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普魯士崛起神話:俾斯麥憑什麼擊潰奧地利?

2021-01-09 網易新聞

作者|陸大鵬,網易歷史頻道專欄作者,外文譯者,譯有《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金雀花王朝》《伊莎貝拉:武士女王》等。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1866年,在爭奪德意志諸邦領導權的戰爭中,普魯士僅僅花了七周就完勝老牌帝國奧地利。

憑什麼?


先看外交。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是天才外交家,在戰前通過外交手段確保了英法俄三大國的中立,並且拉攏義大利與普魯士結盟。德意志諸邦大多站到奧地利那邊,但這些小國基本上沒有發揮作用。比如列支敦斯登這個袖珍國家出兵80人,未發一槍一彈,撤軍時居然有81人,因為一個義大利士兵加入了他們。所以普魯士擁有外交優勢。

外交優勢不代表戰場勝利。外交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但勝利還是要一刀一槍幹出來。

有一種神話流傳已久:普魯士人是「戰鬥民族」,是最優秀的軍人,對奧地利擁有絕對的軍事優勢。

鼓吹普魯士(包括後來的德國)戰鬥力的人,時至今日在中國也有不少。其實,說普魯士軍事實力比奧地利強,只不過是馬後炮而已。戰爭爆發之前,當時絕大多數人都相信奧地利必勝。1859年,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與撒丁王國聯手,和奧地利打了一仗(即所謂第二次義大利獨立戰爭),並且取勝。拿破崙三世憑著第一手經驗,對奧地利的實力相當認可,所以相信奧地利收拾普魯士不在話下。1864年,普魯士與奧地利聯手攻打丹麥,其間普魯士軍隊的表現相當難看,這也讓很多人放心地壓賭注到奧地利那邊。


那麼,普魯士憑什麼打贏了呢?

最常見的一種神話是,普魯士擁有武器優勢。普魯士陸軍普遍使用先進的針髮式後裝步槍,而奧地利步兵仍然使用落後的前裝槍。所謂後裝槍,就是子彈從步槍後部裝填,較為便捷,並且士兵可以在臥姿、跪姿或掩蔽時裝填子彈。前裝槍的子彈要從槍口塞進去,一般只能立姿裝填,不利於掩蔽。後裝槍的射擊和裝填速度大致是前裝槍的三到五倍,所以普魯士步兵的火力比奧地利步兵強得多,運用也更靈活。

難道普魯士軍隊打勝仗,就是靠槍嗎?

其實後裝步槍的技術在當時並不新鮮,但絕大多數國家都沒有選擇它作為步兵的常規武器來普遍配備(一般是少量配備,配合大範圍使用的前裝槍),普魯士在這方面很前衛,或者說很奇葩。

那麼為什麼大多數國家都沒有普遍使用後裝步槍?首先因為當時的後裝步槍還不成熟,可靠性低,故障率高,經常打著打著就壞掉,並且容易炸膛傷人。相比之下,前裝槍成熟可靠。後裝槍的所謂三到五倍優勢大體上只是紙面上的理論數字。其次,很多人擔心射速較快的後裝步槍更容易浪費彈藥。最後,當時各國軍隊普遍信奉「衝擊戰術」,認為步兵集群的刺刀衝鋒比步槍火力更重要,與其發展步槍火力不如集中資源發展火炮。所以前裝槍仍然是大多數國家的選擇。

普魯士較早大規模使用後裝步槍,吸取了不少實踐經驗,不斷改良技術。但總的來講,戰爭爆發時,在步槍方面普魯士沒有明顯的優勢。

何況,現代戰爭不是只看步槍,大炮或許更重要,而在這方面,奧地利擁有大量先進的後裝線膛炮,而普魯士仍然主要使用落伍的前裝滑膛炮。

所以我們不能說,普魯士戰勝奧地利靠的是武器優勢。


另一種常見的說法是,普魯士的鐵路系統比奧地利發達,所以能用更短的時間調動更多的部隊到關鍵地點。普軍總參謀長老毛奇自己是這樣認為的。按照他的計算,普軍可以動用5條鐵路線,25天可以集結28.5萬人;而奧軍只能用1條鐵路線,需要40天才能集結20萬人。老毛奇的策略就是把普軍分割成若干個足夠小、可以用鐵路運輸的梯隊,各自快速奔向戰場,直到最後關頭才會師。這是為了解決後勤的難題,避免交通堵塞,從而提高部隊的機動性。

