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巴拿馬運河的變遷,我們得以明晰權力如何在世界範圍內完成轉移。在全球貿易的80%仍靠海運完成的今天,沃爾特·雷利爵士的話依然具有其意義。巴拿馬運河開通100周年後,世界向多極化發展,全球經濟的重心正在向新興市場國家轉移,這都意味著對舊的海權格局提出挑戰。國際海權的爭奪正呈現日漸激烈的態勢。
1914年8月15日,郵輪「安康號」作為運河通航後的首航船隻,緩緩駛過巴拿馬地峽。
與此同時,在大西洋的另一邊,歐洲列強已經拉開了「一戰」的序幕。《芝加哥論壇》評論說,運河的完工是一個極富隱喻性的事件:在地球的這一側,美國通過用運河切開美洲,宣告自己即將成為全球政治與經濟舉足輕重的一極,而一場將歐洲彼此割裂的血腥衝突則宣告了歐洲傳統列強世界統治地位的衰落。
《芝加哥論壇》何以出此宏論?英國伊莉莎白時代的冒險家沃爾特·雷利爵士說:「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貿易。誰控制了貿易誰就控制了世界的財富,並且最終控制世界本身。」
從大航海時代到1914年,西班牙、法國、英國等殖民帝國都曾試圖在中美洲開闢一條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水道。但只有20世紀初的美國人做到了這一點:現代醫學掃蕩了肆虐運河工地的黃熱病;創造性的船閘運河方案推翻了異想天開的海平面運河計劃;美國機械製造大亨們用最先進機械工業成果將大片的熱帶雨林和沼澤從地圖上抹去。而實現這一切的基礎在於:經過19世紀的發展,美國已經成為主宰美洲的地區性力量,它對於大西洋的最大恐懼已經消失:一條打通兩洋的運河,不會成為歐洲列強便捷進入美國西海岸的通道,它甚至無需與它們分享運河的所有權。
美國對運河的渴望來自其對太平洋的渴望。1852年,馬修·佩裡帶領的艦船從大西洋沿岸的維吉尼亞出發,打開了日本的大門。這是羽翼尚未豐滿的新興帝國的策略:不染指列強爭奪最為熾熱的大西洋以及非洲,以推行「門戶開放」奪取對遠東的控制權。然而,直到20世紀初,美國仍只是一支大西洋力量:其主要工業、經濟中心、港口和主要軍事力量都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如何完成從大西洋國家到大西洋-太平洋兩洋國家的轉變?答案即是:巴拿馬運河。
通過巴拿馬運河,以美國東岸為起點,到美國西岸的航程減少了6146英裡,到南美洲西岸的航程減少5515英裡,到亞洲的航程減少了1.1471萬英裡。這意味著,美國大西洋沿岸經濟中心與環太平洋地區的貿易和市場開拓成為可能,也意味著,美國海軍控制了海上戰略通道,可以保證海外基地艦隊的調動,阻礙對手的兵力集結,在戰爭中贏得巨大的時間和空間優勢。
在遠東,巴拿馬運河將日本的命運與美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通過「中立政策」掩護下的蓬勃的貿易一直持續到1941年,日本成為美國在遠東製造均勢的棋子,以遏制俄國,而後是蘇聯對中國的影響。1941年12月7日,日軍襲擊夏威夷珍珠港,意味著日本越界向美國謀求的太平洋主導權發起挑戰。「二戰」的情勢隨即逆轉。巴拿馬運河這條日本貿易與軍事物資的生命線成為對日戰爭的最有力武器。「二戰」期間,美國有超過1萬艘軍用船隻通過巴拿馬運河穿梭於兩洋……
「二戰」的勝利重組了世界海權格局。在大西洋,英國和德國這兩個大國都沒落了,在太平洋,日本幾乎完全被摧毀。美國實現了對兩洋的全面控制。
戰後,1950到1975年,巴拿馬運河航運量平均每年增加6.5%,成為真正的國際水運航道。通過運河,煤和鐵礦石運往日本;小麥和麵粉運往歐洲;奔赴美國的進口是來自秘魯和智利的鐵礦石、委內瑞拉的石油,亞洲的糖和拉美的香蕉。貿易背後是美元「出海」——以「布雷頓森林協定」、「馬歇爾計劃」、日本復興、《關稅及貿易總協定》構建的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自由貿易格局。超級大國由此誕生。
審視巴拿馬運河的變遷,我們得以明晰權力如何在世界範圍內完成轉移。在全球貿易的80%仍靠海運完成的今天,沃爾特·雷利爵士的話依然具有其意義。巴拿馬運河開通100周年後,世界向多極化發展,全球經濟的重心正在向新興市場國家轉移,這都意味著對舊的海權格局提出挑戰。國際海權的爭奪正呈現日漸激烈的態勢。從運河、海峽、海域到大洋,各國如何使用這些海上戰略通道,如何對其施加影響,依然是我們理解當下國際關係、悉知未來世界格局的途徑。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