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權與近代英國崛起的雙向互動

2020-11-23 騰訊網

摘要:18世紀以來英國以海權推動國家崛起的戰略及政策,一直保持著高度的連續性,並未因國王或首相更迭而出現偏離或失誤。由此,相對寬鬆、自由、體現民意的政治體制,避免了個人專權對於國家外交政策的不利影響,因而成為英國崛起並樹立霸權的政治保障。

海權與大國崛起

自1500年新航路開闢以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美國等,都以不同方式,在世界歷史舞臺上演繹著大國崛起的奇蹟。

「崛起」是一個特定概念,是指一個相對弱小的國家,在其所處的國際體系內的力量排位,快速提升,進而成為該體系內一流大國的歷程。大國的崛起,從根本上說,就是其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且在與他國競爭中佔據優勢的過程。美國學者小約瑟夫·奈將綜合國力等同於國家實力,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兩種形態:硬實力是指支配性的實力,包括基本資源、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軟實力是指吸取性的實力,包括國家凝聚力、文化被普遍接受程度和參與國際機構程度等。而自1500年以來人類開啟的海洋時代中,海權則成為綜合國力中的關鍵要素。修昔底德最早提出「海權(Sea Power)」一詞,並將其解釋為「海洋的權力」(Power of the Sea);阿爾弗雷德·馬漢對此做了進一步闡釋,認為海權「不僅包括海上的軍事力量,還應包括和平時期的商業和航運」,是「憑藉海洋或通過海洋能夠使一個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一切東西。」不過,最為全面、客觀的界定要數薩姆·坦戈裡蒂,其將海權界定為「一國國際海上商業和利用海洋資源的能力、將軍事力量投送到海上以對海洋和局部地區的商業和衝突進行控制的能力,以及利用海軍從海上對陸上事務施加影響的能力的總和。」綜合多位學者對於海權的界定,筆者認為,海權涵蓋的要素包括:海上軍事力量;海上商業及航運力量;海上航線及戰略要地的控制力。這三大要素緊密相連,共同構成海權的三大支柱。而這三大要素,直接受制於綜合國力中硬實力與軟實力中的多項因素。

近代以來的世界歷史表明,海權與大國崛起之間存在著內在關聯:海權優勢是大國崛起的前提和基礎,大國崛起後則進一步發展與擴大海權,進而維繫在世界歷史舞臺上的霸權國地位。在理論方面,西方眾多學者從多角度對於二者之間的關聯進行了深入分析。馬漢認為,海權在國家的成長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海權的適當運用可增長國力和財富,世界的統治地位可通過制海權來獲得。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莫德爾斯基和湯普森從國際體系視角分析了海權的歷史作用,進而提出了著名的「海權—世界霸權周期」理論。該理論認為,自16世紀以來,大約每隔100年就會出現一個海權霸權國,典型的如16世紀的葡萄牙、17世紀的荷蘭、18和19世紀的英國以及20世紀的美國。這些國家確立世界霸權的關鍵,就在於其擁有自己所處時代的主導性的優勢海上力量。作者得出海權與大國崛起具有高度正相關性的結論,即海權發展與大國崛起息息相關,強大的海權是大國崛起的必要條件。

近代英國海權興起歷程

英國是偏居歐洲大陸之外的一個小小島國,四面環海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英吉利民族的發展與海洋密切相關。進入近代社會之前,英倫三島屢遭外族入侵:羅馬人在公元1世紀入侵不列顛,並建立統治達四個世紀之久;公元5-11世紀的盎格魯撒克遜時期,北歐的維京人(丹麥人與挪威人)也曾入侵英國並建立自己王朝;1066年,法國諾曼第公爵入侵不列顛並開創了諾曼王朝。抗擊外族入侵,保衛國土安全,成為不列顛民族建立海軍、發展海權的首要因素。

