次清算,但潛伏其下的卻是對崛起中的普魯士王國進行束縛。經過商討,各國一致同意繼續將德意志視作一個整體,並以某種國家制度的形式組織起來,但同時大家都不願意產生一個新的中歐強權。所以各國採取中間路線,創造出了一個所謂的「德意志同盟」(又稱德意志邦聯)。

德意志同盟並不是一個民族國家,只是具有某種聯邦因素的邦聯。在其內部,普魯士和奧地利繼續在德意志空間的框架內進行爭霸。不過,經歷了拿破崙戰爭的慘痛教訓,普魯士痛定思痛後先後進行了國家管理機構改革(取締樞密院制度)、城市管理條例改革、工商敕令(廢除行會制度、實行工商業自由)、軍事改革(取消體罰制度、設立國防部及下屬總參謀部、普遍兵役制)、農奴制改革(《十月敕令》)以及教育改革(諸如建立現代大學模式),其國家實力突飛猛進、一躍千裡。憑藉制度層面的靈活性和優越性,普魯士在與奧地利的爭霸過程中漸漸佔據了上風。

關稅同盟是德意志統一的預演

經歷了長達30多年的和平環境之後,尤其是受到普魯士改革的刺激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德意志地區工商業漸漸發展起來。不同邦國之間的區域經濟聯繫不斷增強、分工不斷細化,林立的關稅、不同的貨幣、標準不一的交通逐漸成為德意志工商業發展的桎梏。然而德意志同盟是由幾十個獨立主權的邦國和城市構成的,工商階層在殘酷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極其不利的境地,因此積極致力於推動一個統一的德意志經濟體。要求廢除德意志內部關稅、建立統一經濟市場的呼聲在商人和工廠主群體中愈發壯大。

對於新興工商業者而言,在全德意志建立一個統一關稅區迫在眉睫,對此興趣最為強烈的邦國就是普魯士。當時普魯士和奧地利是德意志邦國中疆界最大的兩個國家,不過不同於奧地利的領地分布,普魯士王國分成了西部萊茵省和東普魯士兩個部分,這就導致它存在長達7500公裡的關稅邊界,甚至王國兩部分之間的貿易也要遭到徵稅。不過雖然對關稅同盟非常積極,但普魯士出於爭霸的考慮還是將奧地利排斥在外。1834年關稅同盟成立,到了1842年已經有28個邦國加入進來了,這為普魯士日後統一德意志奠定了物質基礎。

為了防止普魯士最終將自己兼併,這些德意志中小邦國的王室雖然經濟上傾向於普魯士,卻在政治上有意識地倒向奧地利,以此確保德意志邦聯結構又多維持了30年。期間奧地利和中小邦國屢屢想促成奧地利加入關稅同盟,但由於德意志北部海岸線被普魯士和漢諾瓦掌握,工業原料和通往世界的通道就被普魯士牢牢地掐在手裡。擁有德意志地區工商業發展和擴展主導權的普魯士,理所當然的不會同意奧地利的加入。關稅同盟的建立是德意志統一的預演,但由於拿破崙戰爭後的歐洲君主制復闢風潮,各德意志邦國王室依然是統一的巨大阻礙。

1848年革命與法蘭克福議會

拿破崙戰爭後的歐洲王朝復闢,與如火如荼的工商業發展趨勢是格格不入的。經歷了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長達25年之久的薰陶之後,革命的火種早已傳播到整個歐洲的土地上。所以當1848年2月巴黎民眾再度起義之後,整個歐洲都沸騰了。在這種革命浪潮的影響下,德意志民眾對舊制度的不滿情緒迅速迸發,3月德意志革命爆發。這次革命源於德意志各邦國的市民階層,意圖建立一個英式君主立憲制、自由的德意志統一國家。對於市民階層和工商業者來說,在打倒舊力量的同時維持秩序的良好穩定是非常重要的。為此,德意志在3月革命後組織了全德意志歷史上第一次國民議會,即法蘭克福議會。

法蘭克福議會主張建立一個君主立憲的德意志統一國家,但因為邦國眾多、利益分歧太大,所以很快就陷入了無休止的爭論之中,導致革命遭到舊貴族勢力的重新反撲。這場革命的失敗既源於王室軍官和官僚的抵抗和鎮壓,也在於自由主義者(新興工商業者、市民階層)沒有發動佔據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力量,還在於這場革命的任務本身。法蘭克福議會想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這註定將要與丹麥(佔據德意志什勒斯維希州和霍爾斯坦因州)、法國(意圖佔據萊茵河左岸)、波蘭等國發生衝突,更會因奧地利帝國疆域上存在大量其他族群而產生麻煩。囊括整個奧地利帝國的方案遭到了周邊大國的抵制和敵對、「大德意志方案」意圖將奧地利拆分,僅僅吸納日耳曼人、波西米亞人和捷克人,這遭到了奧地利的拒絕、排除奧地利在外的「小德意志方案」同樣也被懼怕被普魯士兼併的中小邦國所抵制。革命的失敗意味著市民階層和新興工商業者並不能勝任德意志民族統一的重任,容克貴族隨著上臺。