當然這是理想狀況,實際操作中,這種策略還是太複雜了,難以嚴絲合縫地落實,險些釀成大禍,比如在決定整個戰局的克尼格雷茨戰役裡,普軍已經打贏了戰役,他們的補給火車才趕來;假如戰鬥不是那麼順利,又沒有補給,普軍就慘了。所以,鐵路本身並不是普軍的制勝法寶。

如果我們從馬克思主義經濟決定論的角度思考,也許因為普魯士的經濟實力和整體工業水平比奧地利強?當時的普魯士經濟確實在快速增長,而奧地利因為之前的匈牙利革命和義大利獨立自主而元氣大傷,負債也較多。但按照歷史學家克里斯多福·克拉克的研究,沒有證據表明當時普魯士的經濟水平和工業生產力超過奧地利。而且從某些方面看,普魯士經濟還不如奧地利,比如普魯士的農業人口比例比奧地利高,工業人口比例比奧地利低不少。

那麼,普軍究竟靠什麼打贏了呢?


我的理解是,不是靠槍械或鐵路這種硬體,而是靠軟體。

比方說,前面講過普魯士的步槍本身沒有明顯優勢,但步槍的使用上,普軍有很多優勢。他們花了很大力氣來訓練射擊技術和火力紀律。1862到1864年,奧軍為了節約經費,減小了步兵每年打靶訓練的彈藥配額。而普軍在同一時期設計了大規模的射擊訓練方案,讓步兵大量練習在不同距離上的瞄準射擊,並且每個人都要有一個小本子,專門記錄每次打靶的成績,教官可以根據每個人的成績單來提出針對性的指導意見。在這方面,普軍的專業化和現代化程度比奧軍高。

再說鐵路。兩國的鐵路系統在技術上沒有本質的差距。硬體大體差不多,但軟體操作的水平差別很大,這主要體現在軍事動員的組織水平上。普軍分成若干軍區,絕大多數預備役人員只需向本地的軍隊辦公室報到,然後編組成部隊。而奧軍因為民族成分複雜,為了避免民族分離傾向,都把預備役人員分散到全國各地,一旦打仗,大家需要各自乘火車去自己所在的部隊報到,往往需要跨越全國,這必然造成交通的混亂,所以奧軍集結速度較慢。

這是戰時動員的組織管理。在和平時期,普魯士的組織管理水平也比奧地利高。1862年,普魯士開始實行普遍兵役制,大大擴充了軍隊實力,建立了大規模的預備役部隊。普軍有統一的訓練課程和考核標準。而奧軍在一定程度上還帶有中世紀色彩,新兵報到之後往往被允許立刻回家過老百姓生活,到戰時才重新回到部隊。普軍士兵上戰場的時候已經經過了長期訓練和整合,而奧軍士兵往往在戰爭爆發後才倉促地接受短期訓練,戰鬥力和凝聚力都不強。

落實到具體的指揮,普軍有一臺強大高效的指揮機器:總參謀部。普魯士陸軍總參謀部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專業化、科學化的軍事指揮機構,有百裡挑一的選拔制度和人才培養方案。普軍指揮鏈條清晰、簡潔、高效,內部溝通順暢。奧軍沒有這樣現代化的參謀指揮體系,司令部其實只是起草和傳遞長官命令的文書與通訊機關,在指揮方面發揮作用不多,高度依賴總司令個人的水平。奧軍指揮體系混亂不堪,一線部隊常常收到多個高級機關互相矛盾的命令,一線軍官往往要浪費很多時間來辯論,究竟服從哪一條命令比較好。


在更宏觀的層面,我們可以說普魯士和奧地利是截然不同類型的國家。這也對戰爭結果產生重大影響。普魯士現代化程度較高,有民族主義高漲、凝聚力強的主體民族(說德語的德意志人),少數民族比例較低,而且普魯士中央政府對少數民族的政策比較開明,普軍中的少數民族,如波蘭人,比較可靠。

而奧地利更多是中世紀風格的「家天下」,一個家族統治著地理距離較遠、文化上缺乏認同感甚至語言不通的多個民族。奧軍中有不少義大利人,他們沒有多少熱情為奧地利服務,因為奧地利前不久還在與他們的義大利同胞作戰。據說奧軍中有義大利人一上戰場就躲起來,坐等被俘。在奧軍很多單位裡,語言障礙是個大問題。奧軍第30步兵團的軍官說德語,士兵是波蘭人和烏克蘭人。該團白天的作戰還算順利,軍官可以手舞足蹈地做手勢比劃,但到了晚上,沒法用這種動作語言,於是該團就陷入了混亂。