儘管英國海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紀的阿爾弗雷德大帝,但海軍正式創建則是在15-17世紀的都鐸王朝統治時期。這是英國民族國家形成階段,也是新航路開闢拉開序幕時期。出於捍衛國家安全及對外殖民擴張需要,歷任專制君主都極為重視發展海上力量。亨利七世主持建造了龐大的常規戰艦,開闢專門的船塢用於商船的養護,並對建造百噸以上商船者給予補貼。亨利八世正式創建王家海軍,引進造船工匠,創辦航海技術學校,並製造出能發射火炮的戰艦,海上力量初具規模,亨利八世因此被稱為「海軍之父」。伊莉莎白一世時期,輕型艦船和快速艦船得以設計發明,火炮技術不斷更新。此時,英國海上力量已躋身歐洲強國之列,不僅足以保障自身安全,而且得以在海外殖民探險與實施海盜劫掠行為。

亨利八世像

英國海權崛起的過程,從本質上而言,就是不斷通過戰爭,來挑戰乃至擊敗既有海上霸權國家的過程。1588年,英國利用天時地利人和之便,戰勝了龐大的西班牙無敵艦隊,顛覆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權,英國開始步入以大西洋為中心的世界貿易主要參與者行列;這同時也標誌著英國海洋政策由早期純防禦轉向積極防禦,由「貿易制海」轉向「貿易與軍事制海並重」的階段。17世紀中葉,英國開始向「海上馬車夫」荷蘭發起挑戰。為了在海外市場排擠荷蘭人,英國頒布《航海條例》,宣稱從英國及殖民地進口的貨物,只能由英國或殖民地的船隻來運送,這引發了17世紀50、60、70年代的三場英荷戰爭。雖然在戰場上互有勝負,但是從戰略上看,荷蘭的海上優勢地位開始喪失。荷蘭不僅喪失了北美的殖民據點新阿姆斯特丹,而且被迫接受《航海條例》,接受英國所制訂的遊戲規則。英國開始向海上霸主邁進,此時唯一能對英國構成挑戰的就是法國,而英法之間的殖民爭霸進行了一個世紀之久。

在這場霸權爭奪戰中,英國時而採取均勢、時而採取結盟政策來抗擊法國。此間戰役包括:1688-1697年奧格斯堡同盟戰,1702-1713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1793-1815年拿破崙戰爭。七年戰爭是英法海上爭霸鬥爭的頂點,英國通過七年戰爭不僅維持了歐洲大陸均勢格局的穩定,還再度摧毀了法國的海上力量,奪取了法國在北美大陸和印度的幾乎所有殖民地,英國確立其海上霸主地位。拿破崙戰爭期間的特拉法加海戰,徹底擊潰了拿破崙入侵英國本土的夢想,百餘年來的英法海上爭霸局面至此結束,英國成為稱雄全球的海洋帝國,其海上霸權維持一個世紀之久。

海權在英國霸權崛起中的作用

英國是一個海島國家,海權在近代英國霸權崛起過程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

其一,海權是英國抵禦外敵入侵、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大國崛起首先建立在自身安全的保障上。自都鐸王朝以來,英國再也沒有被外敵入侵並佔領過,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是其關鍵所在。1688年光榮革命後,被趕下臺的詹姆士二世及後續兩位王位覬覦者長期流亡法國,並在1689年、1715年與1745年,在法國支持下三次發動叛亂,懾於英國強大的海軍及其對英吉利海峽的控制權,法國軍事介入的企圖一直未能實現。19世紀初的反法戰爭期間,拿破崙對英國實施海上封鎖,並做好了渡海入侵的準備,但英國採取的戰略是禦敵於國門之外,特拉法加海戰的失敗,徹底擊潰了拿破崙的迷夢,英國本土的安全得以保障。