自由主義與容克集團的對抗

雖然1848年革命浪潮很快平息了下來,但德意志工商業依然在繼續發展,新興資產階級的力量持續壯大。到了1862年,推崇君主立憲制度的市民自由主義領導者終於和普魯士王黨貴族爆發了一場憲法衝突。作為身上具有容克貴族烙印的普魯士軍隊,軍官只聽命於國王而非議會,但自由主義議員們卻希望軍隊聽命於議會而非國王。雙方觀點完全相反,所以國王就解散議會,通過重新選舉的方式,希望能選出一個能夠與當局合作的議會。然而由於此時普魯士工商業的規模已經不小,自由主義者始終佔據議會多數席位,並且他們擁有國家財政預算的否決權,這就迫使保王黨人節節敗退,甚至國王威廉一世在此僵局之中都想要妥協了。

正當普魯士乃至德意志處在歷史發展的決定性轉折點之際,一個重要歷史人物——政治強人俾斯麥出現了。俾斯麥深夜入宮力諫國王不要放棄君主制傳統,他也因此被任命為普魯士宰相。作為容克貴族當中的傑出代表,俾斯麥的出現改變了自由主義者和容克集團對抗的天平。當時的普魯士社會基本分為容克貴族、新興資產階級(市民、工商業者、自由主義者)和工人階級三大群體,因此俾斯麥通過與工人運動建立聯盟來遏制資產階級,大量福利制度率先在普魯士被制定出臺。不過不論是工人階級、容克貴族還是新興資產階級,都傾向於完成德意志的統一,只需等待歐洲局勢發生變化,出現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俾斯麥與克裡米亞效應

作為先後擔任駐德意志邦聯特使、駐俄國和法國大使的俾斯麥,他非常熟悉外交鬥爭,擁有極為敏銳的地緣戰略眼光,因此非常明白維也納體系明面是桎梏法國、內裡卻是束縛普魯士的枷鎖。不過統治法國的拿破崙三世顯然並不這麼看,因此頻頻出招,努力加強法國與英國的關係,擺脫孤立境地。克裡米亞戰爭(英法土與沙俄的戰爭)的爆發造成了極其強烈的歐洲地緣裂變,奧地利在戰爭中對沙俄的態度導致三皇同盟名存實亡,奧地利也喪失了一大外援。俄國在英俄大博弈中出現重大失利,並由於這場戰爭的軍事失敗而退縮回去,轉而專注於內部農奴制改革。至於英國也由於殖民模式的變化,發生了印度大起義,消耗了大量的精力。

當歐洲兩翼的沙俄和英國都自顧不暇時,剪除奧地利和法國的影響就顯得非常輕鬆了。後面的事情就簡單了,憑藉雄厚的軍事實力和靈活多變的外交手段,俾斯麥和威廉一世率領普魯士先後經歷三次王朝戰爭,掃清了德意志統一的一切障礙,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

綜上所述,普魯士從拿破崙戰爭泥潭中崛起到統一德意志,是一場層層遞進的過程。期間經歷了普魯士改革、關稅同盟、法蘭克福議會等多次鋪墊,最終憑藉雄厚的普魯士國力和俾斯麥敏銳的地緣外交手段取得了成功。當然,以民族主義為紐帶、以容克貴族為支柱的德意志第二帝國註定缺少現代國家的治國經驗和地緣定力,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