所以,我們有比較成分的理由說,普魯士打敗奧地利,是現代化的組織、管理技術的勝利。而我之所以選取這場普奧戰爭的案例,就是因為它最充分地體現了普魯士現代化崛起過程中最朝氣蓬勃的一面,也是它的軟體性能表現最突出的時段之一。


本文來源:網易歷史 責任編輯: 安梁_NN2061

相關焦點

  • 從拿破崙戰爭到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梳理普魯士崛起的發展脈絡
    提及普魯士這個名詞,許多人往往會聯想到俾斯麥的「鐵血宣言」。事實也的確如此,普魯士是德國近代精神和文化的代名詞,同時也是後來德意志第二帝國中央集權制度和軍國主義的來源。俾斯麥所奉行的鐵血政策,其背後也確實存在普魯士的傳統。作為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強大邦國,普魯士是唯一可以與掌控皇位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相匹敵的存在。
  • 普魯士王國之普魯士崛起
    普魯士王國是神聖羅馬帝國後期與德意志邦聯時期的兩大德意志邦國之一,僅次於奧地利,為第二大邦。最後普魯士擊敗奧利地,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那麼普魯士王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布蘭登堡與普魯士
  • 夾縫中的普魯士為什麼能夠在強國林立的歐洲崛起?
    普魯士作為眾多邦國中的一個,實力遠遠比不上奧地利、法國和沙俄這些歐洲一流強國。但普魯士就憑著一邦之力,在歐洲諸多強國中異軍突起,橫掃德意志,統一了德國,並把德國打造成世界級強國,連世界霸主英國都不得不讓其三分。那麼夾縫中的普魯士為何能夠在強國林立的歐洲崛起?第一,普魯士是德意志聯邦中勢力最大的一個,尤其是軍事力量非常強大。
  • 歐洲近代史上的奇蹟:普魯士的迅速崛起
    普魯士的崛起可謂歐洲近代史上的一個奇蹟!中世紀後期的普魯士還是一塊很不起眼的波蘭屬地,在神聖羅馬帝國之外。1618年,普魯士迎來了歷史轉機。在經歷了各種政治婚姻、遺產繼承及共同受封后,神聖羅馬帝國東北部的布蘭登堡選候承襲普魯士爵位,實現了普魯士與布蘭登堡的首度聯合。普魯士逐漸成為德意志歷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 為什麼放任普魯士強勢崛起?
    有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和雄厚的經濟基礎,從18世紀開始,普魯士強勢崛起,成為了歐洲大國之一,進而又倚靠「鐵血政策」統一了德意志,使得歐洲老牌帝國英法等國對這個新興的國家惴惴不安。但是,我們都知道,一向把均勢奉為圭臬,同時又十分忌憚普魯士的歐洲列強,都在忙些什麼,為什麼放任普魯士強勢崛起呢?普魯士周邊確實強國林立。東面有波蘭、俄國,且波蘭始終覬覦著東普魯士。
  • 普魯士為何能在歐洲大陸強勢崛起?這4點很重要!
    可是誰知道如此強大的德國,在之前也只不過是一小小的邦國,時常被周圍的法國和奧地利這些國家欺負,可為何德國聯邦中的邦國那麼多,為何只有普魯士憑藉自己的力量實現國家的統一,甚至在列強環繞的歐洲大陸當中,強勢的崛起呢? 一,強大的軍事實力,當時的普魯士可以說是德意志聯邦當中實力最強大的,它的軍事實力更是在歐洲位居前列。
  • 中國、日本、新加坡的崛起,模仿的是200年前的普魯士?
    20世紀歷史上,亞洲地區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事,恐怕就是日本、新加坡和中國的相繼崛起。這三個國家所走的路,是一條與英、美等海洋系國家完全不同的模式。 一些歷史學家將中、日、新三國的發展類型稱為權力現代主義,這是一種源自18世紀普魯士的政治模式。
  • 法國皇后歐仁妮,對愛情忠貞,俾斯麥傾慕,拿破崙三世卻並不忠貞
    她的氣質容貌令鐵血俾斯麥都欽佩不已。  當然,或許最出名的還是拿破崙三世的色當戰役。  歐仁妮出生在西班牙貴族家庭,而路易·拿破崙是拿破崙弟弟荷蘭王的兒子。  早在普法戰爭之前的1855年,拿破崙三世與皇后歐仁妮,在巴黎凡爾賽宮就已經接待了日後的死敵普魯士外交官——俾斯麥。  此次外交活動,是俾斯麥與拿破崙三世的第一次相遇,可惜俾斯麥對於他沒有什麼好印象,而對於拿破崙的妻子歐仁妮卻是讚美有加,印象深刻。