其二,海權是「日不落帝國」得以建立及維繫的基石。近代英國建立的「日不落帝國」,分為前期以北美為中心的第一帝國(重商主義帝國)、以印度為中心的第二帝國(自由貿易帝國)。帝國所轄殖民地,一部分是對於土著領土的直接佔領,如澳洲、東非、西非等地;另一部分則來自從荷蘭、法國等對手中的搶奪,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成為帝國建立的基礎。極盛時期的帝國,其控制的領土面積是本土110多倍,人口佔世界總數的四分之一,而這一龐大帝國的維繫,有賴於英國始終保持著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例如在18世紀初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中,強大的英國海軍成為英國與法國相抗衡的基礎。1704年,英軍攻陷直布羅陀,並在附近的馬拉加海面與法國海軍展開激戰。儘管雙方均損失慘重,但英國卻保持住了對直布羅陀的控制,使得法國土倫艦隊和布雷斯特艦隊的聯合行動更為艱難,因而取得戰略上的勝利;與此同時,在北美戰場上,英國軍隊奪取哈德遜灣、紐芬蘭等法屬殖民地,向「日不落帝國」邁進。

瓦特改良的蒸汽機

其三,海權是工業及貿易霸權長期持續的基礎。英國是工業化的先驅,工業化所釋放出來的生產力,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到19世紀中葉,英國迅速崛起成為工業霸權國,其人口佔全世界人口的2 %,佔歐洲人口的10% ,但現代工業生產能力卻幾乎相當於世界的40%-50% ,歐洲的55%到60%。英國成為全世界的加工廠,其龐大的遠洋船隊將本國生產的工業品運往世界各地,再把各地的原材料運回本土,加工成工業品後再銷往世界各地。在此過程中,強大的英國海軍成為英國工業霸權及海外貿易擴張的重要軍事保障:它不僅確保了英國商船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上的航行安全,而且還以武力威懾方式迫使其他國家接受英國訂立的貿易規則。

其四,海權是19世紀英國主導的經濟全球化體系的根本保障。經濟全球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新航路開闢,此後海洋不再作為天塹而是化作人類交往的通衢。進入19世紀後,海洋成為英國所開創的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英國改變重商主義時代的貿易保護政策,在19世紀中葉打出自由貿易旗號,以開拓世界市場,促使一切國家的生產與消費都成為世界性、即全球性的了。由於英國是世界海洋的主宰,又開啟了自由貿易大門,近代意義的全球化浪潮終於形成。英國依靠「炮艦外交」(憑藉其自身擁有的強大海權,通過武力威脅的方式,採取強硬動作加大談判砝碼,從而影響與達成既定的政治目的或對外政策,實現國際戰略目標)來威懾其他國家接受自由貿易規則,倡導「公海航行自由」,打擊海盜以及私掠行為,建立起以海權為基礎、以自由貿易為規則的新型全球化國際秩序,即「不列顛治下的和平」。

英國崛起模式的特點

在近代世界史上,英國走上了一條以發展海權為先導的大國崛起之路。如前所述,這並非一條和平崛起之路,而是一條充滿腥風血雨的戰爭強國之路。通過一次次戰爭,英國戰勝了曾經的強國或霸權國,即西班牙、荷蘭、法國,一躍而成為歐洲乃至世界霸主。從對海權與近代英國崛起歷程的考察中可以看到:

其一、英國以海權促進大國崛起之路,依賴於具有戰略意義的經濟政策以及強大的經濟實力。工業革命前,英格蘭銀行的建立以及國債制度的實施,為英國建設海上力量、發展海權,提供了強大的經濟支柱。工業化以後,工業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強大的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使得英國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到海權方面。1889年,英國通過《海軍防禦法》,提出了確立海上力量絕對優勢的「兩強標準」,即英國艦隊應該至少等同於可能與之為敵的任何兩個歐洲強國的聯合艦隊,而強大的國力是英國推行兩強標準的保障所在。