相關焦點

  • 德意志第二帝國崛起的得與失,對中國破解大國崛起的困境有何啟示
    在一戰前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內部,海軍元帥提爾皮茨和支持他的「海洋軍工複合體」認為歐洲大陸已經像一個填滿了格子的跳棋局,因而主張發展公海艦隊並獲得「陽光下的廣大地盤」;同時,他們對德國與法俄之間因為很小的歐洲領土所產生的敵意感到無法理解。
  • "帝國幾何"之《鋼鐵帝國》:普魯士的興衰1600~1947
    "帝國幾何"之《鋼鐵帝國》帝國幾何,多維度解讀帝國!"帝國幾何"之《鋼鐵帝國》即將上市!1947年,普魯士被盟軍的一紙律令從歐洲版圖中抹去,從此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但普魯士的歷史卻是理解德意志的鑰匙。
  • 夾縫中的普魯士為什麼能夠在強國林立的歐洲崛起?
    普魯士作為眾多邦國中的一個,實力遠遠比不上奧地利、法國和沙俄這些歐洲一流強國。但普魯士就憑著一邦之力,在歐洲諸多強國中異軍突起,橫掃德意志,統一了德國,並把德國打造成世界級強國,連世界霸主英國都不得不讓其三分。那麼夾縫中的普魯士為何能夠在強國林立的歐洲崛起?第一,普魯士是德意志聯邦中勢力最大的一個,尤其是軍事力量非常強大。
  • 普魯士為何能在德意志邦國中率先崛起?財政充裕、軍事強悍
    普魯士的崛起和德意志的統一離不開容克地主階級,其原意為無騎士稱號的貴族子弟,後泛指普魯士貴族和大地主階層。那麼在德意志眾多邦國中,普魯士是如何脫穎而出,容克貴族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的呢?權力格局的多元化德意志地區,又稱德意志空間,通常是指地理位置處於歐洲中心的德意志族群區域。
  • 1866年8月23日,普奧戰爭結束,德意志拉開統一序幕
    19世紀初,拿破崙大軍席捲歐洲。多次擊退反法同盟後,拿破崙廢除神聖羅馬帝國,將神聖羅馬帝國內的德意志各個諸侯國家,組織成立萊茵邦聯並自任護國主。此後不久拿破崙失敗,萊茵邦聯宣告瓦解。 1915年維也納會議後,組成新的德意志邦聯,目的是團結在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散後餘下的大德意志邦國。
  • 尼採的「神預言」:德意志精神將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犧牲品
    在宣言中,他們為德意志帝國遭受的外來批評作了辯護。這份宣言是由一位名為路德維希·富爾達的猶太詩人起草的,富爾達於1939年自殺身亡。 恰如弗裡茨·施特恩所描述的,這份宣言是一份道德意義上的宣戰書,一份孤獨傲慢的文件。德意志本是熱愛和平的民族,是戰爭欺騙了它。
  • 希特勒想恢復威廉二世和神聖羅馬時代,所以納粹時代稱為第三帝國
    奧託·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而普魯士的崛起和奧地利開始爭奪在德意志地區建立新國家的權利,在普魯士王國內部有一個人叫俾斯麥。俾斯麥試圖建立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於是開始推行他的鐵血政策。由於普奧戰爭,普魯士贏得了德國北部地區的領導權,隨後普魯士王國繼續與控制南部諸侯的法國發生"普法戰爭"。此時,拿破崙早已作古,法蘭西第一帝國已經消失,此時,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開啟了法蘭西第二帝國。
  • 為什麼放任普魯士強勢崛起?
    19世紀中期,普魯士王國打贏了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統一了除奧地利帝國外的德意志,1871年起德國正式建立。中世紀早期,普魯士這塊蠻荒之地居住著古普魯士人,並不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域,時常受到鄰國的欺壓。
  • 普魯士王國之普魯士崛起
    普魯士王國是神聖羅馬帝國後期與德意志邦聯時期的兩大德意志邦國之一,僅次於奧地利,為第二大邦。最後普魯士擊敗奧利地,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那麼普魯士王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布蘭登堡與普魯士
  • 中國、日本、新加坡的崛起,模仿的是200年前的普魯士?
    20世紀歷史上,亞洲地區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事,恐怕就是日本、新加坡和中國的相繼崛起。這三個國家所走的路,是一條與英、美等海洋系國家完全不同的模式。 一些歷史學家將中、日、新三國的發展類型稱為權力現代主義,這是一種源自18世紀普魯士的政治模式。
  • 歐洲近代史上的奇蹟:普魯士的迅速崛起
    在布蘭登堡霍亨索倫家族四代領袖的統治下,普魯士迅速崛起,成為一支不可小覷的強權力量。普魯士的崛起伴隨著普魯士軍事國家的形成。普魯士軍事國家的形成不僅改變了帝國的政治結構,也影響著歐洲的歷史進程。一、「大選候」與普魯士軍事國家的建立腓特烈·威廉一世(1640—1688年在位)是普魯士崛起時代的第一人。因其功勳卓著被稱為「大選候」。大選侯的青少年時代恰逢歐洲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普魯士的國土以平原為主,東西兩邊既無天然邊界,也無縱深防禦的廣闊領土。