  •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歐洲利益爭奪戰,王室爭權的殘酷與血腥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年12月,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親自率領2.5萬人進入奧地利,第二年4月,普魯士軍隊向西裡西亞的莫爾維茨村挺進一場激烈烈的戰鬥之後,奧地利軍隊被擊潰,普魯士以沉重的代價取得了莫爾維茨會戰的勝利。這一次的勝利讓普魯士的後臺看到了希望,歐洲的一些國家很快加入了戰爭,尤其是法國和巴伐利亞出兵佔領了波希米亞。
  • 論國民士氣11章72節: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結束,世界大戰將開打
    上一節中,聞櫻桃醉記述了1746年,由歐洲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延伸到印度戰場上的法、英、印混戰。印度萬人大軍兩次被法國數百人擊潰。次年(1747年),在佛尼斯特雷海角的兩次戰鬥中,英國艦隊大敗法國艦隊,俘獲法國所有軍艦和商船。
  • 歐洲霸權爭奪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
    法國力圖使自己扶持的巴伐利亞選帝侯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以鞏固自己在歐洲的霸權地位,而英國則希望通過支持奧地利來壓製法國的力量。西班牙覬覦義大利境內的奧屬領地,日益強盛的普魯士則對富饒的西裡西亞垂涎已久,而俄國又對普魯士的迅速崛起深感不安。
  •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裡的排隊槍斃故事
    馮.羅希林根公爵在確認普軍的左右翼騎兵都被他擊潰之後,於八點半左右下令步兵向中央靠攏,並且讓炮兵放列射擊,準備強攻查圖西茲。普魯士的右翼已經是不設防狀態,中央部份只能保持有秩序的後退,但交戰一整個上午的速射排槍下來彈藥已經快用盡,他們的左翼正在承受近六千奧地利騎兵的強襲。 奧地利軍只差一步就能在查圖西茲擊潰普魯士! 就在此時,轉機出現了。
  • 普魯士為何能在德意志邦國中率先崛起?財政充裕、軍事強悍
    在此背景之下,普魯士王國逐漸崛起,並最終完成了德意志統一的宏圖。普魯士的崛起和德意志的統一離不開容克地主階級,其原意為無騎士稱號的貴族子弟,後泛指普魯士貴族和大地主階層。那麼在德意志眾多邦國中,普魯士是如何脫穎而出,容克貴族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的呢?權力格局的多元化德意志地區,又稱德意志空間,通常是指地理位置處於歐洲中心的德意志族群區域。
  • 海權與近代英國崛起的雙向互動
    拿破崙戰爭期間的特拉法加海戰,徹底擊潰了拿破崙入侵英國本土的夢想,百餘年來的英法海上爭霸局面至此結束,英國成為稱雄全球的海洋帝國,其海上霸權維持一個世紀之久。 海權在英國霸權崛起中的作用 英國是一個海島國家,海權在近代英國霸權崛起過程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
  • 普魯士在科學領域表現突出,建立數學學派,恢復萊布尼茨的老傳統
    普魯士在科學領域表現突出,建立數學學派,恢復萊布尼茨的老傳統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普魯士的自然科學與實用技術,了解維爾肖與西門子。俾斯麥時代的學術和文化生活,許多方面同政治經濟的發展是平行致的,也有一些方面則與之相對抗。
  • "帝國幾何"之《鋼鐵帝國》:普魯士的興衰1600~1947
    自6月4日停戰後,盟軍最緊迫的目標就是說服奧地利加入聯盟。在1813年最初的幾個月,奧地利的外交大臣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始終和俄普同盟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奧地利政府已經視俄國為在巴爾幹半島的威脅,他們不希望摧毀了拿破崙在德意志的控制權,轉而讓俄國稱霸。但隨著《賴興巴赫條約》的籤訂,加之7月22日瑞典加入聯盟,很顯然,歐洲未來的主題是競爭,而維也納已不可能繼續袖手旁觀。
  • 俾斯麥的治國之策是被肯定的,他極具才能
    這是在1860年的一個晚上,普魯士大使、士羅塞、霍爾斯坦、克雷和孩子們的先生在俄都的大使館裡圍繞著火爐討論著靈魂不死的問題。貝克爾的《世界通史》增加補充後已經記錄到1870年的大事了,俾斯麥並不想自己出現在這裡並佔上30頁,他清楚自己的實力。他在克萊爾的幾本著作中評論政治天才的一段話之下畫了幾條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