其二、英國在海權推動國家崛起過程中,英國走了一條靈活的外交路線,英國並非以一己之力來單打獨鬥,而是採取孤立與結盟相結合的均勢外交政策,最終崛起成為霸權國家。在海權及霸權崛起過程中,除了軍事上的對抗與戰爭以外,英國還根據形勢變化制定了適宜的外交政策,即「歐洲均勢」政策。具體表現為:針對歐洲大陸強國,在不同時段,英國不斷地衡量情勢,總是選擇站在較弱或受威脅較大的一方,與之聯合或結盟,來打擊或削弱歐洲大陸霸主,以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例如,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中,英國則站在奧地利一方,以對抗有法國、西班牙、巴伐利亞及薩克森支持的普魯士。在七年殖民爭霸戰爭中,英國又選擇站在普魯士一方,對抗奧地利、俄國、法國和薩克森及瑞典結成的另一方。當拿破崙帝國崛起後,英國又聯合歐洲大陸其他國家,如普魯士、奧地利、西班牙、俄國、撒丁王國等,組建七次反法聯盟,在滑鐵盧之戰中徹底擊潰了歐洲霸主法國,使歐洲又回歸到傳統大國制衡的均勢時代。

滑鐵盧戰役油畫

其三、從政治方面看,1688年光榮革命後英國君主立憲制度下議會主權的確立,以及與海外擴張相關聯的新貴族及工商業階層對於議會主導權的控制,促使國家在發展海上力量方面保持政策上的高度一致性與連續性,這為海權及霸權的崛起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光榮革命後的一個多世紀,是英國與法國進行殖民爭奪、並進而確立世界霸權的時代。

此間,君主立憲制建立後議會主權地位的逐步確立,避免了不同君主的個人喜好對於國家對外政策的影響力。國王雖為一國之主,統管國家內政外交,但其決策不再依據其個人意志,而需要更多地反映議會以及大多數民眾的訴求。而18世紀後殖民爭奪的加劇以及商業貿易的擴張,使得擴張英國海外利益成為政治精英及民眾的共識,由此在議會制定的對外政策中得以體現。有學者為此指出:「從歷史回顧來看,1689-1815年間呈現出一種主流,即社會各階層廣泛贊同國家的對外和貿易戰略;即使在與北美殖民地人發生無利可圖的衝突時期,這種贊同也保持了平衡。」在這種潮流之下,18世紀以來英國以海權推動國家崛起的戰略及政策,一直保持著高度的連續性,並未因國王或首相更迭而出現偏離或失誤。此,相對寬鬆、自由、體現民意的政治體制,避免了個人專權對於國家外交政策的不利影響,因而成為英國崛起並樹立霸權的政治保障。

維多利亞女王時期是大英帝國的極盛期

結語

綜上所述,英國的經歷表明,海權與大國崛起之間存在著雙向互動關聯:海權促進了大國崛起;大國崛起後又進一步發展與壯大海權,最終成就了英國的帝國夢與霸權夢。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一,英國是個典型海島國家,其以海權成功鑄就的大國夢對於其他陸海複合型國家的借鑑意義較為有限;其二,無論是發展海權還是建立霸權,絕不僅僅是強化軍事力量與增強經濟實力的過程,而且還需要外交、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綜合保障。其三,發展海權與大國崛起,從根本上而言,依賴於國家的綜合國力;強大的綜合國力是海權與大國崛起的基礎,但綜合國力下滑、基礎喪失時,海權與霸權的衰落將成為必然。

作者簡介

劉金源, 1972年生,安徽望江人,1999年於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英國近現代史;現代化與全球化進程。曾赴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杜倫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等從事訪問研究;曾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江蘇省「333工程」高層次領軍人才、南京大學優秀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等榮譽;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省部級項目4項;出版《英國通史》(第四卷)、《現代化與英國社會轉型》、《全球化進程中的反全球化運動》等專著十餘部,在《世界歷史》、《人民日報》及《光明日報》理論版等發表論文100餘篇;研究成果獲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等。