  • 解構普魯士崛起神話:俾斯麥憑什麼擊潰奧地利?
    先看外交。有一種神話流傳已久:普魯士人是「戰鬥民族」,是最優秀的軍人,對奧地利擁有絕對的軍事優勢。鼓吹普魯士(包括後來的德國)戰鬥力的人,時至今日在中國也有不少。其實,說普魯士軍事實力比奧地利強,只不過是馬後炮而已。戰爭爆發之前,當時絕大多數人都相信奧地利必勝。1859年,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與撒丁王國聯手,和奧地利打了一仗(即所謂第二次義大利獨立戰爭),並且取勝。
  • 薩克森王國:曾經統治波蘭的德意志邦國
    薩克森王國是德意志的重要邦國之一,曾經統治過波蘭,與華沙大公國組成共主邦聯。後來俄羅斯吞併華沙公國,普魯士獲得薩克森王國40%的領土,使得薩克森王國淪為德意志小邦。那麼薩克森王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敵視法國
  • 詳解法國歷史:拿破崙波拿巴時代,帝國的建立
    1799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奪得大權。至此,法國迎來了另一個時代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崙帝國建立。他被稱為是歐洲的戰爭之神。也被視為法國大革命的捍衛者,還有人視他為革命成果的踐踏者,更有人將它視為歐洲人民的解放者和侵略者,他就是被後人爭議不斷崇拜不止的名人拿破崙波拿巴。
  • 法國皇后歐仁妮,對愛情忠貞,俾斯麥傾慕,拿破崙三世卻並不忠貞
    當然,或許最出名的還是拿破崙三世的色當戰役。  歐仁妮出生在西班牙貴族家庭,而路易·拿破崙是拿破崙弟弟荷蘭王的兒子。  早在普法戰爭之前的1855年,拿破崙三世與皇后歐仁妮,在巴黎凡爾賽宮就已經接待了日後的死敵普魯士外交官——俾斯麥。  此次外交活動,是俾斯麥與拿破崙三世的第一次相遇,可惜俾斯麥對於他沒有什麼好印象,而對於拿破崙的妻子歐仁妮卻是讚美有加,印象深刻。
  • 從薩克森看德國︱柏林的興起與普魯士超越薩克森
    在薩克森東部廣闊的邊疆區,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城,原本是德意志東進運動中建造起來的貿易小商棧,後來卻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首府城市,作為普魯士的都城。這座城市的發達,意味著薩克森的衰落,和以柏林為中心的區域的崛起。德意志的重心開始轉向東方,邊疆成為中心。
  • 偉大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 拿破崙·波拿巴 拿破崙一世
    ,11月拿破崙隻身回到巴黎,11月9日發動霧月政變成為法國第一執政(圖為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隨後拿破崙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這幅著名的油畫就是以此為背景創作的)1800年6月14日法軍在皮埃蒙特的馬倫哥之戰中大敗奧軍,法奧籤訂呂內維爾條約,第二次反法同盟崩潰1804年11月6日,法蘭西共和國通過共和十二年憲法,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波拿巴登基為法蘭西人的皇帝
  • 滑鐵盧戰役,拿破崙人生中最後的戰爭
    1815年6月18日,英國和普魯士聯軍在比利時的滑鐵盧擊敗了拿破崙率領的法軍,結束了拿破崙的軍事霸權和政治生涯,法蘭西第一帝國由此覆滅,歐洲的命運也隨之改寫。現代人常以「遭遇滑鐵盧」來指代一敗塗地。到同年6月,英國與普魯士的20萬大軍已經進入比利時,俄奧兩國近40萬人還尚在東歐,拿破崙打算搶在反法聯軍全部集結之前,將聯軍各個擊破,於是在6月15日率12萬人突入比利時。
  • 陸大鵬:被貴族壟斷的德意志帝國外交界
    從普魯士王國到第三帝國:德國貴族在外交界德國/普魯士的現代外交事業發源於三十年戰爭之後。在這場戰爭裡,布蘭登堡(後來的普魯士王國的兩大核心部分之一)損失慘重。海因裡希·馮·普德維爾斯(Heinrich von Podewils,1696—1760)曾任普魯士駐丹麥和瑞典大使,後被弗裡德裡希大王提升為伯爵。1871年至1914年,以普魯士王國為核心的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全部36位大使都是貴族,不乏比洛(Bülow)、馬肯森(Mackensen)這樣的名門望族的成員。
  • 第五次聯盟戰爭的爆發,阿斯佩恩戰役,《舍恩布倫和約》的籤訂
    同時,拿破崙在歐洲的統治已經激起民族反抗運動。1808年,伊比利亞半島爆發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反抗法國統治的民族起義。起義者屢敗法軍,最後迫使拿破崙不得不將駐守在德意志的大軍調往伊比利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的起義既為德意志反抗拿破崙統治樹立了榜樣,又削弱了拿破崙控制德意志的力量。奧地利此時也有理由期盼其他列強的支持英國一直堅持反對拿破崙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