這裡是每天帶給你驚喜的小石頭

微信公眾號:yimeishitou

相關焦點

  • 海上風雲|英語民族的海權興替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因為起源於英國的英語民族曾以海上貿易和海權擴張走遍了大半個世界,開拓了3700萬以上平方公裡的殖民地(英美總和計算),成為工業革命和現代化的重要引領者。無論在大航海時代開啟的資本主義擴張競賽,還是戰後國際秩序重構,他們都是領先者,自近代以來兩次執世界海權的牛耳,叱吒了五百年來的海上風雲。回味這段歷史很有啟示意義。
  • 德意志第二帝國崛起的得與失,對中國破解大國崛起的困境有何啟示
    本研究所關注的海陸複合型地緣政治崛起大國在戰略空間分布上應包含兩個基本特徵。第一,這類國家必須既有綿長的領海基線,同時又不能四面環海而遠離大陸。因此,近代崛起的日本、英國這種典型的離岸海權國就不符合海陸複合型地緣政治大國的特徵。第二,這類國家與周邊其他陸上強鄰存在著明顯的安全博弈這一條件將崛起的美國作為地緣政治中的特例排除在關注普遍性的研究之外。
  • 外媒:中國海軍司令員吳勝利與中國海權的戲劇性崛起
    美國《防務新聞》1月13日刊發文章,文章中回顧了現年71歲的吳勝利司令員2006年擔任中國海軍司令員以來,中國海軍的「戲劇性崛起」。吳司令親自上艦視察指導遼寧艦遠航訓練 《防務新聞》文章稱,現年71歲的吳勝利上將在2006年8月就職,在他的指揮下,中國海軍迎來了最具戲劇性的發展時期,並且已經崛起成為地區性的海權力量
  • 僑詞來歸與近代中日文化互動
    文/馮天瑜  [摘要]在中、西、日文化互動過程中,有一批漢字術語經歷了從中國古典詞—傳輸日本—日本藉以對譯西洋概念,使其內涵發生近代轉換—轉換後的該漢字術語又傳輸回中國。此種「僑詞來歸」,正是中日文化面對西方文化東漸而發生互動的一種表現形態。本文以「衛生」、「物理」、「小說」為例,闡述此一論題。
  • 英國教授:中國崛起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是一個文明卻「偽裝」成國家!
    來源 | 金融投資(ID:hjy3456)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給近代中國作出過這樣的評論,近200年的中國或許只是歷史上一個短暫的意外,這並不是常情。如果今後中國要回到屬於她的位置並不意外。他對此解釋稱:自古以來,西方國家的建立,總有一個開端,但中國似乎沒有這個概念。
  • 近代文明是歐洲人獨創嗎?
    大家都知道歐洲是近代文明的發源地。15世紀末,葡萄牙、西班牙進行海外探險、殖民,成為第一代殖民帝國,開啟了歐洲近代史。隨後,荷蘭、英國相繼崛起,荷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率先爆發工業革命,引領世界進入了新時代。
  • 巴拿馬運河與美國崛起
    巴拿馬運河與美國崛起 2014-08-13 10:53 作者:徐菁菁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4年第33期
  • 本鋼集團對外技術開發合作「雙向互動」實現雙贏
    強化產學研聯合 深化校企間合作 本鋼集團對外技術開發合作「雙向互動」實現雙贏 2020-11-30 10:23:00
  • 【深度】胡波:全球海上多極格局與中國海軍的崛起(下)
    全球海上多極格局,構成了中國海軍崛起及海權發展的大背景和大環境,而中國海軍崛起的程度、範式和路徑,也會影響這一多極格局的內涵和特徵。國際上往往習慣誇大中國海軍的能力和意圖,通常套用傳統大國海上興衰的範式來解讀中國海軍的裝備發展和海上行動。這些解讀或研究,至少忽視了正在形成的全球海上多極格局和中國海軍面臨的特殊地緣及技術環境。
  • 皇家學會和近代英國科學精神
    在當時西歐各國,民族優越感都是首先通過語言和文學來表現的,各國都強調自己的文學比其他國家更具優點,英國也不例外。喬叟、莎士比亞的作品都注重表現英格蘭的民族性。而到了17世紀,詩人約翰·德萊頓則成為這種文學愛國主義的代表。
  • 揭秘近代日本為什麼沒有成為列強的殖民地?
    在與中國的貿易中,日本得到了英國戰勝清朝的消息,日本內部認為西方的船隻早晚會開到日本,各藩主為如何對待西方列強展開了激烈的爭論。1853年7月,獨立不久的美國艦隊率先駛向了日本,由於美國正值總統換屆,下任總統可能不支持殖民活動,於是美國準將佩裡急於籤訂條約,條件並不算太苛刻(相對清朝)。
  • 他是英國的發明家,他還是近代工廠之父,他是誰呢?
    今天我要講是一位英國近代史上的發明家,但是他的另一個身份,更加的耀眼,在世界的近代史上,被冠以近代工廠之父。可以說,現在的工廠到處都是,但是你是否有過追根溯源的探查工廠的由來呢?或許越是習以為常的東西,越是很難引起我們的興趣的。
  • 一個希臘出生的英國人,為何成為日本近代妖怪文學鼻祖?
    我想讓你知道的是小泉八雲的《怪談》堪稱日本近代文學中最特異的存在,近代日本受歐美思潮的影響,寫實派、耽美派、自然主義……等文學流派盛行當中,《怪談》一書卻聚焦在逐漸喪失的日本固有感性,是小泉八雲竭力領悟日本文化精髓後的創作。
  • 溫室效應下北冰洋的海權複雜化  對俄國有利 但經濟可能才是核心
    所以說,北冰洋海域的融化不僅讓俄羅斯有失去傳統陸地強國的危險,也讓這區域的海權競爭更加激烈。前文說過,北冰洋的海冰融化,加強了艦隊調度的能力,加強了俄羅斯的海權,但這也是變相引進了對手,此話怎講呢?在北冰洋地區,俄羅斯部署了大量的戰略核潛艇。如果北冰洋的冰封期過長,俄羅斯的潛艇生存能力將會得到極大的提高。因為在反潛作戰中,海裡的潛艇,空中的偵察機,太空中的衛星,都會成為反潛工具的利器,尤其是對地方的戰略飛彈核潛艇的監視,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 英國:從「日不落帝國」到「小英國」
    (本文摘自《大國崛起》 唐晉主編 人民出版社出版)強國萌芽:資本主義經濟的興起但英國與歐洲大陸間的經濟和文化往來卻從未中斷,反而日益加強。與此同時,英國開始了從中世紀向近代形態轉變的緩慢進程,其社會、經濟和政治機制及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經歷了艱難的內部調整和更新。正是在這樣一種外交沉寂的時期,英國積聚著再度在歐洲崛起的力量。
  • 海倫·米倫、伊恩·麥克萊恩參與英國國家劇院線上互動
    新京報訊 (記者 劉臻)在疫情期間,英國國家劇院推出的「National Theatre at home」系列已在過去兩周時間內,限時免費推出了多部劇院過往經典劇目的高清影像作品。近日,官方宣布當地時間4月27日晚上19點,此系列將再度推出全新線上欄目「National Theatre at home Quizzes」,觀眾可通過線上實時互動的方式,回答演員提出的關於歷史、體育、自然和劇院等問題。
  • 英國人天生是海洋民族嗎?
    國際關係史中,最大的一個迷思(myth)和英國海軍有關。幾乎每一本政治、軍事類的書,提到英國殖民擴張時,都會強調他們的海洋民族性,「島國外交」「島民心態」,島國這個詞被濫用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海洋帝國》不落窠臼,跳出這個框架,重寫了英國海軍史。
  • 一文看懂,直布羅陀為什麼是英國的?
    而具有最重要戰略意義的直布羅陀半島,塔裡克指揮作戰的地方,英國和西班牙卻都宣稱對該地擁有主權。只是半島上的居民有93%都擁有英國國籍,且由英國實際控制。16世紀末到17世紀前期,老霸主西班牙曾經五次對英國這個新興的海權國家發動戰爭,英國則聯合了荷蘭和海盜勢力進行抵抗,沒有讓西班牙無敵艦隊佔到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